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丽丝·默多克著萧安溥、李郊译的《黑王子(精)》讲述了五十八岁的作家布拉德利的故事。故事有三条情节线索:主线是布拉德利与好友阿诺尔德的二十岁女儿朱莉安的恋爱,一条副线是布拉德利与年轻作家阿诺尔德的交往及与其妻蕾切尔的感情纠葛,另一条副线是布拉德利不得不承担照顾饱受离婚打击的妹-妹的责任。三条线索交织,掀起无限风波。最后因阿诺尔德被自己的妻子、布拉德利的旧情人蕾切尔失手打死,布拉德利应蕾切尔请求去帮忙处理善后,无意中在扑克牌上留下指纹,导致自己锒铛入狱,冤死牢中。
| 书名 | 黑王子(精)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英)艾丽丝·默多克 |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艾丽丝·默多克著萧安溥、李郊译的《黑王子(精)》讲述了五十八岁的作家布拉德利的故事。故事有三条情节线索:主线是布拉德利与好友阿诺尔德的二十岁女儿朱莉安的恋爱,一条副线是布拉德利与年轻作家阿诺尔德的交往及与其妻蕾切尔的感情纠葛,另一条副线是布拉德利不得不承担照顾饱受离婚打击的妹-妹的责任。三条线索交织,掀起无限风波。最后因阿诺尔德被自己的妻子、布拉德利的旧情人蕾切尔失手打死,布拉德利应蕾切尔请求去帮忙处理善后,无意中在扑克牌上留下指纹,导致自己锒铛入狱,冤死牢中。 内容推荐 萧安溥、李郊译的《黑王子(精)》是英国女作家、哲学家艾丽丝·默多克后期最受好评,同时也是最为艰深的作品之一。主人公年近六旬的作家布拉德利意欲逃离都市暂居郊野,就在出发的前夕,他前妻的弟弟不期而至,与此同时,老友布拉德利因家暴来电求助。从这一刻起,他便宿命般地陷入了无穷无尽的噩梦之中:前妻的骚扰;被丈夫抛弃的妹妹神经错乱;老友之妻对他暗生情愫;最不可救药也是全书的核心部分是,他与老友年仅20岁的女儿发生了荒谬的忘年恋。最终,他为老友之妻顶包,冤死狱中。在这部哲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小说中,以文本的自我解构为突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实验性手法是最值得研究与玩味的。作者在建构自己的叙述世界的同时,又通过自我解释或评论来解构这个世界,一边进行虚构又一边将虚构戳穿,颠覆了小说创作中作者隐藏在小说虚构世界后面的传统。 目录 编辑罗克西亚斯前言 布拉德利·皮尔逊前言 布拉德利·皮尔逊的故事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布拉德利·皮尔逊后记 书中人物后记四篇 编辑罗克西亚斯后记 译后记 试读章节 “那么,快去叫呀!” “我会一一解释一一请你马上过来一一” “阿诺尔德,”我说,“你不可能杀了她的一一你在胡说一一你不可能已经一一” 片刻停顿。“也许。”他的声音呆板单调,好像很冷静。这无疑是一种受到深度震惊才有的情形。 “发生了什么——?” “布拉德利,请你一一” “好的,”我说,“我立刻就来。坐出租车来。”我放下了电话。 听到阿诺尔德非得告诉我的一番话以后,我最初的感觉竟是一种古怪的喜悦。把这一点记录下来也许关系重大。读者可能会把我看成是冷血怪物,不过在此之前,请你们也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世界吧。这种心理反应毕竟并非那么不正常。小而言之,它至少是差不多可以原谅的。我们天生就会在朋友的灾难中替自己觅得一点乐趣。不过,这绝不会真正妨碍友谊。之所以如此,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喜欢受人之托,帮助他人,尤其是每当飞来横祸或遭遇灭顶之灾的时候,我们就觉得特别的刺激。我同阿诺尔德和蕾切尔两人的感情都很深。不过,在结了婚的人与单身汉之间天然地存在着一种群体仇恨。那些结了婚的人时常于无意之间露出得意神色,言行举止往往向你暗示他们不但比你幸运,某种程度上还比你更体面。这实在叫我受不了。而单身汉们又往往天真地认为,所有的婚姻都是幸福美满的,除非事实证明他们是不幸的。这就更助长了那些已婚人士的气焰。巴芬夫妇的婚姻似乎一直就是鱼水和谐的。可是,突然间插进来如此一幅家庭生活画面,使我无所适从,不知该作何感想了。 阿诺尔德的电话使我一时热血沸腾,同时我应该说明(这里不存在任何矛盾之处)也使我深感惊恐不安。就在我还喜形于色,脸泛红光时,我一扭头,看到了弗朗西斯。刚才简直忘了他的存在。 “出事了?”弗朗西斯问。 “没有。” “我听见你说到医生什么的。” “一个朋友的太太出了点事,她摔倒了,我这就要过去。” “要不要我也去?”弗朗西斯说,“也许会有用的,在上帝眼里我总还是个医生嘛。” 我考虑了一下,说:“好吧。”我们上了出租车。 我要在这里停一下,稍微谈谈我的被保护人阿诺尔德.巴芬。我担心(这完全不是客套话,我的确感到惶恐不安)我对阿诺尔德的描述是否清楚和公正,因为这个故事的要点就是我与阿诺尔德的关系,以及这关系如何走向惊人的顶点。正当我在文坛初露头角的时候,我“发现了”阿诺尔德。那时他非常年轻,刚走出校门,即将完成他的第一部小说。那时候的我已经“摆脱了”我的太太,正品尝着生活的“新开端”的滋味,并时时盼望着这个“新开端”会把我引向辉煌的成功。阿诺尔德从雷丁的某大学英国文学系一毕业,就当丁个中学教师。我们是在一次聚会中相识的。他腼腆地向我从头至尾大谈了一通他的小说,我则礼节性地表示了应有的兴趣。他把差不多就是定稿的一份打字稿给我寄来了(当然,这就是《托比亚斯和堕落天使》,我至今还是认为这是他最好的作品)。我看这部作品还有一些价值,便帮忙找了一家出版社。作品问世之后又给予一番盛赞好评。于是,从商业角度讲当今一个最成功的文学生涯就开始了。阿诺尔德不听我的劝告,很快放弃了他的教师职业,把自己全部奉献给了“写作”。他写得很轻松,每年出一部迎合大众口味的作品。财富、名声源源不断而来。 于是便有了风言风语,人们尤其以近年来发生的许多事情作根据,认为我嫉妒阿诺尔德在文学上的成就。对此我可要断然否认。我固然有嫉妒他的时候,嫉妒他享受着想写才写的自由,不过那也仅仅是在我必须埋头写作的那些日子里才会发生。 P12-13 序言 对于本书,我的作用不止一方面。作者布拉德利.皮尔逊是我的一位朋友,他把已经写好的书稿交给我出版,因此,就这一点微不足道的技术性工作而言,这本书是由于我起的作用现在才得以问世的。同时我也是该书提到而且时时被称为“亲爱的朋友”之类的角色。不过,我并不是皮尔逊所讲述的这出戏里的演员。我俩的友谊开始于书中所述事情之后,我们生活中的一个特定时刻。那是一段患难的日子,我们都需要友谊的赐福,并且高兴地从对方身上发现了友谊的赐福。我敢说,没有我给布拉德利的鼓励和关怀,这个故事很可能不会形诸文字。那些竭力向一个冷漠世界宣扬真理的人,不是常常感到疲惫不堪,就是归于沉默或干脆开始怀疑自己的才智。所以,如果没有我的帮助,布拉德利.皮尔逊很可能也是这样一个结局。他需要有人相信他说的话,信奉他这个人。于是,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发现了我一一他的这位知心朋友。 本书不管是从其本质内容还是从其语言形式来说,讲述的都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我是指不管是从其深层含义还是从其表面形式来看,它写的都是关于爱的故事。人类进行创造性的奋斗、他们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就是一个爱的故事。本书釆取模糊的,甚至有时是拐弯抹角的叙述方法,是因为人类的追求和奋斗本身就具有模糊性和人为的隐蔽性。这对于生活在黑暗中的人是不难理解的。此外,有什么东西比一个爱的故事更单纯、更可爱的呢?艺术赋予可怕的事物以魅力,或许这是它可赞美之处,或许也是它该诅咒之处。艺术意味着厄运。它是一直伴随布拉德利.皮尔逊的厄运,同时它也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成了我自己的厄运。 作为编辑,我的任务很简单。或许,我应该更加公正地描述我自己一一描述成什么呢: 某个乐团的指挥?马戏里的小丑,还是那种在演出开始时先在幕前作一番滑稽的表演,然后才一本正经地拉开大幕的角色?在所有这些描述中,我已经为自己准备好了最后的评判或总结。我最好以布拉德利的弄臣身份出现,而不是当他的法官。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我又两者兼而有之。至于作者写这个故事的动机,书中从多层意义上做了披露。但总而言之,没有任何神秘可言。每位艺术家都是一位不幸的恋人,而凡是不幸的恋人,又个个都希望倾诉他们的故事。 后记 当我收集前述资料时,我亲爱的朋友皮尔逊已经过世了。他完成此书后不久就得了癌症,癌细胞扩散很快。他死在狱中。我是他唯一的哀悼者。 总而言之,我没什么可说的。作为编辑,我曾打算写一篇长文评论是非,吸取教训,以彰美德。我还曾满心欢喜地期待在最后来个一锤定音。但布拉德利的死使这篇鸿篇大论显得冗长多余。死亡不能让艺术沉默,但死亡带来空白和停顿。所以我无话可说。当读者听到真理的声音,他会辨别出来。如果他无法辨别,则再糟糕不过了。 但是,我不能不发表我关于后记的几点看法。当然,大多是显而易见的。贝林夫人说,言辞是为了掩饰。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这些后记的执笔人的体面表现可谓少之又少。这些人其实是在演戏。比方说,每位女士都宣称(或暗示),布拉德利爱着自己,甚至那位先生也这样说。真动人啊。然而这只是小事,且在意料之中。同在意料之中的是谎言。巴芬夫人撒谎为求自保,贝林夫人为了袒护巴芬夫人而说谎。而贝林夫人的记忆,要清楚就清楚,要模糊就模糊,真是收放自如呀!虽母女俩早就断绝一切关系,但有这点孝心还是可以理解的。马娄“医生”,在审判吋道破真相,现在却卑怯地矢口否认。有人告诉我,他受到巴芬夫人的律师的恐吓。马娄“医生”并非英雄,出于这个原因我们必须原谅他。布拉德利无缘看到这些糟糕透顶的后记,但若他还活着,也会原谅他的。 不论布拉德利本人会怎么想或怎么做,当他看出这些作者各自心中的小算盘时难保不惊叫起来。每一篇后记都在为自己做广告,其中不乏粗劣之作和雕琢精品。哈特伯恩夫人宣传她的高级女子时装店,马娄“医生”鼓吹他的伪科学、他的“咨询室”和他的著作。巴芬夫人则为她那已广为人知的公众形象一一受苦的寡妇脸上贴金。(在这里,任何评论的言辞都是软弱无力的。)这位夫人说,布拉德利入狱之后,她就把他彻底遗忘了,至少这倒是肺腑之言.贝林夫人则宣称她是位作家,稍后我会涉及她那篇精心撰写的短文。(她是否会承认她的文风受了布拉德利的影响?这也是在想方设法加以掩饰的一点!)或许活人总是能比死人智胜一筹。但即使取胜,那也充其量是一场徒有虚名的胜利。艺术作品才是最后的赢家。 我出版这些手稿,有两点初衷: 其一,将一部文学作品奉献给公众。我是一个天生的出版经理人。这并非是我初次行使这样的职能。其二,我希望能为我的挚友的名誉作一辩白,简短地说上几句,替他澄清谋杀的冤屈。在完成这一任务时,我未曾得到贝林夫人和马娄“医生”的任何支持,对此我不感到惊讶,只是觉得悲哀。经年来,混迹人世,阅历多多,深知从人类身上可望得到的好处是多么的微乎其微。为了达到第二个目标,我拟写一篇分析长文,就像一部侦探小说末尾的总结,指出矛盾,做出推理,得出结论。但我最终放弃了。部分原因是布拉德利的去世。死亡似乎就是向一个更广泛更庞大的法庭陈述真相。另一部分原因是,重读布拉德利.皮尔逊的故事时,我觉得,故事会为自己辩解。 还有两件事; 一是对布拉德利.皮尔逊生命的最后时曰作一个简要的交代;二是与贝林夫人理论。(只就某个理论问题谈谈,事实的真相留待她的良知去审度。)在此我要先做第二件事,我的话也不长。我亲爱的贝林夫人,艺术是一株植物,且比你在你那篇文学性后记中想象的更坚韧、更茁壮。恕我直言,你的雄辩近乎浪漫主义,甚至可以说是过于感伤。这是年轻人的特点。当你在艺术上更加成熟以后,你会更加深刻地领会我这番话的。(那时,你或许有幸领悟莎士比亚庸俗的一面。)说到灵魂,我们总是言必用暗喻: 用得妙却忘得快。我们也许只能同挚友谈论灵魂,这就使得道德哲学沦为空谈。事实上,这些事物不是自然科学。不存在这样一个地方,在那里,贝林夫人你或其他什么人可以在究竟是什么最终滋养了艺术和什么根本不滋养艺术这二者之间划一条泾渭分明的界线。为什么你急于把那伟大的黑人”一分为二,是什么让你不安?(这个问题的答案能让你明白许多东西.)事实上,伟大的艺术,只要它认为合适,也可以粗俗、色情,在这里说这个,不免有些多此一举。艺术与欢笑、娱乐甚至荒谬是联结在一起的。巴芬夫人说布拉德利是个滑稽人物,可世上无人不有滑稽可笑之处。艺术要公之于众的正是这一点。艺术是历险故事。(巴芬夫人,你为何嘲弄历险故事?)毫无疑问,艺术与真理相连,艺术创造真理。对此万事万物都会刮目相看,连情欲之爱也不例外。布拉德利的庞杂松散的理论可能显得有些幼稚,或者根本就是很幼稚的。在他理论整体的背后或许存在着若干五花八门、各有差异的见解,但在这些见解的背后是一贯到底、整体一致的思考。面对这样一片景致,一个平常人能够望多远,而一位艺术家又需要望多远?艺术保有着其自身严格要求,然而对于那种苛酷挑剔的哲学,它只能报之以嘲弄。 至于音乐,贝林夫人明确地宣称它是一切艺术的象征,而非一切艺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对此,我不愿意说不同意。事实是,我的身份恰好给了我发言权。实际上,作为一名音乐家,我对所有艺术兴趣盎然。音乐联结了声音与时间,勾勒出人类交流的极限。然而,各种艺术构筑成的不是一座金字塔,而是一个圆圈。这些艺术是语言外在的防御性壁垒,而语言的精确为其他更为简单的交流方式提供了条件.没有这层防御,人将沦为动物。布拉德利曾说音乐指向沉寂,这又是一种象征。每位艺术家都梦想着一种他必须迈人的沉寂,如同某些生物回到海洋产卵。形式的创造者必受没有形式的折磨,甚至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倘若布拉德利.皮尔逊还在世,他会怎么做?他会再写一本书,一本杰作吗?也许吧.人的灵魂充涡了惊奇。 布拉德利死得很安详,很平静,与平常人无异。我至今清楚地记得,当医生向布拉德利透露病情时(当时我在场),他脸上那种受伤似的愕然神情。有一次布拉德利失手掉了一把大茶勺,而且眼睁睁地看着它在地上摔碎,当时他的表情也是这般模样。他说“是吗”,然后转过身来望着我。他没能撑多久。很快他就卧床不起。死神的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他变了个样.他的头发掉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脑袋。他没有试图再握笔。他一直握着我的手,和我交谈,询问我对一些事物的看法。我们还一块欣赏音乐。 在布拉德利去世的那天早上,他对我说:“我亲爱的朋友,我很遗憾一一还是在这种地方一一这样的令人乏味。”他接着说:“你不会小题大作,是吧?…‘为了什么?”“我的清白无辜。不值得那样。现在没有关系了。”拧开布拉德利的晶体管收音机,我们一起聆听莫扎特。之后,布拉德利自言自语说:“真希望《金银岛》是我写的。”将近晚上时,他更加虚弱,几乎讲不出话来。“亲爱的朋友,告诉我一’…什么事?”“那部歌剧一”“哪一部?…《玫瑰骑士》。”之后,布拉德利好一会儿没出声,然后又说:“它是怎么结束的?那个年轻人一一他叫什么?”“奥克塔维恩。”“他继续留在玛歇琳身边还是离开了她,另找了个与他年纪相仿的女孩子?…‘他找到一位年纪相仿的女孩,离开了玛歇琳。…很好!他做得很对,不是吗?”又过了一会儿,布拉德利翻了个身,整个身子贴着床,似乎要睡觉,但仍握着我的手不放。接着他睡了。 想到能在布拉德利临终时给予关怀,我甚感宽慰。我觉得似乎布拉德利毕生都因为缺少我这样的朋友而吃尽苦头。而在布拉德利最后的日子里,我与他一起受折磨,最后为他的死而伤心难过。我同样需要他。他为我的存在增添了意义。 至于我的身份,马娄“医生’,我不可能是布拉德利.皮尔逊笔下虚构的人物。原因很简单: 我还活着而皮尔逊已经不在人世了。不错,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福斯泰夫比他更长寿,但他可没有替莎翁编辑过剧本。尽管事实是,不止一位出版商欠我的情,我还是要向哈特伯恩夫人担保,我不是虚构的人物。我听说,更有人猜测,布拉德利.皮尔逊和我都系子虚乌有,是某个名不见经传的作家的虚构。恐惧还会滋生各式各样的猜测。不,我不是虚构的,我确实存在。也许巴芬夫人更接近真实,尽管她的思想俗不可耐.布拉德利也确有其人。在我写这篇后记的桌子上,立着一尊青铜制的骑牛女郎铸像(水牛的一条腿还修补过),还有一个镀金的鼻烟盒,上面铭刻着“友人之礼物”。布拉德利.皮尔逊的故事,即我鼓励他讲述的那个故事,会比这些玩物流传的时间更为久远。艺术不是轻而易举之事,也不是依样画葫芦。艺术只讲述那些与人类相关的真理。艺术是光明,凭借它,我们可以补偿人生诸事的缺陷。而在艺术后面,我向你们所有人保证,空无一物。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