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丑》被南怀瑾先生视为《孟子》最重要的一篇,认为孟子借着与公孙丑的问答表达出中国文化的精髓——“内圣外王”的中心思想。南先生指出,《公孙丑》上下两章是相连的,上章是学理的发挥,下章则引用事例加以说明,体现孟子重视扩充内养而致外用的境界。
《孟子与公孙丑》涉及管仲、晏子、曾子、孔子、告子、大舜、周公、商汤等众多历史人物,以及汤武革命、汉宣帝废立太子等纷繁的历史事件,南怀瑾在讲授时采用一贯的“经史合参”、融会百家的方式,旁征博引、贯穿古今中外地对这些人物和事件给予了中肯而精辟的评价。他还将《公孙丑》与《礼运篇》、《论语》等儒家经典相互发挥,阐扬儒家学说精髓,并将其中的哲理、甚至整个儒家学说与其他学说、教义进行比较,分析《孟子》对人类文化的深远影响。南先生的讲述博大精深,涵盖个人内养的原则、方法和外用的境界、器度,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哲学、人事制度、财经问题,以及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圣贤之路”、法律体系等方方面面。
《孟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儒家典籍,也是研究孟子生平事迹及其学说最重要的资料。孟子生于战国时代,他继承了孔子的精神,始终为人伦正义、为道德政治奔走呼号。所以在《孟子》书中所记述的,不仅是为政的原理准则,更是人人身心道德修养的基本。
《孟子与公孙丑》是南怀瑾先生关于《孟子》的讲记。《公孙丑》篇属于《孟子》的第二篇,分为上下两部分,记载了孟子与弟子公孙丑之间的谈话,大部分内容发生在齐滔王当政时期。《孟子·公孙丑》篇记录了孟子的政治观点、治国思想以及政治活动,涉及孔子、周公等众多历史人物以及当时各种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并论及中国文化的诸多问题。
“悟迷一旦镜中头”,这是引自《楞严经》中的典故。在《楞严经》中,释迦牟尼佛说了一个故事:有个人名叫演若达多,一天早上起来照镜子,看到镜子里面有一个头,心想我自己的头到哪里去了?愈想愈不对,看不见自己的头,因此他疯了。等到他有一天再照镜子的时候,想到自己的头原来仍旧在自己身上,他才恍然大悟,不再发疯了。人,只有这样一条自救之路,所以悟与迷的道理就在这种地方。自去迷,也自去悟,说佛在哪里,你本来就是佛,只是你没有找到自己而已。
“人言见道方修道”,一般人都说,求到了法,见到了道,才开始修道。“我笑骑牛又觅牛”,人本来就在道中,何必再去求道见道,这等于骑在牛背上还要去找这头牛。如果懂得骑牛觅牛是错误的,那么“举足便超千圣去”,一下子就超过了儒、释、道三教的圣人境界,自己自然就是一个平平实实的本来人了。“百川昨夜转西流”,这是倒过来说的。以前中国人说“天上众星皆拱北,人间无水不流东”,天上的众星都是拱卫着北斗星,这是不错的。至于“人间无水不流东”,是中国人的话,在其他的地区来说,也可能是“人间无水不流西”。而栯堂这句诗,并不是指现实世界的川流而言,只是作诗的一种“比兴”技巧,指修道而言,只要反求诸己,一夜之间即可还我本来。
佛家的这些文学作品,是不是都代表了不动心呢?尤其学禅的人,更喜欢大谈《六祖坛经》的“无念”。“无念”不就是“不动心”吗?学佛修道做工夫的人,打起坐来,盘腿固然困难,想“不动心”更是做不到,这是最痛苦的。要做到不动心是很困难的。
孟子说自己四十岁已经做到了不动心,依照这样计算,他大约做了二十几年的工夫。从孟母带他三迁,长大成人后,他一直走圣贤之路,起码花了二十多年的工夫,才做到不动心的境界。后世的理学家们,大部分都只注意孟子这里所谓“不动心”的工夫和“不动心”的境界。
不过我们要了解一点,公孙丑是问孟子,如果你做了齐国的宰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功成名遂的时候,你动心不动心?这好比我们如果访问美国总统卡特(当时的美国总统),问他由花生农夫而当选美国总统,动不动心?卡特是美国人,他一定说:“我很高兴,非常兴奋,当然动心啊!”这也是西方人可爱之处。如果问到中国人,受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多半是说些谦虚的话,才算是有涵养,所以最多是说“没有什么!”“诚惶诚恐,勉为其难”等门面话而已。
罗近溪的不动心案例
由于孟子与公孙丑的对话提到“不动心”的问题,自秦汉以后,一直到十九世纪末期,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化体系中,谈修养,讲事功,或多或少都受到孟子所谓“不动心”这句话的影响。尤其是宋明以来,以儒家正统自居的理学家们大多数更是如此。其实,自汉魏以后的道家和佛家,也受到这句话很大的影响。因为佛道两家的修养方法,所谓讲究修持、注重修为工夫的内涵,基本上和孟子讲的“不动心”异曲同工。
P24-26
自从一九七六年南师怀瑾先生讲完《孟子》以来,至今已是三十五个年头了。当时是应台湾《青年战士报》唐社长之邀请,在该社所做的公开讲课。为了使年轻听众易于了解,南师是与历史配合,且以轻松浅显方式讲解,俾使听众能深入经典中的真义和精神。
《孟子》全书共七篇,第一篇《梁惠王》于一九八四年出版,书名为《孟子旁通》(一)。惟世事无常,次年南师又应邀前往美国,《孟子》其余各篇记录,皆随带至美,后又辗转各地,至今始得重启整理工作。
《孟子》这本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儒家典籍。孟子生于战国时代,他继承了孔子的精神,始终为人伦正义、为道德政治奔走呼号,所以在《孟子》书中所记述的,不仅是为政的原理准则,更是人人身心道德修养的基本。
数千年来,孔孟之道为什么如此受到重视?正如南师在《孟子旁通》前言所说,孔孟的一生,“始终为崇高的理想而努力,放弃了自我而为天下人着想,为千秋万代着想,因此也就受到人们一种超越的崇敬,称之为圣人”。
时至廿一世纪的今天,孔孟学说在世界各地皆有蓬勃而起的趋势,现《孟子·公孙丑》篇,已在南师指导下,先行整理出版,其余各篇,亦将加紧整理工作,陆续印行出版,以飨爱护传统文化的读者。
再者,本书虽为《孟子》的第二篇,由于各篇亦可单独阅读念诵,故而另定书名为“孟子与公孙丑”。未来各篇,亦将各定书名,不再沿用“孟子旁通”原书名。
《孟子》全书的讲解记录,原为蔡策当时中文速记,后再誊写,并略做初步整理。在手写的原稿中,也见有李淑君及另一人的整理笔迹,但迄未完稿。编者据此再做整理,完成工作。惟本书中小标题,仍保留蔡策所拟。
蔡策手写原稿,历经三十余年的岁月,颇多残破,外加零乱难识,经新加入的彭敬细心辨认,始得以输入电脑。
另义务协助校对、查资料等工作的谢锦扬、宏忍师等各位,在此也一并多谢了。
刘雨虹记
二〇一一年一月于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