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忠魂雨花英烈系列纪实文学》丛书以文学的形式,真实记录并再现了中国历史大转折时期波澜壮阔的历程,全面反映并诠释了“雨花英烈精神”,也展示出江苏作家在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上的满腔热忱和艺术追求。丛书体现出了鲜明的政治导向、塑造出了富于感染力的英雄形象、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艺术性。作家们注重历史的还原,通过多种艺术手法再现历史的场景,表现出了深刻的思想性和较强的可读性。
李新勇著的《风向与信仰(金佛庄烈士传)》为该丛书之一,描写了金佛庄烈士的光辉事迹与崇高精神。
| 书名 | 风向与信仰(金佛庄烈士传)/雨花忠魂雨花英烈系列纪实文学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李新勇 |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雨花忠魂雨花英烈系列纪实文学》丛书以文学的形式,真实记录并再现了中国历史大转折时期波澜壮阔的历程,全面反映并诠释了“雨花英烈精神”,也展示出江苏作家在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上的满腔热忱和艺术追求。丛书体现出了鲜明的政治导向、塑造出了富于感染力的英雄形象、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艺术性。作家们注重历史的还原,通过多种艺术手法再现历史的场景,表现出了深刻的思想性和较强的可读性。 李新勇著的《风向与信仰(金佛庄烈士传)》为该丛书之一,描写了金佛庄烈士的光辉事迹与崇高精神。 内容推荐 雨花台烈士金佛庄是中共第一位军人党员,是黄埔军校最早牺牲的中共党员,是第一位牺牲在南京的中共烈士,列南京雨花台烈士名录第一位。李新勇著的《风向与信仰(金佛庄烈士传)》以纪实的手法,通过生动的故事,佐以大量的历史资料,展现了金佛庄烈士立志救国、保定求学、坚定信仰、才华初显、黄埔立业、东征建功、北伐征战、壮志未酬、以身许国的光辉历程。 目录 第一章 炉火重拨尚余薰 冻砚时能见苦吟 第二章 溪边小立苦待月 远钟入枕雪初晴 第三章 天时人事日相催 栖鸟纷纷又满林 第四章 楼外天寒山欲暮 一窗明月四檐声 第五章 含声未发已知心 独立夕阳数个人 第六章 一双铜剑秋水光 衾铁棱棱梦不成 第七章 松风亭下荆棘里 精卫无穷填海心 第八章 猩红屏风画折枝 此恨无关风与月 第九章 云海天涯两渺茫 天地回响爱无声 后记 附录 金佛庄生平年表 吊唁金佛庄的诗文对联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排在最靠前的人力车夫是个二十多岁的青年,听见脚步声,把草帽从脸上掀到脖子后面。他看见金佛庄随身携带了一点简单的行李,以为他是到本城某地方去走访朋友的,一弓腰带着他的人力车来到跟前问:“先生,你上哪儿?”金佛庄本不想乘车,怀里钱袋里的钞票实在少得可怜,可看着人力车师傅期盼的眼神,他知道,跑这一趟路的脚力钱,是那年轻师傅的午饭。便把行李放到车上说:“辛苦师傅,码头。”满身肌肉疙瘩的人力车师傅吆喝一声,连人带车一起离开了厦门大学校门,金佛庄的耳朵里灌满了奔驰的风声。 人力车在坎坷不平的道路上忽高忽低地剧烈蹦跳,忽左忽右地前进,敝旧的遮雨篷布剧烈地颤抖着,手摇的铃声打破了街道的宁静,行人见到人力车来,便主动往路边靠一靠,用漠不关心的眼神打量一眼人力车夫和车上的乘客,继续赶自己的路。 每次坐人力车,金佛庄都禁不住感慨。这种于1870年由法国人米拉创制的运输工具,自1873年自日本输入中国后,便迅速传遍大江南北。人称东洋车,在上海被称为黄包车。这种车适应性强,雇用方便,车资低廉,只要有一米宽的道儿,就能跑得飞快。在城市里,几乎没有人力车到达不了的地方。也许正因为它“不择道”,所以从来没有谁曾提出建议要为人力车修专门的行车道。从前承载行人、独轮车、轿子的便道,奔跑上人力车,甭说有多颠簸不适。这正如那时候的中国,北洋军阀走马灯似的,这个上台执政一些时间,那个上台执政一些时间,个个叫嚣着要给老百姓带来幸福和平与安乐,真正上台之后与前任并无区别,一样战火连年、苛捐杂税、盗匪横行。一个军阀就相当于一种“交通工具”,“交通工具”换了无数种,可路还是那条老路,看不到希望,令人迷惘。 人力车上的金佛庄把只差被颠飞出去的礼帽往下按了按,确认不会飞掉,腾出手来,紧紧抓住座位旁边的扶手。心情极不平静,今天的情景,恰如过去日子的翻版,人生的许多日子都像这样,被无数次重复,不管是人物、情调,还是心情,来的时候是这个样子,离开的时候还是这个样子,只是往返的方向不一样而已。去与来的之间,谈不上收获,感觉到处都充斥着失意和迷惘。 当初决定来读厦门大学,金佛庄心底既有希望,又有迷惘。希望在于,这所由新加坡华侨陈嘉庚于1921年创办的综合性大学,涵盖了师范(包括文、理科)、商学、工学、新闻、法学、医药等科系,在这里他能学到经国济世的本领,能够学到让民众吃饱穿暖的本事。迷惘在于,当下的时局似乎越来越不可能让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施展抱负,到处都是不讲理,到处都是不合理,到处都是民怨沸腾,到处都是民不聊生。是故,自1921年4月6日开学,半年来,作为第一届学生,金佛庄从未忘记开学那天,校长邓艺园在报告中说,厦门大学的办学目的是“研究学术,培养人材,指导社会”。可残酷的现实让金佛庄寝食难安,经常于夜深人静的时候枯坐难眠,怅然叹息。 从4月6日入学,到现在10月3日离开,金佛庄度过了他人生中最难捱的半年。昨夜同窗们为他饯行的酒,还在唇齿之间隐约盘桓,他的心中希望和迷惘未曾比来的时候少,恰恰相反,比来的时候多得多。此时,他的希望在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又复课了,他又能回到军校读书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守信、守时、苦读、勤练、爱校、爱国”的校训,早已铭刻在金佛庄的心上。校场上的呐喊、靶场上的枪声……每每想起,他便热血沸腾。他这一去,是为了参加复课学习的,继续他的从军救国的梦想。迷惘在于,昨夜饯行的同窗,在敬酒的时候,除了“苟富贵勿相忘”这样粗鄙势利的话,再无救国救民的言语。生逢乱世,多少人只为苟且偷生?多少人是把上大学作为他日谋求大富大贵、光耀门庭、封妻荫子的跳板的;多少人是把结识朋友看作是将来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左右逢源的杠杆的。 P2-3 序言 信念之光民族脊梁 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李强 南京雨花台,是一处历史名迹,更是一个革命圣地。它风光秀丽,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吟哦诗篇;它壮怀激烈,众多先贤志士在此演绎壮丽人生;它记忆殷红,无数革命先烈、共产党人在此献出宝贵生命。近现代以来,在雨花台英勇就义的革命烈士中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指出:“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江苏省委宣传部、省作家协会组织编写的“雨花忠魂·雨花英烈系列纪实文学”丛书,以真实的人物故事,生动诠释了雨花英烈信仰至上、慨然担当、舍身为民、矢志兴邦的革命精神和英雄壮举。恽代英、邓中夏、何宝珍、施混、徐楚光、陈原道等,这一个个英烈,是不灭的火种、不朽的丰碑,闪耀着革命信念的光芒,挺起了民族不屈的脊梁。“雨花忠魂”丛书,是深沉的革命历史见证,是深厚的红色文化传承,是深刻的思想教育启迪,展现了江苏作家对革命历史的正确认识、对雨花英烈的景仰之情、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追求。 现在,江苏发展已经站在新的起点。全省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按照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战略部署,积极投身“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崭新实践,加快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我们缅怀雨花英烈,就是要学习他们的高尚品质和不朽精神,从中汲取养分与力量,砥砺全省人民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我们弘扬雨花英烈精神,就是要在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引导人们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崭新业绩,以此告慰那些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辈们。 后记 受命于长篇之尾 接到雨花英烈纪实文学约稿时,我刚完成一部长篇小说,正进行出版前最后修订工作。真正的创作,从第一稿写完开始,后面还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要做。第一稿相当于把房子的框架搭起来了,没有安门窗,没有进行内部装修。房子牢不牢,框架是关键。房子美不美观、适不适用,靠后期设计装修。生活中经常看见一些使用同一张图纸造起来的房子,经过不同的人装修,使这些房子呈现在人们面前的状态,已看不出源自同一张图纸。 小说创作必须依靠虚构,而历史人物长篇纪实文学的撰写必须依靠基本史实。虚构的背后是有逻辑支撑的,而基本史实却处处显得前后不连贯、互不买账。对一个想象力大于记忆力的人来说,写纪实作品比虚构作品吃力。 小说是历史肉身,小说里的人物和事件也许都是虚构的,但这些人物和事件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为了达到真实效果,笔者甚至不惜把所涉及的街道拐角处的石头放在小说中去,使得那部小说即使过了一百年,只要那条街道还在,拐角处的那块石头还在,读者都还能按图索骥找到那块石头。读者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找到那块石头,而是通过这块真实的石头,为小说中所有虚构的人物和事件注入血液和心跳。这就是虚构文学作品的“实证精神”。纵使这样,小说中的“实证精神”不过是作家的手段,不是作家的全部本领。 可是对一部纪实文学来说,“实证精神”则是作家完成写作的唯一路径。譬如司马迁写《鸿门宴》,刘邦、项羽、范增、张良一干人,谁谁东向坐、谁谁南向坐、谁谁西向坐都无关紧要,要紧的是当年项羽确实处心积虑在鸿门摆了一场酒宴,本想利用酒宴把刘邦干掉,结果由于自己心存妇人之仁,最终让逃脱的刘邦把他逼到乌江边自刎。 在这部以雨花台烈士金佛庄为核心人物的纪实文学中,金佛庄的生平事迹无法虚构,必须真实。在此基础上,让人物有血有肉地在文字中复活,这就是一个纪实文学作家的任务。 只有三千字的原始材料 在雨花台烈士英名录上,金佛庄的名字排在第一个,是中共第一位军人党员,是黄埔军校最早牺牲的中共党员,是第一位牺牲在南京的中共烈士。 由于牺牲得非常早,早在1926年12月,中共组织尚处在初始发展阶段,还没有建立档案;国民党正处在连年战争中,也没有很好地整理档案。绝大部分材料都随历史消遁无踪。我用一个月的时间,先后奔走于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江苏省党史办、南京市档案馆、苏州市档案馆、东阳档案馆、金佛庄烈士陵园、良渡村等地,只找到三千多字的小传。 面对这三千字的小传我没有慌张,更没有懊悔,相反,我是高兴:既然从前没有人写过,人就那么一个人,一辈子就那些事情,免得我偷懒,我的写作不大会跟别人撞车。另外我还了解到金佛庄无嫡亲后人,这对于传主是残酷的事情,对作者却相当于网开一面。君不见不少名人的传记,因为他的子女这样那样的顾忌,而被改得面目全非。于我来说,这本书不存在这方面的条条框框,我获得了足够的自由。对一个想象力不算差的作家,三千字的小传足够了。 从信仰入手,打开一片天地 真正下笔之后,我经常后悔和紧张。俗话说“故事好找,细节难寻”,每一个小说作家都会遇到细节问题。而对一个革命烈士,我虚构的本事基本上用不上。金烈士参加革命很早,牺牲也很早,跟他发生交集的同期人物很少很少,即使是名人,也很少提及金佛庄。我是不是就真没办法复制出金佛庄光辉灿烂而短暂的一生了呢? 经过多少个夜晚琢磨,我终于找到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他们这一代人从不缺乏的信仰。正面角色有正面角色的信仰,反面角色有反面角色的信仰。用今天的话说,那个时代的人们心中普遍都怀揣着一个“中国梦”,他们一生奋斗的过程,就是圆梦的过程。 金佛庄从事革命的时期,主要是共产党诞生和国共合作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风向是耐人寻味的,有的人像墙头上的青草,东吹东边倒,西吹西边倒,选取利益的最大值,跟着最大公约数走。可有的人,不管政治风向往哪边吹,他们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不动摇,舍身为民,矢志兴邦。越是纷繁复杂、瞬息万变,越能考验一个人的信仰的坚定性。 从信仰入手,打开一片写作天地,写作的视野豁然开朗。 写作过程中,我不断串入历史,这些历史看似跟金佛庄无关,事实上,这些历史就跟血肉之于生命一般不可或缺,正是这些历史事件才使金佛庄坚持信仰至上,不管在什么环境中,都能为了信仰而慨然担当。 当我确定写一个革命者的信仰的时候,我发现有太多的史料可以用到。 金佛庄的信仰,是那一代人的信仰。 金佛庄的慨然担当,是那一代有为人士共同的慨然担当。 金佛庄的信仰,未必不是第一代共产党人共同的信仰。 经过半年多采访、查阅史料和写作,到2016年5月6日下午两点半写完最后一个字时,回顾整个写作过程,感觉每向前迈进一步,都是充实而有价值的。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