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代文豪鲁迅和他的家人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宁波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由吴传来主编的《一代文豪鲁迅和他的家人》首先介绍的是鲁迅生平和鲁迅著作,然后展开的是鲁迅和家庭、亲属的关系,及他们与鲁迅的交往和对鲁迅的影响,这也是本书的主要内容。从整个框架看,是完整的统一体,但写的时候是作为独立篇章来写,有相对的独立性。

在《一代文豪鲁迅和他的家人》一书中,虽只是鲁迅生活的一些片断,但一滴水可以反射阳光,从这些片断中可以窥见鲁迅青少年时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刻苦求学、永不自满,以及其别致人生、独特情怀和可贵的精神。期待此书能使广大读者通过了解鲁迅和家人的关系,从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状况中,认识一个更真实更有血肉的鲁迅。

内容推荐

由吴传来主编的《一代文豪鲁迅和他的家人》简述了鲁迅的生平和他的重要著作,并着重介绍了鲁迅家人亲属和他的关系及对他的影响。本书虽只是片段,但从中可以窥见鲁迅青少年时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刻苦求学、永不自满的可贵精神,从而走近他充满传奇的人生经历,感受其独特的文化情怀。这于读者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学习感受。

目录

前言

一个光辉的名字——鲁迅

鲁迅著作简介

鲁迅祖辈房族世系

鲁迅曾祖父周以埏

鲁迅曾祖母戴氏

鲁迅和祖父周介孚

鲁迅和他的祖辈

鲁迅和祖母蒋氏

鲁迅和他的五位祖母

好损人不利己的衍太太

鲁迅和父亲周伯宜

鲁迅和母亲鲁瑞

鲁迅叔父周伯升

鲁迅和大姑母周德

鲁迅和小姑母周康

鲁迅和朱安

鲁迅和许广平

鲁迅和周作人

鲁迅和周建人

鲁迅和周椿寿

鲁迅的二弟媳周信子(羽太信子)

鲁迅的三弟媳周芳子(羽太芳子)

鲁迅的爱子周海婴

鲁迅的侄子周丰一

鲁迅的侄子周丰二

鲁迅的侄女周晔

后记

试读章节

1906年,鲁迅毅然弃医从文,选择以文学艺术为救国救民的武器。这是一个伟大的转折,也是一个光辉的起点。他参与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撰写《人之历史》、《文化偏至论》、《科学史教篇》、《摩罗诗力说》和《破恶声论》等文章,编译《域外小说集》等,显示了鲁迅宏大的知识结构和广阔的文化视野,其弘扬科学精神、主张精神独立和个性解放的启蒙意义非常深刻。他以笔为武器,积极投入革命的洪流之中,立誓要为祖国的复兴献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了表示自己为救国救民而奋发学习、志向革命的满腔热忱,鲁迅在赠给好友许寿裳的一张照片(断发照)背后,壮怀激烈、锐志浩宏地写了这样一首诗: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1909年夏回国,任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化学、生理学教员,同时兼做植物学日籍教师的课堂翻译。参加“木瓜之役”,在这次风潮中,鲁迅表现激烈。翌年夏,回到故乡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博物教员。他参加“越社”青年组织的集会,并以会议主席的身份发表演说,率领府中学堂师生上街宣传,投入辛亥革命,率绍兴各界群众欢迎革命军进驻。工作之余,搜集、整理古籍和乡邦文献,编辑《会稽郡故书杂集》。1911年11月,绍兴光复后,鲁迅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在抓好学校教育的同时,他恳切吁请当局重视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支持军政分府所采取的正确革命措施,批评当局某些有悖于人民利益和意愿的错误言行。同年冬,创作第一篇文言小说《怀旧》,并领导文学团体“越社”,支持创办《越铎日报》。

1912年2月,鲁迅应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再次来到南京教育部任职。5月随部迁至北京,任教育部佥事、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在这期间,鲁迅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他力所能及的贡献。筹建历史博物馆,发展图书馆,拟定中国第一套注音字母方案(该方案在1918年年底经南京教育部颁布,被广泛使用),筹办第一个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提倡美育,开展通俗教育等一系列工作。1920年至1926年夏,鲁迅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大学兼任讲师。通过讲坛培养青年,也使他扩大了与青年的交往,不少青年从鲁迅这里受到了很好的教益,成为中国的有用之才。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和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为中国新文学奠定了第一块基石。从此,一发而不可收,除了闻名中外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短篇小说《孔乙己》、《药》、《祝福》、《风波》等外,还发表了大量的杂文,从而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25年,北京发生了轰动一时的女师大风潮。在女师大风潮中,鲁迅态度鲜明地站在学生一边,公开表示同情学生的正义斗争,还两次为学生代拟驱逐校长杨荫榆的请愿书。因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迫害和通缉,他被迫从离京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尔后,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担任了中山大学教务主任和文学系主任。在广州期间,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接触和联系,还会见了中共广东区委负责人陈延年,并在共产党人应修人的陪同下,应邀到黄埔军校作“革命时代文学”的演讲。不久,蒋介石叛变革命,鲁迅因营救被捕学生无效,愤而辞职。在血的教训面前,他早年形成的社会发展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严格解剖自己,纠正了早年只信进化论的“偏颇”,从而转变成为一个阶级论者。

1927年10月,鲁迅来到上海,从此定居下来,集中精力从事革命文艺运动。他系统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参加和领导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许多革命社团,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左翼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这时的鲁迅与党的关系更加亲密,在革命与反革命斗争中,鲁迅公开站在共产党一边。他不顾国民党当局的高压迫害,主编《前哨》、《萌芽》、《十字街头》、《巴尔底山》等许多刊物。他团结和领导广大革命进步的文艺工作者,与国民党政府及其御用文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坚持韧性战斗,撰写了数百篇杂文,他从未停下自己手中的笔。这些杂文如匕首,似投枪,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在文化“反围剿”斗争中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1936年lO月19日凌晨5时25分,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在上海大陆新村寓所,鲁迅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毕生期盼着光明的白昼,并为之不懈奋战,但却没有来得及看到天明,就永远地合上了双眼,终年55岁。他给后人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作、译作,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全集》20卷于1938年出版,新中国成立以后又多次再版。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法、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作为文学家的鲁迅,创作之丰富,成就之杰出,地位之崇高,影响之巨大,在现代文学史上无人可与比肩。他留下的巨大精神财富,仿佛是一幢巍峨崇高的文明大厦,是一座庄严深邃的思想殿堂,蕴藏着人类的智慧和力量,凝聚着民族的意志、品性和气魄,浸淫和记载着人民的痛苦血泪和奋斗经历,寄托着美好的理想,忠贞不渝、为国献身精神是它的核心。无论谁走进这幢大厦,步入这座殿堂,都会强烈、深刻地感受到永恒的热和光。

鲁迅精神鼓舞并将继续鼓舞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断前进。毛泽东称颂,“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真实写照。

(余子兰)

P4-7

序言

鲁迅,一个闪光的名字,曾经鼓舞并将继续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断前进。鲁迅自出生到18岁,离开故乡赴南京求学,在绍兴度过了他的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1910年夏至1912年2月,鲁迅又回到故乡执教。尔后,他还三次回绍兴省亲,最后举家北上。鲁迅在五十六年生涯中,有近二十年时间是在故乡绍兴生活和工作。这段生活经历,对他一生的思想发展和文学创作,自然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鲁迅的家人,与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探索鲁迅和他家人的关系,了解鲁迅是怎样在故乡起步,走向社会,走向人生,走向世界,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鲁迅,有助于我们从中得到启迪和教益,有助于继承和弘扬鲁迅精神。

《一代文豪鲁迅和他的家人》一书,首先介绍的是鲁迅生平和鲁迅著作,然后展开的是鲁迅和家庭、亲属的关系,及他们与鲁迅的交往和对鲁迅的影响,这也是本书的主要内容。从整个框架看,是完整的统一体,但写的时候是作为独立篇章来写,有相对的独立性。

在《一代文豪鲁迅和他的家人》一书中,虽只是鲁迅生活的一些片断,但一滴水可以反射阳光,从这些片断中可以窥见鲁迅青少年时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刻苦求学、永不自满,以及其别致人生、独特情怀和可贵的精神。期待此书能使广大读者通过了解鲁迅和家人的关系,从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状况中,认识一个更真实更有血肉的鲁迅。

后记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诞生在绍兴,并有人生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在绍兴学习、生活和工作。家人的熏陶和影响,无疑给鲁迅的人生道路和文学创作,烙上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缘此,发掘、整理、学习和研究鲁迅和他的家人及亲属的关系,探讨家人和亲属对鲁迅毕生的影响,是故乡文化教育工作者和文学艺术工作者,尤其是鲁迅研究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一代文豪鲁迅和他的家人》一书,正是在这样特有的条件下编写而成的。

《一代文豪鲁迅和他的家人》一书,主要介绍鲁迅的一生、鲁迅所出版的著作,以及鲁迅的家庭成员情况等。可以从中了解鲁迅的家庭成员、亲属及他们对鲁迅的影响等;了解他的生活情况,及基础创作心理的形成过程和特质来源。

在酝酿和编写此书期间,我们认真拜读了段国超教授的《鲁迅家世研究》,马蹄疾先生的《鲁迅生活中的女性》和《鲁迅和同时代人》,鲁迅研究专家周国伟的《鲁迅著译版本研究》。同时,我们还参考并吸收了全国很多鲁迅研究专家和绍兴鲁迅研究工作者的研究成果。但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特表示衷心的谢意。

在编纂过程中,中国鲁迅研究会学术委员、原浙江省鲁迅研究会会长、绍兴市鲁迅研究会会长、绍兴鲁迅纪念馆馆长裘士雄先生给予了悉心指导;中国鲁迅研究会会员、原浙江省鲁迅研究会理事、绍兴市鲁迅研究会秘书长、绍兴鲁迅纪念馆研究室主任徐明华女士除亲自撰写文章外,还冒着酷暑,不辞辛劳地向原单位鲁迅纪念馆的同事们约稿,得到了他们的热烈响应和有力支持;原绍兴市鲁迅研究会理事、绍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副主编余子兰同志,在百忙的教育工作中,抽出时间撰写稿件;吴奕彬同学利用“双休日”,与人合作多次专程赴实地拍摄“鲁迅故里组照”,使此书增色不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该书编纂、打印、出版的整个过程中,还得到了朱元桂、柳光荣、经爱平、何建兴、王云祥、邓鹏军、陶燕、徐国钧等诸多领导和同仁的直接参与、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力不从心,书中会有不少疏漏、错谬和诸多不足之处,恳请专家、学者和读者,批评匡正。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4: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