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烟往事 梦非黄粱
我是河南驻马店遂平县人,1937年北京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迅速踏进中原,我的家不得不由贴近京汉铁路的县城迁到该县西部的嵖岈山寨之中。嵖岈山寨有着用花岗岩右块修筑的高大寨墙,以巨大的半圆形布阵围到西部的山顶,山寨巍峨壮观,南关门、北关门常有武士把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风英气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我在1938年出生在这个山寨内的岭上面,故此得名任玉岭。我的家坐北朝南,大门面向北方,出门向前眺望,近有猴石栩栩如生,远有北山白色的八卦亭古建筑雄踞山顶,由南到北的山体上有“礼义廉耻”四个大字。该山之壮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提起嵖岈山,很多人并不陌生,远在革命战争年代,就有共产党人经常活动在这里,刘少奇、李先念、范文澜、刘子厚、陈先瑞、栗在山、王定烈都曾到过嵖岈山及嵖岈山职业学校。1958年,中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就诞生在这里。毛泽东主席还曾乘专列来到遂平,在火车上听取了人民公社的汇报。我那时在南开大学读书,我们的政治课所学的《人民公社章程》,就是嵖岈山人民公社章程。今大嵖岈山是国家5A级风景区。
我的家乡位于淮河以北、黄河以南,是河洛文化覆盖的地域所在。有史为证,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或哲学,或文史,或伦理,或政治,以及农桑、历法、医学、礼俗、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皆发端于河洛地区。正如司马迁《史记》所言,“三代之居,皆在河洛”,河洛乃上古中国开基之地。驻马店处于九州腹地“大下之中”,距今六七千年,就进入了母系氏族公社发展时期,盘古开天,传说至今。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都在此留下了深深的足迹。革命战争时期,彪炳史册的抗日英雄杨靖宇就生长在这里。正因为如此,我从小到大,是深受河洛文化或者说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的。“重善行,思利他,敬天爱人”的传统文化深深地记在了自己的头脑里,融在了自己的血液中。在家庭、在学校传播的诚实、守信,“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教育时刻响在耳边,并变成了指导自己做人的行动。
我出生后最初十年的光景中,我的家乡一直处于战乱当中,我虽然没能目睹日本人烧杀抢掠的场面,但是发生在离我家十几里之外的一些悲惨事件都曾不时地由大人的交谈中传到我的耳朵里。例如,日本人曾在我家乡的县城内放火数天,群众被杀被烧200余人,都是童年时期听到的。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兽行,也曾使很多群众如惊弓之鸟,说跑就跑,说逃就逃。我的童年就是在逃难中度过的。我记得很清楚,一次外逃回家时,家里原先锁上的门全破了,屋里仅有的粮食也被抢光了。1944年我在乡下一个寺庙改的学校里上课时,日本的飞机曾两次从学校上空飞过,并且有机枪对下扫射。
前年我在政协礼堂观看冯小刚导演的《1942》,该片反映了那一年河南战乱中的民不聊生,以及逃难中发生的惨象。有人说那时河南人民太苦了,我当时却给那位同志说,这种描述还远远不够,以我的经历,那年的蝗虫灾害,这个电影就没有反映。我记得很清楚,1942年8月,我的家乡发生了蝗虫天灾,那时蝗虫之多,遮天盖日,住户的门窗上爬满蝗虫,大豆、高梁、谷子、红薯生长的田地里,蝗虫一到,瞬时叶片全无。由此造成了广大地区的秋季庄稼颗粒无收,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灾难。
在那个日本人和皇协军横行霸道的年月,人们不但缺吃少穿,而且连盐也吃不上,一个时期内,一斤盐需要用一斛麦子(约30斤)方可兑换。就连日常生活用的火柴,也无法买到,百姓做饭生火,要用火石火镰撞击取火。就连我小时上学写字用的墨锭和纸张都无处购买,我们写大仿也常是用山上捡来的红石头研磨成汁代替墨汁使用的。写大仿没有宣纸,多是用祭祀用的裱纸或一些很粗糙的包装纸替代的。每年春天青黄不接的收麦前夕,人们往往是要靠野菜和树叶充饥。很多家庭都是好几人共用一条棉被,年轻男人在冬季常常是钻进喂牛的麦草堆里过夜。这历历在目的如烟往事,不知不觉中陶冶了我的家国情怀。(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