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救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来自于清醒的自我。
《清醒地活:开启最高版本的自己》将教会我们如何优雅地解开生活中的每个结,让心灵自由翱翔。精确和简洁的风格正是这本书所体现出来的纯粹大师风范。迈克·辛格用简单却又深刻的方式,带领读者从束缚的意识出发,直达自我,超越我们短视而受限的自我形象,达到内心自由和解放的状态。
本书在全球范围内享有极高赞誉,出版后即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之后在土耳其、巴西、西班牙、瑞士、日本、中国台湾地区、荷兰、丹麦、芬兰、波兰、意大利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出版。
畅销书作家、瑜伽、冥想大师迈克·辛格将从崭新的视角带你探索内心、认识自我,为你正经历的烦恼、纠结、痛苦找到良药。
面对漫漫人生路,我们会迷茫、焦虑,会不知所措,那是因为我们受到了自己惯性思维和情绪的影响,从而迷失了自我。当我们处于清醒状态的时候,内心世界就会被打开,内心蕴藏的能量就会被激发出来。
《清醒地活:开启最高版本的自己》分五个部分,循序渐进地带你迎接清醒的自我。首先你要做的就是倾听头脑中的声音,与内心的室友对话,从而唤醒自己的意识,找到清晰的自我。然后你才会感受到自己所拥有的能量,学会现在就放手,拔掉内心的刺,突破封闭的自我。最后你要做的就仅仅是拥抱生活、享受生活了。
如果你能享受生活,直面自己的内心,每一刻都会给你带来改变。如果你愿意接受生活的礼物,而不是拒绝的话,你就会发现,深藏于内心的能量会激发你,滋养你,给你带来穿越人生的力量。
内心的成长在于不要总想着自己,不要过于自我,这是唯一能实现内心安宁与满足的办法。当你意识到,那个总是在内心喋喋不休的“我”是永远都不会满足的时候,你就已经做好了要成长的准备。但凡事都会有麻烦。问一下自己,最近一次感觉到自己没什么烦恼是什么时候?问题总是一个接着一个。就算这个问题消失了,也还会出现另外的问题。
关键就是,如果不能从那个有许多问题的自我中解脱出来,你就会永远都有问题。当困扰你的问题出现时,不要问,“我该怎么办?”而是要问,“究竟是哪一部分的我对此备感困扰?”如果你问,“我该怎么办?”你就陷入到了这样的状态:觉得真有什么问题必须要处理。如果要平心静气地面对问题,就要明白这个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的原因。如果你感觉自己在嫉妒,那么不要试着去看该如何保护自己,而是要问一问,“哪一部分的我在嫉妒?”这会使你审视内心,看看自己究竟是哪一部分出现了嫉妒的问题。
一旦你搞清问题所在,就问问这个问题,“是谁发现了这一点?是谁注意到了这样的内心困扰?”这样的询问是解决问题的良方。你能看出困扰所在,这就说明你并未深陷其中。观察某事的过程需要的是主观一客观的关系。主观可以称作“目击证人”,因为它正是观察到所发生的一切的个体。客观是你所观察到的一切,在本例中,就是内心的困扰。对内心的问题保持客观的意识总是好过将自己迷失在外部世界中。这正是有精神境界的人和世俗的人之间的本质区别。世俗并不是说你一定得拥有金钱或地位。世俗意味着你会从外部世界寻找解决内心问题的办法。你认为如果改变了外部的事情,自己就会没事了。但没有人能够通过改变外部的事情而真的没事。总是会出现下一个问题。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用目击者的身份来观察意识,彻底改变你的参照模式。
要真正获得内心的自由,你必须客观地看待自己的问题,而不是让自己迷失其中。要是你将自己的精力都迷失在问题中的话,绝对不可能找到解决的办法。人人都知道,要是对一个问题焦虑、害怕或是愤怒的话,是无法良好应对的。你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应该是自己的反应。只有知道这个问题是如何影响了你的内心,才能找到解决外部问题的办法。真正的问题在于你的内心中有什么东西几乎影响到了每一件事情。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应对那部分的你。这就意味着要将“解决外部的意识”变为“解决内部的意识”。过去认为只有重新处置外部世界的事物才能解决问题,这种习惯也必须改变了。彻底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走入内心,释放出那部分看起来与现实有诸多问题的自我。
释放出将一切都看成问题的那部分你,看起来似乎不太可能,可事实并非如此。确实有一部分你可以从你自己的情节剧中抽出身来。你可以观察自己嫉妒或是生气的状态。而不必对此进行思考或是解释;可以只是意识到这一现象而已。那么目睹这一切的又是谁呢?是谁注意到了内心正在进行的变化呢?当你对某位朋友说“每次和汤姆交谈都让我很沮丧”时,你是如何知道自己是在沮丧呢?你知道自己沮丧是因为你身临其境,知道其中发生了什么。在你和愤怒或是嫉妒之间是有区别的。你就是那个身I晦其中,观察到这些现象的人。一旦你坐上了意识的座椅,你就能够去除那些个人的干扰。你会开始观察。意识到自己正在对内心所发生的事情加以留意。这是很容易做到的。你所看到的是一个带有一切优点和缺点的人类。你也许可以将其称为自己内心的“室友”。
如果想和自己的这位室友见面,那么就试着沉入自己的内心一会儿,完全地独处,安静地待一会儿。你有这样的权利;这是你的内心王国。但不是让你在其中追寻宁静,而是让你去倾听那永不停息的喋喋之声:
“我为何要这么做?我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呢。这纯粹就是浪费时间。除了我以外,内心里不会有别人。这究竞是在干什么?”
果然不出所料,你的室友出现了。你可能非常想要拥有内心的宁静,可你的室友却不愿意合作。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你要在何时去尝试着保持安静。而在于这一现象反映出了你是如何看待每件事情的:“我喜欢这。我不喜欢那。这很好。那很糟。”就这样絮絮叨叨。通常情况下你也不会留意到,因为你没有退一步来进行观察。因为身处其中,你就无法意识到,实际上自己在聆听这个声音的过程中就已经被其催眠了。
总的来说,你的内心世界中并非只是你一人。而是有着截然不同的两个部分的你。一个你是你的意识、观察,以及意愿的中心。另一个则是你所观察到的你。问题就在于,你所观察到的那一部分从来就不会住嘴。如果你能消除那部分的你,哪怕只是片刻,你就会体验到从未有过的平和与安宁。
假设你可以不必随身携带着这样的自我,想想看会是怎样的情形。精神上的真正成长就是摆脱这样的困境。但首先你得意识到自己是被一个疯子拘禁在了内心世界里。不论在什么样的处境或是情形下,你的室友都有可能会突然决定说,“我不想待在这里了。我不想这样做。我不想和这个人讲话。”你会立刻感觉到紧张和不适。你的室友会在你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毁掉你正在做的任何事情。他可能会毁掉你的婚礼,甚至是新婚之夜!这部分的你会毁掉任何事情、所有事情,而通常情况也正是如此。
P15-18
“尤其要紧的是:你必须对你自己忠实;正像有了白昼才有黑夜一样,对自己忠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威廉·莎士比亚
以上是莎士比亚流传千古的名句,这是《哈姆雷特》第一幕中波洛涅斯对自己的儿子雷欧提斯讲的一番话,清晰而明确。这番话告诉我们要保持和他人之间诚实的关系,就应该首先诚实地对待自己。但如果雷欧提斯能完全诚实地面对自己,他就会意识到父亲让自己做的事就如同水中捞月。那么,我们要对哪一个“自我”诚实呢?是坏心情的自我,还是做错事而感觉不自在的自我?是感觉抑郁或沮丧时,从内心的幽暗处发出声音的自我?还是在生命的某些瞬间,感到生活无限美好和光明的自我?
从这些问题里,我们发现,“自我”的概念比我们之前预想的要难捉摸一些。如果雷欧提斯能求助于传统心理学的话,也许能对他有所帮助。心理学之父弗洛伊德(1927)将精神分做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他将本我看成是人类原始的,动物的本性;超我则是社会灌输于我们内心的评判系统;自我是我们在外部世界呈现的样子,需要在另外两股强大的力量之间保持平衡。但这些内容肯定对雷欧提斯也没有什么帮助。毕竟,在这些互相冲突的力量之间,我们应该对哪一个坦诚以待呢?
看来事情并不总是像它们看上去的那么简单。如果我们敢于探究一下“自我”的实质,就会产生许多人不愿问的问题:“我性格的各个方面和‘自我’是统一的吗?哪个是我的真实‘自我’?”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会展开一场探索“自我”的旅程。但和传统的方式不一样。我们既不求助于心理学专家,也不求助于伟大的哲学家。我们既不会在历史悠久的宗教观点中进行辩论和选择,也不会求助于那些有研究数据支持的人的观点。相反的,我们只会依赖于一个对此有非凡的直接知识的人。我们会求助于一个专家,这个专家在其一生中的每时每刻,都在搜集必要的信息,以期能完成这一伟大的探索。这个专家就是你自己。
我们不在意你读过些什么书,上过些什么课,参加过什么讲座。我们只在乎你对自己的直觉体验是什么。我们也不探求你有何知识;而只想追寻你的直接体验。你是胜任的,因为不论何时何地,你的“自我”就是你。我们只是帮助你找到你的真实自我,毕竟,在探索自我的旅程中总有许多困惑。
本书的各章就是一面面镜子,帮助你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自我”。虽然我们要进行的是一场内心的旅程,但是会涉及你生活中的每个方面。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坦诚地以最自然、最本能的方式来看待自己。记住,如果我们找寻的是“自我”的根本,实际上就是在找寻你自己。
在读完这些章节后,你会发现自己对那些非常深奥的话题了解得比你自己想像的还要多。事实就是,你已经知道该如何找到自己;只不过一直以来被分神了,被误导了。一旦重新找到重点,你会意识到,自己不仅有发现自己的能力,还有解放自己的能力。至于是否要这么做则完全取决于你。因此在完成探索自我旅程的时候,你将不会再有疑惑,不会再缺乏力量,也不会再责怪他人。你会确切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一旦你确定要在实现自我的旅途上走下去,你就会对本来的自己油然而生一股强烈的敬意。只有在这个时候,你才会真的懂得欣赏这次旅程的深意:“尤其要紧的是——对你自己忠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