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注重成绩还是注重快乐?诸葛越著的这本《魔鬼老大天使老二(智能时代的个性化家庭教育)》会告诉你,成绩可以与快乐同在,只看你能不能把握住孩子成长的关键节点,是否知道哪些该抓住、哪些该放手,有没有用合适的方法对孩子进行引导。
本书是斯坦福博士妈育儿手记,是给孩子面对未来世界的钥匙。李沉简、孙茂松、吴军、蒋雯丽、王怀南、王千源倾力推荐!
| 书名 | 魔鬼老大天使老二(智能时代的个性化家庭教育) |
| 分类 | |
| 作者 | 诸葛越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关于学习,注重成绩还是注重快乐?诸葛越著的这本《魔鬼老大天使老二(智能时代的个性化家庭教育)》会告诉你,成绩可以与快乐同在,只看你能不能把握住孩子成长的关键节点,是否知道哪些该抓住、哪些该放手,有没有用合适的方法对孩子进行引导。 本书是斯坦福博士妈育儿手记,是给孩子面对未来世界的钥匙。李沉简、孙茂松、吴军、蒋雯丽、王怀南、王千源倾力推荐! 内容推荐 在这个科技与经济发展瞬息万变的时代,未来世界需要怎样的人才?怎样把握孩子成长的关键节点,培养孩子具备相应的技能?如何教会孩子时间管理,提升孩子的专注度?怎样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创业意识?怎样让孩子具有快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魔鬼老大天使老二(智能时代的个性化家庭教育)》这本书是拥有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大儿子已在剑桥读书的妈妈的教育心得。作者诸葛越援引教育经典,记录性格迥异的两个孩子的成长故事,与你分享将孩子培养为未来世界所需要的人才的途径。 目录 推荐序 共同享受成长的过程 自序 真正的教育,在点滴的日常生活之中 引言 世界公民和面向未来的教育 第一章 魔鬼老大,天使老二 魔鬼偶尔露出天使的笑容 天使其实就是个孩子 我家的科学家和艺术家 第二章 智力开发和好习惯:一条更短的路 早期教育链接千亿个脑细胞 专注才能学好 时间管理,学习必备 一直有一本正在读的书 不做第一名 第三章 创造力:给孩子的空间留出空白 无穷可能:保持孩子的想象力 无限能力:孩子没有天花板 创业从娃娃开始 我在哪里,我缺些什么,我如何进步 大咖,读博士有用吗 天才密码 第四章 身心健康:幸福是可以教授的 马斯洛的幸福金字塔 体育和睡觉,一个都不能少 行万里路,见识本身就是教育 孩子的交际学 自信心和领导力:重要的和被放大的 第五章 我不教的事和我反复教的事 身教比言传更有用的事:金钱、礼貌、朋友 他们长大了就会的事:过马路、看风景、女朋友 我不管的事:作业、教学、午餐 我一定要灌输的事:善待他人,简单生活 家,是那个里面温暖的地方 第六章 放大很多倍的快乐 魔鬼和天使兄弟的快乐生活 弟弟不是另外一个我 长大了,我就是哥哥了 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陪伴 后记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恺恺出生后的十几年里,我一直要面对如何让恺恺停止他手头正在做的事、转换状态的斗争。恺恺几乎从来、从来不听别人的话,无论是什么事,无论有什么样的严重后果。到他15岁了,我每天还要叫他:“刷牙!洗澡!睡觉!”算了一下,我这十余年来说“刷牙”就不止几万次了,每次还都带着越来越愤怒或急切的情绪。 在恺恺十几岁时,我曾经试图和他认真地谈谈:“恺恺,我们能不能把时间花在有用一点儿的事上?比如我们聊聊各自的一天的生活?讨论科学和历史问题?我能不能不每天都花一两个小时叫你去睡觉?你能不能现在就去睡觉?!”恺恺说:“哦。”然后继续看着他的电脑。 当然,比睡觉更甚的是起床。一次次地叫他起床,声音一次比一次大。闹钟完全没用,把被子掀掉、放音乐、浇冷水在头上……作用都微乎其微。来不及吃饭,赶不上校车,他都完全不在乎;你在乎,你就输了。在他上幼儿园的那几年,有时候我会晚上就帮他把第二天的衣服穿好,以防叫他但他不起床的情况。 再插播一下:恺恺在16岁的某一天,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他每天自己设置闹钟、起床、刷牙、洗脸、洗澡,还抹抹头发,挑选合适的正装光鲜地准时出门,好像前面十几年的事从来没有发生过。如果你也担心你的儿子30岁还在啃大拇指,请看第五章中的:他们长大了就会的事。 恺恺与别的孩子不同,小时候一直不爱和其他孩子玩,从来也没有要求到外面或朋友家去玩,早先都是死缠着我,连家里其他人也不要。小孩儿很感兴趣的事,比如踢球之类的,他也坚决不做。在恺恺五六岁时,和大多数男孩子的父母一样,我们给他报名参加了足球队。别的小孩儿跟着球跑,他在外面跑圈子,或者停下来拔草,一场球下来,有时候一次球都没碰到。恺恺长得很高,于是在他上小学期间,我们又曾把他送去打篮球,结果他还是在外面跑圈子,里面的小朋友把球扔给他,他就赶快躲开,以免被球碰到。 恺恺不到一岁就会说话了,但他在两岁多去幼儿园时,却坚持几个月都一句话不说,老师不得不问我们,孩子是否有语言问题。好几个月的时间里,每天我把他送到幼儿园后,都会“生离死别”一番,老师要把他从我手里抱走,他就毫不畏惧地用他力气很大的脚去踢那个老师。当然,不仅是幼儿园老师,给他修牙齿的付医生也曾领教过他强有力的脚功,并在成功躲过后,从隔壁把自己的丈夫叫来一起压住他,以完成给他洗牙的工作。 等恺恺长到我们抱不动时,他就开始拒绝跟我们一起出门,尤其是全家一起的活动,比如全家出去吃晚餐,或者进城玩,他总是想继续做他手上正在做的事。有几次我们拖不动他,就假装先走了,然后把车停在路的拐角,偷偷地看他是否会害怕,是否会跟出来,但他就是待着不动。我们只好载着一大车人开回去,好说歹说地求着他跟我们走。有时候,他为了抵制出门吃饭,就说:“到了那里我也不吃!”并且,到了饭店,他就真的什么都不吃了。 恺恺仿佛是上帝送来教我学习爱和忍受折磨的,他甚至教我关于上帝自己的事。刚进入青春期,恺恺就不懈地用物质原理解释一切,逼迫我走向另一端,寻找生命中精神的含义,而且要不断地与他对话,试图给他少许人性的影响。 P5-7 序言 共同享受成长的过程 每个孩子心里都有小小的火花,良好的教育会让它燃成一团大火,不好的教育则会浇灭天真的火花。 教育和爱情、生死等一样,是各国、各阶层、各时代永恒的话题。中国的文化传统里自古就有孔子这样的大教育家,还有三迁以教子的孟母。大家期待自己的孩子有成就、有出息,自不待言,把孩子的教育看成最重要、最值得关心、最能让自己舍得花资源的头等大事,应该是华人的一个非常明显的共同特点,也是我们的一个优秀文化传统吧。 但是,当谈到什么样的人是优秀人才,怎么才能培养出优秀人才时,人们的回答就非常多样化,甚至可以说是尖锐对立了。对于这类问题,不仅普通人莫衷一是,连培养出优秀孩子的父母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子女进入顶尖大学的父母介绍自己的育儿经验的书,也有很大一批了。如此看来,诸葛越博士的这本册子并不是系统化、理论化的教育孩子的理念方法,而是一个分享鲜活故事、温馨记忆的叙事集,其中加上了一些事件背后的思索。作者并不是高高在上、严肃地训诫,而是眉飞色舞地谈心,让他们的故事成为百花齐放中的一朵。 我在这里不得不赞叹作者的用心、细心。她在孩子成长的18年中做了大量记录,收集保存了无数孩子的“作品”,才有了今天的回忆、整理、萃取、再思考,才有了让读者会心一笑的故事。 在现代的教育理念中,人们对“Nature vs. Nurrare”(本性与养育)——生来具有的天性素质与后天培养,已经基本取得共识:两者都重要。这本书的重点比较明显地在于后者。更明确地说,与不少成功范例的“放养”模式针锋相对的是,这本书里的诸葛越博士是呕心沥血精心培育的典型。她不相信听之任之,而是牢牢把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从选学校、选课、课外拓展,到心理关怀,其用心之细、付出之多,让人感叹。书中最有趣的细节之一就是:即便是给孩子留出自由空间的“无为”之举,包括哪些东西不要去争,也是大人精心思考以后的设计,而不是宽心不管的那种“无为而治”。“唯有雕琢才能消除雕琢的痕迹”,大概也是这个意思。 这样的精心培育起到了一个教育学上至关重要的良效,就是让孩子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历程还把父母也变成了主动的学习者、参与者、实验者,“和孩子一起成长”在这里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每日每时的践行。 实施这样的菁英教育理念和方法,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前提:巨大的资源投入。其中最重要的资源是家长投人的时间精力,然后是优秀的学校和大量的资金。这里的两个孩子,不仅读万卷书,而且行万里路,并且还是在非常优秀的父母的精心陪伴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希望他们有一天会明白这是多么难得和幸运。 育人的事情常常是需要一个团队共同完成的。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为她在《纽约时报》排行榜的畅销书起了个书名,《举全村之力》(It Takes a Village),她比喻要整个村的村民共同关心,孩子才能健康成长。我有幸和孩子们的父亲,诸葛越的丈夫,毛奇骅先生是华东师大二附中6年的同窗和近40年的老友。我通过他认识了这一大家,目睹了毛奇骅、诸葛越夫妇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言传,尤其是身教,对孩子的影响。这温馨的一家的故事刚开了头,我们饶有兴味地期待下面的精彩。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李沉简教授 于朗润园 2017.4.29 后记 当初给孩子写日记不是为了教育,只是为了记下他们好玩的事情。这次,我花了大量的时间,从几千篇日记中找出一些与教育相关的片段,其余大部分的日记都是吃喝调侃。如果我说,教育的真谛就在那些没有在“教育”孩子的时间里,那些时间是我和孩子一起学习生活,经历生活,享受生活,你同意吗? 写这本书的过程,是我对这十几年自己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整理和反思的过程。这本书从初稿到完稿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也刚好是恺恺高中的最后一年。2016年暑假,他终于拿到剑桥大学确认的录取通知时,我也完成了对他们教育的总结和反思,给本书画上了句号。对于我而言,无论他是否去了剑桥,书的内容都已经完成。他去哪所大学或许会受到各种偶然性因素的影响,但他和弟弟成长为健康的,爱求知、好思索的,正直的大男孩儿却是必然的。 回到我分享教育心得的初衷,教育不是学道理,不是完成清单,但它是有规律可循的。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把握教育的本质,给孩子真正所需的技能,同时能和孩子一起体验生活的乐趣,是我希望做到的,也是希望许多爸爸妈妈能够轻松做到的。 我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许多朋友的帮助和指点,在这里也许不能全部列举,一并致谢!感谢我的先生毛奇骅和家人给我许多的时间,令我在工作之余还能完成一部作品。感谢孩子的爷爷奶奶和外婆,为我们分担了许多教育和养育孩子的任务。感谢吴琪和段明辉,在我们共同经营“东西方教育”公众号的那段时间里给了我启发和鼓励。感谢我的闺密们,吴欣、张小沛、杨孟彤、朱向未等等,你们是我最早的读者,最热心的批评者、参与者、助兴者。感谢李沉简百忙之中仔细阅读我的草稿并为本书作序。感谢中信出版集团的姜峰、赵媛媛和张芳在修改和出版过程中一步步对我的帮助。感谢图书设计师鲁明静,把孩子拙劣而天真的图画做成书的一部分,让这本图书更为独特。感谢“东西方教育”的读者们这几年给我的反馈。 这个作品并不完美,每次我自己看都忍不住想做许多改动,老大、老二也不断给我新的发现和挑战。然而总要暂时画个休止符。愿各家的魔鬼和天使孩子们都愉快长成!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正处在古今中外各种潮流剧烈冲撞的交会点上,我们的教育更被历史性地推向了风口浪尖。诸葛越特有的经历使她成为很适合讨论这个话题的人。更为可贵的是,她行文的态度同孩子讲话一般率真,仿佛与您对面席地而坐,一杯清茶,娓娓道来。 ——孙茂松(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系主任) 诸葛越博士作为一位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成功地将两个孩子培养成才的妈妈,对于精英教育有系统而独到的方法,她告诉我们什么是好的通向精英的道路。 ——吴军(学者,硅谷投资人,《大学之路》作者) 这本书是诸葛越多年教育孩子的经验,是她十几年培养两个优秀儿子的分享,当然,加上技术女逻辑严谨的总结,是一本独特而有远见的育儿书。 ——蒋雯丽(知名演员) 教育不应是个焦虑的过程,愿这本书能够让家长们在初窥精英教育方式的同时,亦能够获得一些可活学活用的启迪。 ——王怀南(宝宝树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很高兴向大家推荐朋友诸葛越的新书,我们可以跟她一起,探索面向未来的家庭教育,学做不一般的妈妈,学做不一般的爸爸,培养不一般的宝贝,与孩子共同成长。 ——王千源(第2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