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峨眉山下,有一条由大西北奔腾而至的江水,它纵贯一座小城,汇入长江。这条江叫岷江,这座城便是眉山。
在中国文学史上,这座小城以当地一个杰出的文学世家出了名。这一家便是苏家。苏家父子三人,即人所周知的三苏。父亲苏洵,生有二子,长子苏轼,字子瞻;次子苏辙,字子由。父子三人占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席之地。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十二月十九日诞生于一个富有文化传统的家庭。如果按公历算来,他应该是1037年出生。
苏家是个小康之家,自己有田产。苏轼降生时,祖父苏序仍然健在,正是六十三岁,以前年轻时,生得高大英俊,身体健壮,酒量极大,慷慨大方。苏家有许多田地,年景好时,收获很多,苏序却不像别人那样储存稻米,而是将米都换成稻谷,存在米仓里。等到了荒年歉收时,他就开仓放粮,先给自己的族人,然后给妻子娘家人,再给佃户和穷人,使他们都安全度过荒年。这时,大家才明白他为何要以米换谷,因为稻谷可以存放很多年,而稻米容易受潮发霉。
生活悠闲、慷慨善良的苏序大的爱好就是与友人饮酒谈笑。苏轼的旷达、乐观和天真,一定都脱胎于他的祖父。
苏序有三个儿子,长子苏澹,是个平凡人;次子苏涣,努力求学,24岁那年进士及第,在眉山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苏轼在《谢范舍人书》中谈道:“天圣年间,我的伯父进士及第,得官回乡。乡里的人都赞叹不已,观看的人塞住了道路。”也就是在这时,苏轼暗想:“将来我也要像伯父一样,考取进士,光耀家门。”可见伯父的科举中第,对苏轼少年时代的苦学是一个很大的鞭策。
苏序的三子叫苏洵,就是苏轼的父亲。他是一个老大发奋、大器晚成的人,27岁才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在经历了一段游荡的生活后悟出:“作为一个有志气的人,不能默默无闻,埋没一生,应当致力学业,改变命运,并对事业功名有所渴求。”就这样,苏洵直到27岁才下定决心,读书求学,建功立业。通过20年的艰苦努力,苏洵终于成为北宋的文学家。
从上可以看出,苏轼的祖父、伯父、父亲都是通过立志求学改变命运,并成为博学而有为的人。苏家凭借一代代的诗书求取功名的过程,成为当地有名的“书香世家”。苏轼正是出生在这样一个大家族里,在书香气氛中接受熏陶,耳濡目染,深感书香世家的荣耀。这使年少时代的苏轼觉悟到,作为后代,有义务把家族的传统发扬下去,这也是苏轼励志苦学的根本动机之一。同时,苏轼也从祖父、父亲、伯父的身上,看到了知识与学问的魅力,激发了他求知的热情。
苏轼有一个姐姐,名为八娘。八娘自幼聪慧,能诗会文,在十八岁时嫁给了舅舅家的一位表兄。可惜的是,八娘过门不到两年就郁郁而终了,据说是在夫家受了委屈。为此,苏洵非常气愤,专门写了诗《自尤》,并与程家绝交了几十年。这是后话。
P2-3
本系列图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圣贤人物,展现了他们的丰功伟绩和伟大人格,从侧面烘托出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本系列图书的作者和编辑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此书的出版,还得到了中国财富出版社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谨向社领导和编辑同志表示由衷的感谢!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引用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著作和观点,我们已经征求了部分作者的同意并支付了稿酬,但也因为各种原因,有些参考图书的作者无法联系上。如书中观点、内容雷同于贵君所著书籍,烦请您及时与我处联系获得稿酬。
联系方式:724176693@qq.com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士家庭,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他受父亲影响,走上了同样的道路,年轻时“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二十二岁时,受到欧阳修的赏识,考取进士。嘉祜六年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判官,从此开始了他一生坎坷的仕宦生涯。
在苏轼所处的时代,宋王朝面临深重的危机,改革的呼声很高,而反对派的力量也十分强大,政坛倾轧不已。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苏轼因见到新法给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危害,又因其思想保守且带有倾向性,很不认同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检校水部员外郎。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对朝廷也已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闲暇时,他还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等保守派重新被启用,新法尽废,新党被打压。苏轼不久升任翰林学士知制诰,但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对尽废新法也无法苟同,由此,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遭到又一轮陷害。
总之,苏轼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他是“一肚皮不合时宜”。
元祜八年(1093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第二年6月,苏轼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被贬至广东惠州。1097年,又被贬至更远的海南儋州。直到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元佑旧党,他才北归,次年到达常州。由于长期流放的折磨,加上长途跋涉的艰辛,他一病不起。
苏轼在北宋中期多年的政治斗争和权力倾轧中,一直扮演着一种奇怪的角色。无论旧党还是新党上台,他都不讨好。但正是在这里,反映出他的为人品格的一个基本方面。
苏轼从小研读经史,受儒学理想影响较深,以天下为己任,仗义执言,奋不顾身,不肯做圆滑的官僚,不盲从,不徇私,始终保持黑白分明、表里如一。在地方官任上,他也始终关心民间疾苦,努力兴利除弊。作为一个负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他拥有坚定执着的品格。
而另一方面,经历多年宦海风波和人生挫辱的苏轼,也清楚地看到政治斗争中不可避免的阴暗、卑琐和险恶,感受到人生的无奈。他因此从老庄哲学、佛禅玄理中追求超越的解脱,把老庄哲学从无限的时间与空间的立场,看待人生的苦难与欢乐及世间的是是非非,与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顺乎自然的生活态度结合起来,求得个人心灵的平静。当种种不幸袭来之时,他都以一种旷达的宏观心理来对待。既然人只是暂时寄居在这个世界,那又何必过分执着呢,不如诗意地栖居,追求艺术化的人生。
苏轼为后来在类似社会条件下生存的文人提供了一种典范,因而获得他们普遍的尊敬。
苏轼的思想性格是极其丰富、多面的,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苏东坡足迹所到之处,留下那么多名胜,人们至今津津乐道。他还留下了“东坡巾”“东坡肉”“东坡饼”……中国有哪位文学家能与他相比?
他留下的丰富的文学遗产和思想遗产,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研究。
苏轼,宦海沉浮,世事悲欢,笑看荣辱,人生看得几清明;诗意栖居,把酒问天,一蓑烟雨任平生。他是诗文书画全能的天才,是善于将寻常生活艺术化的大师,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他的足迹几乎遍布整个北宋疆域,所到之处,留下许多动人的传说。姜正成主编的这本《诗意人生(苏轼)》讲述的就是他的生平事迹。
苏轼从小研读经史,受儒学理想影响较深,以天下为己任,仗义执言,奋不顾身,不肯做圆滑的官僚,不盲从,不徇私,始终保持黑白分明、表里如一。
翻开姜正成主编的这本《诗意人生(苏轼)》,看他的生平事迹,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他。
本书适合中小学生、大学生、历史爱好者、苏轼研究爱好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