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诗里孤独漫步》套装,共2册,分别是《在唐诗里孤独漫步》、《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
2.《在唐诗里孤独漫步》套装,装帧美观大方,内容充盈雅趣,学习玩味两不误。
3.唐诗诉说诗人的孤独,宋词阐发词人的生命感。唐诗宋词散发着时代所予的内敛或狂放,引发读者对有限生命价值的沉思和共鸣。
| 书名 |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套装(共2册)/中国最美语文系列 |
| 分类 | |
| 作者 | 夏昆 |
| 出版社 | 鹭江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2.《在唐诗里孤独漫步》套装,装帧美观大方,内容充盈雅趣,学习玩味两不误。 3.唐诗诉说诗人的孤独,宋词阐发词人的生命感。唐诗宋词散发着时代所予的内敛或狂放,引发读者对有限生命价值的沉思和共鸣。 作者简介 夏昆,七零后,早生一年就成六零后,本想做音乐,因考了师范而只好当老师,毕业后开始教一群七零后。现在成天跟一群零零后厮混,于是发现教育*浪漫的事就是孩子长大我变老。爱看电影,爱听音乐,有时间也写字。写了不少文章,出了几本书,多染指教育、历史、音乐、电影、诗词,但*想出的不是书,而是专辑。 内容简介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全书256千字260页。作者起先把唐诗放回历史的大背景下去读,以唐诗发展的轨迹为线索,突破传统,结合音乐、电影等审美对唐诗进行知识性解读;每篇又从诗人的命运沉浮、人生际遇、作诗缘起及影响等角度,对诗人进行中肯而不失趣味的介绍,*终撩起时代的面纱,让诗人从悠远的作品中走出来,走进我们的生活。 就是这样,唐诗艺术化地记录了诗人们本真生命的一次次敞亮。 《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全书千字,236页。内容契合现代人的心理。忙忙碌碌中或许容不下你往常零乱却真实的思绪;奔波的身影也不曾为你的低眉颔首驻足问询,甚至连你自己都遗忘了情感的私人场域。相隔千年的宋朝与今朝,有一样的繁荣,亦有同样被疏忽的落寞。或者,词人的轻语呢喃,词间情感的飘零与破碎,是跨越时间的界限,能吟唱出你我内心独白的和弦。言未言之语,听未听之音,让宋人的吟哦浅唱汇成涓涓细流,温暖因疲惫焦虑而冷漠的灵魂,抚慰因人情倦怠而失落的心。这不仅仅是一段全新鉴赏宋词的美的体验,更是一段沉思、寻找自我的旅程。 目录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 的一页由一个酒徒掀开――王绩 人不轻狂枉少年――王勃 还诗歌一个男儿身――杨炯 被命运扼住咽喉的诗人――卢照邻 诗人无关生死――骆宾王 境界是的意义――初唐四杰 要命的惩罚――宋之问 为天地找一个心灵的家――陈子昂 用一首诗来为前辈赎罪――张若虚 可爱的老狂人――贺知章 从繁华走入静谧――王维 酾酒拭霜刃 弹铗歌大风――王翰 用时代来书写人生――王之涣 将绝句咏成绝唱――王昌龄 的例外――高适 好奇的浪漫诗人――岑参 把敌人变成人――李颀 寂寞于神灵和人群之间――李白 登高:生命中无法承受之痛――杜甫 盛世结束的叹息――张九龄 让诗仙敛手的诗人――崔颢 中唐的四条河流——中唐诗人 鬼才知道――钱起 风雪 流浪 归宿――刘长卿 由魔而入仙的诗人――韦应物 少女情怀总是诗――李端 留一点遗憾岂不更好?――崔护 钟声 透彻千年的呼唤――张继 骑墙 中国文人的立身之宝――韩翃 说“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张籍 作一次浪漫的弊――朱庆余 人生比诗歌更寒冷――孟郊 子中唐的堂吉诃德――刘叉 苦吟 在人生的秋季――贾岛 挣扎 在人生与诗歌的夹缝中――李贺 浮云不系字乐天――白居易 人生只是一场误读――元稹 独钓寒江万里愁――柳宗元 用诗歌的长矛挑战命运的风车――刘禹锡 晚唐 在黄昏时分退守内心——晚唐诗人 衰飒之气中的一缕清音――杜牧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人不轻狂枉少年――漫谈唐代诗人之“狂” 高山流水觅知音――唐代诗人的友谊 后记――相信永恒 《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 唐代词--我醉欲眠君且去 生命的另一个出海口--从李白到张志和 在花丛中开出一条幽深的大路--温庭筠 赋分知前定,寒心畏厚诬 狂生从'温八叉'到'救数人' 在花丛中开出一条幽深的大路 放不下只为一个人 从'秦妇吟秀才'到文人宰相--韦庄 一个帝国的崩溃 一首命运多舛的诗 日暮乡关何处是从江南到西蜀 五代词--且把江山都换了浅斟低唱 生命 在悲剧中提纯--李煜 已输了江山一半 金缕鞋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人生长恨水长东 生命在悲剧中提纯 北宋词--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优裕中的忧郁词人--晏殊 从神童到宰相 悠游卒岁的曲子相公 在闺情的雾霭中遥望未来 岁月的忧郁永恒的主题 万家忧乐到心头--范仲淹 自幼孤贫的勤学书生 刚直不阿的'三光大臣' 载喜载悲的羁旅之思 无可奈何的边关愁绪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文章太守词家醉翁--欧阳修 爱才如命的文坛盟主 独振新风 纵使花时常病酒,也是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词家醉翁 以一个字独步千古--宋祁 顾影自怜的词人--张先 丧钟为繁华而鸣--王安石 敢为圣朝除弊事 丧钟为繁华而鸣 怡红公子的前世今生--晏几道 后的贵族 那些花儿 当落花遇见落花 在红尘深处漫歌--柳永 且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辉煌的城市乐章 千古--苏轼 蜀州杭州密州湖州 回到红尘诗意栖居 黄州与江月一同升起 通透从一笑开始 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肚皮不合时宜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 桃李春风一杯酒 江湖夜雨十年灯 乱随流水到天涯--秦观 爱情是否与永恒有关? 乱随流水到天涯 后的武士--贺铸 借古人之酒浇我心中块垒 忧愁的重量 格式化后的生命是否还是生命? 南宋词--书生杀敌空白首废池乔木厌言兵 帘卷黄花人空瘦--李清照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剧变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刺破青天的金声玉振 铸字为箭--张孝祥 亘古男儿一放翁--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 位卑未敢忘忧国 虽九死其犹未悔 与巨人比肩--刘过 弹铗低吟击筑悲歌--陈亮 囹圄不断的多舛命运 衰世中的悲歌 何人会登临意?--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醉里不知身在梦 做不了神成仙成不了仙为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何人竟在灯火阑珊处 万里江山知何处--张元干 还我河山--岳飞 朱仙镇 功败垂成 满江红 哀歌也不过是哀歌--姜夔 南宋的灭亡--香销词殁 家祭如何告乃翁 留取丹心照汗青 繁华落尽 文摘 生命的另一个出海口——从李白到张志和 每一条大河,都起源于上流那一滴水滴;每一座高山,都奠基于初的那粒石子。可是,没人能淘尽三千弱水,找出那初的水滴,更无法搬去巍峨高山,寻出那为高山奠基的石子。于是,我决定,从河流上游那条已经初具规模的小溪出发,泛舟而下,开始我的宋词之旅。 前面已经介绍过,词起源于唐,初唐、盛唐时期,就有很多诗人写作过词,清代张宗橚编的《词林纪事》就收录有唐玄宗李隆基、沈佺期、张说等人的作品。首词是什么样的,正如河流开始的滴水,山脉开始的粒石子,我没能查考,只找到了宋词的河流上游的一条小溪,宋词的山脉边缘的一段山麓,并从这里,开始我的宋词之旅。这条小溪,这段山麓,就是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 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关于这首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这并非李白所作。的确,我们很难想象,高歌“黄河之水天上来”、“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谪仙人居然会有这样的儿女柔情。其实,细想之下也很自然,每个人都有慷慨豪迈的一面,同时也有低首徘徊的一刻。李白有“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放之外,也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温情,更有《长干行》“妾发初覆额,折枝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柔情。《词林纪事》引《湘山野录》说:这首词早被题在鼎州沧水驿站,不知道是谁写的,魏道辅很喜欢这首词。后来到长沙,在内翰曾子宣家里看到一本古风集,上面写着这首词是李白所作。虽然到现在还有人争论,但是大多数人还是认为李白就是作者。 《列仙传》记载:春秋时萧史善于,秦穆公把女儿弄玉嫁给了萧史。一天晚上,夫妇俩在楼头,引来了凤凰,载二人飞去。可是,今天的箫声,为何哽咽难以卒听?物换星移,那秦楼的残月,见证了多少悲欢离合,生离死别?汉代的乐游原曾经盛极一时,可是现在,已经成为伤别之地;通往咸阳的古道曾经车水马龙,而现在已经没有行人了。残阳如血,西风渐紧,破败的汉阙魏碑,倾圮在岁月的风霜之下。 叶嘉莹先生用符号学解说古诗词,观点十分精到。她引用俄国符号学家洛特曼的观点说: 语言文字的符号的社会文化背景是重要的,每一个语言符号,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形成了一定的效果。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叶先生将这种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能引起人一定联想的文字符号称为“语码”(Code),她说: 而当一个语言符号,在一个国家、在一个社会里边有了这样普遍联想的作用的时候,它就是一个语码了。就说等于你一按这个钮,就有一串联想出现了。(同上) 而这首词里,就有几个很重要的语码。 首先是灞陵。灞陵是汉唐两代长安的人们送别之所,后人也多以灞陵来指代送别。可见这首词应该与送别有关,可是纵观上下阙,词人却丝毫未提到送别的是何人,难道不是很奇怪吗?因此我们继续看下面的语码:咸阳。 咸阳是秦代的首都,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也是一个建立在武力之上的王朝。秦始皇统一六国自不待说,在秦朝建立之后,为了防备北方匈奴的侵袭,“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贾谊《过秦论》)武功可谓赫赫,而今安在哉? 除了前面乐游原与汉朝有关之外,这首词词尾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句子:汉家陵阙。在防御外侮方面,汉代可谓是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时代。汉武帝多次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深入大漠,覆军杀将;东汉时,朝廷又派窦固、窦宪攻打匈奴,后终于打得北匈奴远窜大漠,南匈奴款塞入朝。这一切的荣耀和,现在却在岁月的洗刷下漫漶湮灭,剩下的只有西风残照。 而在中国文化中,西风与残阳本身象征的也是萧瑟与凄凉。这一点与西方文化也似有不同。雪莱《西风颂》中说: 西风啊, 请你吹响预言的号角, 唤醒沉睡的人类, 冬天已经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 在这里,西风象征的是“秋之生命的呼吸”。而在中国,大抵是东风浩荡,南风和煦,北风凄厉,而西风萧瑟。所以王实甫《西厢记》里有“西风紧,北雁南飞”的句子。东西方“西风”引发联想的不同,似乎也可作为语码必须植根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才能产生作用的一个证明。 再回到这首词,不难看出,上阕作者言离别,到底别的是什么?不是亲朋,也不是好友,而是一个时代,一个以秦汉为代表的国力强盛、不畏外侮的时代。作者一直对这个时代寄予了莫大的期望,希望能在这个时代里展示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是,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当开元天宝的盛世被渔阳动地的鼙鼓击得粉碎的时候,诗人的梦想也被敲碎了。“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永远告别的,其实是个曾寄托着诗人梦想和豪情的时代。诗人不愿直接面对这满目的疮痍,只愿飞升天际,从渺茫的太空俯瞰:“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李白《古风之十九》)可是,飞升天际,只能是诗人的梦想,无法做到,于是,他只好登上残破的宫垣,在萧瑟的西风中,吟唱出这盛世的哀歌:“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很多人认为这首词主旨是借乐游原的昔盛今衰来寄托对江河日下的大唐帝国的哀叹。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这首词大概是作于“安史之乱”中唐玄宗逃奔蜀地之后。(“想其情境,殆作于明皇西幸后乎?”)清代黄苏在《蓼园词评》里也说:“此乃太白于君臣之际,难以显言,因托兴以抒幽思耳。……叹古道之不复,或亦为天宝之乱而言乎?然思深而托兴远矣。” 这种感觉就像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说的,当维特有一天终于明白自己对绿蒂的爱情已经化为泡影时,他写道:好像是一个老贵族,一直想把家乡的一座祖传的城堡作为遗产留给自己的儿子。可是,当他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他突然发现,那座被他寄予无限希望的城堡,现在已经成了一座废墟。 古人说:“词为艳科。”且不说在词刚诞生的唐代,即使在词盛行一时的五代,它似乎都只能负担起吟咏花前月下儿女私情的任务。可是,这首词却一反常态,上阕柔婉,下阕雄浑,结句八个字如一声低吟,又如一声吼叫,这低吟吼叫容纳了太多的愤怒,太多的伤感,诗人有形的生命已经无法再容纳,于是,借着这八个字,由诗人胸腔中徐徐吐出。一千多年后的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后人评说,李白的这首《忆秦娥·箫声咽》和他另一首《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可称“百代词宗”。(《词林纪事》评注引桃花庵语)这话一点不错,因为从这时开始,词的小溪已经在潺潺流淌,在经历了盛唐的倾颓之后,它将流过梦想复兴的中唐、萧瑟的晚唐,将流过干戈四起的五代。在这旅程中,它的水面将越来越宽阔,水流将越来越湍急,直到抵达中国历史上另一个文化的高峰——宋代。 ……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