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弱,是对人生的经营
时间的翻云覆雨手,在消磨一切、吞噬一切。在这个无常的世界里,我们那么渴望不再漫无目的地漂流,那么渴望找到一个安心之处。但是,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琐碎,面对繁杂事务的种种压力,我们的心灵却显得那么缺乏经营能力。
有一个女孩,由于家庭贫困,初中毕业便出去打工了。多年以后,由于她的勤奋努力,终于在一线城市买了大房子。忙完装修后,她首先想到的是接受了一辈子苦的父母过来享福。由于母亲要照顾生病的弟弟走不开,先来到她家的是父亲。这原本是好事一桩,要知道,小的时候,父亲是最疼爱她的人啊,现在把父亲接过来,她认为,父亲除了帮自己照看一下孩子,什么都不用做,应该会过得很轻松的。
但幻想总是太美丽,现实又总是太琐碎。
多年的城市生活使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父亲也因为有了自己的信仰,原来贪图酒肉、好吃懒做的他也变得完全不同了。父女之间,首先因为早起问题产生了极大的矛盾。父亲由于开始修身持戒,作息变得极为严格,每天早上六点多必然会起床,然后开始忙着煮一家人的早饭,早饭快好时,开始给小公主穿衣洗脸,随后叫一大家子人起床吃饭。
但是,女孩自己开着美容院,每天都很忙,常常夜里十一二点才回家,所以,早上十点前的睡觉时光对她来说十分珍贵。父亲是传统型大男人,始终认为做饭洗衣是女人的事——在家里,母亲包揽了几乎所有家务,而他来到这里后,却要开始做永远没有休息日的家务,早餐完后没多久就得买菜,再带小公主转转又该做午饭了,午饭完后陪孩子睡两小时,便又得开始搞卫生,随后开始准备晚饭。而女儿似乎完全没有做家务的意识,这使得他的内心极度失望,开始是挑剔女儿不卫生,随后挑剔女儿懒,再然后则大骂女儿自己都不带自己的孩子。
女孩心中万般委屈,为了让父母和家人过得好一点,自己从早忙到晚地工作,怎么可能再分出时间和精力来做家务、照看孩子?那时候,女孩常常在深夜痛哭,她给足了父亲生活费,不是非得要他做饭,他没来之前,自己根本不吃早餐,中午在店里吃,晚上也在店里吃。父亲来后,她也就晚上一顿在家里吃。但父亲既不愿意在食堂吃饭,也不愿意在外面吃饭,对做饭又十分不满。女孩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才能让父亲心满意足。只好同意父亲回老家,让母亲过来。
没想到原来觉得一向好相处的母亲也和自己合不来,没住一个月便吵着要回去,女孩委屈到了极点:我给你们吃香的喝辣的,给你们买好衣服,为什么你们就是不愿意和我一起过好日子,反而要回去?直到有一天,连最爱她的老公宁愿净身出户也要离婚时,她都没有意识到自己与人相处时太有问题。听到老公要求离婚时,一向坚强的她终于爆发了:“为什么,我为你们付出那么多,你们一个个都要离开我?”老公只是叹气。冷静下来后,她哭着说:“你可以离开,但请你告诉我究竟是为什么!”
老公说:“你自己想想,你和谁一起不吵架?跟你在一起的所有人,什么都要听你的,没有按照你的要求来,你就要发脾气。我要听你的,我家里人要听你的,你家里人也要听你的。孩子吃不下两个鸡蛋,你就像疯子一样叫骂。我母亲来帮我们带孩子,你不喜欢,我认为是婆媳之间难以相处的问题,所以把她送走了。想着你和自己的父母总没问题了吧,可实际上呢?因为是你自己的父母,你恶劣的态度反而变本加厉了。我知道你很好,你为家里付出了很多,但是,如果一个人付出的同时却对别人施加了无限的精神暴力,这付出还有意义吗?”(P25-28)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
小时候,我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困惑,常常认为,有一天我们长大了,幸福就会如约而至。但越是长大,越是明白生活的粗暴;越是成熟,越是懂得世事的艰难。
人生之戏,没有一出是好演的。没有彩排,没有预定的结局,莫名其妙地就开始了,又莫名其妙地要我们看着它结束,所以我们才怯弱地问:我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处处是对未知惊喜的期待,所以我们总是深怀希望;处处是对未知惊惧的焦虑,所以我们处处防备,随时准备攻击。外表的悍然,体现的只是内心的惶惑。
于是,生命就在平凡中一边期待未知的惊喜,一边准备攻击未知的惊惧。
所以,我们内心深处最渴望的便是对世人、世事的掌控力。而能让我们确认自己掌控力的唯一证明,就是让那些和我们相关的人按照我们希望的样子来活,和我们相关的事按照我们希望的方式发展,那些和我们相关的结果按照我们希望的方式出现。唯有如此,我们才会相信自己有能力掌控自己的安全与幸福。于是,我们本能地把破坏肉身愉快安全和改变内心对掌控力预期的,统统都视作受伤,如是,因爱而喜,因恨而怒,因悲而哀,因忧而怨,因苦而烦。
一旦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结果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的负面情绪就爆发了——那是一种失望甚至绝望,源于自身对世界的无法掌控。但那些被我们视作洪水猛兽的种种负面情绪背后,掩藏着的是一颗受伤的心,说到底,所有的负面情绪,都只是受伤后的自卫反应。那些暴跳如雷的人,那些深夜痛哭的人,那些日夜倾诉自己苦难史的人,以及那些不断挑剔、批判、翻旧账的人,之所以那么不可理喻,那么粗暴,就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受到了触及灵魂的伤害。不是他们不愿意温柔,而是他们不知道如何才能免于受伤;不是他们难以相处,而是他们深陷于彼此粗暴伤害的恶性循环里,忘了其实可以温柔地与世界相处。
请坚信这个真理:你向世界释放了什么,世界便回报你什么。若你释放的是抱怨,得到的必然是指责;若你释放的是批判,得到的必然是批判;若你释放的是攻击,得到的也必然是反击。如果我们不先停止伤害,便会永远在彼此伤害的深渊里挣扎。若是我们懂得粗暴背后掩藏的是受了伤的灵魂,若是我们明白攻击背后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若是我们理解反击只会让彼此的伤害变得更深,我们便能努力去终止那些本能的攻击和反击,原谅那些有意无意伤害我们的人。
若想彼此温柔相待,总得有一个人先软化自己,即使,它看上去是一种示弱。主动终止伤害的人,无疑要先承担更多的伤害,但多挨一刀,为的是少挨继续纠缠下去而得来的十刀百刀。是的,我们可以停止攻击,不再暴烈地与世界相处。
焦虑、忧郁、愤怒、抱怨等负面情绪,传达的都是被伤害后的本能反击。很多人之所以那么粗暴,不是因为不愿意温柔,而是不知道如何才能免于受伤;不是与周围人难以相处,而是深陷于彼此粗暴伤害的恶性循环里,忘了其实可以温柔相处。所以,请改变心智模式,终止与世界彼此伤害的恶性循环,学会与自己和解,与世界和解。
所谓的幸福能力就是终止伤害本能而被动地循环下去的能力,如果我们可以主动温柔地与世界相处,世界将对我们报以温柔。
杨程程著的《示弱的力量》是一部心灵成长书,可以帮你告别被迫害妄想症,用示弱的智慧与世界和谐相处。示弱包涵着你想象不到的力量,拥抱优雅,你或者用逞强输掉人生;更可以用温柔得到世界。
杨程程著的《示弱的力量》是写给每一个在迷茫中不断受伤的人。
当倔强的你被现实撞得遍体鳞伤时,请拒绝对立,拥抱优雅。逞强不是真的强大,温柔才能拥抱世界。
强者之强,不在于表面有多坚强,而在于能否把粗暴而坚硬的态度化为温暖而坚定的力量。容易受伤,不是内心不够坚强,而是表面太过张狂。不必张牙舞爪地面对这个世界,我们可以温柔地与世界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