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方孝孺/大家精要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吴林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第1章 方孝孺生活的时代与地域

一、人杰地灵的家乡

方孝孺出生于浙江省台州府宁海县缑城(或称缑城里)。宁海位于现在的浙江象山、奉化、新昌、天台、三门之间,有近一百八十公里长的海岸线东连大海;另有天台山横贯宁海的中、西部全境,远望层峦叠翠,绵亘起伏。行走其间,随处可见飞瀑流湍。水色映带左右,景色非常优美。宁海是真正的鱼米之乡,因为当地雨量丰沛、土壤肥沃,极宜于农作物的生长。沿海居民则因地制宜,多以捕鱼、贩鱼为生。

当地的杰出人物更是层出不穷。北宋时,有被称为“浙学先河”“理学先声”的罗适,为官方正不阿,勤于政务,以清正为本,常为民利而逆上意。宋元之际出现了著名的史学家胡三省,誓死不屈从于元朝,隐居山林。他们以高风亮节与刚直不阿的立身处世之道沦肌浃髓地沾溉着后人。前辈们留下来的精神遗产,无形无声地影响着追慕先贤古风的孝孺。

二、儒父济世及家庭影响

方孝孺的父亲名克勤,字愚庵,又字去矜,生于元泰定三年(1326),卒于明洪武九年(1376)。克勤自小被视为神童,五岁时读书就可以划分句读,十岁就已经把“五经”熟记于心。成年以后,更是勤学不辍。在政治上,他先后做过县学训导、济宁知府等官,是明朝初年的名臣。在济宁为官时,他为了使下言得以上听,张榜公告,只要百姓有不平之事,都可以到官府来说,任何下级官吏不得盘查诘问。另外,他还经常找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来咨询自己治理当地的得失。这样的结果就是,当地的官吏不敢结党营私,而欺压百姓的事也就很少出现了。由于他勤政为民,体恤百姓,当地的户口在他任内的三年多时间里从三万多户翻了一倍,而税收更是从一万多石增加到十四万多石。所以,宋濂在《故愚庵先生方公墓铭文》中称赞他说当地家有余粟,野无饿殍,牛羊鸡犬散于郊野的景象都是源于他的这种宽仁爱民的行为。

方克勤也非常重视文教的作用。他注意到当地的郡学官员缺失,甚至孔子的庙堂也颓败不堪,于是延聘前进士为郡学的教师,增补学员。同时,令一些僧人来修葺庙堂,造场圃,改善生员的学习环境。他还亲自为生员纠正句读,判断正误。

由于方克勤治民有术,明太祖朱元璋多次予以奖谕,而且说:“当你的政策取得成功之后,我当会重用于你。”除了精于治民之外,方克勤也是一个非常正直的官员。在他的治下,有一个叫程贡的低级官吏,他曾经因为不称职而受过笞刑,一直对方克勤怀恨在心。就在朱元璋勉励方克勤的这一年八月,程贡秘密上书皇帝,诬蔑、攻击方克勤。朱元璋诏命御史杨某督察此事。杨是程贡的朋友,唯恐程贡阴谋不成反倒落下诬陷大臣的罪名,于是,他到了当地,脱下官袍换上民服暗自搜集方克勤往昔的一切过错。可是过了两个月,仍然一无所得。在万般无奈之下,这个御史只能将官府中大小卒吏全都抓了起来,施以严刑拷问,希望通过屈打成招的办法获得一些“罪证”,结果却让他更加失望。最后,他们只有诬陷方克勤使用了官仓中的灰苇。这本是冬季取暖之物,而当时才十月问,天气未冷,所以并不可能使用,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方克勤自知是诬陷,但也并不辩解。为不连累百姓和下属,他从容赴京师担当。这件事激起了当地的民愤,为其鸣不平的百姓站满了街道,甚至随行车驾百余里。而方孝孺作为方克勤的次子,也曾上书,表示希望以身从军代赎父过。

虽然方克勤在不久之后便被害于京师,但他却以身作则向方孝孺展示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为人之道、为官之道。在《故愚庵先生方公墓铭文》中,随处可以看到类似的记载。比如他在动容周旋之间必合礼法,奉养简素,不穿纨绮之衣。甚至在写文章的时候,也表现出不重文采、质而不华、平和明理的风格。而方克勤的这些廉而守礼、文以载道的为人为学的风范在方孝孺的身上也都或隐或显地体现了出来。

方孝孺生身母亲姓林名姬,在孝孺七岁时撒手人寰,留下二子。孝孺排行第二,上有兄孝闻。

方孝闻,字希学,生于元至正十一年(1351),卒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终年四十六岁,与孝孺享年相同。孝闻力学笃行,平日里始终以书为伴,功底扎实,“遍学五经,而邃于易,精求圣贤旨趣,由致知而诚身,由亲睦而爱物”。(P3-5)

目录

引子

第1章 方孝孺生活的时代与地域

 一、人杰地灵的家乡

 二、儒父济世及家庭影响

 三、早慧而扎实的童年

 四、勤奋自律的青少年时代

 五、空印案祸及方家

 六、师从开国文臣

 七、赋闲田园,专心著作

 八、授课汉中,兼蜀王世子师

 九、辅佐建文,改洪武弊政

第2章 方孝孺与三朝帝王

 一、遇太祖而不见用

 二、与建文的切磋琢磨

 三、成祖的靖难和遘十族之祸

 四、正学之难对后代士风的影响

第3章 方孝孺的理学思想

 一、心性论与道学方法

 二、图《周礼》经世

 三、劈佛、道异端

 四、天人合一观

 五、格物致知论

第4章 玫瑰色的政治思想

 一、以民为本的君职论

 二、正统变统论

 三、君臣关系说

第5章 出入于东坡与龙川之间的文学风格与成就

 一、为学

 二、文学思想的形成

 三、文道合、气昌辞达、因变的文学主张

 四、散文理论与创作特色

 五、品高气宏的诗歌

 六、文学成就及其影响

结语

附录

 年谱

 参考书目

序言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蜀献王赐号正学,浙江台州宁海人。生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卒于明建文四年(1402)。一生先后经历了元、明两个皇朝,元末、明初、靖难三个时期。他一生中最辉煌、最有影响的时期便是在明朝。方孝孺自幼随父读书,聪敏勤奋,每日读的书的厚度都超过一寸,被乡人看作是韩愈再生。他以理学和才华赢得社会的承认,成为明代初期著名的理学家。二十一岁时,他又前往浙江金华受教于著名理学家宋濂。由于他天资极高,力复理学,数年之内就高出侪辈,得到了宋濂的褒奖。宋濂在《送方生还天台诗序》中称赞他秉性凝重而不被外物所牵系,聪颖不凡足以洞悉万物至理,时而为文,文思亦如水流泉涌。这种卓尔不凡的人才就像在啁啾合鸣的百鸟中的一只凤凰一般。在《祭太史公七首》中,宋濂甚至说,如果再给方孝孺一些时间以增长他的学识,自己恐怕也会有所不如了。

方孝孺本人对于文章并不看重,甚至多次在给友人的书信中表白自己不欲以文章名世,他所渴慕的是圣贤之道,最希望做的是取法圣贤、师法圣贤。方孝孺对自己的志向有着明确的定位,他说:“其大者,将宏廓敷扬其所传于世,俾人得乐生达理;其次亦将整齐周公孔子之成法,为来今准;下此犹当著一书,据所蕴蓄,补艺文之遗缺,续斯道于无极,岂止与诸子竟铢两毫末于文艺之籍哉?”方孝孺的思想与志向由此可见。他是以敷扬上古先贤之道为务,希望通过这种传递使人民能够幸福地生活并体悟先贤的道理,其次是收集整理先贤之法.再次是根据先贤至理著书立说来延续之。一言以蔽之,方孝孺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工具罢了。

洪武年间,方孝孺曾两次被明太祖朱元璋召至京师。朱元璋对他也非常赏识,看了他的《灵芝甘露颂》后,不禁赞叹他:“异人也,吾不能用,留为子孙光辅太平。”明太祖去世后,惠宗按太祖遗令,将方孝孺召为翰林侍讲,其后又多次升迁,并准其参与机要。建文四年,燕王朱棣的叛军攻破京城.方孝孺被捕下狱。朱棣为了掩盖自己篡位的行径,命方孝孺草拟诏书。方孝孺誓死不从,燕王以灭九族相威胁,方孝孺浑然不惧,痛骂不休,对朱棣说,即便灭十族又能如何?燕王大怒,割了他的舌头,并处以磔刑。朱棣还灭了方孝孺的九族和他的门生游党,号为“十族”。

内容推荐

吴林著的《方孝孺/大家精要》介绍了方孝孺(1357—1402),世称“正学先生”,浙江宁海人。明初著名理学家,明成祖重臣姚广孝称其为“读书种子”,黄宗羲等视其为“程朱复出”“千秋正学”“明之学祖”。学宗朱熹而斥佛、道,主张天人合一,主张以《周礼》经世、修心性、格物致知等。方孝孺在朱元璋时期即备受尊崇,却不受重用,在建文帝时期走向政治生涯顶峰,终因拒绝为朱棣起草登基诏书而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被诛“十族”的人。

编辑推荐

吴林著的《方孝孺/大家精要》主要讲述了明代著名学者、被明成祖朱棣“诛十族”的方孝孺的一生。重点就方孝孺与朱元璋、朱允炆、朱棣三个皇帝的关系叙述其政治理想以及他为实现政治抱负而主张的天人合一、以《周礼》经世、修心性、格物致知等治学思想,并由此展现出这个“异类”儒者既可悲又可叹的曲折命运。

方孝孺是明初著名理学家,被明成祖重臣姚广孝称为“读书种子”,被黄宗羲等称为“程朱复出”“千秋正学”“明之学祖”。他的一生,与三个皇帝纠葛,为人处世治学皆是为自身的政治抱负而存在,在建文帝时期走向仕途顶峰,终因拒绝为朱棣起草登基诏书而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被诛“十族”的人,令人慨叹。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3:3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