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梦麟编著的《西潮新潮(蒋梦麟回忆录)(精)》所反映的不仅是他的一生,更是他一生所经历的时代。蒋梦麟的一生经历了从中国学究的私塾到西洋自由的学府,从古老的农村社会到近代的都市文明,从身经满清专制的皇朝到接受革命思想的洗礼。他多年生活在广大的外国人群里面,更不断生活在广大中国人群、尤其是知识青年群众里面。他置身于中西文化思想交流的漩涡,同时也看遍了覆雨翻云沧海桑田的世局。
| 书名 | 西潮新潮(蒋梦麟回忆录)(精)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蒋梦麟 |
| 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蒋梦麟编著的《西潮新潮(蒋梦麟回忆录)(精)》所反映的不仅是他的一生,更是他一生所经历的时代。蒋梦麟的一生经历了从中国学究的私塾到西洋自由的学府,从古老的农村社会到近代的都市文明,从身经满清专制的皇朝到接受革命思想的洗礼。他多年生活在广大的外国人群里面,更不断生活在广大中国人群、尤其是知识青年群众里面。他置身于中西文化思想交流的漩涡,同时也看遍了覆雨翻云沧海桑田的世局。 内容推荐 蒋梦麟编著的《西潮新潮(蒋梦麟回忆录)(精)》由作者的两部著作《西潮》《新潮》组成,兼含附录年表等。《西潮》记录了1842年至1941年间的中国历史,主要讲述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由于前半段是作者“亲闻”的,后半段是作者“亲历”的,故被作者视为“有点像自传,有点像回忆录,也有点像近代史”。《新潮》则讲述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影响下所发生的种种变化。 目录 西潮 序言 英文版序 丹麦文译者序 前言 边城昆明 第一部 清朝末年 第一章 西风东渐 第二章 乡村生活 第三章 童年教育 第四章 家庭影响 第五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 第六章 继续就学 第七章 参加郡试 第八章 西化运动 第二部 留美时期 第九章 负笈西行 第十章 美国华埠 第十一章 纽约生活 第三部 民国初年 第十二章 急剧变化 第十三章 军阀割据 第十四章 知识分子的觉醒 第十五章 北京大学和学生运动 第十六章 扰攘不安的岁月 第四部 国家统一 第十七章 宪政的试验 第十八章 中山先生之逝世 第十九章 反军阀运动 第二十章 国民党之出掌政权 第五部 中国生活面面观 第二十一章 陋规制度 第二十二章 社会组织和社会进步 第二十三章 迷人的北京 第二十四章 杭州、南京、上海、北京 第六部 抗战时期 第二十五章 东北与朝鲜 第二十六章 战云密布 第二十七章 抗战初期 第二十八章 战时的长沙 第二十九章 日军入侵前夕之越南与缅甸 第三十章 大学逃难 第三十一章 战时之昆明 第七部 现代世界中的中国 第三十二章 中国与日本——谈敌我之短长 第三十三章 敌机轰炸中谈中国文化 第三十四章 二次大战期间看现代文化 新潮 引言 第一章 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 第二章 改革方案的施行 第三章 土地问题 第四章 大后方的民众生活 第五章 中国文化 试为蔡先生写一篇简照 蔡先生不朽 追忆中山先生 一个富有意义的人生——他是我国学术界一颗光芒四照的彗星 忆孟真 谈中国新文艺运动——为纪念五四与文艺节而作 一、北京大学与学术自由 二、鲁迅兄弟 三、绍兴师爷与《阿Q正传》 五、陈独秀与文学革命 六、陈独秀的最后主张 七、西欧个性主义思想的引进 八、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九、台湾文艺界继承了西欧思想的遗产 十、台湾中国文艺作者今后努力的方向 附录一 蒋梦麟生平及著述年表简编 附录二 知见录 附录三 哥伦比亚大学载蒋梦麟传 试读章节 第一部清朝末年 第一章西风东渐 差不多两千年以前,几位东方的智者,循着天空一颗巨星的指示,追寻到一个新宗教的诞生地。这个宗教便是基督教。基督教后来在西方国家的生活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基督教以和平仁爱为宗旨,要求教徒们遇到“有人掌掴你的右颊时,你就把左颊也凑过去”。基督教的教徒经过不断的磨难和挫折,不顾罗马猛狮的威胁和异教徒的摧残迫害,逆来顺受,终于在罗马帝国各民族之间传播开来了。几百年之后,它以同样坚忍的精神慢慢地流传到中国。 景教徒在唐朝(公元618—907)时来到中国,唐室君主曾为他们建造了景教寺,但是景教徒的传教成绩却很有限,再过了几百年,在17世纪中叶,耶稣会教士带着西方的天文学来到中国,终于得到明朝(公元1368—1644)皇帝的垂青。 在这同时,活力旺盛的西方民族,不但接受了新兴的基督教,而且发展了科学,完成了许许多多的发明,为近代的工业革命奠立了基础。科学和发明渐渐流传到了东方,先是涓涓滴滴地流注,接着汇为川流江涛,最后成为排山倒海的狂潮巨浪,泛滥整个东方,而且几乎把中国冲塌了。 中国人与基督教或任何其他宗教一向没有什么纠纷,不过到了19世纪中叶,基督教与以兵舰做靠山的商业行为结了伙,因而在中国人心目中,这个宣扬爱人如己的宗教也就成为侵略者的工具了。人们发现一种宗教与武力形影不离时,对这种宗教的印象自然就不同了。而且中国人也实在无法不把基督教和武力胁迫相提并论。慢慢地人们产生了一种印象,认为如来佛是骑着白象到中国的,耶稣基督却是骑在炮弹上飞过来的。 我们吃过炮弹的苦头,因而也就对炮弹发生兴趣。一旦我们学会制造炮弹,报仇雪耻的机会就来了。我们可以暂时不管这些炮弹是怎么来,因为对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而言,保全性命毕竟比拯救灵魂来得重要。 历史的发展真是离奇莫测。我们从研究炮弹而研究到机械发明;机械发明而导致政治改革;由于政治改革的需要,我们开始研究政治理论;政治理论又使我们再度接触西方的哲学。在另一方面,我们从机械发明而发现科学,由科学进而了解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一步一步地我们离炮弹越来越远了,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也可以说离炮弹越来越近了。 故事说得很长,但是都是在短短100年之内发生的,而且紧张热烈的部分还不过50年的样子。我说100年,因为香港本来可以在1942年庆祝香港成为英国领土的100周年纪念,但是这也是历史上偶然的一件事,英国的旧盟邦日本却在前一年以闪击方式把香港抢走了。我提到香港,决不是有意挖旧疮疤,而是因为香港在中国欧化的早期历史中,恰恰是现成的纪程碑。大家都知道,香港这群小岛是中国在所谓“鸦片战争”中失败以后在1842年割让给英国的。这次战争的起因是中国继禁止鸦片进口之后,又在广州焚毁大批鸦片。鸦片是英国由印度输出的主要货物,于是英国就以炮弹回敬中国,中国被击败了。 1842年的中英条约同时规定中国的五个沿海城市开放为商埠。这就是所谓“五口通商”。大批西方商品随着潮涌而至。这五个商埠以差不多相似的距离散布在比较繁盛的中国南半部,为中国造成了与外来势力接触的新边疆。过去中国只有北方和西北那样的内陆边疆,现在中国的地图起了变化,这转变正是中国历史的转捩点。 这五个商埠——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由南向北互相衔接,成为西方货品的集散地,舶来品由这五个口岸转销中国最富有的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各地。 西方商人在兵舰支持之下像章鱼一样盘踞着这些口岸,同时把触须伸展到内地的富庶省份。中国本身对于这些渗透并不自觉,对于必然产生的后果更茫无所知。亿万人民依旧悠然自得地过着日子,像过去一样过他们从摇篮到坟墓的生活,从没想到在现代的工作上下工夫。一部分人则毫不经心地开始采用外国货,有的是为了实用,有的是为了享受,另一些人则纯然为了好奇。 但是,西方列强的兵舰政策不但带来了货品和鸦片,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科学文化的种子。这在当时是看不出来的,但是后来这些种子终于发芽滋长,使中国厚蒙其利——这也是历史上的一大讽刺。 这时候,日本也正以一日千里之势向欧化的途程迈进,中国对此却毫无所觉。半世纪以后,这个蕞尔岛国突然在东海里摇身一变,形成一个硕大的怪物,并且在1894年出其不意地咬了东亚睡狮一大口。中国继香港之后又丢了台湾。这只东亚睡狮这时可真有点感到疼痛了,茫茫然揉着惺忪的睡眼,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扰了它的清梦? 我原先的计划只是想写下我对祖国的所见所感,但是当我让这些心目中的景象一一展布在纸上时,我所写下的可就有点像自传,有点像回忆录,也有点像近代史。不管它像什么,它记录了我心目中不可磨灭的景象,这些景象历历如绘地浮现在我的脑际,一如隔昨才发生的经历。在急遽递嬗的历史中,我自觉只是时代巨轮上一颗小轮齿而已。P11-13 序言 导读 蒋梦麟:西潮、新潮与现代中国 马勇 大多数中国历史研究者相信,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具有成熟的政治架构和丰沛的思想文化基础,有着自己的发展理路,假如不是西方势力东来,中国必将在固有架构中长此终古,历史终结。五四新文化运动晚期,东方文明受到西方文明严峻挑战,但东方文明信仰者梁漱溟依然信心满满:“我可以断言,假使西方化不同我们接触,中国是完全闭关与外间不通风的,就是再走三百年、五百年、一千年也断不会有这些轮船、火车、飞行艇,科学方法和德谟克拉西精神产生出来。这句话就是说,中国人不是同西方走一条路线。因为走得慢,比人家慢了几十里路。若是同一路线而少走些路,那么慢慢的走终究有一天赶得上;若是各自走到别的路线上去,那么,无论走好久,也不会走到那西方人所达到的地点上去的。” 然而,历史没有像梁漱溟等人假设的那样各走各的路。西方在走出中世纪之后,经过文艺复兴、思想启蒙,经过大航路发现、工业革命,西方迅速解决了人类期待很久的富裕物质生活,同时也带来新的困扰:市场狭小、产能过剩,因而我们看到至少在十六世纪中期,西方物品开始向全球输出,寻找更大市场,更便宜的劳动力,更多的利润。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古老的东方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潮”的冲击,国家、族群与个人,差不多都在西潮冲击下重组、重构,并最终获得了新生。我们在这里将要说到的蒋梦麟,就是西潮冲击背景下走上现代的第一代领跑者。 蒋梦麟有两本著名的自传,即本书汇集的《西潮》与《新潮》。最近二十年,国内知识界对这两本书已有很多了解,通过这两本书知道蒋梦麟在二十世纪中国政治史,尤其是高等教育史、农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过很多读者可能不知道,蒋梦麟写得匆忙,参考资料也不多,因而漏记、误记在所难免,本文只是力所能及提供一些缺失的环节。 西潮冲击下的国家与个人 蒋梦麟生于清光绪十一年十二月十六日,换算成西历为1886年1月20日。但从农历即中国传统纪年方式算,光绪十一年大致对应公元1885年。因而有的文献说蒋梦麟生于1886年,有的说生于1885年,都没有错。 根据蒋梦麟回忆录《西潮》所说,当他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梦见了一只熊,以为吉兆,故而为这个新生儿命名为“梦熊”。梦熊后来读书时因参加学潮不方便继续使用,遂更名为梦麟。 梦麟有时又写作梦邻、孟邻,或梦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蒋梦麟算是二十世纪中国教育文化领域中极具个性的人,他的性格、为人,与其生存环境、乡土文明无疑具有因果关联,值得注意。他的家乡为浙江余姚,那里因五口通商最早受到“西潮”影响。蒋梦麟的祖父早在道咸时期就在上海开了一个钱庄,积累了一些家产。不幸的是,蒋梦麟的祖父在盛年时伤了一条腿,后来严重到必须截肢的程度。而更不幸的是,蒋祖父竟在这次截肢手术过程中因血液中毒而辞世,留下年仅十二岁的儿子,即蒋梦麟的父亲蒋怀清。 怀清公继承了乃父留下的七千两银子,这在当时是一笔巨大财产。只是怀清公年龄太小,无依无靠,只好将这些银子交给未来的岳父去打理。 蒋梦麟的母亲是一位很有教养的大家闺秀,容貌美丽,能歌善吟,多才多艺。可惜,蒋母在蒋梦麟很小时候就去世了。 像传统中国社会一切有经济条件的家庭一样,蒋梦麟大约五岁时就被送到私塾读书,所读内容也都是传统士大夫早年必修的儒家经典,学习的基本方法就是死记硬背,学习的目标就是科举考试。期望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光宗耀祖,出人头地。这是传统士大夫的全部人生,是实现其人生价值的惟一出路、必经之地。 读过几年私塾,蒋梦麟的知识已有一些积累,年龄也渐渐大了。大约1897年的时候,怀清公将他送到刚刚开办的绍兴中西学堂学习。 …… 蒋梦麟在农村复兴方面的杰出贡献已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农复会的成功有诸多的原因与背景,但如果仅从蒋梦麟的个人素质与贡献上来说,可能正如与其长期合作的马保之所分析的那样:一是蒋梦麟要求他们这些农复会的工作人员要做“草根大使”,不要坐着空想问题,要求他们一半时间办公,一半时间请教农民,提出的问题要针对农民的需要;二是蒋梦麟非常重视、尊重专家的意见,有人找他谈农业,他总是说我不懂,请您到楼下找马博士。当时马保之虽只是个组长,但却有很大的权力,议案通过后如何付款,如何追回来,都是马负责,因此马有责任不得不努力。而那时的农复会有权、有钱、又有技术,做事效率当然很高;三是农复会每个星期一、三、五开会,每位委员一定要到,不能请假,对每个议案都详细讨论,一定要五位委员无异议全数通过才能执行,他们是真正在思考问题,如采取什么政策,如何来推动等等;四是农复会的下属同仁的研究工作很多,而且个个都很投入,极少有外务和应酬。若想请客也要经过五位委员同意批准,不能随便使用公款请客。“农复会可以说是上下一心,分工合作,所以成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与蒋梦麟有过直接接触并长期合作的张宪秋也回忆道,农复会在台湾的成功有许多复杂的因素,但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蒋梦麟主任委员领导有方。农复会之高度自由与职员之待遇,当时较公教人员高出甚多,农复会极易招人之忌,但因蒋梦麟之人望及其与蒋介石、陈诚等人特殊关系,使农复会树大而未招风。当年蒋梦麟掌农复会.胡适掌“中央研究院”,梅贻琦掌“教育部”,以前均曾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校长,多年故交,人称三老博士,均为陈诚等台湾党政要员极常咨询之人。当时台湾财经方面的官员如严家淦等对蒋梦麟持长者之礼,行政、立法等机构中亦多为北大毕业生,而蒋梦麟为老校长,故其人脉也有助于农复会的成功。而蒋梦麟个人也非常谦虚,对内常向其他委员称自己不懂农业,鼓励同仁及部属创造发挥。然而在紧要关头,每作睿智判断,令人折服。。凡此,均可视为农复会成功的外在因素。 蒋梦麟的前半生,致力于现代教育;他的后半生,致力于农村复兴。不论是教育,还是农业,都是中国面对西方近代必须回应的大题目。蒋梦麟没有辜负自己的时代,他像他的同志胡适、丁文江、傅斯年、蒋廷黻等人一样,在“西潮”冲击下,遨游在“新潮”,成为二十世纪中国引领时代的“赶潮人”。 书评(媒体评论) 少贤(蒋梦麟字)他日当为中国教育泰斗,非知之艰行之为艰,少贤有焉!然对于革命议论,风发泉涌笔利如刀,又宣传家之大手笔也,文字革命时期不能少此人。——孙中山 梦麟先生学问比不上孑民(蔡元培)先生,办事却比蔡先生高明。——傅斯年 在历史学家笔下,蔡元培的意义被无限夸大,以至于无意中压抑了其他同样功不可没的校长。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蔡元培早年的学生蒋梦麟。——陈平原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