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此
邹晓亮做梦都想留住自己的工作岗位,他做梦也想不到董震欧做梦都想放弃已工作了半年的岗位。至于冯峻,晚间做的什么梦,常常记不得,睁开双眼一准忘个一千二净。当然也有例外,那是噩梦。二黄是那种从梦中醒来能记一半梦境的人,就是说半截儿记得清清楚楚,另半截儿朦朦胧胧需要使劲儿想,或许能回忆起来,否则只能任之永远消失。比如说,二黄曾有天半夜醒来发现自个一脸泪水,循着梦朝回走,那泪从何而来?终于弄清楚后,把自个感动得又流半天泪。当然还有像冯晓霓这个黄毛丫头,晚上一般不做梦,头沾枕头便入眠,一觉醒来大天亮。自从她上了学,或是从进了幼儿园起,这种神仙日子便没了。常常正在酣睡中就被妈妈连哄带骗起床,一边揉着惺忪的双眼。一边一万个不乐意,有时哼哼唧唧娇娇地千哭几声。
是啊,如今这社会,能睡到自然醒的有几个人啊?自然人成为社会人,自然属性也只得退居其次。甘蔗没有两头甜,顾此的结果,便是失彼。而如今大白天能睡到十点七分的人,更是微乎其微。我小说中的人物,无一例外是这微乎其微之外的,在那个时刻,都在忙活着各自的事……
邹晓亮
八点刚过一会儿,半醒半睡的邹晓亮接到总编室电话,一个激灵全身的细胞尽皆苏醒。报社记者虽然工作时间自由,但行政人员是按照国家事业机关的上下班时间考勤,八点钟必须到岗签到。
说这个电话惊了邹晓亮的美梦,也不完全准确。他哪里还有美梦,本来一夜就没睡好。无根无底的一片叶子似的飘着,今天要决定身落何处,估计是谁也难以睡个安生觉。再说明白一点,今天是决定他在这个试用了三个月的单位最终去留的日子。
邹晓亮手脚并用上衣裤子一起忙活着往身上套,半截上衣在身,便蹦跳着往洗手间跑。再然后,牙刷已塞进口里,嘴角泛着白沫儿,像宠物犬叼根儿瘦骨头……
许多时候,我们都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如果知道,肯定不让它朝着不如意的方向发生。可惜时间没法倒回去重来。实际上,如果时间真的可以倒流,该发生的还要发生,这好像是那个谁谁谁说的。不过谁说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认这个理。人们是没法预测下一刻会发生什么的,正如我们无法预测自己的人生。邹晓亮常常以这句话为自己的未知作结,说这话时,便不像实际上的年轻愣头,故意表现得慢慢的、缓缓的、上了把年纪似的。有点回望的感觉,也有点摆弄思想哲学之类的样子。但是,这次他没有从容,是那种电闪雷鸣十万火急。在路上,他特意查看手机来电显示,接听是八点四分。而八点半,他已出现在总编室主任的办公室。
虽然出门时阳光明媚,这对多数人来说或许预兆着一个舒服的日子,可能一切做起来那么顺手。如今城市被物欲左右,人的轻松和笑脸并不多见,尤其在街头彼此陌生相向而行。笑,对许多人来说,并不意味着快乐、放松和开心,只是一种表情,或者必要的脸谱。邹晓亮认为今天还是与往常有所不同,陌生者那种孤独、冷漠、处处防范的面孔,都被这冬日暖阳改变,甚至中途与一美女擦肩而过,对方还向他努了努红唇。虽不明白那代表的意思。却能觉出那善意的微笑!如此好天气,一切都该朝着有点儿意思的方向发展。虽然心怀忐忑,他坚持自己的预感,结果会好的!他真的努力了,要比同单位其他见习记者努力得多。他明白,除了努力,自己,一无所有!P1-3
读同发的小说,最先让入着迷的,是那些具有强大张力的精彩故事……在对于人自身的认识上,有属于他自己的新发现。他通过自己的小说,对当代人的处境,对人的瞬间心理变化,对人性的隐秘部分都进行了探索。尤其在对人性隐秘部分的认识上,他有自己的发现。
——周大新(茅盾文学奖得主)
由平庸到奇崛,化腐朽为神奇,这是同发小说的最不凡之处。作家正是抓住了“平庸中的传奇,传奇中的日常”这一点,让自己的笔在传奇和日常中自由穿梭,游走来往。他的每一篇小说,看故事,充满着意外;看细节,满纸都是现实的日常……能在庸常中发现传奇,在传奇中抒写庸常,这不仅是奚同发成功的秘诀,而且是他对文学的一种独有的思考。
——阎连科(卡夫卡文学奖得主)
想像力是小说创作的基本生产力。可是,我们的想像力往往被规定住了,想像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奚同发调动起想像的力量,打破想像惯性,在特定的情境中,以宗教般的情怀挖掘出人性的复杂和丰富,使小说的意蕴在瞬间得到升华,爆发出感人至深的力量。
——刘庆邦(鲁迅文学奖得主)
同发的小说从生活出发,常常结构出出人意外的故事和人物,好读、好看、有味道。其篇幅往往见小,但能够小中见大,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生活感受。其作品感情真挚,不经意间就能让读者怦然心动。
——张宇(人民文学奖得主)
传染与分享
十多年前,我曾想过,将来出小说集,希望李佩甫先生写个序。后来我出的精短小说集、随笔集,都没好意思找他。这部小说集是中短篇幅,我觉得,至少应该请以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写作见长的佩甫兄说几句。他不仅是河南省作家协会的主席,关键是小说创作的名家前辈,对小说是有话语权的。无论是建议,还是批评,对我来说,都是极为需要的。
当时。佩甫兄的腰或是颈椎之类出了点问题。我就等吧!书稿虽然早已在出版社了。中间我们在不同的文学活动中见了几次面,他有一次对我说,正在写序了,之前已集中阅读了我的小说。在继续等待中的一天,他的电话终于打来,序文也发到我的邮箱。日急慌忙地找了电脑上线,迫不及待地进入邮件,不承想故意捣乱的电脑竟然几度死机……
看了佩甫兄序言那不长的文字,我的眼睛湿润了。我的文字,他懂!这个懂字,不是随便说的。他一眼就看出来我的不足和优势。这一点,我要向佩甫兄致敬,真诚的一礼!
佩甫兄对文字的要求是多么的苛刻。在这篇序中,我心底明白佩甫兄多有抬爱,在他身体不佳的状况下,还为我的拙作耽误不少时日和心思,令我汗颜。我也没少给别人写文章或序,其中所耗费的精力和时光,心知肚明。
这部集子主要收录的是我近年来发表过的部分小说,也就是作家们常说的,弄到一块儿,有啥需要,好找。当然,为了还原或纪录早期写作的毛糙,也收录了一些较早时间发表的作品。如今看来,真要感谢那些编辑老师的宽容——为了鼓励我,让我那么不成熟的作品见诸刊物。虽然当年文坛或许就是那种写作风格,但我仍为自己曾写过那样的作品而羞怯。话说回来,我们都是那样过来的,有那样的过去,才有今天。感谢过去,不仅是自己的经历,同时也要感谢在那些最可能被别人忽略的成长的日子里,有人鼓励和相助。
同时,我想说明的是,这部小说集中的作品排序并没有按照惯例以时间或类别,而是以中篇、短篇进行了相应的穿插,主要考虑长短搭配方便读者阅读的节奏及舒缓。或许这也是无序中的有序吧!像我书房图书的陈列,几近万册的藏书,对于别人来说可能杂乱,于我会轻松地找到自己需要的“那一本”。想来许多朋友的书房亦尽类似。如果这种排序给大家阅读带来不便,那不是我的初衷。
我一直觉得,快乐与悲痛一样,人的情绪都有传染的能力。分享快乐,在我们的日常中是多么的关键。所以,在本书的插页上我选择了铁凝、陈忠实、贾平凹、苏叔阳等前辈的题词,旨在与大家分享。
这些文字恰恰告诫我们,写作需要关注的不同点。比如铁凝主席,让我记住了写作的功能及要义,如何温暖这个世界,远比让我们对世界绝望更重要。陈忠实先生提醒着我们,一部成功的作品的关键是,能否让人物立住。未来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作品的许多情节,甚至细节都会被遗忘,但我们会记住一个个人物。贾先生则一语中的,文学对语言的要求,肯定非同小可。如果不能形成独特的语言,其实像没有特点说话的人,很快就被淹没在茫茫人海。苏叔阳先生从行文与做人的关系上,辩证地警醒着每一位写作者。至今我仍然喜欢他编剧的电影《新龙门客栈》,梁家辉、张曼玉、林青霞和甄子丹等一批演员的精彩演绎。别开生面,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武侠世界。而苏先生平时的做派则是温文尔雅,低调谦逊,虽然满头白发,却总说“我还是涉世不深的少年郎”……
把这些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对写作、对阅读、对成长,肯定有着别样的受益。
同时,对周大新、阎连科、刘庆邦、张宇等几位文坛兄长给予我以往小说的评点,深表谢意。他们的时间是多么的金贵。浪费他们的时间,其实是一种犯罪。因此,我内心常常充满羞愧。同时,我仍是抱着与大家分享的心态,把他们的观点放在封底。他们的美誉之辞,并非针对我,那是一个文学信徒对文学的忠诚。在这个意义说,我也是分享他们眼里的好小说的标准。
当然,还要向责任编辑王国钦兄表达我发自内心无以言表的感激!
这本小说集之所以放在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主要是因为国钦兄。我与他相识经年,他的敬业精神和对文学的独到见解,令我折服。以至于我存在一种情结,就是由他来亲自为我编辑一部书籍。此次恰逢他最繁忙之际,手头至少有两套几近百册的大型图书正在编辑之中,何况他还身任出版社副总编辑,日常有一堆事务性的工作。我能想象来他在三伏天蒸笼似的郑州,提着我的书稿往来于出版社与家中,抽暇字斟句酌,从写作的技术到内容编排,均提出珍贵的建议。
据说,而后的二审、三审与国钦兄共计有三位具有正高级职称的编辑为这部书付出了心血,其中两位为出版社的副总编辑,一位是编辑部主任。这实在令我受宠难当。
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仅能心存感念,只有未来努力写作。向国钦兄和河南文艺出版社表示我的敬意和谢忱!
并且,我要十分十分地感谢读者,因为有你们一起分享文字带来的快乐,写作就有了不同的意义。我多么希望把快乐尽快传染给大家。基于此,我能不断写下去……
2015年4月23日初稿于凤凰台白水轩
8月14日定稿于金水路16号
序:奔跑中的刀子
与同发认识很久了。
那时他二十多岁,年轻,也还谦虚。可我知道,其实他内心是个很骄傲的人。只是被文学折磨着,身不由己,期望着张开所有的毛孔吸收前人的经验,以低调示人。
据我所知,同发给河南文学界做过很多工作,这也与他的记者身份有关。但热爱不热爱,还是不一样。在他的本职工作之外,他还主动兼着为上海《文学报》和中国作协主办的《文艺报》供稿。凡文学界的活动,他都积极参与,给省内外的作家们写了很多推介文章。所以,人们都知道“名记”奚同发,而作为作家的奚同发,却常常悄没声地隐身在幕后。
其实,这时的奚同发已在各样的文学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文学作品。他对文学的执着也是常人不能比拟的。他有一个默默的修炼过程,曾经尝试过各种各样的文体样式,以期找到突破的方向。在这期间,他的作品多次被各类选刊转载并获奖,文笔也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个性特点。他的句式有点像是奔跑中的刀子,迅捷、敏锐、有热度,以期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准下刀的方向。
特别是近期的创作,如《雀儿问答》《日子还将G0 0N》《没时间,忙》《彼此》《烟花》等一系列作品,对多元、驳杂、无序的当代生活进行近距离的剖解,对都市生活中疼痛并憧憬着的各样人生进行心理切片式的分析与研究。尤其是对当代都市青年的焦虑与茫然,对当代青年在互联网上的虚拟生活的解读分析常有独到之处,下手很准,有的细节可以说是入木三分。同发作为记者,对当下都市青年的生活有广泛深入的接触和了解,他的表述方式也逐渐多元、丰富、宽阔,每篇作品都有不同的切入方式,都有他个性化的思考,尤其熟悉当代青年的网络语言,好像进入很“嗨”的、较为自由的境界了。
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找到了自己的写作方向。在他的作品中,“我”的介入,正说明了这一点。比如,他对当代青年生活的心理剖析可以说是他的强项。他把“我”扔进去与同时代的青年生活一同煎、炸、烹、炒……这就是说,他在钢筋水泥铸就的都市丛林里摸爬滚打,终于找到了撬开时代生活的“密钥”。于是,他有了专属于自己的写作领域,或者叫“领地”。这是一个作家走向大气象的开始。
期望他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出现。
《雀儿问答》收入作者奚同发近年来在国内重要刊物发表的多部小说,其中既有被选刊转载的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品,也有很“小众”的特殊作品。尤其是中篇小说,可以说是汇集了作者近年最重要的代表作品,显示了作者在题材、文本形式等多方面的探索和创新,而有些作品对人性的挖掘及对现实的介入,令人读来心颤惊奇。《彼此》流淌着我们不得不常常面对“偶然”之手轻易改写的命运的宿命,《烟花》则让一个惊天大骗局自然无痕地进入我们追踪无目的地的生活,《雀儿问答》是对当下人们不断寻找的幸福观,给予特别的解构……
铁凝、陈忠实、贾平凹、苏叔阳等名家的手书题辞,李佩甫的序以及周大新、阎连科、刘庆邦、张字等大家的推荐语,使得本书在创作理念的意义上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由平庸到奇崛,化腐朽为神奇,这是奚同发小说的最不凡之处。作家正是抓住了“平庸中的传奇,传奇中的日常”这一点,让自己的笔在传奇和日常中自由穿梭,游走来往。他的每一篇小说,看故事,充满着意外;看细节,满纸都是现实的日常……能在庸常中发现传奇,在传奇中抒写庸常,这不仅是奚同发成功的秘诀,而且是他对文学的一种独有的思考。
读奚同发的小说《雀儿问答》,最先让入着迷的,是那些具有强大张力的精彩故事……在对于人自身的认识上,有属于他自己的新发现。他通过自己的小说,对当代人的处境,对人的瞬间心理变化,对人性的隐秘部分都进行了探索。尤其在对人性隐秘部分的认识上,他有自己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