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高鹗著的《红楼梦》通过宝玉、黛玉等叛逆者的形象与封建势力展开了全面的斗争,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封建社会末期的贵族生活风景画,预示了封建社会即将土崩瓦解的必然结局。作品虽有批判性,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也只能假托人名,甚至无朝代可考。
小说构思新颖独特,两条线索明暗相间,主要人物的出场和结局、日常生活和重大事件等等,作者都安排得非常巧妙。
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非常成功,整部《红楼梦》描写了一百四十多个人物,每个人都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作者善于通过对行为举止和心理的描写,来展现他们在斗争漩涡中的思想性格。全书语言精简凝练,就当时来说,这已经是白话文了,很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有时候大笔如椽,有时候细致人微,看似庞杂的故事在作者的笔下事无巨细,分明清晰地娓娓道来。
曹雪芹、高鹗著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极品之作,也是世界文学之宝。它以贾宝玉、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细致地描写了悲剧发生和发展的复杂现实内容,揭示了造成悲剧的社会根源。围绕着爱情悲剧,同时铺开一个由许多有关人物构成的广阔的社会生活环境,从而展示出渐趋崩溃的社会的真实内幕。作品还歌颂了贵族的叛逆者和违背封建礼教的爱情,体现出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
第一章 宝黛之木石前盟
前世,她是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他是守护仙草的神瑛侍者。今生,他们将演绎出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三生盟誓,痴情已注定;一梦红楼,自是有来因。宝黛二玉因何而来?为何又将真事隐去而存假语?奇幻开篇的背后是否暗藏玄机?
传说,当年女娲补天的时候,在大荒山无稽崖一共炼成高十二丈、方二十四丈的石头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补天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还剩了最后一块没有用,就被扔在了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谁知这块石头经过女娲的煅炼之后,通了灵性,看见其他石块都去补天,就剩下自己没用,觉得惭愧,整天长吁短叹。
一天,一个和尚和一个道士说说笑笑来到青埂峰下,他们坐在石边高谈阔论。石头听到他们谈及人间的繁华热闹,便动了凡心,很想和他们一起去凡世好好见识一番。于是,石头苦苦哀求,两位大师最初不同意,但经不住石头的再三苦求,只好将石头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带着它游览尘世。
后来,不知又过了几世几劫,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块大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从头一看,这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人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的石头所经历的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
其中家庭闺阁琐事,以及闲情诗词倒还全备,或可适趣解闷,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无从考证了。
空空道人于是向石头说道:“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有些趣味,才记录在此,意在流传后世。可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查;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治朝廷的大功绩,其中只不过几个与众不同的女子,或情或痴,或有些小小的才情,也没有班姑蔡女之德能。我抄了去,恐怕世人不爱看呢。”
石头笑答道:“若说无朝代可考,您如果假借汉唐之类的年代,又有什么难的?”(虽然没有写明朝代,却适用于各朝各代,由此可见封建社会各个朝代的繁华至衰落,大同小异,也为后面指责世道不公铺平道路。)空空道人思忖半晌,将《石头记》又阅览一遍,只见书上虽有些指责世道不公的言语,倒也没有什么大逆不道的话。书中说到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是有关世事人伦的事情,大多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虽书中大旨谈情,也不过实录其事,不是一味地描写蝇营狗苟的男女私情。此书又毫不干涉时政,于是便从头至尾抄录回来,让此书问世流传。后来清代的曹雪芹在悼红轩中花了十年时间披阅此书,增删了五次,编出目录,分出章回,则题为《金陵十二钗》,并作了一首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此诗可谓作者对本书的总评,看似荒唐,却并非荒唐,其中很多为曹雪芹的亲身经历,个中滋味,也令读者好奇。)
原来石头上记载着这样的故事:
据说在姑苏城中,住着一个姓甄名费字士隐的读书人。在一个炎热的夏日,士隐在书房闲坐,不觉朦胧睡去。梦里他来到一个地方,远处走来一个和尚和一个道士,他们边行边谈。
只听道士问那和尚:“你携了这蠢物,想要去哪里啊?”和尚笑道:“你放心,如今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人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让他去凡间经历经历。”那道士又问:“原来近日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去不成?但不知落于何方何处?”
和尚笑着回答说:“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一株绛珠草,每天被赤霞宫的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受天地精华,又得雨露滋养,最后竟然出落成人形,又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由于尚未报神瑛侍者的灌溉之德,故心中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这就是绛珠还泪的由来。与后文黛玉的整日流泪相呼应。)说来也巧,这神瑛侍者近日偶动凡心,想乘此太平盛世,到人间去游走一番,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仙子得知绛珠草想要偿还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情,认为趁此机会正好了结。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情,勾出不少风流冤家来,就让这蠢物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道士听后,说道:“你我二人,为何不趁此机会到凡间度化有缘之人,以修功德?”和尚哈哈一笑:“正合我意。”
回过头来再看甄士隐(“甄士隐”谐音“真事隐”,作者碍于当时的社会环境,真话假说),虽说他听到了和尚与道士的谈话,但却是一头雾水,便上前施礼,笑问道:“刚才听两位大师在谈论因果,只是弟子愚钝,不知两位大师刚才所说的‘蠢物’是什么东西?可否让弟子一见?”
P1-3
阅读指南
作者档案
曹雪芹,名霈,字梦阮,号雪芹,清代著名小说家。他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回,创作出《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他出身名门望族,后因家族衰败而历尽了人间辛酸。故有人说《红楼梦》中的贾府就是曹家的真实写照。
曹雪芹生于江南,自幼在“秦淮风月”的熏陶中长大,他家祖孙三代共有四人任江宁织造一职,前后长达60年之久,家大业大,所以曹雪芹童年时期一直过着贵族公子的奢华生活。到了雍正初年,曹家因宫廷斗争受到牵连,家产被抄,从此一蹶不振,后来迁回北京居住。
人生大起大落,让曹雪芹对封建社会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他远离官场,不与权贵往来,过着朴素的日子。到了晚年,他的生活更是清贫,他搬到了北京西郊,专心致志地开始了《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后来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据说,曹雪芹还是一位医德高尚的医生,医术高明,医治了很多病人。一些家世好的人生病被他医好之后,都会送一些小礼物给他留作纪念。曹雪芹经常对这样的人说:“你不要买这些东西了,把钱留着,等到有穷人来看病的时候,掏不出钱,我让他去找你,你帮他付就是了。这不是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吗?”
曹雪芹心胸豁达,才华横溢,狂傲不羁,喜欢喝酒,喜欢自由生活,向往竹林七贤那样的悠然自得,曾以阮籍自比,这也是他字“梦阮”的原因。他爱好广泛,精通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他还喜欢画突兀奇峭的石头,用以排解心中的愤懑之气。
曹雪芹以小说《红楼梦》著称于世。该书在诗词方面造诣很高,堪比任何一位古代文学家,而且结构巧妙,两条线索贯穿全书,一明一暗,相得益彰;艺术手法多样,人物性格突出,语言通俗,是古典小说的巅峰作品。更重要的是,该书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它反映了清代“康乾盛世”时期贵族的生活。“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空前繁荣,然而就像俗话说的“物极必反”,当时的统治阶级已经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宫廷斗争激烈,已经走上了衰败的不归之路。
先读为快
炼石补天的女娲,将一块用剩下的石头丢在了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之下,后来这块石头通了灵性,整天因为无补天之才而哀怨。一天,一位叫茫茫大士的和尚和一位自称渺渺真人的道士经过这里,他便苦苦哀求二位仙人将他带走,让他去繁华的人世间见识一下。不知过了几世几劫,有位空空道人经过此地,见石头上已经刻满了他进入凡间的一番经历,便抄了下来,交给曹雪芹修订并分成章节。下面就接着写石头上所刻的内容: 姑苏甄士隐与穷书生贾雨村是好朋友,甄士隐资助贾雨村上京赶考,元宵之夜甄士隐的女儿英莲被拐走,此后家道渐渐衰败,甄士隐经道人指点顿悟出家了。贾雨村中了进士之后因贪污被革职,到盐政林如海家教黛玉读书,后林黛玉母亲去世,贾雨村送黛玉去贾府,得以和贾府攀上关系,重新做官。
进了贾府之后,宝黛二人初次相见便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宝玉还因黛玉美如天仙却没有玉而要把自己的玉砸掉。
另一边,被拐卖的英莲则最终落在了薛姨妈之子薛蟠的手里,她与薛蟠、宝钗等人一同到了荣国府住下。宝钗曾得了一个金锁,一直戴在身上。黛玉忌讳“金玉良缘”之说,常常讥讽宝玉,吃宝钗的醋。
在后来的交往中,宝玉和黛玉渐渐有了别人所没有的默契,二人本就有前世注定的缘分,现在就更加亲近起来。宝玉挨打的时候,黛玉非常心疼,宝玉送了她两块旧手帕,暗示让她注意身子,不要太担心,黛玉当即题诗在上面。从这件事情开始,宝黛二人的爱情就确立起来了。
元春省亲后,贾府盛极一时,宝玉和姐妹们在大观园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贾府人口众多,众钗齐聚,她们经常吟诗作乐,从咏白海棠开始成立诗社,写出了很多好的作品。黛玉本是多愁多病身,加上寄人篱下,有一种漂泊无依之感,她的《葬花吟》就深刻地体现了她孤独的内心世界,成为她一生的经典绝唱。也因为人多事杂,贾府中矛盾重重,渐渐积少成多,最终在凤姐查抄大观园的时候,集中爆发了出来。从这件事情开始,贾府渐渐衰落下去。
后来,宝玉丢了自己的玉,开始变得痴傻,贾母等人为了给他冲喜,操办了娶宝钗为妻的婚事。这件事是对黛玉的一个致命打击,她把见证与宝玉爱情的所有物件都烧了——包括宝玉送给她的手帕和自己写的诗稿。遭受如此沉重的打击,黛玉本就多病的身体彻底垮了下去,最终咳血不止,含恨而终。黛玉的死,为宝黛爱情悲剧画上了句号。家庭成员的生离死别,让贾府的衰败一发不可收拾。
贾府的势力是依附在皇权之下的,因为宫廷斗争,贾府被抄家了。抄家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情,贾家已经衰落到了极点,尽管后来贾母广施恩泽,却已不能破财免灾,改变不了整个家族的命运。最终,贾府中人或是死去,或是离散,宝玉尘缘事尽,出家去了。
艺术特色
《红楼梦》通过宝玉、黛玉等叛逆者的形象与封建势力展开了全面的斗争,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封建社会末期的贵族生活风景画,预示了封建社会即将土崩瓦解的必然结局。作品虽有批判性,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也只能假托人名,甚至无朝代可考。
小说构思新颖独特,两条线索明暗相间,主要人物的出场和结局、日常生活和重大事件等等,作者都安排得非常巧妙。
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非常成功,整部《红楼梦》描写了一百四十多个人物,每个人都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作者善于通过对行为举止和心理的描写,来展现他们在斗争漩涡中的思想性格。全书语言精简凝练,就当时来说,这已经是白话文了,很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有时候大笔如椽,有时候细致人微,看似庞杂的故事在作者的笔下事无巨细,分明清晰地娓娓道来。
作者通过宝黛二人的爱情悲剧,表现了他对爱的真谛的深刻理解和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摧残。本书不是直接写封建社会如何残酷无情的,而是通过对以金陵十二钗为代表的被摧残者鸣不平来体现的。如,宝黛二人那种叛逆的爱情方式,是贾母、贾政等封建卫道士的形象所不容的,因此,贾母等人才会安排宝玉娶宝钗。这些都体现了人与制度的抗争,但却免不了失败的结果。
正如莎士比亚及其戏剧之于英国人,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魂魄的一部分。阅读《红楼梦》,讨论《红楼梦》,具有传承民族魂、提升民族魂的无可估量的意义。
——刘心武
《红楼梦》的语言文字里面隐藏着许多不能直接明了的东西,必须对此进行“密电码”式的处理。我觉得有两部书得进行这种处理:一部是《圣经》,一部就是《红楼梦》。
——王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