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语者(如何激发孩子的阅读潜能)》是唐娜琳·米勒老师执教七年的回顾和总结,也是对“如何激发孩子的阅读潜能”这一难题最为睿智且极有说服力的回答。在她执教的班上,学生们很少花时间去做应试的训练,而是尽可能挤出一切时间投入到阅读和相关活动中。学生们泡在书海中,随时准备进入自由独立的阅读状态,一个学年下来至少要阅读40本书,而且兼顾各种文类。在她的班上,一个学生想要不爱阅读都会变得很难。结果,她的学生全部都通过了全州的测评考试,而且大多都名列前茅。在书中,米乐老师分享她阅读教学成功的“秘密”。
| 书名 | 书语者(如何激发孩子的阅读潜能) |
| 分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 作者 | (美)唐娜琳·米勒 |
| 出版社 |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书语者(如何激发孩子的阅读潜能)》是唐娜琳·米勒老师执教七年的回顾和总结,也是对“如何激发孩子的阅读潜能”这一难题最为睿智且极有说服力的回答。在她执教的班上,学生们很少花时间去做应试的训练,而是尽可能挤出一切时间投入到阅读和相关活动中。学生们泡在书海中,随时准备进入自由独立的阅读状态,一个学年下来至少要阅读40本书,而且兼顾各种文类。在她的班上,一个学生想要不爱阅读都会变得很难。结果,她的学生全部都通过了全州的测评考试,而且大多都名列前茅。在书中,米乐老师分享她阅读教学成功的“秘密”。 内容推荐 唐娜琳·米勒著的《书语者(如何激发孩子的阅读潜能)》是一本美国教师带领学生爱上阅读的实用指南书,包括如何选书、如何建立班级图书馆、如何教学等方面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正是目前国内的教师们所急需的。 目录 译者序 作者自序 第一章 再回首 如梦初醒 陷入迷茫 何去何从 踏上正途 在摸索中前行 第二章 每个人都是读者 读者类型 试探老师 学习的环境 书语 学生调查问卷 第三章 总有一个时间,总有一个地点 用来阅读的时间就是被善用的时间 “偷”时间来阅读 阅读的地点 请保持安静(老师除外) 第四章 阅读的自由 阅读计划 阅读要求:为什么是40本书? 认可学生的阅读选择 通过朗读介绍作者 构建文类的背景知识 保持步调一致:读书笔记 书语 读书笔记 第五章 言传身教 阅读危机的症结:缺少阅读的榜样 阅读对你意味着什么? 找到你内心的读者 第六章 斩断束缚 检视“壁纸” 传统做法1:全班共读一本书 传统做法2:阅读理解测验 传统做法3:读书报告 传统做法4:读书日志 传统做法5:轮流朗读和爆米花朗读 传统做法6:阅读激励活动 书语 年终总结 第七章放手 又回到了起点? 我们让学生为什么而做准备? 向榜样学习 因书结缘 后记 附录一 班级图书馆的建立与管理 到处都是书 书的获取 书的维护 选什么书 附录二 超级图书馆书单 附录三 问卷表格 参考书目 索引 试读章节 我人生最初的记忆之一,便是学习阅读。我的妈妈做电器承包工作,作为单身母亲,她有时不得不带着我一同旅行。当我们开车穿梭在德克萨斯州和阿肯色州的公路上,妈妈会把沿途的路标读给我听,当我“念出”麦当劳或德士古招牌时,妈妈就会夸奖我。我那时还不满三岁,只能把通过颜色和形状认出的指示牌准确地学说出来。但没过多久,我就能自己读书了。妈妈就是我的世界,她将阅读带进了这个世界。回想我的童年,几乎是在埋头读书中度过的。我有时会想,妈妈是否后悔那么早就让我阅读呢?我妈妈曾担心,一直待在家读书会影响我的社交。其实恰恰相反,正是阅读把我和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联系在一起。我的丈夫唐也是个爱读书的人。在我们第三次约会时,我就知道我们注定永结同心。那时,我发现他读过并十分喜爱斯蒂芬·金(Stephen King)描写黑死病后善恶之争的书——《末日逼近》(The Stand),而这本书也是我当时最喜欢的书之一。他经常一边在客厅的书柜前转来转去,一边向我喊道:“你有什么好书让我读吗?”书成了我们的情书(有时是致歉信),成为我们言语交流之外的另一种沟通方式。我俩都无法想象,与一个不读书的人共度一生将是怎样一番情景。 与两个女儿的共读时光,是我最美的回忆之一。《哈利·波特系列》每出版一部,我和丈夫就立刻买回家,和大女儿塞莱斯特围坐在一起大声朗读。我们在塞莱斯特九岁那年开始读第一本,直到她17岁那年读完最后一本。我伤心极了,不仅仅因为罗琳这部史诗般的巨著宣告结束,还因为美丽的大女儿已长大成人,就要远走高飞了。有一次,春季风暴来临,家里连续三天停电,九岁的小女儿萨拉求我们点着蜡烛给她讲鬼故事,说这些故事最适合在阴森寂静的黑屋子里讲。 我交友也是以书为纽带。玛丽是我最好的朋友。连续两个夏天,我们每周三都陪孩子们去公共图书馆。由于都是妈妈,又是阅读爱好者,我们常常腻在一起。每次我们俩都是唯一需要用小推车才能把所有借出的书搬出来的人。玛丽和我有很多话题,我们的孩子、父母、配偶、政治以及从广播里听到的消息……但我们总会抽空聊聊我们喜欢的书。 我很爱读书,属于那种在被子里打着手电筒看书,到哪里都会带着一本书,从不看亚马逊购书账单的书痴。我选手袋的标准也是看它能不能塞进一本平装书。每次旅行前,书总是最先准备好。当亲朋好友需要推荐书或想知道《海蒂》(Heidi)的作者是谁(答案是约翰娜·斯比丽,Johanna Spyri)时,我是他们首先想到打电话求助的人。 对书和阅读的热爱,让我与书融为一体,无法分割。我的身上既有我喜爱的书中人物的影子,也有现实中遇见的各种人的影子。我可能永远不会登上珠穆朗玛峰,但我通过乔恩·克拉考尔(Jon Krakauer)和匹克·马赛罗(Peak Marcello)的眼睛看到了令人敬畏的、雄伟壮丽的峰峦。我第一次去纽约时已经40岁,但对我而言,那里的一切就像结识已久的老朋友一样亲切,因为我早已从E.L.柯尼斯伯格(E.L.Konigsburg)的《天使雕像》(From the Mixed-Up Files of Mrs.Basil E.Frankweiler)和马克·哈普林(Mark Helprin)的《冬日传奇》(Winter’s Tale)中熟悉了这座城市。我想去参观大都会博物馆,然后藏在洗手间里,等闭馆时再出来寻找天使。我的切身体会是,爱读书的人比不读书的人拥有更丰富的生活,有着更多的生命体验。 对书和阅读的热爱决定了我的生活。当我选择成为一名教师(我的前一份工作是会计),走进教室的那一刻,我深信我将与学生分享这份对阅读的热爱。除了讲解课程内容,我还会把我对书的热情传递给他们。 然而,这一切并不容易。 P12-14 序言 阅读的重要性,早已是众所周知,尤其对孩子的成长乃至未来的发展,阅读能力都相当关键。但是孩子不爱读书怎么办?怎样鼓励孩子阅读?孩子应该读什么书?如何培养好的阅读习惯?孩子在课业压力如此之重的今天,怎样才能挤出时间阅读?如何平衡阅读与课内课外的学习要求?诸如此类的问题时时困扰着家长和老师。 近年来,国内倡导阅读之风越来越盛,各种阅读理论众说纷纭。茫茫书海中,我们有幸遇到唐娜琳·米勒老师的作品《书语者》,这是一本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好书。米勒老师长年在美国教授小学高年级阅读课,她的学生在各项阅读测评中都取得骄人成绩,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米勒老师的课爱上了阅读。米勒老师重新审视了美国通行的阅读教学方法,意图摆脱传统束缚,把真正的阅读还给孩子,让阅读回归其本来的模样。她的终极目标不仅仅是教学生如何考出好分数,更是要培养他们长期的阅读习惯,使其成为终身读者。 《书语者》不同于一般的阅读理论和教学书籍。在书中,米勒老师通过自己教学过程中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案例,将多年阅读教学的心路历程娓娓道来,这里有困惑,有纠结,有迷失,有豁然开朗,还有她的不懈努力与坚定不移。在米勒老师眼里,每个人都是读者,只是所处阅读阶段不同。结合不同的兴趣点,配合大量实际阅读,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优秀读者。阅读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的,她说:“总有一个时间,总有一个地点”。独立阅读和自由自主阅读是米勒老师大力倡导并在亲身实践中被一再证明是卓有成效的。米勒老师本人是个书迷,她强调学生只有体悟到阅读对其自身的意义,才会全身心投入,主动阅读。 美国的阅读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发展至今已经相当成熟,其教学模块、教材、书目推荐、测评考试和补救辅导等教辅系统已经标准化和产业化。但其问题也不断显现,并日渐走向僵化和功利化的歧途。中国的阅读教学尚处于摸索阶段,米勒老师的书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使我们在开展阅读教学过程中,尽量避免先发国家走过的弯路,让孩子一开始就踏上阅读的正途。 米勒老师以其阅读教学实践取得的显著成绩,证明了其理念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她在本书中分享的实用阅读教学方法,不是可望而不可即,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例如,如何建立班级图书馆、阅读要求的框架是怎样的、如何建立阅读工作坊、怎样实践独立阅读、如何通过读不同的书来教同一概念、如何通过大声朗读介绍作者、如何建立阅读小组、怎样开展图书推介活动、如何利用读书笔记、如何促进读书交流、怎样引导学生写书评等等……所有这些都可以借鉴,并可以根据我们的需要和具体条件进行操作。本书还特别请阿甲老师和萝卜探长,在附录中,开列了专为中国孩子推荐的书单。这也是将米勒老师的理念和实践在国内加以落实的一个尝试。就像米勒老师在书中所言,“尽管把对你有用的好点子都‘偷’去吧。” 感谢新疆青少年出版社的信任,把《书语者》这本好书的翻译工作交给我们。感谢红泥巴读书俱乐部的阿甲老师和探长老师在整个编译过程中给予的热情帮助及有力的支持,他们在附录中开列的中文书单为本书增色不少。感谢张贵勇老师对于文字的严格要求,他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始终是我们的榜样。感谢所有为本译作给予支持的朋友们! 后记 “阅读是一切的基础”。我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成长起来的。当时是从电视公益广告里听到的这句话。这则广告是在我最喜欢的两个电视节目《宝藏》和《大山谷》之间播出的。当这句话从一个与我年龄相仿——大概10岁或11岁的男孩嘴里说出来时,深深地触动了我,激励我采取行动。我意识到,如果想更多地了解这个世界,就必须阅读。那时候,我住在俄克拉荷马州的乡村,只能在当地的小图书馆和学校教室的小书架上读到几本书。这句话连同男孩的声音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鼓励着我,鞭策着我,让我永生难忘,时时提醒我唯有阅读才能让我了解不同的人、不同的地方。 我成长的那个年代,美国社会正经历着重大的政治变革——民权运动、越南战争、总统辞职。我把阅读当作参与社会、理解这场变革的一条途径,去领悟其中的思想、挑战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童年时期的阅读让我有机会了解俄克拉荷马乡村之外的大干世界。我是幸运的。我坚信,通过阅读我能成为更为广阔的天地的一分子。如今,身为校长,我的责任就是去创造一种适宜的教学环境,把同样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们。我还必须要找到有同样信念的老师,相信阅读能使我们的学生插上翅膀,帮助他们飞向校园之外更广阔的大地。 然而,如今我们真的把“阅读是一切的基础”这一信息清晰地传递给了孩子们吗?我们公立学校课堂上的学生,是否体验到阅读是思考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我希望如此,但也深表怀疑。我们关于阅读的全国性讨论,已经简化为一个话题、一项测评指标。当大多数课堂教学还聚焦在考试成绩上时,如何能让学生们打开书开始阅读呢?我理解也支持教师和学校为学生的学业负责,但我担心的是我们这些公立教育中的“圈内人”正在错误地诠释着阅读的基本理念。阅读不只是一个分数,更是一种社会责任、一种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都应担起的责任。而在传递这个信息的过程中,教师和学校无疑应该发挥关键作用。 通过在学生中培养这种责任感,着力使他们成为我们社会中有见识的决策者和贡献者。如果我们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他们将继承和发扬一个民主社会所需要的那种探索精神。如果我们不能使阅读教学超越狭隘的考试分数范畴,学生就无法获得真正的教益。如果阅读的主要含义仅限于海报上的鼓励文字或是公益宣传片中的陌生声音,学生还是获得不了真正的教益。我们这些与孩子们在学校朝夕相处的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先让自己成为一名热爱阅读的人。 我们必须坚信阅读是一切的基础,阅读对自己、自己的学生乃至所有的学生都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有助于我们的信念得以分享和传播。阅读必须放在我们这些公立学校的教师和管理者的议事日程的首位,不是狭义地以分数为导向的方式,而是以帮助学生发现阅读对他们的意义的方式。无论这些小读者们是来自繁华的大都市,还是千里以外的乡村,我们都能通过E.L.柯尼斯伯格、E.B.怀特或啥珀·李的文字,帮助他们发现并实现生命的无限可能。 唐娜琳·米勒相信,教师和学校有责任也有义务营造积极鼓励阅读的校园环境。她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应是读者而非考试机器。她相信学生必须在上学期间乃至毕业之后,仍能保持长久的阅读生活。她的声音传达出一个重要信息:在她每天的课堂上,阅读是一切的基础。 难道你不想加入“书语者”的行列中来吗?加入我们,我们将一起发出振聋发聩的心声——阅读不仅关乎学生的福祉,对于维系民主社会的健康长久也至关重要。借助阅读,我们赋予学生以力量,使他们健全自己、健全这个国家。加入这场阅读革命吧,尽己所能做一个尽职的教育工作者。为了孩子,我们不能沉默。 罗恩·迈尔斯博士 三一草原小学校长 德克萨斯州,凯勒市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美国教师带领学生爱上阅读的实用指南书,包括如何选书、如何建立班级图书馆、如何教学等方面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正是目前国内的教师们所急需的。 ——儿童阅读专家王林 作为一名因激发众多学生阅读潜能而获得广泛赞誉的教育实践者,作者在本书中涉及的独立阅读、自主阅读和终身阅读等理念非常值得在中国推广,尤其对于今天的语文教育、阅读教学和推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国家图书馆少儿馆馆长王志庚 唐娜琳·米勒是少见的书迷、书虫、书痴,她的读书经历和阅读主张引发众多教师的深思,其开展阅读教学、培养终身读者的方法,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和营造书香教室极有价值的指南。 ——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常生龙 本书对“共读一本书”“班级读书会”进行了深刻反思,提供了诸多颇具参考价值的做法,为学校阅读注入理性思考的力量,也为班级阅读提供了可选择、可实践的多条路径。 ——清华附小商务中心区实验小学特级教师李怀源 翻开,便会撞着漂洋过海而来的对书的热情;阅读,不禁感叹作者阅读教学中的一路风景;合上,定然跃跃欲试那些激发儿童阅读潜能的策略和方法。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特级教师周益民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