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情感暴力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日)加藤谛三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加藤谛三是日本知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赖肖尔研究所研究员,同时还担任过日本电台“人生问题咨询”栏目的主持人。多年来,他潜心研究心理学,擅长用心理学的理论解析现代人普遍关心的问题,《情感暴力》正是他多年的心得。

如果你有一对动辄对你骂骂咧咧的父母,如果你不得不忍受恋人朋友的情感虐待,那这本书就是你自愈的开始、改变的开始。

内容推荐

生活中,你往往会听到这样的话:

考这么多分,还不如去死。

你不嫌丢人,我还嫌丢人呢!

你就是个吃软饭的。

我都是为你好。

奇怪的是,这些如刀子一般锋利的话,往往出自父母、夫妻、恋人、朋友等亲近之人之口,它们像无形的杀手一样伤人至深。为什么这些人会不自觉地“杀亲”?为什么原本的爱和友好却以伤害的面目呈现?

《情感暴力》就是对这种看不见的暴力的深度揭示。作者加藤谛三利用他精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问题咨询经验,结合具体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述了情感暴力的特征和隐藏在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进而提出了实际的解决办法,最终帮助我们摆脱看不见的暴力的束缚,更好地爱和被爱。

目录

序章 我们都是情感冲突的局中人

 什么是“善意的操控”

 渐渐无法理解自己的感受

 为什么人际关系变得这样复杂?

 深藏在“人生倦怠”背后的因果

 自卑到底从何来?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会失去求生欲

 需要注意亲子职能反转

 不是争吵的争吵

 让对方怀有负罪感的人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最需要的东西

 施虐者的无意识和执着

第一章 有一种病叫“情感习惯”

 虚有其表的爱最可怕

 “情感习惯病”对心伤害最大

 有过度依赖心理的父母

 用道德绑架对方

 因为情感暴力丧失享受生活的能力

 憎恨最善于伪装

 学会用心去看

 情感暴力引起的深刻绝望

 无法理解的事件背后隐藏的秘密

 “巨婴”这种悲剧

 无法意识到伪装的爱必定会陷入圈套

 为了治愈自己的心病而需要对方

 虚有其表的善意实际是憎恨

 患有彼得·潘综合征的母亲

 无论如何理解不了孩子受到的挫折

 向孩子兜售自己的父母最恶劣

 把过去的事拿出来讲会形成双重威胁

第二章 看不见的伪装:情感暴力的N种表现

 以他人的不幸为乐的人

 披着伪善的外衣绑架别人

 情感暴力为何如此难以分辨?

 用负面情绪控制他人

 不要将强烈的依赖心理误当成爱

 心理处于溺水状态的父母

 有情感暴力倾向的父母不会夸奖孩子

 只是想从不安中逃脱出来

 对自己绝望的情感暴力加害者

 可怕的“我都是为你好”

 贩卖善意的人

 如何区分情感暴力的加害者与被害者

 心的世界中有很多“冤案”

 双重束缚丈夫的妻子

 连自己的意志都被剥夺的情感暴力受害者们

 加害者也是心理弱者

 “严厉的家教都是为你好”是一种骗局

 总是责骂孩子的父母更容易有精神压力

 如何辨别真正的家教与虚假的家教

 被道德绑架的人的心理

 正义并不能解决烦恼

 有情感暴力倾向的人会提出矛盾的要求

 意识到自己生活在错觉里才是新开始

 

第三章 无意识的欺骗:情感暴力的心理机制

 情感威胁

 明白受骗了的时候已经晚了

 狡猾的人善于说好听的话

 以爱之名榨取对方

 一定要小心戴着善意假面的坏人

 突然间,甜言蜜语变成破口大骂

 施虐者无法察觉自己的真实愿望

 用美德去伤害身边的人

 生而为人,我们其实不一样

 为什么强迫别人牺牲的一方喜欢拿良识说事?

 为什么会被骗呢?

 加害者需要受害者,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善意,不应该是被别人要求的

 心怀不安的人的攻击性不容易分辨

 反过来攻击委托人的辩护人

 直接表现敌意的人还有救

 扮演好人的坏处

 狡猾的人对弱小的人非常敏感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心理上满目疮痍

 总是不安、没有心灵的人最容易遭遇悲剧

 “向死而生”的危险性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意识不到自己的暴力行为

第四章 无法自立的灵魂:受害者的内心世界

 为什么没法对情感暴力提起抗议?

 不讲理地夺走你生存的能量

 无法发泄的愤怒,让你的灵魂越来越小

 我明明是受害者,却得不到理解

 纠缠不休的伤害,绝对不会放过对方

 以恩人自居,是一种强行付出爱的行为

 榨取和被榨取的关系不会简单地被破坏

 让对方感到不安并趁机而入

 心怀憎恨却只能沉默的心理

 面对有毒的人,你该怎么做?

 为了受到感谢而煽动不安的情绪

 欺负别人来治愈自己的心理问题

 “都是我不好”是一种受害者心理

 身在地狱也是自己的错?

 为了掩盖真实而说的话

 “和睦相处”只存在于对等的关系中

 亲切和善并不总是好事

 在对方的心里上一把“道德”的枷锁

 顺从的伙伴没有责任感

 除了伤害,就不会与人相处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是“孤独的自我陶醉者”

 为什么要维护嗜赌的丈夫?

第五章 与情感暴力做斗争的方法

 认真又软弱的受害者们

 不会反抗,是因为没有自己的喜恶

 没有信赖关系,就无法拿出真感情

 明明是最能赚钱的人,却没有话语权

 人因为战斗而改变

 和否定的过去说再见

 最恐怖的是“恐惧依赖症”

 要明白,加害者没有爱的能力

 受害者也会紧紧抓住加害者不放

 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

后记 万千烦恼都有它的心理根源

试读章节

什么是“善意的操控”

人与人的关系,有时单纯,有时复杂。

有一种人,表面上并没有做什么冒犯别人的事,也没说什么冒犯别人的话,甚至看上去很有礼貌,做事也周到。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和这样的人在一起的时候并不会心情愉悦,反而会觉得很累。

这样的人绝对不会和人起正面冲突,但是话语中总是透露着批判、攻击、控制、要求等等。这就是所谓的间接性攻击,也称防御性攻击。

他们总是说:“只要你觉得幸福,我可以接受。”实际上,却在默默地用这句话控制对方,给对方的心上上枷锁。有时候,这句话的背后还隐藏着满满的敌意。

表面上是“只要你觉得幸福,我可以接受”,但是背后隐藏的是“只要我幸福,你变怎样我都无所谓”。

但是,无论是说的人,还是听的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件事,只是常常会觉得无法和对方坦然相处。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总会觉得很沉重。

这里说的“善意的操控”就是这么一回事。以善意为名,控制对方的内心。被控制的一方明明是受到了对方的“攻击”,却往往难以抗议。弗洛姆称这样的人为善意的施虐者,卡伦·霍妮称这种行为为虐爱。

这就是本书要说的情感暴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本书所说的情感暴力是指拥有迎合型人格障碍的情感暴力,亦即隐藏自己的敌意和攻击性,用爱的语言去束缚、虐待、折磨对方,包括善意的操控、情感威胁、虐爱、神经性的爱情渴望等。

攻击型人格的情感暴力会直接攻击对方,所以很容易理解。而善意的操控因为隐藏了敌意,从外表上很难分辨。

在本书中,我们将善意的操控视为情感暴力的最根本特征。

善意的操控虽然常常难以反驳,却会在被操控的人心里留下深深的不愉快感。

如果父母是善意的施虐者,那么他们就会在向子女施虐的同时,希望被子女尊重,希望在子女眼中保持成功的形象。在夫妻之间、上下级关系中也有类似的情况。所以,人际关系常常会变成错综复杂的善意的操控。

简单来说,本书的主题是“看不见的束缚”、看不见的“心锁”。

淅淅无法理解自己的感受

孝是一种美德。如果父母直接对孩子说:“你应该更孝敬我一点。你必须更珍惜你的父母!你简直就是个不孝之人!你这样是会遭到报应的!”孩子很容易就从中感受到支配或束缚,像这样会直接表达控制欲的父母一般都是攻击型人格的人。

但是,拥有迎合型人格障碍的人,无法直接说出这样的话。因此,会滋生出虐爱。他们在表面上会说“什么事情都由着你,我怎样都可以”。但是,其中却隐藏着另一层含义:“一定要照顾我啊,不过这可不是我要求的,是你想孝敬我才这样做的,你想要成为孝子吧?那就绝对不可以离开我。”

美国著名精神科医生弗瑞达·弗罗姆一瑞茨曼有一句名言:自我牺牲型的献身来源于强烈的依赖心理。看上去像是为了对方竭尽全力,实际上是在用这种行动去束缚对方。看上去像是为了对方可以牺牲自我,实际上却在慢慢折磨着对方,最终同归于尽。

被束缚、被掌控的那一方,如果想逃离这种掌控,反而会产生强烈的自责,于是渐渐地对逃离掌控、获得自由这件事怀有负罪感。这就像蝴蝶跌入了蜘蛛的巢穴,苦苦挣扎却毫无办法。

给对方强加上负罪感,是情感暴力的加害者的目的。这样被掌控的一方会渐渐对自身的存在产生愧疚感,只能一直小心翼翼地活着。

因为总是受到隐藏的威胁,所以他总是畏首畏尾,身心都无法得到舒展。虽然自己并不知道原因,但是总是不能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常常感到很沉重。

喜欢以恩人、施舍者自居的人就是如此,他会频频展示自己的付出,让对方因此而怀有负罪感。让对方时常怀着内疚的心情,在亏欠感中生活。

也就是说,情感暴力的受害者会被讨厌的人所操控。然而,这种“讨厌”常常是无意识的,甚至在浅层意识上会产生喜欢对方的错觉。P2-5

序言

作者序 你给的是爱还是害?

最理想的父母,是真心爱护子女的父母。

其次,是不爱子女自己也意识到这件事的父母。

最坏的,则是并不爱自己的孩子,却认为自己深爱着子女的父母。

当然比最坏更恶劣的就是,在情绪上虐待子女,却深信自己是爱着他们的父母。这样的父母常常以爱的名义对孩子实行情感暴力。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称这样的人为善意的施虐者。著有众多精神分析著作的卡伦·霍妮称这种行为为虐爱。在现今的日本社会中,这样的父母为数众多。

类似这样的情感暴力,并不只局限于亲子关系,夫妻之间、朋友之间,乃至公共场所中随处可见。

这就是这本书要讨论的主题——情感暴力。有情感暴力倾向的人常常会站在“我都是为你好”的道德制高点上。

“我都是为你好”这句话就像一把心锁,会束缚对方的内心,成为控制对方的武器。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常常会认为自己正在做一件道德高尚的事情,实际却是在折磨对方的身心。他们一边满足自己施虐的冲动,一边自诩为圣人。

他们认为自己即正义,是因为这种施虐的行为披上了“爱”的外衣。他们常常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并非出于爱,而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掌控欲。

无论是父母、夫妻,还是上下级关系,出现这种情况,实际上都是出于对自己的绝望,想让对方变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而已。

最难分辨的是,他们用弱小去包装这种暴力的时候。比如,当他们说:“只要我多牺牲一点,就可以了吧?”

虐待如果以虐待本身的面貌示人反而比较简单。但是,当虐待伪装成了道德观念,问题就变得复杂了。施虐者、受虐者、旁观的第三者都会很难分辨其真伪。所以,他们才会像白蚁一样,在旁人不知不觉中腐蚀了日本社会。

现今的日本,不会因为经济原因或是遭受外部攻击而倒塌。但是,被这些如白蚁般的施虐者侵蚀,从内部崩坏的可能性却极大。

弗洛姆曾这样评价会实施精神虐待的父母:他们戴着以道德为名的面具,束缚子女对生活本身的渴望。日本现今的年轻人非常没有朝气,缺失了对生活本身的追求,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后记

后记 万千烦恼都有它的心理根源

很多人会因为各种各样的事而烦恼,并且会觉得烦恼的原因就是这件事情本身。

有一个人,为了牙齿不整齐而烦恼。上颚的牙齿只有两颗是没有蛀牙的,下颚的牙齿有五颗都是蛀牙。于是,他晚上睡不好觉,用安眠药和酒精来解除烦恼;白天觉得阳光会暴露自己丑的一面,把自己裹在被子里不愿见人。他以为,他的烦恼是牙齿引起的。

另一个人,因为牙齿的咬合和普通人的相反而苦恼。虽然通过外科手术已经矫正了这个问题,但每天还是很苦恼,连饭都吃不进去。这个人也觉得,自己吃不下饭的原因是牙的问题。

因为并不是身边的人,所以不知道这两个人为什么会这么烦恼,但烦恼的原因绝对不仅仅因为牙齿。

真正的原因可能是长时间与有情感暴力倾向的人接触,而被抽走了自身的能量。同样有蛀牙或牙齿咬合问题的人,可以很开心地生活。也就是说,烦恼有很多种,但是同一件事大家烦恼的原因却各不相同。

因为失去了生活的能量而变得抑郁,就会对一些微小的事情特别在意。

充满生活能量的人,遇到很大的问题也不一定会烦恼。卡伦·霍妮曾说过:绝望的土壤会生长出虐爱,而绝望是会传染的。

因为牙齿而烦恼的人,如果是在有问题的家庭中长大,那么他烦恼的真正原因可能并不是牙齿。也许他需要的并不是矫正牙齿,而是找到他被传染上绝望的原因。

序章中讲到,“人与人的关系,有时单纯,有时复杂”。

对外人、对自己都不表露本心,就会把人际关系搞得很复杂,从而引起麻烦。

很多母亲虽然也做好了孩子独立的准备,但是孩子真的要独立时,又会找出各种借口,比如居住环境不卫生、一个人住不安全、没车不方便、一个人不会好好吃饭等等。比如,她们会做出不希望儿子总是住在家里的样子,催促说“差不多该独立了吧”。但是,内心非常希望孩子能一直留在自己身边。这种复杂的情况常常是因为母亲自己感到寂寞,而形成的一种矛盾心理。当然父亲也可能和孩子有这样的关系。

这本书也和我之前出版过的其他书一样,都受到了大和书房的南晓副会长的关照。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