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魏武帝大传(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柳春藩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柳春藩著的《魏武帝大传》介绍:曹操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在政治上的功绩亦是不凡的。曹操统一北方的积极作用。前已叙及,东汉王朝后期,由于政治黑暗,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无法生活,终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黄巾大起义。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农民起义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继之而来的是东汉王朝的解体和军阀混战。在混战中,不仅董卓、李傕等凉州军阀到处屠杀人民、抢劫财物,就是打着勤王旗号的东方将领也“纵兵钞掠”。因而普遍出现了“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的荒凉景象。但相对的说,各军阀之间,毕竟还是有所差别的。拿曹操来说,他虽然镇压过农民起义和滥杀过无辜人民,但从他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的表现来看,他比被他消灭的那些军阀还是胜过一筹。比如他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制度,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经济的整顿起了积极作用。

内容推荐

柳春藩著的《魏武帝大传》介绍了曹操一生的沉浮,通过一件件史实的述说凸显、还原了一个性格鲜明的枭雄形象。

目录

第一章 动荡社会迅速成长

 一 宦官专权

 二 家庭出身与少年生活

 三 结交名士

第二章 初登政坛敢作敢为

 一 不畏权势,忠于职守

 二 国相任上的雷厉风行

 三 以退为进的策略

第三章 协助袁绍讨伐董卓

 一 反对召外将进京

 二 讨董先锋

 三 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第四章 争夺兖州 建立基地

 一 从东郡太守到兖州牧

 二 收编青州黄巾军

 三 东征陶谦

 四 濮阳之役

 五 收复兖州失地

第五章 三大政策胜人一筹

 一 挟天子以令诸侯

 二 兴屯田以蓄军资

 三 揽人才以建智团

第六章 荡平徐淮 占据河南

 一 收降张绣

 二 破败袁术

 三 擒杀吕布

 四 击走刘备

第七章 官渡之战 以弱胜强

 一 袁绍大军压境

 二 初战白马延津

 三 后退一 步对峙

 四 火烧乌巢屯粮

第八章 克平四 州统一 北方

 一 攻占邺城

 二 平定河北

 三 远征乌桓

第九章 全面改革巩固统治

 一 抑制豪强。扶持小农

 二 整顿风俗,发展教育

 三 赏罚严明,以法治军

第十章南下顺利折戟赤壁

 一 赤壁战前形势

 二 袭占荆州

 三 孙权刘备结盟

 四 兵败乌林

第十一章 争夺淮南坚守合肥

 一 巩固防线

 二 激战濡须口

 三 贼至乃发

第十二章 渭南大捷平定关西

 一 巧渡河渭

 二 占据关中

 三 夺取陇右

第十三章 求贤若渴惟才是举

 一 三 下求贤令

 二 选好管选举的官员

 三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第十四章 倡导文学 多才多艺

 一 对建安文学的贡献

 二 文姬归汉

 三 文坛主将

第十五章 争夺汉中得而复失

 一 降服张鲁

 二 兵败定军山

 三 “鸡肋”

第十六章 保卫襄樊借刀杀人

 一 关羽威震中原

 二 遣使联合孙权

 三 吕蒙擒杀关羽

第十七章 镇压异己称公称王

 一 从列侯到魏公

 二 登上王位

 三 选择太子

 四 “吾为周文王矣”

 五 病死洛阳

附录 魏武帝大事年表

试读章节

一、宦官专权

东汉桓帝永寿元年(155),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在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市)出生了。

曹操的青少年时代,正处于桓帝灵帝统治时期。这时期的特点是宦官专权,政治腐败,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东汉王朝共经历12个皇帝(两个帝位未到一年的皇帝未统计在内),近200年。

东汉的开国者刘秀,出身贵族官僚地主家庭。他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曾祖、祖父、父亲曾做过郡县长官。刘秀本人还是一个大商人地主。追随刘秀的开国功臣,好多也出身于大地主家庭,如邓晨、李通、邓禹、寇恂、耿纯、刘植等。东汉政权建立后,朝廷的重要官员就是从这一类人中选用的。

这一情况,与西汉不同。西汉的建国者多为“布衣之士”,即较为贫寒之人。刘邦出身自耕农,做过地方小吏。他手下的重要将相也多出自下层,如萧何、曹参、周勃、陈平等,不是县级小吏,就是小手工业者或自耕农。

尽管西汉和东汉政权在实质上都是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但东汉政权一建立,就表现出维护豪强大地主利益的特点。东汉政府对大地主的土地兼并,几乎采取了放任政策,从而助长了土地高度集中的趋势。和帝时,窦太后临朝听政,废除了盐铁官营制度,这对商人地主更为有利。因此,大地主势力在东汉一代得到了顺利的发展。如贵族地主济南王刘康,有田800顷,奴婢多至1400人。官僚地主郑泰,有田400亩。不做官的豪民地主(包括商人地主)的势力更有明显发展。他们有的建立田庄,实行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经济力量非常雄厚。

东汉后期的思想家仲长统在《昌言》中曾概括指出:当时的豪强地主们“占据着大片肥沃的土地,居住着众多富丽堂皇的住宅,蓄养着成千的奴婢,役使着上万的徒附(类似农奴的依附农民)。”他们中的不少人还兼营商业,车船周游四方,珍宝奇货,很大的仓库也装不下,其荣耀逸乐甚至超过王侯,其势力显赫可以同郡守、县令相匹敌。

东汉后期,在地主阶级内部还出现了士族地主阶层,即累世做高官的地主家族。士族地主多为儒学世家,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他们居于官僚地主的上层,也居于整个地主阶级的上层(皇族是最上层)。

各类地主势力的发展,意味着广大农民的土地不断被兼并,自耕农不断沦为佃农、雇农、依附农,身份不断降低,有的甚至沦为奴隶。

东汉中、后期,政治日趋腐败,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之间频繁的斗争。

外戚或宦官操纵政权,是封建专制主义政权形式下的一种现象,但不是任何时候都如此,还需要有其他条件。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他们可以利用太后、皇后的关系控制朝政。当幼年皇帝即位以后,皇太后往往依靠自己的父兄处理政事,让他们担任重要官职,把持军政大权。皇帝长大以后,同专权的外戚就发生矛盾,怎么办呢?这样的皇帝往往依靠服侍自己的亲近——宦官(即太监),把外戚势力搞掉,于是宦官又攫取了大权。等到这个皇帝死后,另一个母后及其父兄又选立幼小的皇子做皇帝,把持政权,又出现外戚专政的局面。幼小的皇帝长大后,又依靠宦官打击外戚。于是就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执政的局面。

外戚与宦官结成互相对立的两个集团,彼此勾心斗角,倾轧争夺,非常激烈。大体上,在桓帝(147—167年在位)以前,是外戚势力居优势,桓帝、灵帝(168—189年在位)时期,是宦官势力居优势,形成宦官专政的局面。

桓帝时,外戚梁冀(他的妹妹一个是顺帝皇后,一个是桓帝皇后)任大将军,专断朝政。桓帝不满,依靠宦官力量,围攻梁冀,梁冀被迫自杀,梁氏宗亲被杀者数十人。单超、具瑗、唐衡、左■、徐璜等五名宦官因诛灭梁氏有功,被同日封侯,世称“五侯”,宦官侯览借口除灭梁冀时曾参与意见,也被封侯,朝廷大权又落到宦官手里。P3-4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5:3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