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先慎细说聊斋》是北大教授、古代文学专家周先慎对古典名著《聊斋志异》的单篇详细解读和赏析,着眼于在思想与艺术的结合上进行审美分析,同时吸收了传统小说的评点方法,对有关段、句、词的精妙之处有着逐字逐句的详解。所选各篇多为传诵众口的名篇,但也有一些不为人所重视的所谓“二线”作品,而在思想或艺术上又确有独特之处值得细说。无论是其中的论点、对于作品内涵的挖掘,还是分析的方法、路数、表达,无不体现出新见、新意、新面貌。
| 书名 | 周先慎细说聊斋 |
| 分类 | |
| 作者 | 周先慎 |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周先慎细说聊斋》是北大教授、古代文学专家周先慎对古典名著《聊斋志异》的单篇详细解读和赏析,着眼于在思想与艺术的结合上进行审美分析,同时吸收了传统小说的评点方法,对有关段、句、词的精妙之处有着逐字逐句的详解。所选各篇多为传诵众口的名篇,但也有一些不为人所重视的所谓“二线”作品,而在思想或艺术上又确有独特之处值得细说。无论是其中的论点、对于作品内涵的挖掘,还是分析的方法、路数、表达,无不体现出新见、新意、新面貌。 内容推荐 大家都知道《聊斋志异》中讲了不少鬼狐故事,又知道这些故事都讲得非常生动有趣。但是千万不要把这部书看作是茶余饭后的消闲读物,更不要看成是时下很流行的惊悚小说,从中去寻求刺激。《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穷毕生精力而写出的一部呕心沥血之作,其中寄寓了他的爱和恨,他的理想和追求,他对生活的体验,对世俗人生的认识;他用嬉笑怒骂的笔法,鞭挞假、恶、丑,歌颂真、善、美,宏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给予我们许多宝贵的人生启示。 周先慎编著的《周先慎细说聊斋》所选都是《聊斋志异》中的精品,作者用精细的、剥茧抽丝的方法,深入地进行剖析,发掘出作品中隐而未显的深层意蕴,又从构思、人物、情节、语言等方面揭示出作者的艺术匠心。总之,作者结合思想与艺术而进行的审美分析,另辟蹊径,令人读后豁然开朗、耳目一新。 目录 天籁之音寄孤愤——重读《聊斋自志》 开宗明义论赏罚——说《考城隍》 蒲松龄的劝世婆心——说《瞳人语》 幻由人生和以幻写实——说《画壁》 用笔精练摹绘如生——说《捉狐》 从知情重义升华到大仁大爱——说《王六郎》 小说家的散文——说《偷桃》 寓讽刺于叙事之中——说《种梨》 思想在艺术中得到升华——说《劳山道士》 人间真、善、美的诗意呈现——说《娇娜》 写幻如真笔意灵动——说《妖术》 一篇辛辣隽永的讽刺小说——说《三生》 为文章吐气为不遇痛哭——说《叶生》 天道酬勤更酬德——说《王成》 人狐相恋一狂一娇——说《青凤》 双重训诫两面镜子——说《画皮》 仙凡相通的一个美丽的精灵——说《婴宁》 附:《山花子》与婴宁形象 人之圣者与鬼之仙者的美满结合——说《聂小倩》 明晰·精练·逼真——说《地震》 人鬼之间的恩怨情仇和人伦道德——说《水莽草》 神龙见首不见尾——说《侠女》 人鬼狐三角恋中的真情挚爱——说《莲香》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说《阿宝》 至性至情难兄难弟——说《张诚》 声与情的逼真描摹——说《口技》 讽刺辛辣意味隽永——说《潍水狐》 侠肝义肠仙姿玉质——说《红玉》 从笔记体提升为小说品格——说《林四娘》 阴曹不与人世等——说《李伯言》 断续即离楚楚有致——说《连琐》 超越生死的知己之爱——说《连城》 复仇女神的颂歌——说《商三官》 义烈发于血诚——说《于江》 堪与千古烈丈夫匹俦的女英杰——说《庚娘》 神凡两界皆崇德——说《雷曹》 看浪子怎样回头——说《翩翩》 寓言+杂文:相得益彰·别具一格——说《黑兽》 后记 试读章节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一部忧世之作、愤世之作,也是一部劝世之作、救世之作。蒲松龄依据他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猛烈地抨击假、恶、丑,热情地歌颂真、善、美,希望社会能够变得好起来,人也能够变得美起来。所以,他除了写作许多深刻地揭露社会现实和歌颂美好事物的短篇小说之外,还创作了不少富于教育意义的训诫故事。这些训诫故事体现了作者的道德观和做人态度,同时也概括了丰富的人生经验,体现出他的救世热情和劝世婆心。《瞳人语》就是其中很有特色的一篇。 蒲松龄不仅热情地歌颂青年男女的纯真爱情,而且还肯定男女性爱,在他那个时代是很大胆的,具有反封建礼教的进步意义;但他同时又强烈地反对和憎恶贪淫好色的轻薄丧德行为。即使是同样被视为不合礼法,正常自然的性爱和淫乱行为是并不相同的。他曾经写过一篇体现他的道德观和做人准则的(《为人要则》,其中有一条叫“正心”,既正“贪心”、“忍心(残忍之心)”,也正“欲心”。他说:“欲心动,则欲行淫。”这篇《瞳人语》就体现了他正“欲心”的道德观念。 小说通过奇异的情节,对轻薄好色的人提出惩戒。一位叫方栋的书生,有才而无德,在路上看见漂亮姑娘总要尾随其后,观赏其美色,表现出对妇女很不尊重的侮慢态度。这一次,他又在路上看到了一位“红妆艳丽”的“二八女郎”,坐在华贵的车子里,由一群丫头簇拥着,他于是又神魂颠倒,尾随其后达数里之远。结果在受到一顿斥责之后,被一位丫头掬起一把尘土撒在眼睛里。回家后两眼各生出一个小翳,右眼更厚, “起旋螺”,且百药无效。他因失明而心生忏悔,于是虔心诵念佛经。坚持一年之后,突然出现了奇异的现象:先是听见眼睛里有两个小人对话,后来小人竞从鼻孔中钻出来,游玩一番之后又从鼻孔中进入了眼眶里。原来眼睛中生出了两个小瞳人。后因方生确有忏悔之意,左眼中的小瞳人便破眶而出,使障翳消失,左眼重见光明,但右眼的“旋螺”太厚,翳障不能破,两瞳人只好同居于一个眼眶内,方栋竞成了一个独眼双瞳人。故事的结局是:方生“由是益自检束,乡中称盛德焉”。小说使轻薄好色的人受到相当严厉的惩罚,而后又让他悔过自新,成为一个被人称颂的有道德的人。 这篇小说的命意不难把握。他在“异史氏日”中,讲了另一个类似的故事之后说:“轻薄者往往自侮,良可笑也。”讽世之意是很清楚的。不过如果联系到《聊斋志异》全书来仔细体味,这篇小说在思想内容上也还有两点值得提出来说一说。 其一是,作者对品德不好的人的批判和惩罚是很有分寸的。不仅与对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的切齿痛恨不同,即使同属于轻薄佻达,他所给予的惩罚和安排的最后结局,也因当事人的不同情况而有很大的差异。从《聊斋志异》的全书来看,在蒲松龄的心目中,似乎对贪淫和好色是有所区分的。贪淫是指见于行动的淫乱行为,而好色则仅仅是指喜欢观赏和贪恋女人的容色,两者虽然均属轻薄无行,但对女性的态度到底有侮慢和蹂躏之别,因而所给予的惩罚也就有所不同。这篇小说中方栋的轻薄行为仅仅止于无礼地观看女人的美色,而未及于淫乱,故虽然也施以“鬼神之惨报”,即仅使之“眯目失明”,并没有将他置于死地。但在另外一些篇中,对那些贪淫的人,惩罚就严厉得多了。例如《画皮))中的王生,轻佻贪淫,在路上看见一个“二八姝丽”,就勾引到家中同居,虽经妻子和道士的告诫,仍不悔悟,结果不仅他自己的心被厉鬼掏去,而且连妻子也被牵连受到食人之唾的侮辱。 《婴宁》中写西邻之子妄图引诱奸污婴宁,结果被狡黠的婴宁捉弄,竞丢了一条性命。《董生》中写董生经不住引诱,与狐怪淫乱,最后“呕血斗余而形。 《黎氏》中写谢中条“佻达而无行”,路遇由狼变成的美妇,就与其野合,并娶为继室,结果被狼啖其子女三人而去。这些人受到的惩罚,都较方栋要严厉得多。 其二是,作者意在劝世,因此对于有过失的人,只要他知过能改,就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所以作品特意描写方生在失明之后“颇思自忏悔”,写他读《光明经》也是诚心诚意, “持之一年,万缘俱净”。最后不仅让他一只眼睛恢复光明,而且赞扬他“虽一目眇,而较之双目者,殊更了了”。肯定他有了真正的觉悟。最后还写他成为乡里中受人尊敬的有“盛德”的人。所以作者在“异史氏日”中明确地说:“鬼神虽恶,亦何尝不许人自新哉。”假托鬼神,其实正流露出作者所怀的一片救世婆心。类似的作意,在《翩翩》一篇中也有鲜明的表现。主人公罗子浮是个浮浪子弟,喜欢狎妓,在金尽时被妓所逐,衣食无着,受到应有的惩罚。但他只是一个浪子,愿意回头,也可以回头,所以就让他后来在山洞中遇到善良的仙女翩翩。翩翩不仅为他治病,而且为他置衣、备餐,帮助他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但当他眼见花城娘子长得漂亮便旧性复发、心浮意动时,身上所穿的由翩翩为他点化而成的柔细如绸缎的衣服便又马上复原为芭蕉叶。这是作者借翩翩的仙术对他所作的小小的惩戒,终于使他变成了一个弃旧从新的好人。 P23-25 序言 真正的文学经典是需要细读,也是经得起细读的。细读才能细说。只有在细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抉幽发微,说出新意。但细说也还需要别的条件,比如生活阅历、历史知识、艺术修养、审美感悟等等。而最重要的是思考,独立思考。无论不同的读者在生活、思想和艺术的积累方面有何种差异,只要真正做到了独立思考,就必有所得,即使所得有深浅、精粗之别,也不会是人云亦云。 《聊斋志异》是脍炙人口的文学经典,是值得细读,也是经得起细读的。《聊斋志异》和《红楼梦》一样,是一部常读常新的作品。不管你已经读过多少遍,只要你不是只看故事,读的时候能深入思考,每读一次,就都会有新的感受,新的发现。 先师吴组缃先生曾多次诲示:对古代的短篇小说不能只作综合的研究,还应该一篇一篇地加以分析,才能充分地阐明每一篇作品不同的思想个性和艺术个性。他在为漓江出版社出版的《聊斋志异评赏大成》一书卷首的题词中写道: “对于《聊斋志异》,我们应当一篇一篇加以分析评论。因为每一篇作品都是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各有自己的生命;我们必须逐篇研究,探求其内在的精神和艺术特色。” 收在这本《细说聊斋》中的文章,就是我尝试实践组缃师的教诲,对这部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一篇一篇地细读,在细读的基础上一篇一篇地细说的初步成果。 所选各篇多为传诵众口的名篇,但也有一些不为人所重视的所谓“二线”作品,而在思想或艺术上又确有独特之处值得细说。细说或侧重于思想,或侧重于艺术,但都着眼于在思想与艺术的结合上进行审美分析。 细说细到极细之处,也不避逐句,甚至逐字详解。有时还吸收了传统小说评点的方法,对有关段、句、词的精妙之处,用一两个字或一两句话加以简要的提示或品评。这种提示或品评,有时加括号,有时不加。 所论有与陈说相异而提出商榷者,亦有挖掘作品内蕴而有新的发现者;即使与通行观点近似,分析的方法、路数、表达,也有所不同。总之,是力求写出新见、新意、新面貌。 对于此一目标,虽然自信是全力以赴,下笔不苟,但亦只是心向往之。结果如何,尚须敬俟读者的惠览与批评。 2013年8月27日 后记 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的做成,有其必然的原因,但也常常离不开偶然的因素。有时候,一个机缘的不期而至,甚至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本书的成书和出版,就是由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结合而促成的一次难得的机缘。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我最喜欢的是《聊斋志异》和《红楼梦》。这是我平日读得最多,也是读得最有兴味和最有心得的两部书。读时,每有心得体会,就在书眉或行间写上几句批语,有时也做一点笔记。但大多是一些零星琐细,不成系统的即兴式的感悟文字。这些感悟式的心得体会,如果不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丰富、深化和提高,就像可以做成美味食品的必不可少的酵母一样,终究只是可供发酵的酵母而已。于是产生了一个心愿,就是将这些零星点滴的感悟式文字加以丰富、深化和提高,写成一篇篇独立完整的文章,即利用这些酵母做成可口(不敢说美味)的食品,与读者共同分享。但是由于身体的原因,始终未能动笔。这个心愿藏于心中,一刻不忘,终于因为一个偶然机缘的激发而成为现实。 2012年初,《文史知识》的刘淑丽女士来信向我约稿。《文史知识》从创刊开始我就参与耕耘,作为读者也同时从中受益,算是我的一块精神园地,也是我的良师益友。因此对《文史知识》的约稿,我向来是有求必应。这次也不例外。写什么呢?最方便快捷的就是写《聊斋志异》,因为我有可提供发酵的酵母。于是就有了《说(王六郎)》和《说(香玉)》的先后发表。之所以先写这两篇,是因为看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这两篇,把我的体会写出来,可以为中学的老师们提供一点参考。这次约稿,又自然地引动了我一篇篇细说《聊斋志异》的这桩心愿。于是在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陆续写出了十多篇。 这时,又一次机缘到来。胡少卿先生来向我约写书稿,本来是提出希望将我在北大讲授《聊斋志异》研究的讲稿拿出来,他们可以帮助我整理编辑后,作为“独角兽公开课”系列之一种在中信出版社出版。但我首先想到的还是我的那桩放不下的心愿:一篇篇细说聊斋。于是,在与少卿达成口头上的协议(因为年老力衰,签订正式的文字合同会对我形成压力)后,就一方面振作起精神,一方面又照顾到身体,以细水长流的方式开始了《细说聊斋》的写作。一边写一边在《文史知识》、《蒲松龄研究》等刊物上陆续发表。研究《聊斋志异》的同道读后写信告诉我,很喜欢读我的这些文章,希望我能多写,结集成书出版。这对我是一种很大的鼓励和鞭策。最后就有了这本在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周先慎细说聊斋》。 熟悉《聊斋志异》而又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书中所分析的三十多篇作品,都集中于《聊斋志异》十二卷本中的前三卷。这对全书来说,当然是很不全面的。但这里又透露出我的另一个心愿:只要身体条件许可,我将继续一篇一篇地细说下去。由于年纪和身体原因,在晚年的学术研究上,我曾为自己提出了两个原则:不接受硬任务,不设置大目标。因此,虽然不断勉励自己必须笔耕不辍,但也时时提醒自己应该细水长流。我已经年届八旬,如果天假我以年,细说《聊斋志异》将写出四集,每集三十多至四十篇,略近于《聊斋志异》全书的三分之一,而基本上囊括了《聊斋志异》中最精粹的作品。要是这一心愿能够实现,那么之后,如果真像民间俗语所说的“歪歪墙不倒”,虽然带病,也还活得“好好的”,那就开始继续写作《细说红楼》。 在这里要感谢策划方,特别是胡少卿先生,是他们促成了这本书的最终写成;同时也要感谢以重视学术传播而享誉学界的上海三联书店,为这本书提供了出版机会。 最后还要特别说明的是,好友山东大学的马瑞芳教授为我提供了经她精校的《聊斋志异》的原文文本,并对我的写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蒲松龄纪念馆提供了清代人精美的《聊斋志异》插图(由马瑞芳教授转发),为本书增色不少。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