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重今生(狄金森致鲁特书信集)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艾米莉·狄金森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艾米莉·狄金森著,徐翠华译的《我重今生(狄金森致鲁特书信集)》是作者十年青春岁月的见证,突出地展现了诗人成长时期的性格特点、成长环境、交友情况和世界观、人生观,尤其是时间观、宗教观的形成,也显示了她与阿比尔及其他同学因不同的心路历程而做的人生选择。这些书信为理解狄金森的诗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同时译者也探寻了成长时期的狄金森在书信中表达的观点与她日后诗歌中表达的思想观点的内在联系。

这是首次出版狄金森的书信集中文译本,具有史料和研究价值。对解开狄金森“隐居、神秘”的身世和生活有重要价值。因此,书稿具有出版价值。书稿中附有这22封信的英文原文,希望读者通过阅读译文和原文,从中理解狄金森早期的成长与其日后诗歌创作的思想关联,激发读者对狄金森其人其诗的兴趣。

内容推荐

艾米莉·狄金森著,徐翠华译的《我重今生(狄金森致鲁特书信集)》是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青少年时期写给同学阿比尔·鲁特的22封信。这些书信突出展现了诗人成长时期的性格特点、成长环境、交友情况和宗教观的形成,展现了她与阿比尔等同学因不同的心路历程而选择的不同人生。16岁就表明“我的情感倚重人间”,20岁时已决定要在人生的大海里搏击。努力耕耘现世人生,惜时如金,是她对待人生的基本态度。从这些书信中可以看到诗人日后诗歌创作中所表述的思想。

目录

走近狄金森

狄金森致阿比尔·鲁特书信:理解狄金森其人其诗的重要窗口

1.1845年2月23日(5)

2.1845年5月7日(6)

3.1845年8月3日(7)

4.1845年9月25日(8)

5.1846年1月12日(9)

6.1846年1月31日(10)

7.1846年3月28日(11)

8.1846年6月26日(12)

9.1846年9月8日(13)

10.1846年暮秋(14)

11.1847年3月14日(15)

12.南海德利,1847年11月6日(18)

13.南海德利,1848年1月17日(20)

14.南海德利,1848年5月16日(23)

15.1848年10月29日(26)

16.1850年1月29日(31)

17.1850年5月7—17日(36)

18.1850年岁末(39)

19.1851年8月19日(50)

20.1852年大约1月份(69)

21.1852年大约5月份(91)

22.大约1854年7月25日(166)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走近狄金森

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于1830年12月10日出生在美国东部麻省的阿默斯特镇,父亲是当地有名望的律师,母亲是家庭妇女,哥哥奥斯丁和妹妹维妮,兄妹三人很要好,姐妹俩终身未婚。阿默斯特镇在波士顿以西一百多英里的地方。她生于斯长于斯,一生除了去过波士顿几次和华盛顿一次,以及去几十英里开外的芒特·霍利奥克学院(Mount Holyoke College )就读一年,几乎都在这小镇的家里度过。她生前仅发表10首诗歌,可供叙述的事迹很少,但她去世一百多年来一直是英语世界许多学者关注的对象。

自1890年狄金森诗集第一版问世以来,其作品历经不同时期编辑者(主要有19世纪末希金森和托德夫人,20世纪10—30年代比安奇和汉普森,40年代宾厄姆,50年代约翰逊和60年代末至90年代富兰克林等)挖掘出版,如今她留给世界的丰厚遗产是富兰克林版本收录的1779首诗歌和约翰逊版本收录的1049封书信。经过学者们百余年的努力研究,目前狄金森研究的主要流派有女性主义、历史主义、精神分析、宗教研究、哲学研究、文本和手稿研究,以及各类文化和传记方面的研究。1998年由埃博文主编和99位知名专家编写的《狄金森百科全书》出版,它呈现了狄金森研究的方方面面,包括了不同理论流派的研究成果。1988年成立的狄金森国际研究协会,召开年度会议及三年一度国际研究大会,出版会刊和学术期刊。在亚洲,印度和日本研究贡献很大,有许多译著、专著和论文发表。国外狄金森诗歌研究专著和论文浩如烟海,但对其书信的关注度相对薄弱。2001年梅斯默(Marietta Messmer)出版了研究狄金森书信的专著《心声的迂回表达:狄金森书信阅读》(A Vice for Voices: Reading Emily Dickinson’s Correspondence),2011年初埃博文(Jane Donahue Eberwein )和玛肯琪(Cindy Mackenzie)出版了《狄金森书信研究论文集》(Reading Emily Dickinson’s Letters: Critical Essays),显示了学术界对狄金森书信研究的关注。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陆续有一些狄金森诗歌翻译和研究论文发表。出版译著的译者有:江枫、张芸、关天晞、木宇、吴钧陶、吴起仞、孙亮、王晋华、马永波、董恒秀、赖杰威、蒲隆、李慧娜、周建新等。刘守兰在《狄金森研究》中也翻译了涉及的113首诗。另外,有许多译诗出现在诗集或期刊中,如黄杲炘、余光中和飞白等,其他的难计其数。不计重复翻译,上述译者于1984—2011年间共翻译1113首诗。2012年王宏印、2013年康燕彬相继出版诗歌译著,2014 年蒲隆翻译的《狄金森全集》出版,康燕彬、张芸翻译出版书信选集。目前我国有一部分学者关注狄金森研究,发表研究专著的学者有王誉公、刘守兰、周建新、岳凤梅、王金娥、刘晓晖等。在期刊网上输入“狄金森”搜索,可见上千篇期刊论文,但高质量论文较少。与国际同行研究相比,国内狄金森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狄金森是谁?对于许多研究者而言,狄金森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戴普曼(Jed Deppman )在2008年出版的《试着与狄金森一起思考》(Trying to Think with Emily Dickinson )一书中,总结了英语世界学者们眼中狄金森的基本形象是“隐居、神秘、杰出的诗人”(the reclusive, mysterious, brilliant poet)。许多有关狄金森的书籍,尤其是传记,都有意无意地强化其神秘、隐者的形象。由于狄金森生平没什么惊人的事迹可书,研究者们对狄金森本人的恋情充满了想象。狄金森有6封写给导师(Master)的信,研究者们据此猜测,诗人25岁以后即隐居,是恋爱受挫的缘故。据信她的恋爱对象有三位:狄金森家的老朋友、《春田镇共和党报》发行人鲍尔斯(Samuel Bowles,1826—1878),费城的牧师华兹华斯(Charles Wadsworth,1814—1882),以及她父亲的朋友洛德法官(Otis Phillips Lord,1812—1884)。也有人猜测她与她嫂子苏珊(Susan Huntington Gilbert Dickinson,1830—1913)是同性恋关系。猜测终归是猜测,并没有什么确凿证据证明所猜测的是事实。一些研究则把关注点放在狄金森的家人和朋友身上,试图从研究狄金森身边的人来了解狄金森。(P1-3)

序言

在星光灿烂的美国文坛,艾米莉·狄金森占有一席独特的地位。她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声誉日隆。一百多年以来,研究者从多种视角对她的诗歌及本人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他们根据所处时代的不同特征和自身立场,不断扩大诗歌解读的可能性,深化并丰富其内涵。

狄金森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尽管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郑振铎、叶公超、邵洵美等著名学者就已经关注到“狄金生”及其诗歌,翻译家袁水拍也早在1949年就翻译出版了她的五首诗;然而,国内学者对狄金森诗歌译介的深入研究则始于70年代末期。随着江枫等翻译家对狄金森诗歌的翻译出版,国内学者也开始对这位隐身文坛多年的大家予以关注。从80年代开始,有关狄金森的评论文章和论著渐渐出现。近年来,随着青年学者的日臻成熟,不少有质量的论文问世,国际狄金森研究的权威刊物上也开始出现中国学者采用中国视角解读狄金森诗歌的文章。2014年11月,狄金森国际研究协会和复旦大学在上海共同举办了狄金森国际研讨会,首次把国内外狄金森译者和学者召集到一起,畅谈体会,交流学习心得,把狄金森诗歌译介及研究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徐翠华正是这些学者中的一员。她的狄金森研究工作始于1998年,十多年来,凭着对狄金森诗歌的强烈爱好和丰厚的学术素养,她虚心好学,笔耕不辍,活跃在狄金森研究的领域中,和国际知名的狄金森研究者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并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值得称道的是,她的文章先后在《狄金森学术期刊》(Emily Dickinson Journal )和《狄金森国际研究协会会刊》(The EmilyDickinson International Society Bulletin)等国际知名刊物上登载,成为为数不多的在这些刊物上发表文章的中国学者之一。

本书是翠华申报的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结题成果,她选择翻译狄金森在少女时代给好友鲁特写的信件。这些书信写于诗人的青春时期,当时的诗人和其他女孩一样活泼快乐,在学校有心仪的伙伴,在阿默斯特小镇的社交圈内也小有名气。这些宝贵的书信记录了诗人成长岁月的点滴,是理解诗人性格发展、追寻诗人成长轨迹的重要依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诗人的作品方面,对她书信的关注则较少,对于她童年和青年时期书信的关注则更为少见,本书的出版将填补这一空白。

近年来狄金森研究者们都试图重新解码造就这位享誉世界文坛诗人成长的因素,通过对影响其成长的因素新的解读和一些长期被忽视的事件的重新发现,多层次、多角度地观照诗人的作品及人生,发掘其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之间必然的内在联系,使读者得以走近真实的狄金森。以往的狄金森研究者一贯强调她的神秘性,着意把她描述为一位与外界完全隔绝的老小姐,把她的诗歌成就全部归结于她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自身的个体特征;近年来的研究者们大胆地将其置身于当时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中,力图以具体事例廓清历史事件与诗人生活及创作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对诗人的隐居原因也赋予新说,因此狄金森也以一个更接近常人的19世纪诗人的面容清晰显现。可以说,本书的出版将有助于读者接近一个更为真实的、去神秘化的狄金森。

我和翠华的相识始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她在我任教的学校求学。在校学习期间,她一直刻苦学习,积极思考,广泛阅读,为日后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2015—2016年,她赴美从事狄金森研究。作为她的老师,看到她的成长进步,我深感欣慰,谨以此序言祝贺她的著作问世。

刘守兰

2016年,上海

后记

本书是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资助项目。在翻译和研究狄金森的过程中,我有幸得到中山大学区鉷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栾栋教授以及狄金森研究专家刘守兰教授的认真指导和支持,在此特别向三位老师表示感谢。同时,我非常感谢我的同事吴柳老师对书稿的认真校对,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对本书出版的大力支持。

徐翠华

2016年7月于广州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0: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