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华尔街--泡沫岁月(精)
分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作者 (美)约翰·布鲁克斯
出版社 新世纪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美国《财富》杂志在众多商业图书中反复遴选出75本“最使人睿智”的商业必读书之一。

一部多次再版重印但魅力不减的名著。

一部投资者必读、为金融人士所热捧的经典。

一部惊人崛起、全然崩溃和痛苦新生的生动编年史。

无论其是精英还是普通投资者,都将从中发现惠助当下的谋略与智慧。  约翰·布鲁克斯创作的《华尔街--泡沫岁月(精)》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新股风潮、创造性会计、共同基金、投资明星层出不穷以及联合企业的10年。对于当前广大普通投资者,以及金融证券从业人员和商务投资者们都有着很强的购买需求。

内容推荐

20世纪60年代,美国股市陷入疯狂,股价飞涨,牛市创造出非凡的业绩。这是美国金融史上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时代,一个贪婪驱动着市场,快钱涌入涌出和强势股集中爆发的时代。但它对于今天的投资者来说,也是一个华尔街警世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人性、市场、事件与趋势驱使着股价在整个60年代飙升,创造出许多百万富翁,直到70年代崩盘不可避免地发生。

作为金融经典书籍中的经典,《华尔街--泡沫岁月(精)》一书回顾了华尔街最为动荡的一个时代,再现了20世纪60年代股市泡沫式增长的悲喜交加十年。约翰·布鲁克斯以其权威、充满神韵而又不乏幽默的笔触,把永远改变了股市的人物、地点及其非同寻常的背景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书中讲述了很多戏剧性的案例,例如亨利·罗斯·佩罗在一天之内损失了4。5亿美元,索尔·斯坦伯格试图接管化学银行,以及美国“最后的盖茨比”——埃迪·吉尔伯特的自我毁灭,旨在让读者对投机的深度和广度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对资本市场上种种操作手法及其背后的真实原因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目录

第一章 喜剧高潮

第二章 公平交易

第三章 最后的盖茨比

第四章 繁荣时光与不安的躁动

第五章 北方的曝光

第六章 Go-Go的诞生

第七章 联合企业财阀

第八章 可怕的后台

第九章 正午的狂欢

第十章 冲突

第十一章 滑铁卢前的狂欢

第十二章 1970年大崩盘

第十三章 挽回体面

第十四章 泡沫的岁月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当然,华尔街自己宣称,它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广泛地美国化。即使在1929年经济繁荣的顶峰,华尔街也只能指出,美国只有四五百万股民。而1970年夏天,纽约证交所自豪地公布了一项调查,表明美国当时有3000多万股民。“人民资本主义”时代已经到来,有数字为证。然而,从另一个也许更重要的方面来看,1970年的证券市场,并不比1929年更贴近美国人民的生活;事实上,恰恰相反。1929年,美国,当时的美国,书籍、报纸、大众杂志以及学术刊物里描述的美国,本质上仍然是一个小国家,人民的财产只有土地和金钱。他人无足挂虑。正如在古希腊充满田园气息的民主历史上,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被忽视那样,1929年前后的美国社会史中,占美国人口大多数的穷人也同样被忽视。到了1970年,社会各阶层的评论都有了民主的色彩;少数族裔、黑人等群体因而也有了自我意识,他们认识到,即使要保持特色,而不是像早先的犹太人和爱尔兰人那样把自己重塑成白人新教徒的模样,他们也有权利被纳入美国社会,被社会关注。即使在富人当中,在社交场合谈论股市已变得无聊和土气,而这种风俗在1929年不仅普遍被接受,还受到赞许。从整个国家背景来看,1929年的四五百万股民的影响,远远大于1970年的3000万股民。在1970年,人民资本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只是一个神话——几乎任何一个黑人、墨西哥人、波多黎各人、阿巴拉契亚的穷苦白人、失业的劳动者和辛苦劳作的农民都会这样告诉你。

有时候,华尔街如此美丽,如此富有诗意,简直令诗人心醉。然而,它不仅仅是一个亟须物质和精神“绿化”的地方,实际上也几乎是美国最无绿意之地。在纽约富尔顿街古老而著名的斯威茨餐厅(Sweets)内挂着一幅1847年拍摄的照片,几乎完整地展示了600码(约549米)长的华尔街,直通向三一教堂,而整幅照片中仅仅只有一棵树。而当时,大规模的工业化、柏油路时代还远远没有到来。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伴随着地面上绿色缺少的,是精神污染,这是非人性化的一种形式。一代又一代,毕尔街所展现的社会氛围,是美国最无情、最冷酷、最卑鄙的东西。狡诈、吝啬、伪善的老丹尼尔·德鲁(DanielDrew)成为华尔街的传奇并非无缘无故。这并不是说华尔街的生活一直是(现在也是)十足的卑鄙和无情。在华尔街,与德鲁那令人厌恶的品质并存的,还始终有着非凡的进取精神、慷慨、勇气与大奸大恶,上演着成功与失败的戏剧,甚至偶尔也存在某种高尚。在20世纪60年代,华尔街仍然保持着一种延续了一个多世纪的令人鼓舞的倾向,它倾向于在比生活更宽阔的屏幕上彰显人性(尤其是美国式的人性);它倾向于充当高尚的、纯粹的道德剧的舞台,主题是占有、支配和归属,虽然或许是最后的舞台。

但这是要付出代价的。在那里,只有很少的植物能够生机勃勃,也只有很少人能蓬勃发展。当华尔街的精英们像国王一样在高高的窗户后面,在过滤后的空气里表演他们的经典戏剧时,华尔街的臣子、奴仆和侍女们却连维持生计的微小满足感都无法得到。他们不能理解的数字和机器把他们变成了傻子。人们从百老汇和华尔街的地铁上下来,感到心情沮丧。男人们紧绷着脸,显得全神贯注。漂亮的女人们无法抵挡身材发胖。冬天,狂风在狭窄街道的角落里打着旋;夏天,空气沉闷、潮湿,看不到阳光。聚集在信孚银行(BankersTrust)外面的神学辩论者像得了精神病似的,并不滑稽地引人注目,而是令人厌恶。这里所盛行的情绪,既不是贪婪,也不是欲望,而是无足轻重的坏脾气。

在20世纪70年代那样的革命性年代,华尔街,这个与美国传统如此最为不相容的地方,此时此刻,有可能置之度外吗?P10-11

序言

“可以想象,本书也许将成为关于‘华尔街’时代的最后著作之一。”约翰·布鲁克斯在他关于20世纪60年代华尔街的名作中,以这句话作为结尾。当然,我们都知道这一预言的结局。关于华尔街的书籍一再问世,层出不穷。自1973年本书出版以来,关于华尔街的书籍可以装满一家小型图书馆。仅仅在过去数年中,我就见到过大量书籍的手稿、大纲或出版意向书,内容涉及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贝尔·斯登、乔治·索罗斯、迈克尔·斯坦哈特和迈克尔·米尔肯等。如今,只要是关于金融的书,没有哪一本会因被视为不重要或构思不当而不能出版。

这种现状一部分归责于布鲁克斯本人。在率先证明外行也能涉足华尔街的新闻记者中,便有他的一席之地。这些记者写出了翔实的长文,首次让受过通识教育、并无专业知识的外行也能轻松读懂。《华尔街:泡沫岁月》便是这样一本书。

关于华尔街的书籍,有这样一种趋势:读者常会掩卷叹息,事物越是改变,越会保持原样。(这就像布鲁克斯毫无疑问会对他的《纽约客》老读者们表示的那样——万变不离其宗”。)本书大量内容证明了这一点。随着股市一路飙升,一些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观察家所熟悉的角色登上了舞台。60年代富达基金出了蔡志勇,90年代富达又出了杰夫维尼克。而对冲基金创始人琼斯房间避开众人,在他的后继者乔治·索罗斯的身上至少也看到了这种特点。在20世纪60年代的市场,人们拼命捞钱,90年代如实再现。“在商业伦理根深蒂固的美国,”布鲁克斯写道,“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实践中,都不存在强大的内在稳定机制,足以使人们能够拒绝新的生意,而眼看着竞争对手抢走。作为一个民族,美国人宁愿面对混乱,暂时赚得盆满钵满,也不愿少赚一点而维持长远的秩序和理智。”

不过,对于今天读这本书的人来说,最有意思的是20世纪90年代与60年代的市场差异。例如,在这本书中,没有能与今天的科技股真正对应的东西。没有国外市场,没有债券,基本没有计算机。另一方面,在今天关于华尔街的著作中,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证监会)、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纽约证交所)及老派阵营等几乎不值一提,却在布鲁克斯的书中有大量的描写。

再谈谈本书的道德问题。本书相当清晰地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的一系列离奇道德事件:罗斯·佩罗一天之内损失4.5亿美元;虽然远未尝试,索尔·斯坦伯格竟敢考虑收购化学银行;埃迪·吉尔伯特虚假制造公司繁荣,诱骗一些富人投资他的企业,最后同其他输家一样躲到巴西。现在看来,他们是多么温顺!至少对本人来说,他们已经没有能力让人感到吃惊。显然,作者认为他笔下的人物陷入了永无止境的堕落和救赎的循环。但当代的读者必须不断提醒自己,谁堕落了,为什么他需要救赎。在这些有关道德的故事中,至少有部分道德是缺失的。

这也许有助于解释本书最令人奇怪的特点:它的语言基调。那些可爱的、复杂的长句子[为便于阅读,中文版本将这样的句子翻译成了简洁、流畅的短句。——译者注],作者布鲁克斯的眉毛弯成的漂亮曲线。他可以感到,你,温和的读者,拥有广博学识,本能地反对这些……投机者……布鲁克斯的声音,首先是老派阵营的声音。他想象的读者,正是在过去30t事从金融世界消失的轰动一时的角色。今天,华尔街有谁会对投机三思而行?有谁会反对大公司收购?没有,或者,如果真有这样的人,也一定生活在偏僻的孤岛,从未听说过股市的消息。

最后,阅读本书的方式,应该不同于读其他华尔街经典著作。读这本书,不是为了看看今天的形势在过去的重现,仅仅是名称不同。读这本书,是因为它对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事物进行了精彩的描述。如果布鲁克斯认为老派阵营的终结意味着华尔街的终结,导致他偶尔误判,至少也是以一种有趣的方式。“华尔街作为一个社会的命运被终结,不是因为改革,而是因为机械化。”他在本书即将结尾时写道,“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有大量的股票交易不是在天窗下的交易厅面对面进行,而是相隔成百上千、成千上万英里,坐在闭路电视荧屏之前进行……显然,华尔街日益无力处理全国证券业大规模扩张的业务,迫于这一点,废除股票权证、用计算机记录的趋势日渐强烈。……华尔街将把自己转变成毫无人格的全国性自动售货机,也许,这对投资者会更加公平,但作为美国的一个微观世界,它将乏味得多。”

这一描述完全正确,他的预言却大错特错。经过短短的25年时间,华尔街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微观世界。

迈克尔·刘易斯

书评(媒体评论)

那些把股市主要看成看热闹的场所的人将会享受本书的韵味、风格和经典的俏皮话……他们会喜欢布鲁克斯为了表现观市的真实运作在叙述中进行的停顿。他们也会欣赏他把一切放入富有含义的历史背景的能力。

——《纽约书评》

布鲁克斯先生的新书是一次豪华的波音747飞行,从中我们能够立即领略20世纪60年代股市的全貌……华尔街是一片最难窥视其细节的森林……而布鲁克斯先生带领我们飞跃它的上空,向我们展示了一切,大到它的全貌,小到在其中搏斗的“牛”和“熊”。

——《纽约时报》

布鲁克斯的伟大贡献在于囊括了使20世纪60年代成为华尔街历史上最动荡时代的所有因素,以历史的观点描述“泡沫的岁月”,并使如此多的史料让完全没有相关经验的人也能轻易消化。

——《出版家周刊》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3:4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