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毛泽东十二次南巡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赵志超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毛泽东十二次南巡》是作者赵志超继《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和《故园行》之后所著的又一部反映一代伟人毛泽东生平事迹的纪实文学。以《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胡绳主编)和《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指针,力求全面客观地记述毛泽东在建国后12次南巡的情况,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材料,展示了毛泽东这位历史巨人的风采。

内容推荐

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阖中肆外,博大精深。研究毛泽东,将是一个长期而永恒的课题。

赵志超著的《毛泽东十二次南巡》是一部反映毛泽东生平事迹的纪实文学,主要记述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经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12次南方之行。

目录

序 踏遍青山人未老

第一章 升平之乐——前四次南巡

第二章 南宁会议前后——第五次南巡

第三章 归去来兮——第六次南巡

第四章 风,吹皱一池春水——第七次南巡

第五章 千里来寻故地——第八次南巡

第六章 退隐乡间的日子——第九次南巡

第七章 巡视大江南北——第十次南巡

第八章 危机之中——第十一次南巡

第九章 最后一次到长沙——第十二次南巡

附:毛泽东历次南巡回湘概述

试读章节

2.睽违30年,毛泽东登上岳麓山,高声吟诵:“东风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

在游船上,毛泽东接见了长沙市委书记秦雨屏。秦雨屏简要地汇报了长沙市的情况。毛泽东满意地对身边的群众说:“这是你们的书记,你们有事就找他。”

上岸后,毛泽东随即乘车前往岳麓山。陪伴毛泽东游览岳麓山的,有公安部长罗瑞卿,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省委书记处书记徐启文,中央警卫局长汪东兴,湖南教育厅厅长周世钊,语言学家,湖南师范学院教授杨树达。登山前,省委准备了两部轿子,毛泽东不肯坐轿,坚持步行。

抬头望去,岳麓山濒临湘江西岸,有如一道天然屏障,横亘长沙市区的西南,古人曾以“碧屏开,秀如琢玉”形容岳麓山之美。据《荆州记》载:“麓山盖衡山之足,又名灵麓峰,及南岳七十二之数……岳麓山群峦叠翠,山上古木参天,浓荫匝地。六朝时的古罗汉松,唐宋时的银杏,元朝时的枫樟松栗,均虬枝曲干,蓊郁青葱,堪为岳麓山极可珍贵的活的历史见证。山涧泉流终年不涸,幽壑中时闻兰芷的芳馨。这一切都令人顿生林壑幽美、涧泉清幽之感,也令毛泽东神往遐思。

已经是整整30年没到过岳麓山了。毛泽东决意乘兴地看看他年轻时留下足迹的爱晚亭、云麓宫、望湘亭……当年,毛泽东常与同学来这里读书、谈论国事。他依稀记得,山间散布着历史的陈迹。热爱历史、书法,博览群书的毛泽东,时常出入岳麓书院右侧的碑亭内。那里珍藏着著称于世的《北海碑》,是唐代书法家李邕撰文碑刻,因文采、书法、镌刻都极精美,故又称“北海三绝碑”,尤令毛泽东所喜爱。岳麓山的自然风景,更令他迷恋。那时,他一年四季都要到这里来。春天,满山林木青翠欲滴,山峡里淌着淙淙泉流。其声似闻铮鸣;夏日,浓荫布地,清风送爽,如果在石凳上稍事憩息,格外清幽;深秋,漫山的枫叶经霜染红,酡颜似醉;隆冬到来,则大雪纷飞,琼瑶满树,亭阁与叶皆银装素裹,格外壮观。

毛泽东陶醉了,他徜徉在绿海之中,全身心融化在大自然的美妙境界之中……

“主席,我们走吧。”周世钊对毛泽东说。

“啊!不急。”毛泽东颇有感慨地说。“淳元兄,我是30年没登岳麓山了哕!”

“是呀,我也好久没来了,今天是特地陪主席来的。主席还记得当年的情景吗?”

“记得,记得。”毛泽东连连说。

“还是我来领路吧。”周世钊兴致勃勃地说。

于是他们继续向山上攀登。

周世钊是毛泽东的老朋友,宁乡县东湖塘麻山人,1913年至1918年,他们曾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同编在第八班。同窗学友,意气相投,友情甚笃。在一师学习期间,周世钊曾任文学部部长,首批参加毛泽东等人组织的新民学会。他一生矢志从事教育事业,政治上倾向进步,主张“教育救国”,用“教育改造社会”。他与毛泽东毕生交往,书信往来频繁,诗词唱和尤多。1949年8月,长沙和平解放后,周世钊满怀激情给毛泽东寄诗一首,诗云:“百万雄师奋迅雷,红旗直指洞庭来。云霓大慰三湘望,尘雾欣看万里开……”毛泽东收到后甚为高兴,于同年10月5日回信说:“迭接电示……勤勤恳恳,如见故人。”“见过去虽未参加革命斗争,教书就是有益于人民的。”“兄为一师校长,深庆得人,可见骏骨未凋,倘可能,尊著旧诗尚祈抄寄若干,多多益善。”1950年9月,周世钊应毛泽东邀请,参加了国庆观礼,路过许昌时,周世钊曾作诗云:“……满市烟香溢,连畦豆叶长。人民新世纪,谁识邺中王!”并将诗作寄呈毛泽东……”

毛泽东由罗瑞卿、周小舟、周世钊、杨树达等人陪同,沿着山道款款举步,向上攀登。他们步履稳健,谈笑自若。

毛泽东游岳麓山的消息,很快被湖南大学的学生们知道了,年轻人拥上来,把四周围得水泄不通。担任保卫工作的湖南省公安厅副厅长李强心里有些紧张:“这么多学生围上来,保卫工作怎么做呀!”毛泽东却不以为然说:“我们走呀,学生里没有坏人的。”50年代中期,可称是共和国的太平盛世,毛泽东身体状况也很好,他常常出现在群众中间,而不像后来那样深居简出。

素爱游历名山大川的毛泽东,此时游兴正浓。

毛泽东从小嗜读史书,喜欢游览名胜古迹,他曾在一篇《讲堂录》中写道:“(司)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及益广。”人们历来认为,司马迁将其游览四方山川浩翰之气,一以发为文章,故气势奔放,雄视百世。毛泽东对司马迁的文章及其行谊,深为倾服,因而他的文章时常洋恣肆,气势磅礴。

P6-8

序言

踏遍青山人未老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19世纪末,在湖南湘潭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诞生了一位叱咤风云、震古烁今的伟大人物。他曾使“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叫“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他,就是毛泽东!

当毛泽东怀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满腔宏愿,一双草鞋,一把雨伞,从韶山冲走出,并以“踏遍青山人未老”的气概,走向长沙,走向安源,走向井冈山,走向陕北,走向崇山峻岭;当这位命运原先只承诺他成为一个“书匠”的长发青年,以他的智慧和胆略,带领一群满脚泥巴、满手老茧的中国农民的儿子,通过28年的奋斗,用小米加步枪夺取了中国的政权——许多人被这种奇迹激动了、振奋了。

从此,中国历史的车轮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毛泽东时代到来了!

他开始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他摒弃了“老大哥”的教条模式,决心要把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4万万人口、56个民族的泱泱大国,建设成为一个和平、民主、繁荣的社会主义强国。经过艰苦的努力,毛泽东推动了庞大而古老的共和国的变革,使中华民族摘去了“东亚病夫”的帽子。

然而,建设社会主义毕竟是一场亘古未有的事业,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和模仿;在前进的道路上,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毛泽东苦苦地思考着、探索着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他开始南巡,足迹遍及祖国大地。

毛泽东一生酷爱旅游,旅游也是他南巡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青年时代,他就把旅行当作增长社会知识的途径。1914年,他曾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中写道:“闭门诞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并说:“游之为益大矣哉!登祝融之峰,一览众山小;泛黄渤之海,启瞬江潮失。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而其襟怀乃益广。”1916年和1917年夏天,他邀集同学肖子升、张昆弟等人,利用暑假两次游历农村,进行实地考察。1919年他第一次去北方旅行,更是大开眼界。后来他回忆说:“我在北海湾的冰上散步。我沿着洞庭湖环行,绕保定府墙走了一圈。《三国》上有名的徐州城墙,历史上也有盛名的南京城墙,我都环绕过一次。最后,我登了泰山,看了孔墓。这些事情,我在那时看来,是可以同步行游历湖南相媲美的。”酷爱旅行并游历名山大川,使青年毛泽东开阔了视野,广泛地接触了社会生活,也炼就了一副健壮的体魄。这为他后来成功地领导中国革命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晚年毛泽东,呕心沥血地操劳国家大事,虽然不再像青年时代那样偏爱徒步旅行,游历名山胜水,但仍喜爱出巡,尤其是对南方有着深深的眷恋。他依旧以当年“踏遍青山人未老”的气概,巡视南方,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足迹遍及农村、机关、厂矿、学校、部队……

“东海扬波红日升,南岭起舞飘彩云……大江南北留下了您的足迹,五湖四海回响着您的声音……”一曲《颂歌献给毛主席》响彻神州大地。伴随着这歌声,毛泽东的专列穿行于祖国的大江南北。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毛泽东在韶山水库畅游,在湘江和长江中搏击,从容不迫,“胜似闲庭信步”;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一片摇飘下,欢迎有晚鹰。”毛泽东登上杭州西湖的北高峰。

“五云山上五云飞,远接群峰近拂堤。若问杭州何处好,此中听得野莺啼。”毛泽东登上了钱塘江东峰的五云山。

“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毛泽东登上了岳麓山

毛泽东每一次南巡,几乎都与湖南有关。但他不仅只在湖南停留,沿途还要经过许多地方,如河北、河南、浙江、上海、天津、湖北、江西、广东、广西等等。湖南只是其中的一站,他热爱湖南,习惯在这里歇憩。

毛泽东南巡并非是怡情山水、消遣自乐,而是为了考虑国家大事,明察下情。他生活俭朴,轻车简从,陪伴他南巡的只是那座专机或专列,还有少量工作人员。在南巡途中,他常常昼夜不停地工作,敏锐地注视着国内外所发生的一切事情,并凭借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经验化险为夷。他没有陶醉在南巡山水的诗情画意和人民呼喊的“万岁”声中。毛泽东是一位伟人,也是一位凡人。他有着常人的思想感情和喜怒哀乐。他也有缺点,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他熟谙政治、军事,却在管理国家这个庞大的机器时出现过偏差。但是,毛泽东始终以人民利益为重,大公无私,两袖清风,堪称楷模。他在晚年虽然犯了错误,但他的许多主观愿望都是想把国家搞好,让“红色江山”永不变色。正因为如此,人们至今依然深深地怀念他。正如邓小平答意大利记者法拉奇问时所说:“毛主席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非常好的事情,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杨尚昆也说过:“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共产党人继往开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光辉旗帜。我从‘文化大革命’开始一直被关到1975年,确确实实没有动摇对毛主席的信念,始终认为他还是想挽救这个局面。”

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

锦绣山河更加壮丽,

任凭征途风云变幻,

鲜红的太阳永放光辉……  请听!这是当年的歌声。这歌声如今仍回荡在神州大地。让我们循着这雄壮、激昂的歌声寻当年毛泽东南巡的足迹,去沿着他曾经探索的道路前进吧!

本书所要记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经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12次南方之行。

后记

这是作者继《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和《故园行》之后所著的又一部反映一代伟人毛泽东生平事迹的纪实文学。初稿写于1988年至1989年间。近年来,作者根据新收集的一些材料,几易其稿,对原稿作了较大幅度的修改、补充。书中以《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胡绳主编)和《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指针,力求全面客观地记述毛泽东在建国后12次南巡的情况,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材料,展示了毛泽东这位历史巨人的风采。

此书从构思、采访到完稿,前后花了5年多时间。及至最后定稿付印,历时整整十年,真可谓好事多磨!其间,作者采访了上百位当事人及有关专家、学者,如李振军、熊清泉、刘亚南、李强、唐瑞亭、李鸿群、刘纪林、毛华初、文辉抗、刘胜生、毛岸青、邵华、刘松林、张文秋、高智、张玉凤、周福明、郭国群、曾彩谋、赵毅雍、毛继生、毛华松等,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查阅了许多文献档案资料,五易提纲,三易其稿。在写作过程中,曾得到湘潭市政协、湘潭县政协、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和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省委接待处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并承李强、唐瑞亭、毛华初、毛继生、毛华松等同志热情提供许多材料,章启荃等同志帮助抄正了部分书稿。在此,谨向以上单位和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资料来源和本人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出现谬误或不尽人意的地方。同时,有些地方不可能详细记述,而只能从略,或一笔带过。在此,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感谢湖南文史书局及田伏隆、陈仿麟、江涌、胡边城等同志。他们认真审阅了书稿,给予了充分肯定,促成了此书的出版。

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阖中肆外,博大精深。研究毛泽东,将是一个长期而永恒的课题。倘若拙著能为研究毛泽东生平提供一些借鉴,或者能为热爱毛泽东的读者奉献一点精神食粮的话,那么,作者就心满意足了!

谨向关心、支持和帮助拙著出版的领导和师友们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赵志超

1998年8月9日草于长沙

2000年4月9日校订于湘潭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4: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