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气象,当以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为最。中山陵,位于紫金山中茅山的南坡,环绕中山陵的主体建筑,还有一系列纪念性建筑,如奉安纪念馆以及宝鼎、音乐台、流徽榭、仰止亭、光华亭、行健亭、藏经楼等,都是当时各界人士和海外华侨为缅怀孙中山先生而捐资建造的。中山陵园区内还建有享誉中外的中山植物园及陵园温室等。中山陵两侧,长眠着近代民主革命时期的一些风云人物:廖仲恺、何香凝、范鸿仙、韩恢、邓演达及谭延问等。1928年,在中山陵东侧的灵谷寺址改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增建牌坊、纪念堂及纪念塔。钟山北麓,还建有一座庄严肃穆的航空烈士公墓,碑石屹立,望柱高耸,青山不老,永护英灵。
与中山陵建筑群前后辉映的为明孝陵建筑群。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及马皇后的陵墓,是明代帝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选址,在钟山之阳营建了规模宏大的明孝陵,还将那些追随他百战沙场、创基立业的开国功臣“赐葬钟山之阴”,形成“山外诸峰列侍臣”的布局。至今保存基本完好的有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歧阳王李文忠、江国公吴良、海国公吴祯、皖国公仇成等人墓葬,丰碑乔木,陂陀相接,石兽错落,翁仲杂陈。后人有诗云:“一代风云曾际会,千年龙虎尚盘纡。只今石兽荒凉尽,烟雨飘洒半牧刍。”
在钟山风物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为佛寺建筑。六朝时期,钟山寺宇达70余所,梵宫刹宇林立,钟磬之声相闻,“多少楼台烟雨中”。其中规模宏大的佛寺有法云寺和大爱敬寺。在这两座寺庙的旁边,还有相传为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的读书台(又名太子岩)、讲经处以及一人泉、黑龙潭和弹琴石等名胜。钟山还有南朝刘宋年间修建的下定林寺和上定林寺。我国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刘勰就是在上定林寺中写成著名的《文心雕龙》一书,流传千古。北宋政治家王安石与钟山定林寺的关系更为密切。公元1076年,他在第二次罢相后回到金陵,选择了靠近钟山孙陵冈不远的白塘,建造了一座小小别墅,由于别墅地处钟山主峰和府城东门中间而取名半山园。至今还留存着清同治年间重建的王安石故居及半山亭。王安石晚年还经常骑驴到钟山定林寺休息,并在那里建了一座书斋,取名昭文斋。在这座书斋里,他与大书法家米芾、画家李公麟、文学家苏东坡结识交往,同时留下了《桂枝香·金陵怀古》等众多名诗佳句。
在钟山南麓明孝陵神道的环抱之中,还有一座历史悠久且风光秀美的梅花山。
梅花山位于钟山之阳,历史上称为孙陵冈,因为六朝的第一个皇帝吴大帝孙权和他的前妻步夫人、后妻潘氏及宣明太子均埋葬于此,俗称吴王坟。南朝齐武帝曾在山上建商飚馆,每年农历九月九日大宴群臣,成为都城东郊的重要游观之所。
1929年孙中山先生奉安中山陵后,陵园管理委员会在孙陵岗一带栽培了大片梅树,逐步形成梅林,俗称梅花山。梅花山上曾建有汪精卫墓。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下令将该墓秘密炸掉。为保持梅花山的景观,1947年在废墟上建造了一座长方形亭子,取名为观梅轩,由孙科题名。
1949年后,中山陵园在此处大量开垦荒山,栽种梅树。经过70余年的辛勤经营,梅花山的植梅面积已达420亩,梅树总量15000株,品种约230个,其中不乏国内的珍稀品种,如“骨里红”深红重瓣,“绿萼梅”色如翡翠,“蹩脚晚水”则全国独此一株,尤为珍贵。梅花山作为我国四大梅园之一,在全国八大赏梅胜地中,独占鳌头,享誉海内外。
1993年,在观梅轩西侧又落成一座高大典雅的博爱阁。在梅花山的东侧,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曹雪芹,由中山陵园管理局于1997年春筹资建造了“红楼艺文苑”主题公园。公园占地面积7万多平方米,是一座写意山水园林。它以《红楼梦》为蓝本,选取其精彩章回作为园中的11个意境单元,通过植物、雕塑及各种建筑小品,展现《红楼梦》中精彩章回的意境,营造其艺术氛围,揭示其文化内涵。
P3-5
这本并不太厚的《南京名片》再版了,书的内容依旧承袭此前不求大而全的风格,只是以点带面地概览了南京的历史与文化,让人们从中领略老南京的历史风貌。
穿越时空隧道,追忆古城南京的历史名篇。南京直立人的发现,近两千五百年的建城史,四百二十年的一国之都,六十余载的城市新生,成就了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的过去,也给我们留下了一张张挥之不去的名片。从这一张张的名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南京秀美的山川、尽染的城林。多少历史的痕迹,无不深深地铭刻在古城南京的街巷城郭之间,这就是古老的金陵,这就是生机勃勃的南京。历史的车轮马不停蹄地转动,留连于青山绿水,漫步在狭街窄巷,凝望着吴宫花草、晋代衣冠、六朝金粉、南唐陵寝、明祖殿堂、天国烽火、民国春秋……这喧嚣的都市中又深藏着多少惊心动魄的史话,又有多少可歌可泣的事迹!
书中的一张张“名片”,汇集起来也就成为展现老南京的一个重要窗口,她可以让人们管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名片外的南京是一面镜子,复写着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更多的辉煌。
秦淮河畔,六朝繁华盛景、桨声灯影、小巷阡陌;乌衣巷里,堂前春燕嬉闹、糖藕竽苗、门档户对,写照了南京老城的世俗风情。李渔的芥子园,胡恩燮的愚园,袁枚的随园,陈作霖的可园,蒋寿山和沈万三的老宅,都是古城南京曾经的辉煌。
蜿蜒的城垣维系着冶城、越城、金陵邑、建康城以及南京历代所设置的江嵊、湖熟、秣陵、丹阳、棠邑、白下、同夏、上元、集庆、江宁等府县。
巍巍钟山守望着古城的辉煌,祖冲之的圆周率、王安石的变法、张僧繇的画龙点睛、刘勰的《文心雕龙》、李鸿章的兵工厂、魏源的《海国图志》、谭嗣同的《仁学》、朱自清的《背影》和《南京》、鲁迅的求学之路……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里又走出了才子佳人无数。
当抗战胜利的号角吹遍古城之时,励志社内,侵华日军战犯受到了应有的审判;中央军校的大礼堂内,战败的日军无奈地交出了罪恶的战刀。当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天堑之时,蒋家王朝结束了反动统治,交出了他们经营了二十二年的民国首都,矗立在热河路广场的渡江胜利纪念碑铭镌着这段光辉的历史。新中国又开始继续谱写建设南京的新篇章,立交桥、高速公路、长江大桥、长江二桥、长江三桥、长江四桥、长江五桥、过江隧道与地铁等,也都为古城南京的现代化建设增砖添瓦,相映生辉。
这些同样是南京的历史,这些都是名片外的南京。
《南京名片》中的每张“名片”,虽然只有千数来字,却是我们主事者和韩品峥、丁波等有着共同爱好的同仁们无数汗水与心血的结晶。早在千禧年过后,我们就开始着手编撰《南京山水城林》一书。在多年从事文物工作和编写《南京山水城林》的基础上,在南京出版社卢海鸣先生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决定同时编写《南京名片》并于2006年付梓,出版后受到了各界读者的广泛欢迎。此次,我们根据广大读者的意见,又对此书酌情予以增删,修订错讹。尽管如此,但仍避免不了有挂一漏万之嫌,在此敬请专家和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作者
2015年11月10日
珍惜我们共同的古都名片
城市是人类发展和文明进化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标识。有着近两千五百年历史的古城南京,与洛阳、西安、北京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古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她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历史风貌,而她的这些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也都是通过一张张、一幅幅的美丽的名片来展现的。
千百年来,历朝历代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和书画艺术家,用他们手中的生花妙笔,从不同的角度将南京这座古城描写得绚烂多姿,描绘得美丽动人。但当历史发展到了今天,随着城市现代化的飞速发展,许多珍贵的历史信息将不可避免地逝去,同时又将诞生出无数争奇斗艳的文化信息;为了更好地将昨天的历史印记和今天的发展轨迹真实客观地予以记录并传承下去,这就成了我们编写这本《南京名片》的初衷。
近代著名学者、文学家朱自清在《南京》一文中写道:“南京是值得留连的地方……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被誉为“南京城墙的保护神”的学者朱偰也称:“四大古都之中,文学之昌盛,文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所以,编写一本《南京名片》又岂是一件容易之事!区区百张“名片”,又岂能道尽两千五百年来南京的盛衰与兴替?尽叙昔日的金戈铁马,夕阳宫阙;小桥流水,田园风光;江枫渔火,晓风残月;莺啼燕语,鸳鸯蝴蝶……
在遥远的宇宙洪荒中,南京直立人从混沌初开中诞生,五十万年的不断繁衍生息,到二十五个世纪帝王的迷梦、奸雄的跋扈、人民的怨怒;山水城林相得益彰,历史遗存丰富多彩……这,就是古老的金陵;这,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南京。
六朝松、古天文仪器、孑然寂立的翁仲……这些古拙残破的历史遗存,仍然矗立于现实的夕阳之中,仿佛还在叙说着无数个古老的辉煌或者悲凉的故事。
在喧嚣的河湾工地上,在日夜轰鸣的挖掘机和推土机旁,从碎砖乱瓦中又出土了一些瓷片、铜钱。这些,都是中国古文化所遗留下来的历史鳞片,每一方砖,每一片瓦,每一块瓷片,都代表着一段历史。这些布满铜锈、字迹模糊的钱币,实际上就是一部铜铸的王朝兴衰史。尽管它的流通价值业已失去,但它的历史价值却无法估计。
“南朝四百八十寺”,金碧辉煌,钟声悠扬,佛号响亮,香烟缭绕;商铺店堂中的财神爷,普通人家的宗祖神位……作为一种精神建筑的宗教,与南京的其他文物古迹一样,仍然贯穿于南京的历史长河之中。尽管人类的历史已经跨入二十一世纪,人们的生活也已温饱富裕,精神也日渐充实饱满,但他们仍然没有拒绝宗教。虽然他们的宗教意识在慢慢淡化,但传统的宗教形式却并没有随之消亡。在人们的一叩一拜之中,仍然渗透着宗教与血缘的色彩,寄托了对许多解不开的疙瘩、悟不透的道理的神秘的追求,同时也掺杂进了商业、文化、经济的内容。这种对宗教的饥渴,实际上是为了满足自己情感的需要。
白云苍狗,大地沧桑;尘土频落,历史苍凉。眼前的南京,壮观而又喧闹;心中的南京,熟悉而又陌生。作为南京文化摇篮的秦淮河,像一部浩瀚的巨著,默默地记录着这一切的变化,在粼粼的碧波中写满了“古往今来多少事”!
从遥远的洪荒中一路看来,经过了一代又一代的历史变迁,历史的帷幕也一幕连着一幕次第展开。历史作为一幕剧,注定要上演和落幕;历史作为一本书,注定要修改和补充。走出古老的历史,回归眼前的现实。南京,作为一座古老的都会,作为一座江滨名城,也将随着人类历史的前进步伐,在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中,融古老风貌与现代文明于一体,变得越来越发达,环境也越来越优美。
昨日的南京,龙盘虎踞,满目兴亡,积淀了无数的陈迹;今天的南京,生机勃勃,绚丽多彩,焕发着时代的风采;未来的南京,充满希望,一定将会更加美好与和谐。
2015年11月10日
于南京古城
杨新华、杨小苑编著的《南京名片》为“江苏城市名片丛书”中的一本,主要介绍富有南京地域特色的自然风物、历史遗存、市井民俗、文化遗产等内容,并巧妙地以“名片”的形式推介给读者。 本书分“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旧时堂前燕”、“飞入百姓家”四个部分,通过精炼而优美的文字说明,同时配以一定数量的图片,作者将南京这座名城的特色、内涵和价值很好地呈现出来。
历史的车轮马不停蹄地转动,留连于青山绿水,漫步在狭街窄巷,凝望着吴宫花草、晋代衣冠、六朝金粉、南唐陵寝、明祖殿堂、天国烽火、民国春秋……这喧嚣的都市中又深藏着多少惊心动魄的史话,又有多少可歌可泣的事迹!
杨新华、杨小苑编著的《南京名片》中的一张张“名片”,汇集起来也就成为展现老南京的一个重要窗口,她可以让人们管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名片外的南京是一面镜子,复写着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更多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