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诗意人生(苏轼)/中华圣贤传奇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姜正成主编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巍巍峨眉山下,有一条由大西北奔腾而至的江水,它纵贯一座小城,汇入长江。这条江叫岷江,这座城便是眉山。

在中国文学史上,这座小城以当地一个杰出的文学世家出了名。这一家便是苏家。苏家父子三人,即人所周知的三苏。父亲苏洵,生有二子,长子苏轼,字子瞻;次子苏辙,字子由。父子三人占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席之地。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十二月十九日诞生于一个富有文化传统的家庭。如果按公历算来,他应该是1037年出生。

苏家是个小康之家,自己有田产。苏轼降生时,祖父苏序仍然健在,正是六十三岁,以前年轻时,生得高大英俊,身体健壮,酒量极大,慷慨大方。苏家有许多田地,年景好时,收获很多,苏序却不像别人那样储存稻米,而是将米都换成稻谷,存在米仓里。等到了荒年歉收时,他就开仓放粮,先给自己的族人,然后给妻子娘家人,再给佃户和穷人,使他们都安全度过荒年。这时,大家才明白他为何要以米换谷,因为稻谷可以存放很多年,而稻米容易受潮发霉。

生活悠闲、慷慨善良的苏序大的爱好就是与友人饮酒谈笑。苏轼的旷达、乐观和天真,一定都脱胎于他的祖父。

苏序有三个儿子,长子苏澹,是个平凡人;次子苏涣,努力求学,24岁那年进士及第,在眉山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苏轼在《谢范舍人书》中谈道:“天圣年间,我的伯父进士及第,得官回乡。乡里的人都赞叹不已,观看的人塞住了道路。”也就是在这时,苏轼暗想:“将来我也要像伯父一样,考取进士,光耀家门。”可见伯父的科举中第,对苏轼少年时代的苦学是一个很大的鞭策。

苏序的三子叫苏洵,就是苏轼的父亲。他是一个老大发奋、大器晚成的人,27岁才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在经历了一段游荡的生活后悟出:“作为一个有志气的人,不能默默无闻,埋没一生,应当致力学业,改变命运,并对事业功名有所渴求。”就这样,苏洵直到27岁才下定决心,读书求学,建功立业。通过20年的艰苦努力,苏洵终于成为北宋的文学家。

从上可以看出,苏轼的祖父、伯父、父亲都是通过立志求学改变命运,并成为博学而有为的人。苏家凭借一代代的诗书求取功名的过程,成为当地有名的“书香世家”。苏轼正是出生在这样一个大家族里,在书香气氛中接受熏陶,耳濡目染,深感书香世家的荣耀。这使年少时代的苏轼觉悟到,作为后代,有义务把家族的传统发扬下去,这也是苏轼励志苦学的根本动机之一。同时,苏轼也从祖父、父亲、伯父的身上,看到了知识与学问的魅力,激发了他求知的热情。

苏轼有一个姐姐,名为八娘。八娘自幼聪慧,能诗会文,在十八岁时嫁给了舅舅家的一位表兄。可惜的是,八娘过门不到两年就郁郁而终了,据说是在夫家受了委屈。为此,苏洵非常气愤,专门写了诗《自尤》,并与程家绝交了几十年。这是后话。

P2-3

后记

本系列图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圣贤人物,展现了他们的丰功伟绩和伟大人格,从侧面烘托出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本系列图书的作者和编辑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此书的出版,还得到了中国财富出版社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谨向社领导和编辑同志表示由衷的感谢!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引用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著作和观点,我们已经征求了部分作者的同意并支付了稿酬,但也因为各种原因,有些参考图书的作者无法联系上。如书中观点、内容雷同于贵君所著书籍,烦请您及时与我处联系获得稿酬。

联系方式:724176693@qq.com

目录

第一章 立志求学

 眉山三苏

 发奋求学

 学习古文

 家庭风波

 进京赶考

第二章 初入仕途

 凤翔赴任

 情系民生

 苏轼与陈太守

 韬光养晦

第三章 变法风波

 执拗王安石

 变法大幕拉开

 青苗之议

 君子不党

 反对酷刑,清静无为

 杭州通判

 密州射猎

 悼念亡妻

 光耀黄楼

 文坛盟主

第四章 贬谪之旅

 乌台诗案

 东坡农场

 也无风雨也无晴

 谁道人生无再少

 三咏赤壁

 书画巨擘

第五章 元祐大臣

 泪别黄州

 夜游石钟山

 金陵遇荆公

 此生何寄

 翰林学士

 “司马牛”

 乏味程颐

 太后倚重

 人心险恶

第六章 再度贬谪

 杭州太守

 山雨欲来

 “老妻”王闰之

第七章 天涯海角

 万里南迁

 患难夫妻

 天涯孤侣

 生命的终点

第八章 苏轼的文学成就

 苏轼的诗歌

 苏轼的词

 苏轼的散文

第九章 苏轼的思想特征

 蜀学曾领风骚

 道家思想

 佛教思想

第十章 苏轼的情感世界

 敬重恩师

 宽待僚友

 浓浓的亲情

苏轼年谱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士家庭,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他受父亲影响,走上了同样的道路,年轻时“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二十二岁时,受到欧阳修的赏识,考取进士。嘉祜六年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判官,从此开始了他一生坎坷的仕宦生涯。

在苏轼所处的时代,宋王朝面临深重的危机,改革的呼声很高,而反对派的力量也十分强大,政坛倾轧不已。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苏轼因见到新法给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危害,又因其思想保守且带有倾向性,很不认同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检校水部员外郎。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对朝廷也已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闲暇时,他还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等保守派重新被启用,新法尽废,新党被打压。苏轼不久升任翰林学士知制诰,但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对尽废新法也无法苟同,由此,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遭到又一轮陷害。

总之,苏轼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他是“一肚皮不合时宜”。

元祜八年(1093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第二年6月,苏轼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被贬至广东惠州。1097年,又被贬至更远的海南儋州。直到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元佑旧党,他才北归,次年到达常州。由于长期流放的折磨,加上长途跋涉的艰辛,他一病不起。

苏轼在北宋中期多年的政治斗争和权力倾轧中,一直扮演着一种奇怪的角色。无论旧党还是新党上台,他都不讨好。但正是在这里,反映出他的为人品格的一个基本方面。

苏轼从小研读经史,受儒学理想影响较深,以天下为己任,仗义执言,奋不顾身,不肯做圆滑的官僚,不盲从,不徇私,始终保持黑白分明、表里如一。在地方官任上,他也始终关心民间疾苦,努力兴利除弊。作为一个负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他拥有坚定执着的品格。

而另一方面,经历多年宦海风波和人生挫辱的苏轼,也清楚地看到政治斗争中不可避免的阴暗、卑琐和险恶,感受到人生的无奈。他因此从老庄哲学、佛禅玄理中追求超越的解脱,把老庄哲学从无限的时间与空间的立场,看待人生的苦难与欢乐及世间的是是非非,与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顺乎自然的生活态度结合起来,求得个人心灵的平静。当种种不幸袭来之时,他都以一种旷达的宏观心理来对待。既然人只是暂时寄居在这个世界,那又何必过分执着呢,不如诗意地栖居,追求艺术化的人生。

苏轼为后来在类似社会条件下生存的文人提供了一种典范,因而获得他们普遍的尊敬。

苏轼的思想性格是极其丰富、多面的,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苏东坡足迹所到之处,留下那么多名胜,人们至今津津乐道。他还留下了“东坡巾”“东坡肉”“东坡饼”……中国有哪位文学家能与他相比?

他留下的丰富的文学遗产和思想遗产,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研究。

内容推荐

苏轼,宦海沉浮,世事悲欢,笑看荣辱,人生看得几清明;诗意栖居,把酒问天,一蓑烟雨任平生。他是诗文书画全能的天才,是善于将寻常生活艺术化的大师,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他的足迹几乎遍布整个北宋疆域,所到之处,留下许多动人的传说。姜正成主编的这本《诗意人生(苏轼)》讲述的就是他的生平事迹。

编辑推荐

苏轼从小研读经史,受儒学理想影响较深,以天下为己任,仗义执言,奋不顾身,不肯做圆滑的官僚,不盲从,不徇私,始终保持黑白分明、表里如一。

翻开姜正成主编的这本《诗意人生(苏轼)》,看他的生平事迹,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他。

本书适合中小学生、大学生、历史爱好者、苏轼研究爱好者阅读。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21:4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