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多位智慧长者的人生经验,读这一本书就够了!年轻的你,是否还在“找自己”的路上困惑、迷茫、百思不得其解?
人到中年,是否不甘沦为油腻大叔?被人称为中年妇女?约翰·B.伊佐著的《人生没有后悔药(奇袭人生的5个套路)》告诉你,什么才是对自己重要的事情,现在开始,永远不晚。
谁说退休了就只能“坐着摇椅慢慢摇”?你可以联通大洋彼岸的二百多位智慧长者,把所有经验、教训、故事传给子孙。
| 书名 | 人生没有后悔药(奇袭人生的5个套路)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 作者 | (美)约翰·B.伊佐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二百多位智慧长者的人生经验,读这一本书就够了!年轻的你,是否还在“找自己”的路上困惑、迷茫、百思不得其解? 人到中年,是否不甘沦为油腻大叔?被人称为中年妇女?约翰·B.伊佐著的《人生没有后悔药(奇袭人生的5个套路)》告诉你,什么才是对自己重要的事情,现在开始,永远不晚。 谁说退休了就只能“坐着摇椅慢慢摇”?你可以联通大洋彼岸的二百多位智慧长者,把所有经验、教训、故事传给子孙。 内容推荐 你有哪些遗憾? 什么事情重要? 什么事情后来发现其实并不重要? 有过哪些改变人生轨迹的狮子路口? 哪些道理你希望自己早一些知道就好了? 《人生没有后悔药(奇袭人生的5个套路)》脱胎于约翰·B.伊佐的一档电视节目,他采访了超过200位年龄为57~105岁的老人,他们是别人眼中找到幸福的睿智长者,从小镇理发师到大屠杀幸存者,从土著酋长到首席执行官,这些人总共拥有超过18OOO年的生活经验,充满热情和智慧。 伊佐在书中分享了这200多位长者的故事——有趣的、感人的,从这些故事中提炼出获得快乐和充满目标的生活方法,告诉读者如何将其在生活中付诸实践。 目录 第一章 为何有些人能找到人生意义并幸福离世 知识还是智慧 我们最想要的两件事 它们真的是秘密吗 第二章 为何我与小镇理发师谈人生 我们如何选出这些睿智之人 与年长者谈话的价值 为什么找年逾花甲的人 第三章 忠于自我 选择清醒地生活 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你的人生脱靶了吗 找到你的命运 遵从内心需要勇气 有时宇宙让我们聆听 第四章 不留遗憾 人生不留遗憾意味着更多冒险 不留遗憾的秘诀 选那条可以书写最精彩故事的路 仿佛时日无多般生活 遗憾,最好是放手 第五章 化身为爱 爱是一种选择 首先,爱自己 爱是首要事项 善待他人 可以行善,但切勿为恶 第六章 活在当下 选择活在每一刻 每一天都是馈赠 仿佛今天是人生中最后一天 当下才是唯一 为幸福而训练思维 第七章 多奉献,少索取 10分钟葬礼与10小时葬礼 问问人生对你之期望 人生一大任务:忘却自我 学会不为自己哭泣,而为世界哭泣 第八章 行动起来 问题不在于了解 自然学习:如何在人生中实现改变 我们留意什么,什么就会成长 改变,从第一个问题开始 一起改变,效果最好 你的人生仪式是什么 第九章 幸福之人不惧死亡 第十章 人生没有后悔药,现在开始永远不晚 后记 本书对我的改变 一句话总结人生的秘密 采访你认识的睿智长者 受访者名单 致谢 索引 试读章节 你的人生脱靶了吗 我年轻时就读于一所新教的神学院,学习古希腊语和希伯来语。《圣经》中,“罪”(sin)这个词来源于古希腊语中与弓箭有关的一个词。这个词的字面意思就是“脱靶”,也就是没有击中目标。最深重的罪就是没有击中你原本给人生设定的目标。所以英国伟大的诗人华兹华斯才会在《序曲》(The Prelude)中写道,他必须成为诗人,“否则罪孽深重”。如此一来,带有目的而活就意味着问自己:我的人生离靶心有多近? 忠于自我的问题有两个层面。第一,我每天的生活是否忠于自己的灵魂?我喜欢跟人说,生活的问题就在于每一天都非常重要。一段幸福、有意义的人生是无数个幸福日子的积累。当我在倾听受访者们的人生故事时,我渐渐清楚地发现,智者知道什么是好的一天(对他们自己而言)。正如我之前所说,我的祖父是我人生中的一位睿智长者。他过去常常说,要在每天结束时,拥有“内心愉悦的疲惫”。他将之与“内心厌恶的疲惫”进行对比。他跟我说,当你的生活集中精力于那些真正对你重要的事情上时,就会感到“内心愉悦的疲惫”。但是,即使我们似乎是赢家,但我们意识到自己并不忠于自我时,往往会产生“内心厌恶的疲惫”。在我看来,了解自我的第一要素就是弄清楚对我们自己而言,怎样才能在一天过后感到“内心愉悦的疲惫”。 其中一个方法就是更多地进行反思。当某天感到“内心愉悦的疲惫”时,我们要留意,当天有哪些正确的方面,有哪些因素成就了你的满足感。若某天感到“内心厌恶的疲惫”,我们也可以反思其背后的因素。 我在练习这个简单技巧一段时间后,注意到了几件事。在我感觉“内心愉悦的疲惫”的那些天里,我几乎总是在白天出过门。哪怕只是去公园散步15分钟,感觉也大不一样。在我感觉“内心愉悦的疲惫”的那些天里,我几乎总是留出了一些时间给别人,尤其是家人朋友。我不把工作当任务,而是集中精力在工作中做出改变,而且在白天进行了一些锻炼。相比之下,在感觉“内心厌恶的疲惫”的那些天里,我整天都在集中精力完成任务,没有时间陪伴家人朋友,没时间进行阅读或学习。注意到这些简单的差别并进行反思之后,我得以拥有更多感觉“内心愉悦的疲惫”的日子。这个模式,我在受访者中多次见到:幸福之人知道哪些事情给他们带来幸福,并一直优先进行这些事情。 我大半辈子都打网球。在网球场上,我总是会没有时间概念,这也很好地解释了约瑟夫·坎贝尔提出的“追随天赐之福”(following your bliss)的观点。几年前的一个夏天,我参加了一个网球夏令营,那边的工作人员给了我如下建议。他们说,大多数人在打球时,根本不会进行反思。得分便狂喜,失分便沮丧。大多数球员没有就得分或失分的原因进行反思。夏令营教了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每一分之后,问自己三个问题:我得了分还是失了分?为什么得分或失分?基于这些思考所得,下一分比赛中我要做出哪些改变?我的网球有了进步,我的人生也是。 假如每天结束时,我们自问这三个问题:今天感觉是“内心愉悦的疲惫”还是“内心厌恶的疲惫”?若是前者,是哪些因素带来的?若是后者,是哪些因素导致的?基于今天观察所得,明天我要做出哪些改变?假如我们在人生的每周、每月、每年都问这些问题,我们的人生会越来越接近“靶心”。 当然,遵从内心、忠于自我还包括一些更为宏大的问题。我在这个世界上的职业和工作是否真正体现了自我?我的整个人生轨迹是我真正想要的人生路吗?我现在是不是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P27-29) 序言 一本书的序言就是一扇窗户,连接着作者的内心和读者的世界。序言可以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作者为何偏偏要写这本书?作为读者,我能从书中获得什么? 我撰写此书,是因为我毕生都在探索,活得完整、活得有意义到底意味着什么。自幼年开始,我就想知道通往美满生活和幸福离世的秘密。我爱听的歌、看过的电影和读过的书,都是我对何为真正重要事物的探索。我最最希望的事情就是能在死前寻得答案。我8岁时,父亲去世,年仅36岁,这使得我对这一探索有了更强烈的紧迫感。人生短暂,我们永远不知道还剩多少时间可以去发现幸福的秘密。 我早年曾有幸与临终之人相处,发现每个人去世时非常不一样。有些人在走到生命尽头时,心满意足,遗憾寥寥,而有些人要么痛苦悔恨,要么悲伤无奈地想着人生本可呈现的另一番景象。时年二十多岁的我开始去发掘是什么将这些人区分开来。 许多年前,一位名为玛格丽特的中年妇女告诉我,她一直试着以一位“坐在门廊摇椅上的老太太”的视角来度过这辈子。她跟我说,每当她需要做出决定时,她就会想象自己是一位老太太,坐在自家门廊的摇椅上回想人生。她会询问那位老太太的意见,问问她该走哪条路。这幅画面真是美。 一个念头开始在我心里发芽:我们在晚年是否有可能领悟到一些人生道理,若早些时候能知道这些道理,将对我们大有益处吗?如果与那些已经走过人生大半路途并已找到幸福和人生意义的人谈一谈,我们会不会学到一些关于人生目标和获得长远幸福的重要信息? 出门旅游,要挑选酒店时,我都会利用一个网站,这个网站收集了其他成百上千名曾下榻过那些酒店的游客的经历。他们坦率的评论能让我发现那些酒店的“真面目”。这些年来,通过这个简单的办法,我找到了许多家珍品酒店,也避免了许多次灾难体验。我突然想到,人们也可以通过同样的办法去发现美满生活和幸福离世的秘密。 我相信,如果我能找到那些已经发现人生意义的人,听听他们的故事,那么美满生活的秘密自会浮现。过去一年里,我设法找到了数百位幸福、睿智的老人,去采访他们,以发现他们从人生中学到了什么。 在我看来,大多数人都认识至少一个这样的人:他/她已明显从岁月中历练出了睿智,其他人可向其学习。 于是,一开始,我向美国和加拿大的15000个人发出请求,请他们推荐人选。我问他们:哪些人是你人生中的睿智长者?你认识哪些可以教我们一些关于生活的重要之事的长寿人士?我收到的回复数不胜数。大家推荐了近1000人。通过预先采访,我们选出了235位,他们都属于人们视为睿智者的这一群体,也代表了这一群体的多样性。我希望能够了解他们的人生故事,了解人生的秘密—我们死前必须知道的秘密。 受访者年龄范围为57至105岁。他们几乎全都来自北美,但在种族、文化、宗教、地理位置和职业状态方面十分多元。虽然许多受访者在人生中已获得巨大成功,但我们的意图并非是寻找名人,而是来自各界的普通人。无论是小镇理发师,还是教师、商人、作家、家庭主妇,无论是牧师还是诗人,无论是纳粹大屠杀的幸存者还是土著部落首领,无论是穆斯林、印度教徒、佛教徒、基督教徒、犹太教徒,还是无神论者,我们都试图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哪些事情我们在死前一定要知道?那些离人生道路终点更近的人想教给我们怎样的人生道理? 我们对每位受访者进行了1~3个小时的采访。我们有三位采访人:奥利维娅·麦基弗、莱斯利·奈特和我。我们问了一系列问题,问题清单列于本书最后一章。这些问题包括:什么给你带来了最大的幸福?你有哪些遗憾?什么事情重要,而什么事情后来发现其实并不重要?有过哪些改变人生轨迹的重要十字路口?哪些道理你希望自己要是能早一点知道就好了? 本书主要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将帮助读者了解我们所使用的方法和我们是如何挑选受访者并随后对其进行采访的。第二部分阐述了我们从这235名睿智人士身上学到的五大秘密。第三部分阐述了如何将这些秘密在生活中付诸实践,因为我们学到的其中一个道理就是:知道这些秘密并不够。的确,将这些人与其他人区分开来的一点就在于,他们已经把这些秘密融入了生活。第四部分提供了我们对每位受访者的问题清单(我们希望读者可以用这些问题问问自己,也问问生活中的睿智长者),同时也提供了对下面这个问题的一些最佳回答:如果你只能对年轻人提供一句关于寻求人生幸福和人生意义的建议,你会说什么?最后是一篇后记,谈了谈这些采访对我人生的改变。 根据几百人的人生经验写一本书实在是一大挑战。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值得学习。我认为,如果把几百人的人生故事都呈现出来,会让读者难以消化。于是,我决定挑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小部分人(约50名),分享他们的个人经历。我决定省去他们的姓氏,你会发现许多人出现了许多次,这是因为他们的人生对书中每一个秘密都有所启发。尽管我只分享了其中一部分人的故事,但请读者了解,这五个秘密是所有受访者共有的,极少有例外。在“一句话总结人生的秘密”这部分内容中,我分享了更多人的智慧。 这本书适合处于人生各个阶段的人。这本书适合刚刚开启人生旅途的年轻人。正如精通互联网的年轻人用网络来发掘他人对各种产品和旅游地的体验一样,我希望你们会发现书中的各种人生经历也同样引人入胜。我们不必等到年老才变得睿智,我们可以在年轻时就找到智慧。 这本书也适合像我一样的中年人,我们想要让自己发现什么才是人生中的重要事物,以免为时已晚。 这本书同样适合步入晚年的人,反思自己的人生经历,找到将智慧传承下去的方法。 书名并不是随意取的。《人生没有后悔药》[英文版书名《死前必须知道的五个秘密》(The Five Secrets You Must Discover Before You Die)]有两大要素。第一点就是,人生确实存在“秘密”。采访中,我发现所有幸福、睿智之人最终都发现了这五个秘密,并将其融入生活之中。 第二大要素,“死前”提醒我们,对人生真正重要事物的寻找存在紧迫性。一开始我提议在书名中加入“死”这个字时,许多人的反应很大。约半数人认为书名中带“死”字令人感觉压抑,而另一半人则说这样做“有必要”,能够让读者明白对人生真正重要事物的寻找存在紧迫性。其实,我在受访者中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时间过得真快。我们一直认为永远都有时间去发现自己需要什么……但到头来,我们的时间终究非常有限。 虽然对于能从采访中学到什么,我心里已经有一些清晰的看法,但我知道,身为研究人员,保持开放心态非常重要。我们必须提出那些问题,我们必须了解受访者的人生,只有当我们结束工作时,我们才能退一步,看看能从他们对人生的反思中学到什么共同的智慧。不过,我们学习到的最深刻的一点是,当我们结束这些工作时,结论变得十分明了。尽管受访者千差万别(年龄、宗教、文化、职业、教育程度、经济状态),但幸福人生的秘密却是共通的。 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物似乎跨越了所有的我们常常认为将人区分开来的界限,比如宗教、种族和地位。 我们三个采访者全都深深地为这次经历所打动。因为我们没有事先将问题发给受访者,所以在提问后,他们往往停顿许久才给出回答。我们每个人都注意到,在停顿期间,我们自己也在反思着同样的问题。什么给我们带来了幸福?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事物?我们在自己的人生后半段时,会怎样回答这些问题?到那时,我们会希望自己能早一些知道哪些道理?我希望你在读这本书时,也有同样的体验。我希望你在阅读他们人生故事的同时,也反思自己的人生,开始更深入地发掘属于你自己的通往成就感和智慧的道路。 有一件个人未竟之事也促使我进行这些采访。我外祖父是我人生中的一位睿智长者。家里人都对我说,外祖父拥有深刻的智慧,不仅自己找到了幸福,还用自己的人生影响了其他许多人的人生。外祖父膝下有三位深爱的女儿,不过他总是因为没有儿子而感到些许遗憾。我母亲说,我出生时,外祖父对她说:“我视约翰为亲生儿子,我会把人生的秘密教给他。”在我年幼时,外祖父就因心脏病发去世了。我未能有机会问问他书中的这些问题。但是,在这235位受访者的声音里,我听见了外祖父的声音。我知道,无论他现在身在何处,他一定会一直笑着看着我。 这本书的前提很简单:我们不必等到年迈才能变得睿智。我们在任何年龄都能发现人生的秘密,而且越早发现,我们的人生就会越圆满。 我采访的一位睿智长者总结了这次努力行动的价值。他对我说:“哪怕有一个人因为你的这番行动而提前几年学习到幸福的秘密,那就值得了。” 所以,我希望大家能享受这次阅读之旅。于我而言,这段旅程时而令人喜悦,时而引人流泪,但最后受益良多。与这些卓越之人的对话改变了我的生活,我希望也能改变你的生活。 后记 本书对我的改变 去年一年里,当我与人谈及这个项目、谈及我与长寿睿智之人进行的200多次对话时,他们往往会问我:“这些对话对你有什么改变?”这个问题很棒,我想与你们分享我的答案。 我在序言里提及,我们有三个人进行采访——我还有两位同事,奥利维娅·麦基弗和莱斯利·奈特。采访的绝大部分(超过200次)是由我和奥利维娅进行的。我们俩都年近50。有时就像我们与我们的祖父母坐在一起,只不过多了一分我们与亲近之人之间缺乏的开放坦诚。受访者将他们的人生故事告诉我们,有时他们会说到痛苦的回忆和深刻的遗憾,有时会说到快乐的时刻。 有时,当人们说到巨大损失或伤痛的时刻,我会落泪。有时,我会受到启发、为之触动。许多时候我都不想结束采访,因为听到特别睿智之人的声音令我深深地感到了平和。有次采访结束时我甚至哭了,因为感觉像是对一件永远不会再来的事情说再见,从另一个人的人生故事中短暂地体验到了幸福。 哪怕在采访进行期间,我也开始发现自己有了微小的改变。在我进行日常活动时,心中会出现一幅画面或者一个故事。例如,一位93岁的老人告诉我,他每次看见日落或芭蕾表演都会哭,不是因为他能够有此体验,而是因为他不知道这是不是最后一次有此体验。进行这场对话后的下个月,我发现自己会更专注于品味那些特别的时刻。我突然认识到,无论我们年岁几何,我们都不知道自己看到的日落是不是最后一次日落,当我开始带着更深的吸引感生活时,突然间,日落变得更加多彩,那些时刻的欢乐似乎也开始增多。 慢慢地,我在生活中常常会想到那些特别的话语。受访者的画面和他们说的话都不断重现。当我在散步时牢骚满腹时,就会想到那个进行“感激型”散步的男人。早上醒来时,我会同乔尔建议的那般,开始为新的一天道一声谢谢。遇见陌生人时,我会想起那些在多年后发现自己曾改变了陌生人人生的长者的故事,我会变得更加友善。每当我发现自己评判自己的人生时,我会想到许多人都对我说过要用心过生活而不是评判生活;每当我发现自己感到满足时,我会想起有个男人曾经告诫我要记得“幸福全都在你脑子里”。 一位受访者向我诉说了他年轻时在工厂工作的经历。与他一同工作的一个中年男人曾在一场工作事故中失去了一条手臂。每天他都会举起木制手臂,恳请比尔去接受教育,吸取他的前车之鉴。“许多年后,我还能看见他坐在那儿、恳请我不要犯和他一样的错。我常常想着他坐在那儿,有点像铁钩船长,伸着带钳的木手臂,让我小心。”采访后,我常常有这种感觉,仿佛这些人举着他们与我分享的人生事实,让我跟随着前进。 这些采访不仅改变了我对生活的看法,也改变了我对死亡的看法。社会不公开谈论死亡。死亡一辈子都在我们身边,但我们假装它不存在,好像谈到死亡会让其提前到来,又或者无视死亡就可以避免死亡。在这些采访中,我发现自己与他们诚实并且往往亲密地谈论死亡。日复一日,我毫不犹豫甚至不用假装抱歉地问这个问题:“现在你年岁已大,对死亡有何感想?不是指死亡这一抽象概念,而是你自己的死亡。” 他们教会我,活得睿智的人不惧怕死亡。也许会害怕疼痛,会害怕成为他人的负担,但幸福的人不惧死亡。现在当我许多次思考自己的死亡时,我发现内心已有我曾日复一日听闻的那份平和,他们平静地告诉我说:“我已有幸福人生,死时,我会做好准备。”若我们真实地活过,死亡并不算什么。我还学到,只有接受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我们才能准备好迎接生活。死亡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也是一位乔装打扮的朋友。当我们认识到自己时日有限时,才能活得有紧迫感,我们需要这份紧迫感来发现何为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物。仿佛今天是最后一次日落般生活,我发现自己更为活在当下。 最重要的是,这些采访提醒了我一些我已经知道但却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分神遗忘了的事情。它们提醒我要停下脚步、真实地享受生活,要更有爱心,要保证不留遗憾,要忠于自我,要知道只有通过付出,我才能成为超越自身存在的一部分。 我进行的最具启发意义的一场采访是对唐的采访。这场采访超过了两个小时,结束时,我发现泪水已经涌上了眼眶。起初,我不知道泪水从何而来,但之后我意识到,那两个小时里,我知道在自己面前的就是智慧。两小时里,我见证了身为人类的意义的秘密,而我不想让这份体验就此离去。我一次又一次地提出新的问题,延长我们在一起的时间。最后,我还是不得不结束采访。 之后许多个月,我与唐保持着电子邮件来往。有一次我们甚至安排在巴尔的摩他家附近共进晚餐,但我的出差计划延后了。我发电子邮件对他说,下次我去巴尔的摩时,一定与你见面。我好几次说要打电话给他,但在忙碌时日里,未能抽出时间这样做。在即将启程前往巴尔的摩的四天前,我收到了一封电子邮件,标题十分简短生硬:“转发:唐·克莱茵已去世,愿君知晓。”想着要打开这封电子邮件,我从未有过如此强烈的情绪反应。好几个小时,我都拒绝打开邮件,仿佛我不读邮件,这件事就不是真的。 我还有那么多事想要问唐,那么多事想要知道。我想再次感受智慧就在面前。最重要的是,我想告诉他,他的话和其他人的话已经改变了我,这本书也将改变其他更多人的人生。我的耳朵里回响着另一位我最喜欢的受访者的话:“不要指望临时抱佛脚,如果一件事很重要,现在就去做。”我看着邮件,这些话语变得不仅仅是一句善言,悲伤涌上我的心头,再也无法与唐交淡的想法压垮了我。 打开电子邮件,我发现了一封来自他儿子的信。信中,他描述了父亲最后几周的生活。他生命结束的方式如同他83年来的生活方式。他与哥哥乘坐了跨大西洋的游艇,在加利福尼亚进行演说,主题是他最大的激情所在——爱。在返回座位的途中,他倒下了。抢救失败。他在一位挚友的臂弯中去世。 我在办公室里听着他的采访录音。他说:“我心脏有毛病已经快20年了,发生过一次心力衰竭。救护队赶了过来,把我救活了。我没有看见一道白光,但我感到十分平和,所以我知道,死亡没什么。此后,我对死亡不再有一丝畏惧。我的人生是一份伟大的馈赠,当我死时,我已然做好了准备。”脸上挂着泪水的我笑了。我知道他去世时非常平和,他已经发现并践行了这五个秘密。 我听他谈论着步入婚姻56年的结发妻子,他在大学里舞池对面看见了她,克服了自己的羞怯,小小的冒险改变了他的人生。当我问他是否还能感受到她的存在时,他说:“是啊,虽然她去世已经六年了,但我每天都感觉她在身边,触动人心的爱水不逝。” 我向后靠在椅子上,闭上双眼,再次感受到了与智慧面对面的感觉。这几百人的爱深深触动了我,他们会陪伴我走完人生剩下的路途。 书评(媒体评论) 我教导了我的每一个孩子,当我在教导他们时,经常说一句话,他们都能接茬了—好好玩儿,好好运动,玩儿得开心;全身心投入,诚实公平比赛,不要把生活或自己看得太重。虽然我也想赢,但比赛本身才重要。 ——杰克·罗尔 企业家 67岁 遵从内心,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 ——鲍勃·皮尔特 生物学家 59岁 学会去爱他人,要一直看见他人身上的闪光点。 ——约翰·博伊德 画家 93岁 学习过去,享受现在,创造更好的未来。 ——玛丽·露丝·斯奈德 79岁 尽力工作,为所做之事拼尽全力,努力做到*好。设定高目标,如果目标太低,你最后的表现会更糟。 ——穆里尔·道格拉斯 72岁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