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桩案件审理结束后,嘉庆帝追思自己从前的所作所为,感到很后悔。但不久,残忍的本性就又表现出来了。凡是受到他怀疑的皇亲国戚,要么用莫须有的罪名除掉,要么终身囚禁,要么流放黑龙江。从此,嘉庆帝开始严密监控皇亲国戚,视他们为最大的敌人。不过,在嘉庆帝这些雷霆万钧般的行动中,旻宁的名字从来没有出现过:很可能是因为他从不参与政事,所以没有遭到嘉庆的怀疑。
尔后,最令嘉庆帝忧心如焚的是白莲教起义。白莲教的势力迅速发展,对嘉庆帝的统治造成严重的威胁。多年来,嘉庆帝不得不派兵去镇压这个以“惩恶扬善”为宗旨的宗教。久而久之,他对宗教产生了仇恨,并把这种仇恨宣泄到一切宗教头上。其中,对嘉庆帝的愤怒感受最强烈的莫过于天主教了,天主教徒遭到了残酷迫害。为了把天主教徒赶尽杀绝,嘉庆帝无所不用其极——砍头、焚身、凌迟……于是,清国上下燃起了迫害天主教的熊熊烈火,成千上万的天主教徒被嘉庆帝这个刽子手处死。
没有证据表明,旻宁和他的父亲一样歧视迫害天主教徒。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因为他对天主教有所了解。当时,有些皇亲国戚并不排斥天主教。在接触天主教的过程中,他们阅读了天主教的主要信条。另有些皇亲国戚则公开谴责天主教,不过最终他们不得不承认天主教的教义是向善的。嘉庆帝对天主教的迫害引起了旻宁的关注。他登基为帝后,对天主教的态度非常友好,这可能是因为他的早年经历让他变得宽容。
有大臣向嘉庆帝建议为满族的年轻人建学府。嘉庆帝对此嗤之以鼻,因为他觉得八旗子弟天生就是战士,值得他们学习的只有骑马射箭。八旗子弟不具备研读经书的天赋,就算用荣誉和金钱激励他们,能参透经书中精深学问的人也是少之又少。因此,大部分八旗子弟对骑射趋之若鹜。不过,最终能像旻宁一样达到嘉庆帝期待的,毕竟寥若晨星。
因为,旻宁的祖父乾隆帝重视皇子皇孙的文化教育显得非常严苛,所以尽管旻宁一直厌倦书中生涩枯燥的知识,但为了应付检查,他还是会刻苦学习。现在他已经把全部精力放在弓马骑射上了。他高强度地练习骑马、射箭以及摔跤,以至于筋疲力尽、身体受损。最后,他不得不吃药补身子。清国的药典中记载了数不胜数的补药,但没有详细说明各种补药的用法和用量。结果,旻宁用药过量,从而对他的身体造成了永久性的损害。尽管他很年轻,但他未老先衰,看上去就像40岁的人。他的相貌本来就平淡无奇,现在形容枯槁,皱纹陡深,牙齿掉了大半,嘴部变了形,于是他便给人一种严厉冷漠的感觉。但正是在这样一个让外人看起来严厉的外表下,却藏着一颗善良、温和、宽容而诚实的心。
此时,嘉庆帝怀疑旻宁的两个叔叔谋反,就治了他们罪,他们的命运跟从前犯谋反罪的王爷一样——终身监禁。最后,他们很可能是在忧伤与贫困中去世的。嘉庆帝觉得,他是被迫采用如此严厉的措施惩罚他们,所以感到非常遗憾。在用骈文写成的诏书上,他一边诉说自己的仁德,一边表达他对亲人们的卑劣行径的痛恨。接下来,越来越多的皇亲国戚成了他疑心病的受害者,最后连孩子们见到他,也吓得面如土色。
P12-14
道光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冲突与变革的时代,如果能明确理解这个时代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就能理解近代中国。
——费正清
我们可以看出道光帝心地善良、尽职勤奋,他的大谋就是谋求清朝的国运长久。
——史景迁
道光帝不是一个昏君,相反他是一个勤勉者、一个中兴者。
——《伦敦新闻画报》
遵光帝徒齐其末,未揣其本,省衣减膳之为,治家有余,治国不足。
——蔡东藩
成为清国的皇帝,也许是普通人的终极追求了。迷信将皇帝吹捧得神乎其神。撇开这些迷信不说,在皇帝的背后,一定还有什么东西令亚历山大和拿破仑等成就辉煌的人羡慕不已。不必说伟大的皇帝是万王之王,也不必说他是天之骄子,更不必说他是天下之主,单说一个简单的事实——他统治着3.65亿百姓,乾纲独断,唯我独尊——就足以令世俗社会肃然起敬了。
其实,清国皇帝的祖先是狩猎部落的酋长。但亿万中原百姓受这些酋长的后裔的统治,桀骜不驯的蒙古人被他们彻底征服;他们把西藏重新收入清国疆土之内;野蛮的库库诺尔人臣服他们,骁勇的维吾尔人奉他们为大皇帝……面对这样强大的君主,谁敢不进贡以表恭顺?
对于那些顽固不化的统治者来说,不受限制的权力具有不可名状的诱惑力,而清国的制度设计中恰恰缺失了对皇权的限制,因此皇帝往往将权力使用到极致,这种现象发人深思。皇帝的话就是法律;皇帝的行为无论多么琐碎,都是臣民们效仿的表率,皇帝可以随意决定臣民的生死,剥夺臣民的生命,处置臣民的财产;他无须对内阁负责,也不必处于强大的贵族阶层的监控之下。普天之下,他是至尊,但权力只为自己所用。如果上天真的赐给人类不受限制的权力的话,那么行使这种权力的人一定是清国的皇帝。要评论皇帝,我们必须考虑到,虽然从理论上来说,他只是顺应天意、服从祖先,但天意和祖先仅仅具有象征意义,不会对皇帝的想法产生任何实质影响,当然不排除偶尔情况下“天意”和“祖先”会对他施以道德上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审视清国的皇权制度,我们决不能忘记问题的另外一个方面。作为帝王,既然他不必服从任何人的命令,那么他就一定是传统的“奴隶”。既然他通过道德立法,那么他就必须注意礼仪中的任何琐碎的细节。于是,清国皇帝不得不遵守不计其数的规矩,致使他几乎成为自动输入、输出的机器。当然,他有权随时废除这些规矩,而这些扼杀自由的规矩也的确应该废除。但这样一来,他必须付出的代价就是,他会因为蔑视祖宗成法而受到责罚,从而导致皇位不保。他可以是一位暴君,在朝堂上作威作福,让百姓流离失所,但只要他能做到如下几点,就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个“明君”:按时祭祀祖先;按例举行春祭,祈求丰收:定期去寺庙烧香礼佛;遇到天灾时,为天下祈福,请上天降罪自己以拯救黎民百姓。相反,如果他将忠臣们的谏言抛诸脑后、闭目塞听、刚愎自用.或者无视甚至违背祖宗传下来的国法家规,那么就会有许多声音同时痛斥他是无道的昏君。结果,他将招致百姓唾骂,失去民心。只有废黜他,大家才会感到痛快。
在皇权体制下,皇帝的个人意愿就是国家的法纪纲常。不过,作为皇帝,他必须时常聆听大臣们的忠谏,不论内心如何不以为然,至少得在表面上做到虚心纳谏。唯我独尊的皇帝只有从谏如流,才可以广获民心。按理说,人们不分责贱都有机会觐见皇帝,并直言进谏,就算她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寡妇,她也有权利通过相关渠道跟皇帝直接对话。我们的确也发现,近年来清国朝堂上出现了讨论民意的风气。百姓成为君臣考虑的对象,维护百姓的利益成为许多大政方针的指导原则和官员们的工作重心。尽管“民为重”等官话大多在特定的场合出现,但这些官话所诠释的理念却吸引了为数众多的拥护者。
道光帝统治时期,清国从东到西,从南至北,充斥着各种鼓吹“民为重”的思潮。这些思潮的宗旨是削弱从朝廷到地方各级政府的种种特权。在这种形势下,皇帝必须反对这些思潮,同时调整自己的统治方式,取得独裁与民主之间的完美均衡。皇帝是所有炎黄子孙的君父,他宽仁慈爱,他的治国理念、个人风范已经完全汉化。他的责任是,展现出作为各民族共同的君主的稳定可靠的形象:对于他的本族——满族,他是名副其实的领袖,大家都感激他那丰厚的赏赐;对于蒙古人,他要宣示君主的威仪,从而消除那些牛羊成群、兵强马壮、影响广泛、势力庞大的草原部落的反抗之心,这样他们才会毕恭毕敬地接受他的统治;对于藏族,由于其信仰佛教、崇拜达赖喇嘛、虔诚地礼佛,所以他要显示自己对佛教的尊重,而这种尊重必须跟藏民们别无二致。
总之,清国皇帝肩上担着千钧重负。他责无旁贷,需要照顾各民族的利益,平衡各方面的势力。否则,一旦出现纰漏,后果就可能很严重。因此,治理如此庞大的帝国需要贤臣的参与。有些贤臣拥有经天纬地之才,虽然他们对皇帝称臣,以皇帝名义治国理政,但实际上他们是在帮助皇帝决策。无论皇帝如何开明,他都需要以“天子”的形象出现在臣民们面前,这让皇帝披上了神秘的外衣。负责这方面事务的部门是钦天监。该部门的职能名义上是研究天文学,实际上是在研究神秘的占星术。
在这里,我们之所以列举清国皇帝在皇权体制中受到的种种限制,就是希望在评价道光帝的功过时,我们务必要注意鉴别,以免忽略各种因素对他的影响。只有将各种因素进行系统性研究和审视,我们才会在道光帝决策过程中发现事实,否则大家会被他的行为搞糊涂。事实上,皇帝在种种限制下,有时还不如一位普通的农民自由。
《帝国夕阳--道光时代的清帝国(精)》是郭士立的代表作品,在采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阅读同时代人大量散文笔记,深入各种场合调研,最终写作而成。
全书以道光皇帝的生平为主线,讲述了大清帝国30年间社会的剧烈变化。清朝维护大一统帝国的努力、社会各阶层的挣扎与反抗、外交上的由盛而衰、军事上的不断败北、政治上的腐朽没落,犹如一幅悲凉凄清的末世画卷展现出来,生动地反映了大清帝国“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衰败景象。
郭士立著的《帝国夕阳--道光时代的清帝国(精)》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撰写的。本书用大量一手资料全面地介绍了道光时代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军事战争,详尽地分析了清王朝为何在道光帝时代迅速衰落,以及第一次鸦片战争是如何发生的等。
本书是研究道光时代和清王朝后半期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优秀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