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书坛至尊(严雪亭传)/评弹系列/菊坛名家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万鸣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信寄出后,严雪亭回家想把这事告诉父亲,但几次都欲言又止。他想,上次我买了把弦子,都被父亲说成是“江湖气”,现在要从艺说书,他怎么会允许呢?父亲在昆山时当过童蒙塾师,是个教书先生,而我现在想去当的是说书先生,这两行虽说都穿长衫,也都被人家称为先生,然而教书和说书,这一字之差的两个行业,地位则是高下悬殊的。盼子成龙的父亲是绝对不会让儿子去走下坡路的。他盘算下来,决定先去和母亲商量。严母起先也不同意,但在爱子的一再恳求下,还是点头应允了。

这下,严雪亭壮大了胆,就去对父亲说,自己想换个行业,早点挣钱养家。当严父问他想换什么行业时,他怯声怯气地说出了自己的心愿:“我想拜师学艺,去做说书先生……”没等他把话说完,严父就大声训斥说:“不行!说书、唱戏都足下九流,低人一等,有辱门风,入这门就是不求上进,自甘堕落!”也难怪严父会这样斥责儿子,因为在那时,说书的确是个低贱的行业。说书艺人要受“叫花甲头”(乞丐的头目称甲头)的管辖,还被人贬称为“穿长衫的叫花子”。可见当时艺人的社会地位何等低下。

父亲的反对,本在严雪亭的意料之中。于是他把早就想好的话说了出来:“爹,吃说书这碗开口饭,是有点被人看不起。不过,我只要用心学说书,日后成为响档(响档是指在听众中有一定的影响、卖座率高的评弹艺人)先生,就能挣大钱养家糊口,到那时候别人就会对我另眼相看了!”听了这番话,想到儿子年少懂事,一心想早日承担家庭重担,严父的怒气也退了不少。一旁的严母也为儿子说话:“说书倒也确实足穷人家的一条谋生出路,只要儿子艺成,全家生活有了依靠,还管它什么体面有失,有辱门庭?”严父最终在爱子的苦苦央求和妻子的极力帮腔下,同意让儿子改行从艺了。

再说徐云志收到了严雪亭的信后,很是感慨,因为信中所述情况和他自己的学艺经历极为相像。徐云志也是自小酷爱弹词和家道贫寒而萌生说书愿望的。没几天,为徐家老少缝制衣服的裁缝严寿生来找徐云志,说自己是严雪亭的堂兄,受严家之托来说合拜师之事的。他向徐云志叙说了堂弟如何迷恋说书,又如何说服双亲应允其从艺,最后恳求徐先生无论如何要成全他堂弟立志学艺的心愿。徐云志当时年轻气盛,多少人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托名人、朋友推荐,要拜他为师,都被一一回绝。徐云志想到自己“出道”(出道是指艺徒随师期满,业师同意其离师鬻艺后,所要举行的一种仪式。光裕社社规,艺人必须出道后才准许收授弟子。徐云志是民国十五年正月廿四日出道的。)已近两年,还没有收过艺徒,要收开山门大弟子,总要慎重些。于是他就让严寿生传话,叫严雪亭再来徐宅一趟,看看他是否有条件从艺。

次日,严雪亭在堂兄的陪同下,又一次来到了徐宅。尽管已经见过面,但徐云志还是对少年从头到脚细细地打量了一番。只见面前这孩子长得相貌俊秀,身体壮实,一双眼睛很有神采,透出一种期求的神情。徐云志心想,这样的少年上台说书,有“卖相”,会惹人喜爱的。他想知道这孩子是否具有说书的资质和嗓音,就和颜悦色地问道:“你专门听我的书,听了以后,自己会说说唱唱吗?”“会的,不过我学得不像样。”严雪亭谦恭地回答,“我在银匠铺里,一有空就喜欢学说书。”“那好,你现在就说一段书给我听听。”

严雪亭此时一点也不羞怯,学着说书的腔调,放开嗓门就说了起来:“吴门才子唐怕虎,为仔(了)秋香三笑留情,从苏州追到无锡龙亭镇,卖身投靠勒浪(在)华相府里厢(里边),做个书僮。改个名字啊叫华安,书房里服侍两个曠头少爷……”虽说是班门弄斧,但由于平日反复练习,如今学来,还真有点味道。徐云志一边凝神细听,一边满意地点着头。他感到这少年非但说得挺像样,而且嗓音清脆,口齿清晰。等到严雪亭说完一段书后,徐云志又让他唱上一曲,严雪亭马上起调清唱,他用“徐调”唱了一档唱篇。一曲唱完,居然不曾脱腔走板。徐云志脱口称赞道:“灵光!灵光!”

徐云志慧眼识英才,认为眼前的少年确实是块说书“坯子”,就欣然同意收下这个弟子。真是严雪亭求师心切,徐云志收徒有意。30年后,徐云志在他的回忆录《我的学艺和演出经历》一文中对自己收开门大弟子的事这样写道:“我想自己的年龄、资格和艺术成就,都不足为人师表,但是想起他(指严雪亭),为人诚实懂事,热爱评弹,所以就答应了。”

P15-16

后记

14年前我出版了苏州评弹界第一部人物传记《严雪亭评传》,尽管我平生喜爱评弹各派各家,但要挖井,专掘一口。今年我已届知命之年,回顾人生五十年,二十多年广电生涯,编辑主持了《万鸣书场》《光裕书会》《阿万茶楼》,无数节目在电波、荧屏中展现,对本职工作尽心尽责,也赢得了广大听众和观众的厚爱。业余时间收藏评弹音响资料、收藏连环画、收藏各类材质的青蛙千余只,“千蛙万鸣”展览将择时布展。然而我这大半辈子做的最痴迷、最认真、最专注、最执着的一件事,那就是钻研严雪亭和他的“严派”弹词艺术。

这部书的写作,可以追溯到]986年1月,在参加了苏州市文联举办的评弹理论讲习班后,我试写了一篇题为《说噱弹唱 浑为一体一一浅谈严雪亭其人其艺》的结业文章,得到了原江苏省曲协秘书长、苏州戏曲研究所副所长杨作铭老师的肯定,他希望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钻研,以评传的形式来全面系统地论述严雪亭的生平和艺术。从1 988年到1 993年,我为此进行了将近五年的搜集、采访和整理工作,并完成了部分章节,分别在《苏州文史》《评弹艺术》和《苏州杂志》等刊物上发表。1993年进入了新闻单位,在电台担任评弹节目的编辑、主持人工作,使我有更多机会接触到评弹界一些著名演员,从中了解到不少严雪亭的生平事迹。多年来对评弹艺术的钻研,也使我对“严派”弹词艺术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于是,从l 999年开始,我又鼓足勇气,重新投入到这一写作中去。2002年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严雪亭评传》,出版后在评弹界引起了一阵“严雪亭热”。很多师友们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多年后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菊坛名家丛书。评弹系列》,我又埋下头、沉下心、积攒精力,不断修正,不断补充,不断完善,这部新版《书坛至尊:严雪亭传》将再一次以新的面貌呈现给评弹知音们。

面对付梓在即的厚厚书稿,我内心有些惶恐不安,也有点沾沾自喜,但更多的是坦然!眼前仿佛看见自己的身影在时间长廊里跳动一一

12岁拿着扫帚当三弦,天天跑同学家代做作业,为的足可以听他家的唱片,学唱严调开篇《一粒米》;1 8岁怕错过上海电台早晨广播书场的重播时间,在录音机旁守候一夜,坐等到天明,为的是录下一回严雪亭说唱的《杨乃武.翻案》;20岁在苏州图书馆啃着馒头,坐了三个月的冷板凳,翻了二十多年的《新民晚报》,为的是抄录严雪亭的三篇文章和几十条严氏演出信息;25岁去凤凰公墓,在成千上万的墓穴中苦苦寻找,为的是拜谒严墓和拍一张严公墓碑照片;28岁骑着自行车,拎着鸡蛋糕,一家一家拜访评弹老前辈,为的是了解、搜集严雪亭的生平资料;30岁煞费苦心搜集了严雪亭全部的音响资料,用坏三台录音机,为的是将音响全部整理成文字;40岁听上海朋友打来电话说,要寄给我严雪亭的十三回长篇《十五贯》录音,而我当即连夜冒雨赶去上海,为的是怕有闪失,要先听为快;50岁通过各种渠道,根据各种线索,打了一百多个电话,为的是得到几张之前没有的严雪亭照片;翻阅20世纪四五十年代几乎所有的《上海书坛》《弹词画报》,为的是充实评弹界有史以来最翔实的一份严雪亭年表;有朋友寄给我一张早就淘汰的电脑软盘,说里面以前存有三张严雪亭照片,寻寻觅觅好不容易找到一台有软盘驱动的老电脑,只读出两张,其中一张只读出一半,我不死心,推出推进几十次,每次都求天神佑我,为的是能读出这半张严雪亭照片……

30年的坚韧不拔,专心致志,不避艰苦,全心贯注,才有了这部新版的《书坛至尊:严雪亭传》。传严氏其人,评严氏其艺,真是谈何容易!以往评弹界对严雪亭和他所创的“严派”艺术,在他生前死后,一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在我所翻阅较多的评弹史料和有关评弹艺术的论著中,评述他的文字很少发现或寥寥数语。他的音响资料也是硕果仅存。再加上我个人的学力浅薄,因此,从事这一写作,实在有些力所不及。而我之所以能够完稿,主观上因为有一种强烈的感情始终驱使着我知难而进,这种动力就是出于对严雪亭的由衷敬仰和对“严派”艺术的痴迷酷爱。客观上是因为得到了许多师友们的鼎力相助,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我是难以完成此书的。

写作伊始,严雪亭的夫人、兄弟、子女为我迫忆了很多严雪亭的生平轶事;朱一鸣、周智鸣、陈丽鸣、胡鹿鸣、朱传鸣等严门弟子为我介绍了其师各个时期的演出情形,对于他们的热情帮助在此深表谢意。在写作过程中,曾接受过我多次访问的黄异庵、姚荫梅、朱恶紫、张少伯、刘宗英等评弹前辈相继去世,所幸《严雪亭传》即将出版,谨以此书慰藉他们的在天之灵!

在此向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同志表示诚挚的谢忱!新书面世,我还要衷心感谢薛心怡、王红飚、曹宗林、夏明泉、曹洪良、和中堂、唐庆、孙备备等诸位先生。

年逾九旬的苏州评弹研究专家周良、杨作铭两位在百忙中仔细审阅了书稿,并欣然命笔作序作跋,文中颇多奖掖之辞,愧不敢当。我虽深深喜爱苏州评弹,也总想为她的繁荣发展做点工作,可惜热情有余而能力不足。拙作涉及面较广,以我有限的水平,书中还会有不少错漏和不当之处,真诚地希望专家和读者朋友不吝指教!

我还将用无限的热情,继续钻研评弹,钻研严雪亭,永不放弃。成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

作 者

2015年12月26日子夜

目录

总序

序 研究评弹,研究评弹艺术家

引言

第一章 有志少年(1913一1927)

 一、家道贫寒

 二、听书成迷

 三、拜师从艺

第二章 学艺与鬻艺(1927一1929)

 一、不疯魔不成活

 二、初生犊不畏虎

 三、背包囊走官塘

第三章 从稳档到晌档(1929一1939)

 一、遍走江浙

 二、避难外乡

 三、立足上海

第四章 从响档到名家(1939一1949)

 一、欲说《杨乃武》

 二、试说《杨乃武》

 三、说好《杨乃武》

 四、比说《杨乃武》

 五、说红《杨乃武》

第五章 艺高更需德高

 一、敦品立德 守正不阿

 二、宽厚待人 长者风范

 三、凛凛正气 艺德高洁

第六章 魑魅为虐的年代

 一、凄风苦雨

 二、明抢暗夺

第七章 崭新的艺术天地(1949一1966)

 一、编说新书目

 二、二进评弹团

 三、艺术新业绩

第八章 严派的说表艺术

 一、口俏字清 气韵生动

 二、勾勒清脱 有条不紊

第九章 严派的放噱艺术

 一、肉里噱的运用

 二、外插花的运用l

第十章 严派的弹唱艺术l

 一、“严调”的弹唱艺术

 二、“徐调”和“陈调”的弹唱艺术

 三、弹词曲牌的弹唱艺术

第十一章 严派的表演艺术

 一、以声造形的语言表演

 二、运用手面的形体表演

第十二章 十年动荡(1966—1976)

 一、在劫难逃

 二、积郁成疾

第十三章 劫后余生(1976一1983)

 一、暮年家居

 二、最后一刻

第十四章 余音

 一、悲悼

 二、家庭

 三、传人

结语

附录一 严雪亭演出书目综录

附录二 严雪亭音响资料集录

附录三 严调《杨乃武.密室相会》曲谱

附录四 严雪亭生平和从艺活动年表(1913一1983)

跋一 杨作铭

跋二 一门心思严雪亭 吴少鸣

后记

序言

我对严雪亭的了解不多,虽然认识他,在我认识并熟悉的评弹老艺人中,是比较早的。1957年,我还没有到苏州市文化局工作,曾经代表文化局,出席一个会议并讲话。在那一次会上认识了严雪亭。这件事,现在想起来,仍然很有趣。那时,我在中共苏州市委办公室工作,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在文化局工作的一位老朋友到我家里来,说洪(波)副市长要他来告诉我。已经决定调我到文化局工作,市委将要找我谈话,但今天下午,你得先代表文化局参加一个会,并讲一段话。这个会是评弹改进协会临时工作委员会主持的,当日下午在宫巷乐群社举行。我讲了一段话,是那位朋友诸汉文教给我的。意思是,文化局将要开展整风,欢迎大家批评、提意见。这次会议由临工委主委严雪亭主持,所以,认识他比较早。只是后来的接触不多。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参加苏州评弹研究会工作以后,和许多评弹老艺人交了朋友,都比较熟悉。但严雪亭因为身体的原因,未能参加粉碎“四人帮”以后的苏州评弹界的各种活动。这十分可惜。他的许多艺术经验和心得体会,未能总结流传。这对我们今天研究严雪亭的艺术,研究苏州评弹艺术,是很大的损失。

现在万鸣经过长时间的努力,访问了严雪亭的家属、学生和老听客,访问了许多评弹演员,翻阅了大量资料,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材料,才写出《严雪亭传》。这是研究严雪亭、研究苏州评弹的成果。又为整个研究评弹的工作,提供了重要资料,是有力的推动。

到现在为止,有过一本《评弹艺术家评传录》(上海曲艺家协会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出版),有幸先看到万鸣的著作,这是我看到的第二本评弹演员的传记,而且是只写一个传主的专著。所以,足值得珍视的.

对一个流派、一部书目、一个演员的研究,是评弹研究工作的基础。从具体到抽象,从局部到整体,综合分析,才能正确地了解评弹发展的历史过程,掌握评弹艺术的发展规律。离开了具体研究的夸夸其谈,空话好话,其实无用。不懂装懂,侈言革新、创造,还危言耸听,越发可笑。

希望有更多志在研究评弹艺术的同志像本书作者那样做扎扎实实的工作,大量搜集并梳理史料,开掘挖深,做出切切实实的成绩来。我对严雪亭的了解很少,所以愿意在本书前面说几句话,是为了表达对本书作者所做努力的支持,表达对所有勤奋努力、不尚空谈的研究者的敬意。

本书写严雪亭艺术成就及特色的部分,分析比较细致深入,对读者了解、欣赏严雪亭的艺术、欣赏评弹艺术会有很大帮助。如果评弹青年演员能认真读一读本书,是大有益处的。艺术上的勤奋和追求,花很大的努力,如果不符合艺术规律,就会走弯路,浪费精力和人才。本书的分析,严雪亭的艺术成就和发展道路,也很有启发意义。如本书所说,“严调”是有特色的创造性成就,但“严调”的价值不能离开严雪亭的整个说书艺术的流派特色而孤立存在。弹词的唱往往是很优美的,但唱是为说书服务的。现在,有很多场合需要弹词只唱不说,这对弹词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一个考验。如果忽视说书艺术的发展提高,那么,机遇将带来困惑,成为异化的契机。

对一个艺术家的研究,要研究他从艺的历史,如何努力,怎样取得艺术上的成就。和前人比较,他有什么新的创造,新的成就,为评弹艺术宝库添加了什么?和同时代人相比,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色?更要研究他所以能取得成就的原因,研究艺术家和时代、和社会、和群众的关系,研究一个艺术家怎样超越前人,超越自我,适应时代和群众的要求,从中得出规律,就大有裨益于后人。

研究严雪亭,可以从一片树叶,看大树的生长发展。希望作者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努力!

内容推荐

一代评弹名家严雪亭以单档说唱《杨乃武》《三笑》等书目蜚声书坛。无论怎样评价他,都不能否定这样的事实,严雪亭使弹词单档艺术走向了真正的成熟,他是评弹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巨擘。严雪亭创造的“严派”单档艺术,既保留了传统艺术的精粹,又包含了体现新时代审美情趣的成功开拓,并深深地影响着评弹后辈,因而无可争辩地成为苏州评弹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

在当代研究评弹艺术的文字中,论述严雪亭其人其艺的很少,这与他拥有的艺术成就是不相称的。这部长篇传记通过大量翔实生动的资料,描述了严雪亭从一个普通弹词艺人成长为“书坛至尊”“评弹皇帝”和“严派”艺术创始人的坎坷历程。万鸣著秦建国、唐燕能主编的《书坛至尊(严雪亭传)/评弹系列/菊坛名家丛书》在记叙严雪亭一生奋斗史的同时,也记录了一段评弹鼎盛辉煌的历史。

编辑推荐

万鸣著秦建国、唐燕能主编的《书坛至尊(严雪亭传)/评弹系列/菊坛名家丛书》是一部详细评述严雪亭生平业绩和严派艺术的长篇传记。作者万鸣历时10年,通过大量详实生动的资料,评述了严雪亭从一个普通弹词艺人成长为“评弹皇帝”和严派艺术创始人的坎坷历程。该书以38万字和60幅图片记录了严雪亭先生一生的奋斗史。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9: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