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著的《中国古代战俘史》是一部通俗性的历史读物,对古代战俘的情况做一个大概的梳理和介绍,供读者阅读思索。全书八章,34万字余,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清末。本书目的首先是力图为我国战争和文明进程的研究做一点添砖加瓦的工作。再者借鉴历史,对一些问题进行追根溯源的探寻。其三,注重进步。本书为广大读者阅读历史、了解战争、深入思考,提供方便。
| 书名 | 中国古代战俘史 |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
| 作者 | 魏忠 |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魏忠著的《中国古代战俘史》是一部通俗性的历史读物,对古代战俘的情况做一个大概的梳理和介绍,供读者阅读思索。全书八章,34万字余,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清末。本书目的首先是力图为我国战争和文明进程的研究做一点添砖加瓦的工作。再者借鉴历史,对一些问题进行追根溯源的探寻。其三,注重进步。本书为广大读者阅读历史、了解战争、深入思考,提供方便。 内容推荐 魏忠著的《中国古代战俘史》是一部通俗性的历史读物,对古代战俘的情况做一个大概的梳理和介绍,供读者阅读思索。全书八章,三十四万余字,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清末。本书目的:首先是力图为我国战争和文明进程的研究做一点添砖加瓦的工作;其次,借鉴历史。对一些问题进行追根溯源的探寻,参照历史经验,得出正确结论;最后,注重进步。战争不仅为优秀统帅提供了建功立业、光照千秋的机会,也有很多人,特别是底层士兵、百姓,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承受了巨大的牺牲和痛苦,关注这些普通人的命运,更具进步意义。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商周、春秋、战国时期 第一节 商周时期 第二节 春秋时期 一、宋襄公的“仁义道德” 二、大胆使用“兵败被俘”之将的秦穆公 三、楚庄王不筑“京观” 四、被俘为囚九年的智罃 五、出于争俘的成语“上下其手” 第三节 战国时期 名将白起与战争暴行 第二章 秦汉时期 第一节 秦朝 一、始皇帝阮杀邯郸仇家 二、秦二世车裂降俘之酷刑 三、肆意屠俘的西楚霸王 四、韩信就教李左车 第二节 西汉 一、汉武帝时期与匈奴战争中取首级纪功 二、汉与匈奴互扣使节 三、汉被匈奴俘虏之战将 四、王莽筑京观 第三节 东汉 一、收降人才,大胆使用 二、收编降军,扩充实力 三、施行“柔道”,不计前嫌 第三章 三国时期 第一节 军阀混战 一、董卓虐杀俘虏,行为残忍 二、袁绍诛杀臧洪 第二节 曹魏政权 一、曹操既有治世才干,又有屠城杀俘的暴行 二、司马懿讨公孙渊,屠城襄平 三、司马昭平定诸葛诞,数百战俘不降而死 第三节 蜀汉政权 一、蜀汉之对于降将 二、姜维身降图复蜀,事泄而亡 三、昏憨的刘禅 第四节 东吴政权 第四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一节 西晋时期 一、羊祜督军,以柔怀吴 二、残暴的亡国之君 三、“八王之乱”中的易水惨剧 四、将八千降众沉江的名士王澄 第二节 十六国时期 一、刘渊、刘聪、刘粲对俘虏之态度 二、西晋两位被俘遭杀的末代皇帝 三、刘曜杀俘与自己士兵被俘遭屠 四、石勒、石虎及后赵政权 五、冉闵(石闵)屠羯与被俘遭杀 六、淝水之战中朱序内应 七、拓跋珪杀俘后悔,面睡王建 八、凶暴好杀、残忍无道的赫连勃勃 第三节 南北朝时期 一、刘裕处置战俘 二、南朝宋军屠广陵 三、拓跋焘善待降虏 四、尔朱荣的河阴之变和邺城之战 五、北朝时期涉及被俘及处理战俘的名臣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 第一节 隋朝 一、贺若弼奇袭陈军,释放战俘以为宣传 二、陈后主国灭被俘 第二节 唐朝 一、李渊父子重用俘获敌将 二、唐太宗清理京观及征辽东 三、苏定方征战之中不虐杀俘虏 四、窦建德处理战俘,王世充之死 五、李建成诈灭稽胡,平定刘黑闼 六、薛仁果凶残暴虐,屠戮战俘 七、战俘杜环与其《经行记》 八、安禄山使降俘自相砍杀 九、哥舒翰兵败而降,晚节 不保 十、颜呆卿、袁履谦讨叛壮烈殉难 十一、张巡、许远等守睢阳英勇就义 十二、唐肃宗处理战俘的措施 十二、唐德宗腰斩防秋兵俘虏 十三、黄巢进洛阳、长安及兵败 十四、平息蜀中阡能起义,以俘虏瓦解敌军 第三节 五代十国 一、唐末各镇节 度使混战,屠城坑俘屡见不鲜 二、后梁名将王彦章 忠贞不二,宁死不屈 三、吴徐温败吴越于无锡,释俘而和 四、赵德钧、赵延寿父子经历 五、后晋权臣景延广之死 六、五代十国的几位亡国之君 第六章 宋辽金西夏时期 第一节 宋朝 一、岐沟关屠俘,杨业殉国 二、辽宋君子馆之战 三、为辽宋议和牵线之王继忠 四、杜杞杀降被劾受责 五、宋受降、献俘礼仪 六、靖康之耻,二帝成囚 七、秦桧举家逃归,遂成南宋奸相 八、南宋恭帝赵□沦为囚徒 九、宋亡被俘诸将英勇就义 第二节 西夏辽金 一、元昊河曲之战释俘和辽 二、西夏处理战俘慎重,偶有相互屠城报复之事 三、天祚帝被俘辽亡 四、耶律大石被俘出逃与创建西辽 五、完颜阿骨打宽容待俘之策略 六、蒙古灭金钧州之役 第七章 元明时期 第一节 蒙古时期 一、札木合在十三翼之战中煮杀俘虏 二、统一蒙古诸部及西征中的杀俘屠城 三、对于屠城灭俘举动的转变 第二节 元朝 一、忽必烈灭宋的收降策略与伯颜南下 二、其他南征元将 三、元兵制中对其他民族军队的控制 第三节 明朝 一、朱元璋起兵与收降壮大 二、“土木堡之变”与英宗复辟 三、明末被俘诸将与几起清军制造的惨祸 四、两代福王的下场 第八章 清朝时期(含近代) 清前期 一、农奴与“逃人法” 二、贵州苗变之杀俘酿祸 三、平定大小金川 清中后期 一、屠戮太平军战俘,虐杀首领 二、李鸿章 苏州杀降 三、太平军的杀俘屠城 四、清廷对其他造反被俘者的酷刑 五、中日甲午战争 附录 “一战”时期中国德奥战俘营 试读章节 第一节 商周时期 早期氏族社会,由于各个氏族集团问发展不平衡,部落之间常会发生战争。战争的目的,大抵是为了保护或扩展本部落利益,反抗侵略或是为了掠夺对方的土地、资源、财产、人口等,这种原始氏族间的战争极其野蛮。起初生产力低下,无法养活多余人口,同时过多的外来人口也会影响本族安全,战争中的俘虏便全被杀掉,“坠命亡氏,踣其国家”(《左传》襄十一年范宣子),意为:君死族灭,倾覆其国。便是那时的行为写照。随着生产力发展,人们逐渐掌握了俘虏的使用价值,觉得将他们变为奴隶更为可取,使“男为人臣,女为人妾”,令男子专门从事各种生产,女子则用来传宗接代。久之社会起了变化,出现了专门从事劳作的被奴役者和脱离生产的坐食者,以至有学者认为,正是在使用和奴役俘虏的基础上,产生了奴隶制度。 那时的战争,要动员整个部落的人参与,被征服部落的人都会沦为俘虏,进而成为奴隶。一个氏族被征服,就会产生种族奴隶。商代即已有这种种族奴隶,纣王曾征服东夷的广大部落,史书有“受(商纣)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尚书·泰誓》)的记载,纣使夷人成为种族奴隶。周征服商,又把殷人降为种族奴隶,如“殷民六族”“殷民七族”都是殷之遗民。“怀姓九宗”原是殷的种族奴隶,以后就成了周的种族奴隶。 由于缺乏史料,难以详尽描述那时的情景,但商代大量杀死俘虏的情况在甲骨卜辞中也有记录,如记载一次杀死2656人的卜片(《卜辞通纂·后》);有的俘虏被直接杀戮,有的则被用作祭祀的牺牲。郭沫若先生在他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曾根据《书经》记载,分析了当时殷人在快被征服时的担忧,“商其沦丧,我罔为臣仆”(《商书·微子》),意思是:亡国之后,我们可能人人要遭屠戮,想当奴隶都办不到。可见商代杀死俘虏是很平常的事。周公为了安抚殷人,说:我们现在并不杀你们,还让你们种田筑屋,你们应该感恩怀德(《周书·多士》)。不杀俘虏已经是恩惠了。到周代,俘虏已不是被简单杀掉,而是使其成为奴隶,所以周人在亡国时的担忧,主要是怕成为奴隶,如《诗经·小雅·正月篇》中“民之无辜,并其臣仆”,意为:我们有何罪过,却要当他们的奴隶。商周各自在亡国之际,其人民的担忧不同,表现了两个时代俘虏境遇的差异。以上也可说明,俘虏的命运、境遇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商周社会的奴隶主要来源于俘虏,周代彝器中的铭文都有很详细的记录,如《周公簋》《大克鼎》之类。为了彻底征服和威吓对方,这些俘虏被大量屠杀后,余下的便沦为奴隶。所以说,奴隶的命运就是这些战俘的命运。奴隶的生命和人身权利毫无保障,被随意杀死、致残、用作祭祀的牺牲、殉葬、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等。奴隶的地位也是异常卑贱的,可以用作抵债、买卖,连牛马都不如,即使到了汉代,奴隶贩卖的价格也还不如马贵。 为了治服奴隶的反抗,统治者使用很多刑罚。在《周易》中,关于刑罚的记载至少有九处,刑具有桎梏、徽墨、监狱等。这些被刑之人,一是要做祭祀的人牲,一是要做奴隶。作为人牲的,自然是在祭祀时被任意宰割,在其他仪式中也会被使用,如出征祭旗、祝捷庆典等,都会宰杀人牲,以示庄重;作为奴隶的,要防止他们反抗,也为便于识别,便施以肉刑,这些刑罚非常残酷,常常故意致人伤残。《周易》记载的肉刑即有刺(黥)、劓、刖等。刺是在脸上刺字;劓是割去鼻子;刖是砍掉脚。此外,还有残忍的盲目,即眇刑,刺瞎俘虏的一只眼睛,叫眇一目。按郭老说法,他在解释“民”为奴隶时,分析说:“民字均作一左目形而有刃物以刺之,古时民盲通训,我疑古人以敌囚为民时乃盲其左目以为奴征。”又在文中说:“俘虏愚憨而暴戾者,初则杀戮之,或以之为人牲,继进则利用其生产价值,盲其一目以服苦役,因而名之日民。”“臣”本意也是男性战俘、奴隶,不过是恭顺敏从,便留其双目,以目别之。 我国使用人殉祭祀的时间很久,不仅商周,春秋战国年问也有。殷商时期,祭祀使用人殉非常普遍,这在考古中已有大量发现。关于殷墟的发掘,在安阳小屯、侯家庄发掘的殷王宫殿、陵墓中,都发现大量活人被埋于地下,做阴问的护卫。一墓的殉葬者多至三四百人,最多者竟有至千人的。从殷墟殉葬者中,我们可以知道,除极少数是近亲外,绝大多数是沦为奴隶的俘虏。如果是自己氏族部落的成员,不可能用这么多人来为自己牺牲,现抓俘虏也不可能,当然用的是奴隶。周代的殉葬情景,墨子在《节葬篇》中也有“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之说。 俘虏作为奴隶,平时要做苦工、服徭役,战时也是要出征的,《诗经》中便有这样的歌谣:“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邶风·击鼓》)意为:鼓声阵阵,积极练兵,我宁愿种田在漕邑筑城,也不想去打仗。还有:“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盟,不能薮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唐风·鸨羽》)王事即是征战的事情。意为:大雁展翅,落于栎树,征战之事没个完,不能种田,父母生活靠谁啊?老天爷,何时才能安居! 当然,奴隶也会进行反抗,争取改变自身命运。最为著名的便是商周牧野之战。关于此战,史籍并无详尽记载,但据一些零星史料对照,可知那是一场周以少胜多的战例,而且商师大败,即是由于奴隶的阵前起义。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还有庸、蜀、羌、髳、微、缱、彭、濮八个少数民族伐纣。纣王先前刚平定了东南夷,抓获的夷人俘虏就有几十万上百万之多,他把这些人编入军队,统率七十万大军与武王对垒。纣王或许是令那些夷人奴隶在前面打头阵,史载:“纣师虽重,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叛纣。”“前徒倒戈攻于后”的应该就是这些夷人奴隶,正如郭老所言,古人的民族性是极强的,本民族的人绝不会对本族倒戈,帮助异族杀自己人。P3-5 序言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战争,其中产生了许多杰出的军事人物,也有许多惊心动魄的战役战斗。当人们谈论战争伟绩的时候,不应忽略每次战争都会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战俘。这些人直接承受了战争带来的伤害和痛苦,他们在古人的思想认识中应该是怎样,他们因何成为战俘,他们的命运怎样,他们的得失荣辱是什么?这些都应受到重视,这关系到人性演化、军事伦理、文明程度的进步和发展。 国内军事、历史著作以前着重于研究战争胜负,现在对于战俘的研究和著述也逐渐增多,包括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时期,如《西部悲歌》《死亡战俘营》《抗俘》《日军铁蹄下的中国战俘与劳工》《亚洲的奥斯维辛》《国民党高级战俘团真相》《志愿军战俘纪事》《我在美军战俘营》等,仅笔者所见就有几十种,这一问题正在受到人们的关注。西方也有不少研究战俘的著作文献,如2012年牛津大学出版的《战争如何结束:投降的历史》,由英国利兹大学教授Holger Afilerbach和牛津大学教授Hew strachan共同主编,总结战争中士兵投降成为战俘的情况。美国哈佛大学也出版了James Q.whitman教授的新著《战争的裁决:胜利的法律与现代战争的形成》,其中也大量涉及战俘问题。 本书是一部通俗性的历史读物,对古代战俘的情况做一个大概的梳理和介绍,供读者阅读思索。全书八章,三十四万余字,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清末。本书目的:首先是力图为我国战争和文明进程的研究做一点添砖加瓦的工作;其次,借鉴历史。对一些问题进行追根溯源的探寻,参照历史经验,得出正确结论;最后,注重进步。战争不仅为优秀统帅提供了建功立业、光照千秋的机会,也有很多人,特别是底层士兵、百姓,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承受了巨大的牺牲和痛苦,关注这些普通人的命运,更具进步意义。很多人在生死关头的气节让人景仰,也有人的暴虐令人发指。如何对待战俘,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战俘地位的改善,与生产力发展有关,也与人们伦理道德、人道主义、人权观念的进步有关。上古时期战俘被随意屠杀,后来成为奴隶,至少可以保命;后来被编入敌方军队,以扩充实力;再后来在战争结束后,可以回家。这里有经济的因素,也有人们意识进步的因素。把它罗列总结出来,可以看到文明前进的轨迹。 本书愿为广大读者阅读历史、了解战争、深入思考提供方便。由于作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错讹不足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