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荀子/线装中华国粹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战国)荀况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郭美星译注的《荀子/线装中华国粹》是儒家代表人物荀况的言论汇编。荀子是先秦诸子中的一大家,他批判和总结子各家各派的学术思想,是孔子之后的又一个集大成者。他虽出自孔门,而思想之博大,非儒家所可包容。《荀子/线装中华国粹》凡哲学、伦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乃至语言学、文学,皆在精辟之论,为先秦一大思想宝库。《荀子/线装中华国粹》之译注,博采前人之长,而又力求超越前人之短。颇多独立见解。译文也甚通顺流畅,有自已的特色。

内容推荐

郭美星译注的《荀子/线装中华国粹》为战国时人荀况所著,是一部阐述先秦儒家思想的著作。荀况,即为荀子,是战国时代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他创立了被称为“孙氏之儒”的儒家支派,与以“孔儒正宗”自居的“思孟一派”相对立。其实无论苟子、孟子,他们的思想都是在孔子的儒家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的,是对孔儒之道改造升华的产物。

目录

序 言

劝学篇第一

修身篇第二

不苟篇第三

荣辱篇第四

非相篇第五

非十二子篇第六

仲尼篇第七

儒效篇第八

王制篇第九

富国篇第十

王霸篇第十一

君道篇第十二

臣道篇第十三

致士篇第十四

议兵篇第十五

强国篇第十六

天论篇第十七

正论篇第十八

礼论篇第十九

乐论篇第二十

解蔽篇第二十一

正名篇第二十二

性恶篇第二十三

君子篇第二十四

成相篇第二十五

赋篇第二十六

大略篇第二十七

宥坐篇第二十八

子道篇第二十九

法行篇第三十

哀公篇第三十一

尧问篇第三十二

试读章节

就资质、智力和才能而言,君子与小人都是一样的。喜好光荣而讨厌侮辱,喜好利益而讨厌危害,君子和小人都是一样的,但是他们求得这些东西的方法却不同。小人极力做荒诞的事却要人们相信他,极力做奸诈的事却要人们亲近他,做禽兽之事却要人们夸赞他。思考问题却不明事理,做事却不够稳妥,坚持的主张却不成立,结果一定不会得到他想要的,且一定会遭受他所厌恶的。至于君子,对人守信用,也希望别人相信自己;对人忠诚,也希望别人亲近自己;美好正直、治理有方,也希望别人夸赞自己。思考问题很容易明达事理,做事很容易稳妥,坚持的主张很容易成立,结果一定会得到他所想要的,也一定不会遭受他所厌恶的。因此君子不得志时也不会被埋没,显达时则会名声显赫,死后名声会更加光大。小人对此都会伸长脖子,踮起脚跟,羡慕地说:“他们的智慧、思虑和资质,本来就是可以做圣贤的啊。”而不知其实君子与自己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是君子举措得当,而小人举措失当而已。因此,详细地审察小人的智力与才能,足见他们也有充分的智力,可以做到君子能够做到的事。譬如越国人习惯越国的风俗,楚国人习惯楚国的风俗,君子习惯于安居华夏,这不是智力、才能、资质本来如此,而是他们的举措和习俗不同而已。仁义德行,是常守安全的方法,但并不是没有危险的时候;污秽、怠慢、欺凌、劫掠,是常常遭受危险的方法,但是未必没有安全的时候。因此君子遵循恒常之道.而小人遵循险怪之道。

凡是人都有相同的地方:饿了就要吃饭,冷了就要温暖,累了就要休息,喜好利益,而讨厌灾害,这都是人生来就有的本性,是不需要依靠什么而如此的,是禹和桀的相同之处。眼睛能分辨白、黑、美、丑,耳朵能分辨声音的清浊,嘴巴能分辨酸、咸、甜、苦,鼻子能分辨香气和腥臊,身体皮肤能分辨冷暖、生病和健康,这也是人生来就有的,是不需要依靠什么就如此的,也是禹和桀所相同的。人可以成为尧和禹,可以成为桀和盗跖,可以成为工匠,也可以成为农民、商人,这是人们的举止和习俗积累而成的。成为尧和禹就会常处于光荣的地位,成为桀和盗跖就会常处在危险耻辱的境地;成为尧和禹就会常常快乐安逸,成为工匠、农人和商人就会常常烦恼费心。但是人们都极力做烦恼费心的事而很少有人做快乐安逸的事,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他们无知鄙陋。尧和禹不是生来就具备特殊的才质,是因为他们从不断改变原有的本性开始,经过长期的修身养性,以及美好的修行,等到将原有的恶劣本性去掉之后才具备的。

人生来便是小人,没有老师教导,不知礼法,就只能唯利是图。人生来便是小人,又遇到了乱世,学到了混乱的风俗,这是小上加小、乱上加乱啊。如果君子不得势位来教导他们,他们是不会开窍,更不会接纳的。今天人们只知道口腹之欲,又怎么会知道礼义?怎么会知道辞让?怎么会知道廉耻和礼义的部分和整体?不过是张嘴咀嚼,香甜地吃饱而已。人如果没有老师、不知礼法。那么他们的心只能以口腹之欲为正当。今天假使人们生来没见过牛羊猪狗肉和稻米、谷粱,而只见过豆子、豆叶和糟糠,那么人们就会以后者为可口的食物了。突然把牛羊猪狗肉和稻米、谷粱等食物放到人们面前,大家都会吃惊地看着说:“这是什么奇怪的东西啊?”这些东西闻起来很香,吃起来很甜,吃了之后身体舒服,人们无不丢掉豆叶、糟糠而选取这些东西。今天是用先王之道、仁义的纲纪,来帮助人们群居生活,帮助人们相互持养,帮助人们相互装饰。以实现安全稳定呢。这和桀、盗跖之道相比,差别真是太大了,这就好比是牛羊猪狗肉、稻粱与豆子、豆叶、糟糠之间的差别啊。然而人们都极力去走桀、盗跖的道路,而很少有人选择实行先王之道,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他们鄙陋无知。鄙陋是天下人共同的祸患,是人的大灾大难。因此说:仁人喜欢用道理劝告他人。用道理劝告并展示给他们看,使他们养成习惯,不断遵循并重申这些道理;那么闭塞的人突然就会通达,鄙陋的人突然就会知识广博。愚笨的人突然就会聪明起来。如果不这样做的话,那么商汤、武王在上位又有什么益处?夏桀、商纣在上位又有什么损害呢?商汤、武王活着,天下就跟着得到治理;夏桀、商纣活着,天下就跟着混乱。这样说来,岂不是人的本性是本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的吗?

P31-33

序言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安泽)人。十五岁即游学于齐,曾在齐国国都临淄的稷下学宫讲学,并三次担任“祭酒”之职。时人仰慕荀子的学问,尊称其为“荀卿”。后为避汉宣帝刘询讳,人们将“荀”改为“孙”,故后人又称其为“孙卿子”。荀子在齐国受到诋毁而适楚,楚相春申君以之为兰陵令。公元前Z38年,春申君去世,荀子随之被罢免。之后,荀子便定居于兰陵,著书立说,直至去世。

荀子的文章当时以单篇流传,西汉时,刘向整理、校订了荀子的著作,将其编订成书,定著三十二篇,命名为《新书》。唐代杨弁重新编排荀子的著作,并将书名改为《荀子》,这就是今本《荀子》的开始。学界普遍认为,《荀子》一书中的大部分篇章为荀子自著,《议兵》《强国》《大略》等少数篇章可能是荀子弟子的记录,但这些篇章与荀子的思想并不矛盾,依然可以作为研究荀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荀子生活在政治动荡,民不聊生,而在思想上却又百家争鸣的时代,他热切地希望天下统一和安定。因此他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吸收并批判各家思想,从哲学、伦理、政治、教育、艺术、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荀子的思想综罗各家而又归于一统,这为大一统的国家制度的实现奠定了思想基础,而这也使得荀子成为战国末期的一个集大成的思想家。

在哲学上,荀子反对人格化的“天命”观念,提出了自然的天道观。他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天论》)在荀子之前,人们认为尧之所以能够得到天下,桀纣之所以失去天下,这都是上天的意志。但荀子认为,天是没有意志的,天地自然的运行有其固定的法则,人们依照这些法则去做就会得到好的结果,不按照这些法则去做就会得到坏的结果,因此天下的得失,关键在于统治者是否按照治理天下的法则去统治万民。以自然的天命观为基础,荀子提出了注重经验的认识论。他认为,人们认识的来源在于“天官”,所谓天官,也就是人天生的感官,即眼、耳、鼻、舌、身。但感觉经验未必准确, 因此还需要通过“心”的思量,将感觉经验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因此荀子说:“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荀子。天论》)除此之外,荀子在解除认识的弊端、事物命名的方法、论证的原则等方面也有重大的贡献。

在伦理学上,荀子与孟子相反,提出了“人之性恶”的主张,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也就是说,人的本性是恶的,而人之所以能够为善,那是“伪”一一后天教化的结果。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荀子并不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是认为人的本性是无所谓善恶的,人只有顺从自己的本性而不加节制才会变恶。其依据的是荀子的下面一段论述: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荀子·性恶》)

依据这段话,好利、嫉恶、耳目之欲这些都是人天然的本性,这些天然的本性是无所谓善恶的,至于人最终变善还是变恶,关键在于后天的努力。如果人总是顺从自己的欲望,那他就会变恶;如果人能以礼义为标准节制自己的欲望,那他就会变善。因此有的学者反问:“如果人的本性就是恶的,那又怎么可能会变善呢?”不管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还是“顺人之性会变恶”,总之,荀子的“性恶论”为他“隆礼重法”的政治学说奠定了人性论基础。

荀子看到了顺人之性可能导致的弊端, 因此在政治上,他注重礼和法的作用,他说:“人君者, 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强国》)荀子推崇明礼知法的大儒,他认为,君主只有任用这样的大儒才能够得到天下。以前的儒者虽然不反对用法,但他们更强调的是道德教化。比如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因此,荀子提出以礼和法来治国,的确是儒家思想的重大变革。另外, 以往的儒者大多“尊王贱霸”,而荀子却在一定程度上肯定霸道的意义,这说明荀子思想不只局限在儒家内部。而是吸收了其他各家之所长。荀子“隆礼重法”“王霸并用”的思想对先秦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学生韩非,综合了荀子与早期法家的思想,成为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和代表人物,而李斯则直接参与政治实践,帮助秦国统一天下,并建立了大一统的政治制度,此后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实践都受到了秦制的影响。

此外,荀子在教育、乐论、文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他的《劝学》是中国古代的教育学名篇,《乐论》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经典著作,《成相》乃后世弹词之祖,《赋》篇对汉赋的兴起有着重大的影响,甚至荀子的文章本身也质朴雄健、 自成一家,是中国古代散文的典范。然而以上所述不过是荀子思想和成就的大端,荀子思想之博大精深,还需读者在阅读时慢慢体会。

本书的注、译参考了古今学者的很多研究成果,其中当代学者的著作主要有:张觉,《荀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工995年版;高长山,《荀子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蒋南华、罗书勤等,《荀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在此向作者表示感谢。因水平有限,本书肯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7:5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