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简史》(又称《韦尔斯世界简史》)是英国著名作家威尔斯撰写的一部颇具特色的世界史,内容上溯人类文明的开端,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世界简史》中,作者对古代埃及、古代希腊罗马、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英国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都有独到的叙述。对东方文化,包括儒家和道家,均有所涉及。
《世界简史》比同时代的许多著作更早地摆脱了民族主义乃至欧洲中心论的褊狭,在《世界简史》中,威尔斯关注的是整个人类文明的遗产,包括文化、思想、宗教、艺术等,这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威尔斯以作家身份著史,文采蔚然,因此,《世界简史》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自问世以来,一直是青年人学习历史知识的典范读本!
《世界简史》(又称《威尔斯世界简史》)是英国著名作家威尔斯撰写的一部颇具特色的世界史,内容上溯人类文明的开端,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古代埃及、古代希腊、罗马、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英国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都有独到的叙述。作者威尔斯抛弃了堆积枯燥的文学史料,以一种欢快的笔调,豁达的自然观,讲述了人类成长史上所经历的磨难与成功,是一部最适合读者阅读的世界历史著作。
第一章 空间中的地球
第二章 时间中的地球
第三章 生物的产生
第四章 最初的鱼类
第五章 沼泽时期
第六章 早期的爬行动物
第七章 原始鸟类和哺乳动物
第八章 哺乳动物的发展期
第九章 猿人、类人猿、亚人
第十章 尼安德特人、罗德西亚人
第十一章 真正人类的产生
第十二章 早期人类的思想
第十三章 农耕时代
第十四章 新石器文化
第十五章 苏美尔与古埃及文明,文字的出现
第十六章 游牧民族的出现
第十七章 最初的船舶和海员
第十八章 走进古埃及、巴比伦和亚述
第十九章 雅利安人的原始生活
第二十章 巴比伦帝国的衰退期与大流士一世帝国
第二十一章 早期的犹太人
第二十二章 犹太的教士与先知
第二十三章 希腊文明
第二十四章 希波战争
第二十五章 繁荣昌盛的希腊帝国
第二十六章 亚历山大统治下的帝国
第二十七章 亚历山大城的科学
第二十八章 佛祖乔达摩
第二十九章 佛教与阿育王
第三十章 中国的两位伟大导师
第三十一章 罗马帝国拉开历史的序幕
第三十二章 罗马帝国和迦太基
第三十三章 崛起的罗马帝国
第三十四章 罗马和中国
第三十五章 罗马早期的平民生活
第三十六章 神圣罗马帝国的宗教
第三十七章 耶稣与基督教
第三十八章 基督教的发展
第三十九章 蛮族的入侵,罗马帝国的东、西瓦解
第四十章 匈奴人,西罗马帝国的崩溃
第四十一章 萨桑帝国、拜占庭帝国的发展
第四十二章 中国的隋唐时代
第四十三章 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
第四十四章 阿拉伯的文明
第四十五章 拉丁语基督教的发展
第四十六章 十字军东征与教皇
第四十七章 王侯进行的反抗,教会的分裂
第四十八章 蒙古人的兴起和武力
第四十九章 欧洲人的理性复苏
第五十章 拉丁教会进行改革
第五十一章 皇帝查理五世的一生
第五十二章 君主、议会、共和国政体在欧洲实验的时代
第五十三章 欧洲新帝国的扩张
第五十四章 美国独立战争
第五十五章 法国革命战争、君主制的复辟
第五十六章 欧洲不稳定的和平
第五十七章 科学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五十八章 工业革命
第五十九章 现代政治与社会思想的进程
第六十章 美国势力的不断增大
第六十一章 德国的复苏与对欧洲的控制
第六十二章 轮船、铁路时代的新海外帝国
第六十三章 欧洲人掠夺亚洲,日本的复兴
第六十四章 大英帝国统治下的和平
第六十五章 欧洲的军备阶段与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六十六章 俄国的十月革命
第六十七章 全世界重建政治经济秩序
附录:世界大事年表
第四章 最初的鱼类
“世界只有几千年的历史”——当人们错误地怀有这样的见解的时候,其同时也会以为世界上的动植物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它们现在所呈现的样子,从来没有变化过。然而,当人类发现了化石并对其展开研究后,人们逐渐意识到自己认识上的错误,并且摒弃了原来的观点。这时候,人们开始怀疑,这些物种在漫长的岁月中,有着缓慢的进化和变化,正是这种质疑,最终有了“生物进化”的理论,就是说地球上的一切动植物都是从无生代(即前太古代)海洋中一些近似于没有组织的生物体、极为简单的原始生物,经过持续而缓慢的进化后,逐渐变成今天高级的生物体的。
不管过去还是现在,生物进化的问题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人们对这个话题的热衷程度完全不亚于“地球到底几岁了”这一古老话题。在曾经的一段时间中,生物进化论思想由于一些说不清的原因,被正统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视为异端邪说。当然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无论天主教、基督教、犹太教还是伊斯兰教教徒,都已经能够坦然接受生物进化论的理论,基本认同了万物同源的观点了。如今,人们基本已经认清这一事实:世界上没有一种生物是突然诞生的,它们都是经过长时间的演变而生成的。人们清楚地意识到,生命最早诞生于海洋,在经历了无数个日升月落之后,它们才逐渐演变成强大的、有意识的自由个体。
毫无疑问,生命是由诸多有机个体组成的。这些个体既不是可以无限延伸的静止不动的晶体,也不是团状或是块状的非生物体,而是一种有机生物体。与非生物体相比,这种有机生物体具有明显的特征:第一,有机生物体能够将其他物质摄人体内,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第二,有机生物体具有生命活力,可以繁衍后代。不过,生物体虽然能繁殖出新个体,但新个体与其母体之间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它们在保持“种族”相似性的同时,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而且,这种差异性不仅存在于母体与新个体之间,同时也存在于新个体与新个体之间。而这种规律适用于任何物种及其生命的任一阶段。
为什么生物体的后代和母体之间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关于这个问题,科学家们至今仍无法给予我们合理的解释。事实上,我们大可不必以科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只需从常识的角度来分析便可。对生物体而言,如果其生存的条件发生了变化,生物体本身也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任何生物体,其中总有部分个体异于其他个体,使得它们能更好地适应其所处的环境;也总有部分个体由于其本身的原因,使得它们难以在新环境中生存下来。这两类个体相较而言,前者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寿命更长,繁殖能力也更强,从而使得该种族通过它们得以繁衍,并且提高了该种族的平均适应性,让该种族向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这种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选择过程,就是“自然选择”。
关于自然选择,它不是一种科学假设,而是一种建立在生物个体差异与繁衍基础上的推测结果。在物种的进化及灭绝过程中,或许不止“自然选择”一种力量在支配,但迄今为止,科学家们仍无法一一解答。如今,人们唯一能够肯定的就是,自生物诞生之日起,“自然选择”就一直伴随着生物体而存在——只有那些缺乏基本常识和无视生命基本规律的人,才会否认这一基本事实。
至于生命的起源问题,许多科学家都提出了生动而有趣的推测,可是到了今天,也没有关于生命起源的明确说法和令人信服的理论。不过,几乎所有的权威人士都认可这样一个观点:最初的生命诞生于光照充足的海洋浅水区中的泥沙里,随着潮起潮落,这些生命四下散开,被从浅水区带到了海岸、潮间区以及大海深处。
在原始的世界里,潮水的活动极为剧烈。微弱的个体生命不断遭受着潮水毁灭性的打击。在潮水的涌动中,一些生命被卷进深海,因缺乏阳光和空气而死亡;一些生命被带到了岸边,因太阳的炙烤而死去。在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下,生命个体不得不向着有利于其生存繁衍的方向发展:有的生命选择生根,避免被潮水冲走;有的选择长出外壳,避免被阳。光晒干脱水。为了生存下来,这些生命个体还逐渐具备了一些能力,依靠味觉的敏感来寻找食物,依靠身体某部分对阳光的敏感从深海里、洞穴中爬出来或是逃离险象环生的浅滩。
可见,那些最早长出硬壳与甲胄的生物,它们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外形,不是为了抵御外敌,而只是为了防止自身因干燥脱水而死亡。与此同时,一些动物还进化出牙齿、爪子等生理“利器”,如前文提到的远古时期的海蝎子,其身上不仅拥有坚硬的外壳,还有利爪——这让它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称霸生物界。之后,一种生命力更顽强的物种出现了,它们长有眼睛和牙齿,而且还会游泳。此时大约是在“志留纪时代”,很多地质学家认为志留纪时代是在5亿年以前。而这种新生的物种就是我们已知的最早的脊椎动物,也就是最初的鱼类。
志留纪时代之后,地球进入了“泥盆纪”,这一时期脊椎鱼类的数量明显增加了。正因为鱼类在泥盆纪空前繁盛,所以泥盆纪又被人们称为“鱼类时代”。如今,地球上已经见不到这些古老鱼类的身影了,唯一可以知道的是,它们的身形与今天的鲟鱼、鲨鱼等极为相似。当时,它们在浩瀚无垠的海洋中来回穿梭,一会儿觅食于海藻间,一会儿跳出水面,一会儿又相互追逐嬉戏。它们的到来,为古老的海洋带来了无限生机。以今天的标准来衡量的话,这些舌老鱼类的个头都不算大,除了一种身长可达二十英尺的鱼种外,绝大多数鱼种的身长都不超过二三英尺。 关于这些古老的鱼类,人们无法通过化石找到它们的祖先,它们好像是凭空出现的,与更古老的物种之间不存在丝毫联系。虽然如此,但动物学家们却通过一些特殊渠道的考察以及对现存的与它们有血缘关系的鱼卵进行研究后,得出一些有趣的观点。他们认为,这些古老脊椎动物的祖先应该是软体动物,或是从嘴及其四周长出牙齿一类“利器”的小型水生动物。鱼类诞生之后,经过很长的时间,它们才进化为有牙齿、全身长满齿状鳞片的动物,如鳐鱼和角鲨等。而齿状鳞片的形成,使它们得以摆脱黑暗,朝着有阳光照耀的地方游去,最早的脊椎动物就这样出现在地质记录中了。
P8-10
当你打开这本书时,我会迫不及待地想告诉你:“没错!这就是你想要的!”威尔斯的这本《世界简史》作为通俗世界史的扛鼎之作,它就像小说一样好看、迷人,会让人忍不住一口气把它读完。
历史的写法有很多种,人们通常看到的是那种枯燥史料的堆砌,老生常谈的剖析,按照时间的发展和朝代的顺序写成的历史,没有崭新的见解,没有灵感的进发,对于历史事件的叙述是那样死气沉沉。
这些历史书会给我们带来沉闷无趣的印象,历史学家都好像是从远古走来的老学究,语言也几乎没有什么亲切感。然而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书不是这样,他写的历史另辟蹊径。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1866—1946)是英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毕业于英国皇家学院,曾是一名教师,但却以新闻和文学创作闻名于世。他所著的《世界简史》向人们展现了一种立体化多层次的历史。这本历史书有很多优点和特点,知识丰富,视野开阔,语言简洁通俗,站在较为客观的高度上将影响世界历史的大事件娓娓道来。历史能写得平易近人而且具有趣味性,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尝试和优点。
这本书名为《世界简史》,其开端不是从世界文明的发源地开始叙述,而是讨论了时空中的地球,探讨人类生活在怎样的宇宙中,我们的文明又是建立在怎样的自然世界中。虽然威尔斯所提及的一些科学见解和研究在今天看来已经落伍,但他将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等多领域的科学知识引入历史书,在当时他所生活的时代绝对是一个创举,也对我们今天的历史研究有很大的启发。
世界历史从来就是纷乱复杂的,从地球产生、物种起源、人类进化、文明产生,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其间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种族、宗教、战争、国家、工艺、科技等等,若是事无巨细地写出来,恐怕没有哪本书能够承载那么庞大复杂的内容。事实上,威尔斯的《世界简史》章节不多,文字也不具备长篇大论的特点,这可能也是它被称为“简史”的原因。但这并不能影响其内容的含金量,世界简史并不是历史的简单罗列拼凑,而是将复杂的世界历史作为参照物,对于那些影响今天的科学发现和历史事件,做出一个全面而又立体的论述和阐释。威尔斯所要强调的历史事件,不只强调其有多么耀眼显赫,更多谈到的是对今天人们的生活有何等重要的影响。
我们能够从《世界简史》中看到一个较为清晰的历史脉络,那些历史上著名的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老子、孔子、一耶稣、达摩、亚历山大大帝、阿育王、俄国沙皇等历史人物串联起世界历史,我们可以跟随威尔斯流畅的笔触穿越欧洲大陆、亚洲古国、美洲部落,从而进入一个又一个精妙绝伦的人类文明领域。威尔斯恬淡、简约的文字描述并不是要将读者束缚其中,而是令我们惊叹于人类文明奇葩的同时,将我们引入人类历史进程中。
威尔斯的《世界简史》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中文译本也不止一种,而我们新译的版本相较其他版本也有全新的特点。
第一,我们将原本出现的引文进行严格的核对,《世界简史》引用最多的是《圣经》原文,我们参照中文和合本《圣经》进行翻译核对,并注重宗教名词的严谨性,以免造成错译和误解。
第二,对原本出现的相关科学研究的结论做了简单注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威尔斯生活的时代对很多现象无法做出科学理性的解释,此译本对此有一定的补充和关注。
第三,此译本更注重译句的简约流畅,力图打造出一本人人都能看懂的《世界简史》,可以让中国的读者们更加喜爱世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