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寻找光明记忆(新城旧事)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光明新区文化艺术发展中心
出版社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项目组从2012年开始启动寻找光明记忆项目,在深圳光明新区寻找这城市里曾经的村落,寻找村落里的老人,寻找古旧的建筑和它们背后的故事,寻找着这方水土独有的风土人情,试图从那些本土人的氏族源流、古旧的建筑、传统的习俗、特色的美食中寻根光明,寻找到专属于光明这座小城的记忆。光明新区文化艺术发展中心著的《寻找光明记忆(新城旧事)》为《我们深圳》丛书中的一本,是一本汇集了集体智慧的非虚构图书,带领读者深入光明新区,了解光明新区的岁月悠长和历史文化积淀之美。

内容推荐

一座城市因历史而积淀厚重与温暖,一方水土因文化而充满尊敬与温情。《我们深圳》系列丛书历时三年,寻访五十余次社区,采访百余人,报道上百次用专注书写城市记忆,用文字雕琢城市精神。

光明新区文化艺术发展中心著的《寻找光明记忆(新城旧事)》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介绍了深圳光明新区的姓氏与宗祠、老街与社区、民俗与文化、传统与美食四方面内容。

目录

第一章 姓氏与宗祠

 麦氏大宗祠

 塘尾麦氏

 麦氐古墓

 黄氏大宗祠

 曾公祠

 长圳曾氐

 周氐祠堂

 陈仙姑祠

 水贝村的陈氏家族

 姓梁的李松葫人

第二章 老街与社区

 白花碉楼

 公明古墟

 薯田埔的记忆

 西田的记忆

 田寮社区

 马山头和根竹园

 八村抱团

 客家社区

 楼村的麻石巷

 十村一家

 农科大观园

第三章 民俗与文化

 德淳书室

 芝兰书室

 贻燕围与学堂

 温泉和醒狮

 两个姓氏的社区

 这里的婚俗

 精彩年俗

 添丁点灯

 公明曲艺

 民间歌谣

第四章 传统与美食

 荔林深处

 长粽长久

 金鹅银濑

 传统月饼

 秋风腊昧

 光明三宝

 公明盆菜

第五章 移民与归侨

 东周木墩

 有一片花海

 糖厂和粮油厂

 移民瓦房

 都市有田园

 归侨

 光明农场叫光明

相关附录

参考文献

报刊文章

后记

试读章节

我和麦氏老人聊了起来。

老人说得慢条斯理,我听得兴致盎然。在600年前,塘尾的最初名字是“周家村”。在麦氏族人来此发展壮大之后,周姓村民被迫迁走。麦氏祖先在此立村时,发现村前有一个水塘,遂将“周家村”更名为“塘尾村”。塘尾历史屡出武士,后人承袭武艺、勤耕苦读、热血守土。我扭头看看社区大门的牌坊,当年的恢宏气势宛在,两侧对联还清晰可见:“塘承先祖其昌世代宗华夏,尾继后昆福祉脉支溯炎黄”,体现了塘尾人继承和发扬祖宗优秀传统,为后人谋福祉的精神。

麦氏老人继续介绍说,老祠堂曾是周家村小学,那时候附近几条树一的同伴们都来这里读书,很热闹。祠堂前面的空地是操场,操场旁边就是个大池塘,以前每天都在这儿运动玩耍。老师也十分敬业,无论贫富都悉心教导,培育了好几代人。

当我听到老人介绍麦氏祠堂的正后方还有一个叫“菊亭公家塾”的书屋后,我立刻转过去寻找。这个书室是古代有钱人的孩子上学的地方。与“麦氏公祠”的命运相似,这座书室屋内外已经杂草丛生、爬满藤蔓,横梁布满蜘蛛网和灰尘。房屋的砖上印有“危房”字样,并贴上了淡黄色的“危房通知书”,提醒市民不要靠近。若干年前,这里究竟是一副什么样的情景呢?曾在里面的读书人后来去了哪里?他们成了什么样的人?没有任何人可以告诉我那些被时间掩埋的故事。但这个私塾的存在,却又在告诉我们一些明白无误的往事。那些往事在今天已看不到任何踪迹。人生的渺小与时间的残酷就在这样的废墟中得以完整呈现,令人更觉要珍惜此刻的人生。

“祠堂的荒废是我们社区文物命运的缩影……”跟我过来的老人感慨而惋惜。虽然祠堂挂上了“不可移动文物”的牌子,居民们还是都希望老建筑能够得到真正的修缮。“如果连自己的历史都不好好保护,怎么教育下一代爱家爱国?”老人的话让我心头一震,的确如此,今天我们能够看到很多文物。文物究竟是什么?有价值的还是从此将要封闭的?对麦氏居民来说,他们真的愿意看见祠堂被挂上文物的招牌吗?

老人倒是对这样的问题并不关心,他关心的是这里发生过的事。此刻,初始不怎么说话的他已经愿意多讲了。他继续介绍说,深圳历史上武科最高学历的有两人:一是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辛未科的周家村人麦公式武进士,二是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甲戌科的合水口人麦锦琮武进士。麦公式的父亲和麦锦琮的父亲均是武乡科的举人,但麦世球、麦公式父子经营武学时间最长,其真才实学也最为人所称道。令老人自豪的是,20世纪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麦氏族人还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1927年11月东(莞)宝(安)工农革命军总指挥部成立,指挥部下设三个处和四个大队,周家村的麦福荣任第三大队大队长,是年12月中旬东宝工农革命军分两路攻打南头和深圳,击毙国民党警察局局长等,麦福荣率领的农民运动大队对革命作出了贡献。

习武传统始终在麦氏族人中传承,从古代一直延续到了第39代人。老人手指远处,说如今塘尾社区内的古建筑“将军府”曾经是武馆,在他十五六岁的时候,他曾和同龄人在这个武馆里练习武术。而在他之前三代,还出了麦胜福、麦庆这样的父子将军。两位将军都曾住在这个“将军府”里。

和老人道别之后,我独自前往社区,寻找老人刚介绍过的北帝庙。到这座大约有300年历史的庙前打量,发现该庙宇和祠堂不同。祠堂荒芜了,历经沧桑的北帝庙仍烛光闪烁、香火犹存,如今仍有不少老人家会到庙里上香、点灯。最令人吃惊的是,这座残旧的古庙还有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画的“新农村”彩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印记。很多时候,这些印记就是历史翻过后就不再重印的宣传画。因此,面对这些画时,我不由感觉一种鲜明的时代烙印让这座古庙平添了浓重的历史韵味。

北帝庙大门敞开,四周墙面斑驳,庙中间放着烛台,数根香烛依然亮着,香火供奉着一座洁白的观音像。在闪闪烛光的照射下,背面砖墙上的彩画让人眼前一亮。走上前看,墙上的彩画仍旧清晰,画面生动地描述着新农村的生活。看画的风格,估计是改革开放初期才画上去的。两侧面墙上有着颇具年代感的砖雕,虽然已灰暗斑驳,却也不乏古韵。在烛光闪烁、佛香袅袅间,这座小小的古庙仍散发着光辉,延续着生命。

在中国,有庙宇必有香火。越是有历史的庙宇,越是如此。天气虽然炎热,但进去上香的人还是不少。能够想象,到逢年过节之时,来祈福保平安的上香之人必然会更多。我看了看北帝庙介绍,得知它就是清朝时期周家村人为拜神、祈福所建。除了祈福外,北帝庙还是社区里每年三月三做大戏(粤剧)的舞台。在旧社会,逢年过节都会请戏班到村里做大戏。

北帝庙仍存的灯火,是老一辈村民的精神寄托。四周斑驳的砖墙,只能给后人留下一段想象,并不能让人感受北帝庙所承载的记忆和感情。然而,这些古老的足迹,可以让后辈们记住社区悠久的历史。不管老少,居民们都希望承载历史的老建筑能够得到维护和修缮,其修补的不仅是建筑本身,更是遗失的社区文化,一份对家园的归属。

P35-37

序言

记忆的沉淀

光明新区在深圳市西北角,和东莞市接壤。

我2007年8月到光明新区工作,见证了她的诞生,和她一起成长。尽管工作了七八个年头,但总感觉自己对这片土地仍旧很陌生,因为我并不了解她过去的故事。

2014年初的一天,陈瑛老师到我办公室(估计她是早有“预谋”的),说她曾经在长沙做过一个城市记忆方面的工作,通过活动收集到了许多关于长沙的文化与历史资料。她希望在光明新区也做这样的活动,并希望得到我的支持。我没有太多的考虑,当时就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应该立即开始!我们要把光明的历史与文化“找”出来,项目名称就叫“寻找光明记忆”。之所以要做这件事,有三个理由;其一,挖掘当地历史与文化是文化部门应有的职责;其二,祠堂、书院等一些老建筑和老人是当地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但是老人与老建筑都经不起时间“车轮的辗轧”,而且在城市化进程中会消逝得更快;其三,传承当地的历史与优秀文化是文化部门的职责。我认为第三个理由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不是为了“寻找”而“寻找”,而是要用这片土地上几百年来就有的爱国、博爱、济世、勤劳、诚信等精神来激励当下生活在这里的“光明人”,更要激励这片土地上麦姓、陈姓、曾姓、梁姓、周姓、黄姓、钟姓等子孙,激励光明农场建设者的后代,要让大家更加懂得这片土地,更加热爱这片土地。热爱家园的人才会懂得爱国。“家国情怀”不就是这个意思吗?这个项目就这样诞生了!

项目主持人陈瑛是一位十分敬业、十分有思想的知识女性。交给她的任务,她总是会想办法一步步推进,直到完成。这个项目得到了各个层面的支持,而且还提出了许多设想。凡事就怕“认真”二字。本人是非常认真的人,再遇到一个认真的执行者,事情就会搞得很“大”!经过一个月的思考,最初的思路变得越来越复杂,最后变成了一个庞大的“工程”!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更何况,没有其他人“逼着”,一切都是我们“自找”的!既然是自找的,那就要对自己负责,对职业负责!抱着这样的心态,项目组从一个人到两个人,再到三个人……从古建筑、古村落,再到民俗、饮食……项目组每到一处都得到居民的热情接待,而且被采访过的人和项目组的成员基本都成了好朋友!我没有亲自参加采访,但是项目组成员都会向我反馈在每个地方采访的收获或心得。可以说,我是从他们口里了解了更多光明的历史与文化!今天我花了一整天时间一口气看完了书稿,执笔人是用情、用心在写的,也只有真正走进那些老巷子、老房子、老祠堂,和本地居民坐在一起慢慢聊天交流,和他们一起过节(各种节日),才会写出这么真情的文字!项目组的所有人都住在光明新区,不管是刚来光明两年的作家远人老师,还是来光明农场拓荒的边玉平老师;不管是在光明出生长大的赖远美、麦敏,还是来光明打工的符定平,他们都是带着强烈的感情做这项工作的。三年多的时间,他们走过了光明新区的每一个角落,让自认为闭着眼睛也能走出光明的我自惭形秽,因为我充其量只能走出原光明办事处的范围。我清楚他们经历过怎样的困难,有经费问题、有人手不足问题、有交通向题、有语言不通问题、有沟通协调问题……但是,他们一个个地克服了!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听到他们一句抱怨的话,没有听到他们一个消极的语词,他们总能用快乐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他们的执着与认真让我十分感动,有这样的团队我真的很自豪!

我认为项目组的工作成果远远超出了预期:关于光明记忆的宣传在深圳图书馆展览、在光明新区图书馆文化馆多次展览,应社区与群众的要求还在各个社区巡展;越来越多的成人和青少年学生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甚至有不少人专程从香港、从深圳市内赶来光明参加采访活动,每个人都收获满满。据说,这个项目还引起了全国图书馆界的关注!现在,项目组要用书的方式将深圳光明新区的历史与文化表达出来,而且要正式出版。这个想法真的很大胆!不过,够胆才能成大事!当然,他们的成果不仅仅只有文字,还有一张张相片、一份份家谱、一段段录音录像、一本本居民捐献的资料,甚至是一件件实物……这些都是十分珍贵的。

光明新区位于深圳西北角一隅,这片156.1平方千米的土地承载着改革开放前沿的发展任务,承载着创造辉煌的使命!负责任的发展应尊重历史、传承优秀的文化,文化自信应该建立在家国情怀上。“光明记忆”是我们热爱光明新区的重要理由,因为这里有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有民族的家园精神。就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根!

深圳市光明新区文体教育局副局长包小红

2017年9月2日晚

后记

2012年的冬天,我因工作调动,独自来到光明,远离了亲人,远离了朋友,在这个陌生的城里开启了自己新的职业征程。

广东与湖南毗邻,深圳离我原来居住工作的城市长沙,其实不远,我一直以为适应应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然而,应了那句古话“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农历新年之后上班,在年轻同事的“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的祝福声里,事后我才懵懂而尴尬地发现我回应一句“新年好”是不够的,应该还要派发一个小小的新年利是红包。湖南过年的压岁钱是发给亲戚和晚辈的,而广东,由已婚的派发给未婚人。我不禁感叹,这么近的两个省份就有这么大的区别!这还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方面。非常有趣的体会。

后来,在深圳特有的“握手楼”中穿行,在已经没有农民的深圳看到村民的厂房与楼房,在本地人宗祠里看他们拜祭与讨论,在本地人的带领下去吃烧鹅濑粉和枕头粽,在碉楼里看那些曾经架起枪炮的小孔……每一种本地人习以为常的事情都会让我觉得那么地新奇和意外!光明远在深圳与东莞接壤的地方,她的发展比原特区内的福田、罗湖晚很多,但是,她就像过去的“关内”一样,此时此刻,经历着巨变。每天都有农田变高楼,每天都有些老旧的建筑如果不被重视就面临着损毁,每天都有如我一般的“外地人”来到这里变成“深圳人”,而那些原本居住于此、世代生活于此的“土著”,迅速地被冲散融合在新的城市里。

出于与书籍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图书馆人的职业习惯与敏感,我觉得应该做一些事,用纸笔、镜头来记载我所身处的这个时代、这座城市。

如同人的记忆,年幼、年少、、年壮、年中、年老……每个时期都在变化,每个时期也都值得记忆。城市有她的经历,有她隐藏在巨变中的沧海桑田。我突然有一股责任感,觉得我该为工作和生活的光明做些什么。

于是,便有了对于“寻找光明记忆”项目的申请,有了光明新区公共事业局(后来成了光明新区文体教育局)的全力支持,分管的副局长包小红在项目启动的时候说过一句话令我备受鼓舞也记忆犹新:“我们的工作是带着使命感的,一起做些有意义的事吧!”

于是我们这个项目组,不多的几个人,开始了我们的寻找,寻找这城市里曾经的村落,寻找村落里的老人,寻找古旧的建筑和它们背后的故事,寻找着这方水土独有的风土人情。试图从那些本土人的氏族源流、古旧的建筑、传统的习俗、特色的美食中寻根光明,寻找到专属于光明这座小城的记忆。从2014年项目启动,我们几乎每周走进社区或者农场,每周采访老人,拍摄、撰写、记录、展览……我们忙得不亦乐乎,快乐而充实。这个过程中,我们和许多当地的文化人成为朋友,在他们的带领和帮助下,把“寻找光明记忆”项目推广发散,获得更多的精彩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无数次被感动,采访的老人们把我们当亲人一般爱护,愿意和我们讲埋在心里多年的故事,也要我们不是采访的时候多去他们那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光明的历史文化积淀之美,发现本土传统文化留存之深,发现一个经历着巨变的城市曾经蕴藏着这么多不该磨灭的记忆。

三年的过程里,这个项目我们如期地推进,逐渐完成了各种采访,在报纸上发表了五十多个专版,也做了十多场展览。当地老百姓看到展览,总是称赞我们做了好事,而新融入于这座城市的“新深圳人”也感叹:不知道这看似没有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地方竟然也有这么多的深沉过往。每当这个时候,我会格外地欣慰,觉得自己的那些劳动竟然得到了这么多的收获,属于意外之喜。2017年,是我们项目的收官之年,零散的东西都已经陆续地见报宣传了,但在内心深处,出于对这方水土、对这些一路相伴相随的人、对这份城市的记忆,我该有另外一种回报,就是静下心来,整理出这份“光明记忆”作为“我们深圳”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希冀有一条明确的线索,能串起光明的记忆,在家族、建筑、村落、风俗与文献之间理出内里必然的联系,从而完成我的寻根光明之旅。可是,追溯的过程犹如在光明自由繁茂生长着的大榕树一般,根须交错,让人惊叹而无法分辨是否真的只有唯一的根。于是,我们选择还是以走过的村落、看过的建筑、采访过的人为主要内容,以我们寻找的足迹为线索,并与光明本土人中几个大的姓氏家族发展相结合,来叙说属于光明的记忆。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寻找光明记忆”项目组的所有成员都付出了不同的努力,前期的采访和文字撰写人员有陈瑛、练洁雯、麦敏、赖远美;后期的文字撰写与梳理工作有远人、陈瑛、符定平,全书的最后统稿由远人完成;文中图片的拍摄工作由边玉平、赖远美、麦敏、陈瑛完成,最后的编辑与组织由赖远美完成。在书籍的撰写过程中,还有包小红、武玉蕾、张雅丽、练洁雯、麦敏的指导与参与。我们通过头脑风暴开展本书的思路讨论,通过各自编写思路图与大纲进行智慧贡献,通过小组讨论进行图文的编辑取舍。感谢这本书形成之前,每一次采访背后给予我们帮助的社区工作人员、光明集团工作人员、受访者以及信息提供者。这本书,还特别得到了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岳鸿雁编辑的关注与支持,她始终关注这个项目,并鼓励我们项目组把成果以书的形式奉献给公众。总之,这本书,经过了许多人的共同努力与付出,在此一并感谢!

回望寻访的过程,我深深体会到,光明是一座充满历史感的旧城,但伴随光明新区成立后为实现“特区内外一体化”的目标而飞速发展的现状,她更是一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绿色新城。在这块古老与现代迅速交替与融合的土地上,世代生长于此的原住民曾经的苦难与奋斗、曾经的辉煌与荣光,都是值得我们去追溯与记录的。特别欣喜地看到,《深圳市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专门有第八条“创新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传承城市文化根脉”,明确了“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和整理研究工作……积累‘城市记忆’”。我想,和我们一样在城市记忆里寻找文化之根,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并做出成效的同行者,一定会越来越多。

我坚信:一座城市,因历史而积淀厚重与温暖;一方水土,因文化而充满尊敬与温情。

光明新区文化艺术发展中心负责人“寻找光明记忆”项目主持人

陈瑛

2017年9月1日

书评(媒体评论)

这套书,是都市的,是时代的。是注重图文的,是讲究品质的。是故事的,是好读的,是可爱的,是美妙的。是用来激活记忆的,是拿来珍藏岁月的。《我们深圳》,是你的!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社长胡洪侠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5:4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