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上帝的窗子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平骊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陈平骊编著的《上帝的窗子》共分第一辑拈花一笑;第二辑红尘陌;第三辑流年如瓷;第四辑观棋有语;第五辑萍踪浪影;第六辑落英点水等六辑内容。其中包含了《乱弹桃花》、《卧室里的油画》、《失眠和石榴的关系》、《此心便与此山盟》、《我想把谁紧拥入怀》、《为什么而活》、《端阳我的端阳》等文章。

内容推荐

《上帝的窗子》是湖北作家陈平骊的散文集,是作者多年散文创作的精华结集,有对人生之路的思考,有对个人生活的深情书写,也有在路上旅行对文化、对人性的精彩描写,语言顺畅,可读性不错,有不少引人深思之处,显示了较好的写作水准,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

目录

承窗之染,逐美而活——陈平骊散文集《上帝的窗子》序

第一辑 拈花一笑

 乱弹桃花

 江湖城市

 男人的性感

 另类女人

 生命的魅惑

 日子

 为什么而活

 女人如花

 抬头望月

 空的庭院

 梦呓

 夜半敲门

第二辑 红尘陌上

 相遇

 一嗅解千愁

 执子之手

 打牌

 独自听雨

 雨与乐声的奇遇

 父母的旧居

 母亲——心中永远的痛

 热爱做妻子

 三个梦

 感应

 北方的怀想

第三辑 流年如瓷

 卧室里的油画

 猫狗情事

 春在樱花雪

 沙湖离别

 端阳我的端阳

 旗袍与时光

 秋声又起

 花事可想

 离别与团聚

 下厨

 深秋里的眺望

 阔别与初遇

 记梦

 失眠和石榴的关系

 旧居琐忆

 流年如瓷

第四辑 观棋有语

 爱隋歌吹

 男女故事

 看得见摸得着的爱

 不言苦痛的诗人

 爱与情河流生命爱情——乐声与记忆我心中的《伏尔塔瓦河》

 追梦人——乐声与记忆

 圣泉——乐声与记忆

 执迷者悟

 上帝的窗子

 四祖寺问禅

第五辑 萍踪浪影

 港游记快

 此心便与此山盟

 小镇风情

 浅游北海

 灵秀恩施行

 风景与人情——宝岛纪行之一

 礼佛与游湖——宝岛纪行之二

 大海与乡村——宝岛纪行之三

 清晨或者黄昏

 在山水间发呆

 在路上在云中

 庄严佛土与情色世界

 中央大街和铁桥上的月亮

 古城墙上的漫想

 界河的晚霞

 鼓浪屿风情

 雨巷

 山水福建

 沅江畔的梦境

 我想把谁紧拥入怀

第六辑 落英点水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后记

试读章节

乱弹桃花

学校在汤逊湖藏龙岛上,三面环水,龙头将湖波隔成一大一小的姊妹湖。大湖四季水光接天,云霞变幻,风景殊佳。 小湖一年种荷,一年蓄水。夏秋之际,湖面全都被小伞般的荷叶遮盖,一阵风来,眼见深红浅红粉红的荷花,花萼弄影,花枝乱颤,更兼翠鸟低飞,心境会刹那问变得单纯喜悦。今年不种荷花了,又是满湖的波光荡漾,别生一番情调。

前几日春雨乍歇,蛙声如鼓,野鸭啾啾,恍若处于江南田园。今天课间小憩,禁不住走到窗前,抬眼便见柳岸翠堤。

连日的薄雨过后,春天如约而至。蜿蜒而去的环湖阡陌,桃花全都开了。那身姿那颜色,一路妖娆而去,或倚斜,或散逸,或俏立,有村姑般的天真野气,一点都不造作,也全无洋场脂粉气。若将樱花比做书院仕女,那我眼底的桃花,恰似山野村姑是一点不差的。

写桃花最有名的要算唐代崔护的那首诗吧?“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诗背后的底事,底事所埋藏的情爱悲欣与苍凉,怕是生活在今天癫狂红尘里的男女,所不愿深解的。

而最早写桃花的,应是《诗经》里的“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写一个女子新婚,她如花的美貌和喜悦。看来桃花总和女子的命运与容颜相关联。女子、桃花、桃花运,还有命薄桃花,冥冥中的上苍旨意真是这样的吗?

桃花开了,在必须要开的春情三月,而一场接一场的春雨过后,桃花将萎谢于虚无。

若将女子比桃花,有谁能经受得起一场又一场的风雨?所以,要开,便尽力地、不管不顾地盛开,别憋死在自己的香气里;要萎谢,也谢得从容优美。犹如一朵粉红色的桃花,轻盈地从春天的生命里飘过,轻盈地从男人的生命里飘过。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但谁能轻易地忘掉呢?桃花,你说。

江湖城市

和朋友说到武汉的春天如何美丽,如何湖光山色,有山有水,其实武汉更是一座来过、住过就忘不了的城市。若说江城武汉是个多山多水的地方,不如说它是个漂浮在水上的、火焰般的大城。武汉女作家池莉写了篇小说《水与火的缠绵》,我宁可她暗示的是武汉这大码头。

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城中湖,又曾冠衔长江三大火炉之一(听说前年己摘帽恭送给近邻长沙了),故谓水与火之缠绵也。江湖的交错是指风景,江湖的老辣是指世情,故我愿以“江湖之大城”名之。

对这座江湖大城,人们往往是且恨且爱,不能离开时,便烦闷其气候之大冷大热,嘲弄其民性之火爆浓烈;离开了却很奇怪,无人不想念这风景入画却又特点独具之地,也包括想念武汉人的直筒子脾气。

我和学生讲课,讲风景,常爱恨交加提及武汉,并总结为:有山有水,极冷极热。学生均大点其头也。

数来数去,最惹人难舍的还是那东湖,名气没有西湖大,但疏旷野朴的山水灵性,却更胜精致玲珑的西湖。尤其是东湖四季不断的花事,让我迷恋:

初春东湖梅园寻梅,仲春磨山樱花园访樱,夏季荷花节又至,湖边一路的荷叶亭亭,暗香浮动在连天碧波之上。东湖的荷盛大,沙湖的荷清雅,南湖的荷秀逸,汤逊湖的荷幽独。而秋天,大街小巷遍植的桂花树都开了,金蕊如繁星,散发出甜香,清风徐来,仿佛整座城市都泡在秋天的色香里,更有梨园的菊花盛开得沉醉,盛开得忘我。冬天有雪花来助风雅人士的野性:去东湖赏雪呀、去东湖寻梅啊,常常这样听人邀约。

唉。真可谓碧波荡漾倾城媚,花事缠绕四季春。

我想:自己对这座城市的感情就像一对冤家:离开了就思念,在一起又苛求。多年来,我远兜近转,绕来绕去,一次次逃离,又一次次回来,最终还是没有逃过江城迷漫无边的水网(抑或魔网?)。

命耶?情耶?本女子不知也。

哲人说,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想指的不仅是灵魂的事,也是指人生活的环境要有诗意吧?

这样的江湖城市,这样花事不断的城市,会让人久而生恋:大江大湖、冷热两极,有江流的奔腾浩渺,有湖波的静谧深广;有冬的凛凛白雪,笼罩湖面,一片茫茫空无;有夏的炎炎骄阳,所有的浓荫都嘶唱着金子般的蝉鸣。这样的城市,便如撩人磨人的情人,让你大爱大恨,辗转不休。

这样的城市风景,明灭变化;这样的城市风貌,也在日日更新。

你说:它是不是很有诗意呢?

人行江湖,人居江湖,湖光悦性,山色遣情,有湖光山色遣人性情,有水与火的洗礼安顿灵魂苦乐,是一种天赐的福分。P3-6

序言

承窗之染,逐美而活——陈平骊散文集《上帝的窗子》序

高晓晖

陈平骊说:“我的心是宣纸做的,无论痛苦还是欢乐,一经点染,心就湿透,痛苦欢乐的情绪都会被放大。”(《感应》)

陈平骊还说:“人在困厄时,上帝其实都关注着,为你一直打开着一扇窗子,但狡黠的上帝不会轻易让你发现,神知道人的需要,也知道在最合适的时候,为你打开你需要的窗子。”(《上帝的窗子》)

先睹为快!陈平骊给我抢鲜阅读她的第一部散文集《上帝的窗子》的清样,这是一份很令人珍视的信任。在这之前,她已经出版过旧体诗词集《晴窗集》和新诗集《时间的河岸》,博得专家和读者的好评。在《上帝的窗子》中,她如许扣人心弦的表述,几乎是俯拾即是的。由此,我对陈平骊的散文“酿造”过程作了这样一种臆测:上帝当然是要为陈平骊打开一扇窗子的,而属于陈平骊的“窗子”,不是用眼睛去发现的,而是用心去感知的,她有一颗宣纸做的心,足以收纳这扇窗子呈现的种种风景。有趣的是,由“上帝的窗子”呈现的风景,在陈平骊心的“宣纸”上点染成画图,并非机械的被动的承接,她是主动的收纳、再造,是“逐美”地主动去发现“风景”,濡染画幅。这很像六祖慧能的故事中描述的情景:

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六祖坛经》)

一般说来,只有风动幡动,才有心动,此所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在辨识主体与客体相互关系层面,当然是客体的变化决定主体的变化。但谈论陈平骊的散文,常常会发生场阈的超越,即穿越主客体关系场阈进入创作主体性场阈。在这样一个主体性场阈内,物与色成为虚静恒定之物,惟“心动”成就“风景”。

阅读陈平骊的散文,我能感觉到她的“心动”是如此强劲,能量的挥发:灼热乃至滚烫。不论是悟道说理还是抒情遣怀,字里行间,都灌注着一种内在的热力,这无疑是她“心动”的能量。于是,忍不住要去探究她强劲的“心动”之能源自何处,就像发现星火忍不住要去找寻燧石一样。

能量源之一:学识学养蕴蓄慧心。散文是一种智慧文体,学识学养决定着散文的内在品格。熟悉陈平骊的人,都会送她一个雅号:“才女”!不熟悉她的人,读过她的散文之后,相信也会自然而然地认同“才女”之说。在陈平骊的散文中,学识学养不是生吞活剥的“掉书袋”,而是化为一种心力,情之所至,心洞顿开,不是生拖硬拽,而是如约而至。来到厦门鼓浪屿,她油然而生一种走马观花的不满足感,此时此刻,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的描述作了她恰如其分的代言:“无论城的真正面貌如何,无论厚厚的招牌下面隐藏着什么东西,你离开它的时候其实还不曾发现它。”(《鼓浪屿风情》)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陈平骊从小养成的阅读习惯(《父母的旧居》中提及),以及后来的大学中文系学习,并以大学中文教学为职业,几十年的日积月累,使她的学识学养不断精进,以至在散文创作中,她学问的应用,称得上是得心应手,随心所欲。写景状物,抒情遣怀,用古人妙句,几乎是随手拈来的。“观棋有语”一辑,她不仅评说诗文,更对影视、音乐等作出十分在行的评说,没有学问学养的累积,她不可能做到如此从从容容,游刃有余。

能量源之二:善察善思历练慧眼。敏而多思,是陈平骊的本性。读陈平骊的散文,能强烈感受到她遣词造句的真性情。人生的经历与阅读的体验,磨砺了她的眼力和思辨力。也因此,她的散文无不在有意无意间张扬着她的思辨力。她这样谈论男人的性感:“总之,一切行动着、证明着自己生命内在力量与光辉的男人,都是性感的。但是,我要说啊:其实,最能体现一个男人的性感,是他的静止状态,当他若有所思地坐在那里,或站在风口,凝定、沉思、静默,以某种自然而洒脱的姿态演绎着内心的秘密,这种时刻,只有真正智慧的头颅、敏锐的内心在主宰着、诠释着性感,这个时候的男人的性感,那才是真正的性感呢。”(《男人的性感》)

陈平骊赞赏的是男人的大气、大度、大境界,鄙弃的是男人的狭隘、自私和委琐。

她这样思考女人的“另类”:“另类女人最大的特点,是她们一般不按规矩出牌,也是容易不遵秩序的人。……她们并不想以挑战秩序作为时髦的标签,只是无法不尊重自我及内心。做另类男人和女人是需要魄力的。因为另类人是基于理性认识上的自我选择,是在自觉选择基础上的面对与承担。若非大勇气,实难做到不合时宜。”(《另类女人》)

不论男人和女人,要“另类”,要“不合时宜”,并非外在的搞怪装酷,而是内在的生命需求,是个性张扬的必然选择。因此,她(他)会冒犯,因此,她(他)必须勇敢。

还有,人是什么,人为什么而活,何者为生,何者为死,问世间情为何物,人如何得以相遇相知,人如何得遣孤独,等等,这样一些人生命题,都是陈平骊乐于追问,也乐于求解的命题。

能量源之三:且走且看成就悟性。很显然,陈平骊是乐于或者好于游历的,当然,她之乐与好的游历,不是那种跟在导游旗下的亦步亦趋,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而是且行且思的“旅行”。她对“旅行”有自己的定义:“一定是用心在品山水,用当时一己之心态在读山水”,“是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王维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是独游,是啸傲,是静赏”。(《在山水间发呆》)  她把几次重要的“旅行”所得,都收集到“萍踪浪影”一辑中了。那些游历,对于陈平骊而言,也是上帝之窗,别有光明耀眼。她的游历,有时是不期而遇,比如泰国曼谷,“修持与狂欢并在,纵欲与礼佛共存”,有时是心仪已久,比如福建龙岩永定土楼。因为要给学生讲中国建筑文化,她不能不见识一下客家土楼,这是中国建筑文化的奇迹。

关于游历散文,尽管陈平骊用心、用情挥洒她对山水风物“品、读、赏”的个性,但终归没有脱离同类散文的藩篱,还是拘泥于休闲状态下的闲情逸致。我以为她散文中还有一类“游历”,值得特别看重,这类“游历”,与她的人生相关,与她的生命相关。比如《团聚与离别》,由她自己生命历程中母子时散时聚的蚀骨体验,进而言说:“聚也未必好,散也未必不好。人生最苦是离别。人生最难是相守。苦里却有牵挂、也有渴望,生命因而是鲜活灵动的;而人心总是灯下黑,天际却是玫瑰红,眼前的是一粒蚊子血,远方的却是朱砂痣。”在这里,疗救人生之无奈,还得以胸怀旷达作解药。再比如《旧居琐忆》,写的重访旧居的思绪:“作为母亲,在这屋檐下辛苦抚育儿子的一幕幕,那日升月落的似水流年,早已铭刻在房里每一面无言的墙上,每一块瓷砖缝里。”还有《感应》,她笃信:“至亲至密的人与人之间,必定存在着至为深切的感知。”父亲辞世的时刻,儿子被烫伤的刹那,那种心灵感应,是如此的真切:“心胁问一阵剧痛,仿佛被人狠狠插上一刀”,母子连心,非亲历这种生命的创痛,无论如何生造不出如此泣血的文字。

综观陈平骊的散文,动人之处,无外乎那种心手相应的率真。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和盘托出,当然是带着强劲的热力的“和盘托出”。热气腾腾的质地,托出思想的锐敏与或沉郁或飞扬的情愫,这大概就是陈平骊散文动人的理由吧。

2016年9月3曰

武昌东湖畔

后记

今日立冬。窗外的银杏叶已经泛黄,随着秋雨偶尔飘落坠地。接到出版社发来的散文排版样式,书稿散发出纸墨清香,让我不由心生恍惚。

一直以来,我本没打算将这些文字付梓面世,集中的文字,大多是这些年来平淡光阴里掠过的或深或浅的思绪,多是一些流光碎影,信手写来,不加构思与雕琢,只是想为接踵而来又旋即消失的岁月留下一点可供回味的印痕罢了。

一年多前,有出版集团的老总偶尔在刊物上见到我的几篇散文,很是喜欢,希望我能结集出版,并说可以免去书号费。于是心动。人一旦心里产生念想并付诸努力,只要这种念想不是太过自我,太不靠谱,太不被命运眷顾,生活一般是肯玉成其愿的。

我写散文比写诗还久。高中时,得蒙才华横溢且曾是右派分子的语文老师尹明章先生的青睐,要求我每晚写一篇散文以供批阅。这对于爱好文学的我,无疑是一种鞭策。尹老师对我稚嫩的文字总是赞勉有加,我的每篇习作都被他密密加点,有时点评的文字都写满一张纸。在当时以高考为主要目标的高中生涯里,这一份另类的作业,却成为我少年时代一汪温暖的泉眼,让我在不时的回望中感到怅惘与想念。那些隽秀的红笔点评文字,不曾随着时间褪色,它们镌刻在光阴深处,发出光来,给我指引出一条路。而写作带给我的快乐与慰藉,也便自此延续到大学、到如今。

记得大学四年的许多夜晚,同宿舍的同学都睡了,我还在挑灯写文,有时在安静的白炽灯影照着的桌前,有时在蚊帐遮掩的临窗上铺的床头。春夜南湖的蛙鸣,秋夜细雨的吟叹,声声传递到我的耳鼓、我的笔下。大自然的韵律,四季的流变,伴随着我的文字,一路加深我对生命的感悟,也让我的文字有了岁月的光泽。

收录进这部书里的散文,却没有当年青春时代的旧稿,只是人到中年的部分文字。青年时代的所有旧作,我愿束之高阁,供蠹虫充饥,任笔迹荒芜。它们注定只会有我一个读者。那些堆放于书柜深处、纸张泛黄的一叠叠书稿,那些少年的憧憬,青春的苦涩,故乡的风物,初为人母的悲欢,对于别人是毫无意义的,于我却弥足珍贵。多年后,它们或将付之一炬,随我同归大化,那是这些文字最好的去处。

其实,即便因了机缘或努力,今生能出版几部诗文集子,它们终了最好的处所,也仍旧是“托体同山阿”,成为流水行云的一部分,成为自然的一撮灰,一抔土。若能稍许滋养一片花树的精灵,我会感到极其满意。

如果说,我以前出版的新旧诗集,选录了许多青涩时代的诗歌,铭刻着青春岁月难以叙说的情愫,而这本散文集,却是褪却了天真,滤去了浮沫,显出了生活本来的面目。诗,本属于微雨燕双飞的年轻心灵,而散文,却属于落花人独立的寂寞午后,是一个人在岁月的阴凉处,泡一盏茶,或温一壶酒,徐徐凝眸回望的中年。

为这部散文集取名“上帝的窗子”,颇费了一番心思。开始本定名为“红尘陌上”,后来发觉和一本小说重名,也散发着文艺女青年甜腻的气味,便又改为“碎镜”,因为2011年出版的新诗集“时间的河岸”本命名为“碎镜”,后因故放弃,我却没来由一直偏爱:生活本是一面破碎的镜子,而诗心,却能从碎镜中折射生命的灵光。散文何尝不可作如是观呢?便琢磨着用于散文集名。然而却被颇懂文字的一老友否决了:说是过于玄虚。最终,直到想到用“上帝的窗子”作为书名,觉得就是它了,才欣然而罢。

所欣然者:一来集中本有以此命名的文章;二来,我所有的文字,从某种意义上,都是上帝为我开的一扇窗,让我于这扇窗口,窥见命运的波澜,洞悉生活的底蕴,吟叹生命的悲喜,追摹灵魂的故乡;三来,我的网名是“晴窗初雪”,己伴随我十余年,一些亲昵的朋友,时时也戏称我为“晴窗”。我这一生,谁是我的窗子?什么是我的窗子?我又将是谁的窗子呢?每人都有自己的窗子,如果我的窗子别有玄机,我宁愿这扇窗口,月映萧竹,风吹晴雪,有鸟声,有雨声,有往景不追,有爱恨己空,最终嵌入流年,成为我回望一瞥中渺渺茫茫灵魂的出口。

散文集共分六辑。大致按文章性质分章。特别说明的是:第六辑“落英点水”是2011-2016年间的微博部分摘录,也可看做语录断章,虽篇幅短小,但真实记录了日常的点滴思绪,是微风中的涟漪,是流年里的轻喟。思忖再三,怕怠慢了光阴的一份恳挚,因此在文集付梓的最后阶段,决定收容于兹,也是敝帚自珍之意。

我的文字都有来处,都无矫饰,不为评奖,不为邀名,不为稿费,更不是为生计,全是不由自主,不择地而出,又一任所往,无章法可言。所以真率,所以自在。其实,古往今来,好的文章都是无路数的。它有气,有神,有意,却无所谓布局谋篇的章法。譬如庄子的散文便是。好的人生和好的文章一样,得心应手,自在随意,收放自如。然而,人的一生有许多不自在不如意,故而人就愿意看一些自在天然、不可遏制的东西,比如流水,比如行云,比如孩子的笑脸,情人的拥抱,比如发自内心的一丝叹息,出自魂窍的一声呐喊。我愿自己的文字尽量流泻出一己灵魂之声色味,自在摇曳,素心相传,人理解也好,不理解,也好。

感谢湖北省作协副主席高晓晖为散文集做序,他是我多年的挚友。感谢学长与故交吕大鹏以及廖天亮同学贴心的支持,感谢孔庆东教授的奖掖与鞭策,感谢我生命中所有真挚的朋友,没有他(她)们由衷的鼓励、欣赏和关注,我尚且不知自己的文字尚有可读,或许就没有力量坚持一路走来。也感谢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尹志勇先生给予方便,感谢责任编辑杜东辉老师的无私付出。  最后,我要感谢自己和命运。感谢我生命至为可贵的能量,感谢我心灵的诚笃与勇敢。没有这些,我的文字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感谢命运一直存在的善意,感谢我终究能发现命运的善意。

是为后记!

2016年11月7日立冬日

汤狲湖畔晴窗阁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3: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