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读懂心灵的教育/基础教育特色学校文化建设系列丛书
分类
作者 朱永军主编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郑祖读校长去世后,任钟家村小学副校长的周新园送给我一份郑校长《囚哥欠》备课手稿,共三稿。每一稿的纸的上、下、左、右侧边都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读的方式、读的时间和读的学生的姓名,包括某某学生读哪一段、某某学生读哪一句等,都写得清清楚楚,其中稿子上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今天都不曾忘怀: “这三句话指明贾莎莎朗读,她的声音时而柔和舒缓,时而激扬澎湃,很享受的,我和全班学生都喜欢听她朗读,她动情动容的朗读,将此时的情感推向一个小高潮……”

执教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郑祖读校长,有对“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要作用的独特而又独到的见解,十分难能可贵。读,是任何其他教学方法所不能替代的,即读能明意,读能明理,读能激趣,读能生疑,读能表情,读能生情,读能升情……这说明他对读的重视,他对读的钟情,他对读的享受,同时也使我们感受到了郑祖读校长对“读式教学”倾注的满腔心血和严谨的教学科研态度以及执着的教学科研精神。

正是这种态度与精神,使郑祖读校长逐渐探索出了“激趣导人一初读质疑一研读释疑一美读生情一读写结合一广读延伸”的“读式”六大教学环节。确立了“以读为主,综合训练”为核心的“读式”教学模式,形成了从认知、解读的层面展开,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注重读、突出读,培养爱读的兴趣,养成爱读的习惯,并保持以认真读书为特色的“读式教学”法。(文/桂贤娣)

第二节 “读书文化”的创生

郑祖读先生创立的“以读为主,综合训练”的“读式教学”以“读’’为中介,实现了人和世界的理性的对话、情感的共鸣、心灵的畅达。在继承与发扬“读式教学”的基础上,我们深刻地意识到,“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和文化内涵。进入“十一五”,我们开始了把“读式教学”发展成“读书文化”的探索与实践,兴起读书之风,通过读书,滋养师生心灵,改变师生行为,促进师生发展。

一、用新的评价方式推动读书

教职工对我的读书决策反应不一。有的很冷淡,“校长你读你的书,我们抓我们的学习成绩”;有的很反感,“读书有什么用!家长、教育局还是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升重点中学还是要考试分数”;有的很无奈,“我们也想读书,可是整天忙得气都喘不过来,哪有工夫读书”。兴起读书活动的困难,首先是教师没有兴趣读书。

教职工对读书没有兴趣的主要原因,是家长、学校以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教师,使得教师一门心思抓教学,很难静下心自己读书和组织学生读书。要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必须从改革教师评价和学校管理人手。

于是,我同校领导班子研究,制定并出台了“教师读书、写读书笔记、组织班上学生开展读书活动”的新的评价和管理制度。

“中午20分钟读书”写进了课表。每天中午,低年级,教师读书给学生听;中年级,教师或学生读书给学生听;高年级,学生在教师辅导下读书。校务值日的干部到各班检查读书情况。

每月月底,干部检查老师的读书情况;学校以教学常规评价表的形式评价和反馈老师、班级的读书情况。寒暑假,学校给教职工送书,布置读书作业。开学后,检查教职工假期读书情况,评选奖励用心读书的教师,请他们在教工大会上交流读书心得。

我用“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关注师生的精神成长”的评价和管理,慢慢地改变着师生的生活方式。干部不再是整天忙于事务,而是成立了中心学习小组,挤时间以集中和自学的方式读书;有些教师不再是整天忙于备课、上课、改作业,而是抽空拿起书阅读;有些学生也不再是整天埋在作业堆里,奔命于各种培训场所,而是捧着喜欢的课外书阅读。师生中读书的人越来越多了,读书成为师生生活的一部分。P4-5

目录

第一篇 读式文化 点亮心灯 

 第一章 “读式文化”的缘起 

第一节 以“读”为主的“读式教学” 

第二节 “读书文化”的创生 

第三节 “读式文化”的兴起 

 第二章 “读式文化”的体系 

第一节 “读式文化”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读式文化”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 “读式文化”的基本框架 

 第三章 “读式文化”的新视角 

第一节 点亮生命的心灯 

第二节 滋养心灵的教育 

第三节 教育因“读”变得无限精彩 

第二篇 文本之读 润泽心灵 

 第四章 构建滋养心灵的读式文化课堂 

第一节 读式文化课堂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读式文化课堂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读式文化课堂的操作策略 

第四节 读式文化课堂的教学评价 

第五节 读式文化课堂教学模式与实践 

 第五章 品读温暖心田的经典 

第一节 让教师爱上经典 

第二节 让管理者爱上经典 

第三节 让学生爱上经典 

第三篇 讲堂之读 充盈心灵 

 第六章 精彩专家讲堂 

第一节 携梦想起航 与幸福同行 

第二节 扬生活之帆 呈教育之彩 

第三节 思维飞起来 课堂活起来 

第四节 建心灵家园 创和谐团队 

 第七章 轻松教师讲堂 

第一节 教师开讲堂 说身边之事 

第二节 老师当学生 悟育人之法 

 第八章 快乐家长讲堂 

第一节 筑互动平台 促学生成长 

第二节 拓课程资源 展学生个性 

第四篇 人本之读 唤化心灵 

 第九章 读懂教师 

第一节 管理者要学会读懂教师 

第二节 读懂心灵的故事 

 第十章 读懂学生 

第一节 教师要学会读懂学生 

第二节 传递爱的故事 

 第十一章 读懂家长 

第一节 教师要学会读懂家长 

第二节 40分钟之外的故事 

第五篇 游学之读 放飞心灵 

 第十二章 走出校园的游学之旅 

第一节 学区游学 共同成长 

第二节 畅游武汉 爱我家乡 

 第十三章 走向全国的游学之旅 

 第十四章 走向世界的游学之旅 

序言

“孩子绝不是一张白纸,相反一开始就有一个精神的胚胎在其体内,这个胚胎中蕴藏着心灵成长的密码。并且,只有孩子自己通过自己的行为、感受和思考才能解开这个密码。”每每读到蒙台梭利(又译蒙特梭利)的这段话,总让我们禁不住要反思我们的教育。当前我们的教育有太多的功利,有太多以牺牲孩子当下幸福为代价的教育方式和行为。为了孩子的未来,我们习惯用成人的标准评价儿童,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儿童,用成人化的教育内容去影响儿童。过早的成人化教育抑制了儿童精神胚胎的成长,这样的教育不关注儿童内在的精神需求,已异化成逼迫、控制儿童的一种手段,这显然不是我们希望的教育。我们所期盼的教育,是能解放儿童心灵、促进儿童心灵成长的教育。多年来,我们苦苦探求,希望能找到一条开启儿童心灵成长的教育之路。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开始了以“读”为特征的学校文化的建设。对于我们而言, “读”是一种认知,也是一种实践,更是一种探究和创造。我们通过“读”引导儿童认识人生、自然和社会;通过“读”引导教师把握教育规律,认识儿童的本性;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读”走进儿童心灵深处,真正读懂儿童成长阶段的思想和行为,并在读懂儿童的过程中,使我们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为儿童创造解开其心灵成长密码的一切条件。多年来,我们把这种思想贯穿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并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实践和探索。具体来讲,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四个方面的行动。

(1)文本之读,润泽心灵。我们在校园内开展“文本之读”,主要从三个方面人手。一是引导师生读好教材。在教育实践之中引导教师深刻理解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我们创造性地构建了以“读”为特征的学科教学模式,使教学符合学科特点,符合儿童认知规律。二是引导师生读经典,师生在与经典对话的过程中,精神世界变得愈加丰富。三是开发地域文化特色的校本文本,让学生感受地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文本之读”不仅让书香溢满校园,也为师生打开一扇扇心灵的窗口,让师生在“读”的实践中,心灵得到慰藉,得到成长,变得更加温润。

(2)讲堂之读,充盈心灵。好的教育应该是多元开放的教育。学校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应该与我们生活的社会对接。“讲堂之读”行动,通过“专家讲堂、教师讲堂、家长讲堂、学生讲堂”,把各种信息引入师生的生活世界,让他们看到社会的纷繁与复杂、多样与美好,使师生的心灵变得愈加丰盈。

(3)人本之读,唤化心灵。在“人本之读”行动中,我们首先倡导管理人员读懂教师。读懂教师是实施有效管理的前提,管理者尊重教师,与教师心灵相通,自然能构建起和谐向上的群体;只有一个和谐向上的群体才能使心灵教育成为可能。其次是倡导教师读懂学生。正如娇L记-学记》所言:“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由此可见,读懂学生,开启学生心灵世界,是多么重要。再次倡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读懂。这种相互间的读懂,相互之间心灵的激荡,正是我们期待的理想的教育境界。人本之读,让我们的教育更加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让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让教育更有灵性。师生在“读”的实践中相互唤醒,相互认同,相互成长。

(4)游学之读,放飞心灵。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学的过程是实践体验的过程。我们让师生到学区,到省外,到国外参与各种游学活动,把他们的视线由校园引向世界,使师生从校园狭小的天地走向外部世界的广阔天地。师生在心灵的远足中,体验成长的快乐,在快乐的体验中放飞心灵。

总而言之,我们期盼通过上述这些行动,努力读懂教育,读懂教师,读懂儿童的心灵,使每个心灵得到解码,使每个心灵得到丰盈,使每个心灵得到成长,努力创造适合儿童心灵成长的教育。我们深知,在创造适合儿童心灵成长的教育路上,我们才起步,但我们不会停止探索的脚步,我们在路上,我们会一路奋力前行。愿这本记录我们探索足迹的《读懂心灵的教前能给读者以启示。

朱永军

2014年9月20日

内容推荐

朱永军、周冬祥创作的《读懂心灵的教育》是自2012年以来,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为进一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以“十二五”规划重大课题“武汉市基础教育特色校(园)形成途径研究”为先导,在专家、学者的引领下,进一步明晰了学校特色文化的理论基础,丰富了学校特色文化发展的内涵,指导和促进一批学校立足本校实践探索,归纳总结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途径,取得的较为显著的实践成效。其中,有一部分有代表的学校认真总结、提炼创建特色文化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这套系列丛书。通过这套丛书可以看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科学准确地把握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二是要重视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经验的总结提炼。

编辑推荐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是一项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系统工程,要把学校办出特色,更是难上加难,需要学校师生坚持先进的办学理念不动摇,不断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实现众望所归的理想愿景。朱永军、周冬祥创作的《读懂心灵的教育》总结提炼的经验成果都是根植于各自学校所特有的办学基础和社区环境而产生的典型案例,来源于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校长和教师的亲身实践感受,能够为广大中小学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0:2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