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所有仪式完毕后,王子在卡拉法和皮科洛米尼枢机主教的护送下来到枢机主教德拉·罗韦雷的阿帕斯托利宫。他将人住这里。教皇宫的神职人员、特使和其他高级教士,仍保持着从拉特兰教堂骑行到梵蒂冈的骑行次序,紧随其后。到达宫殿大门后,王子曾试图向枢机主教们表达自己的谢意,但他们却没有给王子这个机会。骑行到花园入口处后,他们就与其他高级教士一同离去了。由于已到夜间,费代里戈大人没能向枢机主教们统一致谢;此外,由于枢机主教们在向教皇引见王子时没有遵循惯常的做法,因而王子也无法以恰当的方式向他们单独表示谢意。
教皇在12月21日星期五早上离开住所前,将枢机主教们召集起来,并让我与乔瓦尼·马里亚大人担任礼仪文书(Clerks of Ceremonies)。教皇询问我们,在接见身为王子、公爵以及费兰特国王次子的费代里戈大人的那天,应该做何安排,以及王子应该什么时候在枢机主教会议上宣誓效忠。宗座陛下尤其想知道,应该安排王子位于枢机主教们中间,还是其后。我告知教皇,之前费兰特国王的四子弗朗切斯科大人来到罗马代表其父向教皇英诺森八世宣誓效忠时,两名枢机主教被派到远至财政院的地方去迎接他,并将他带到教皇面前。有了这个先例,我建议可以仿效这种安排。我进一步指出,尽管在效忠礼上,通常不安排护送,但若是国王的儿子或是显赫的王子前来宣誓效忠,程序可以稍作变通。【46】此外我提议,费代里戈大人应该被安排在倒数第二位执事枢机之前。枢机主教圣塞韦里诺和教皇均表达了类似的想法。王子通过罗马总督、塔拉戈纳大主教提醒教皇,他在教皇保罗二世在位期间来到罗马时,是被安排在曼图亚的枢机主教之前的,他那时是等级最低的执事枢机。
在听取了我的意见后,宗座陛下起身,并在枢机主教们围在他身边时,收走了所有枢机主教的投票。当时我正跪在他们中间。阿斯卡尼奥以及其他一两位枢机主教在投完票后指出,他们记得费代里戈大人的弟弟——弗朗切斯科大人当时是被安排在所有执事枢机之后。尽管在我看来这不正确,但我未作任何评论。不过我也插话指出,这两个王子一个是四子,另一个是次子,出于这个原因,二者的等级是不同的。在我插话时,阿斯卡尼奥枢机主教向我问道:“费代里戈大人与米兰公爵,二者中谁的地位更高?”我回答说:“据我们所知,在仪式中,费代里戈大人的地位要比米兰公爵高不少,因为费代里戈大人作为国王的儿子,地位不仅高于公爵,甚至还高于神圣罗马帝国的选帝侯。”泽诺枢机主教在投票之前曾反对说,投票不应该当着我与乔瓦尼.博尔贾的面进行。但当教皇指出,因为我俩是负责将决策付诸实施之人,所以必须尽可能清楚地知晓这些讨论与决定后,泽诺枢机主教同意在与他所传召的皮恩扎主教意见协调一致的基础上进行投票。然而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由于皮恩扎主教被派去陪同费代里戈大人,未能前来,所以泽诺枢机主教坚持拒绝投票。【47】最终,宗座陛下决定接受多数投票人的意见,委派两名最年轻的枢机主教护送费代里戈大人从财政院到教皇面前;并且(如先例中的那样)安排王子位于最后一名执事枢机之前;不过今天在宣誓效忠时,他不应坐在枢机主教中间,而应该与他的特使们一起站在司铎枢机后面的传统位置上。
在费代里戈大人向宫殿走来的同时,最年轻的两名枢机主教——阿斯卡尼奥和圣塞维里诺,与教皇的众多随从一起前往通向宗座厅(Sala dei Pontefiei)的阶梯处与王子会面。他们在那里向王子表示了欢迎,并与王子的陪同们(包括前面提到的七名特使)一起护送王子。我们做出这样的安排,可以让费代里戈大人的随从及其他使节在下马后能够迅速到达教皇所在的房间。随后王子与两位枢机主教(阿斯卡尼奥在前,圣塞维里诺在后)以及跟着他们的其他同伴来到宗座厅。
P35-36
引言
序幕: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当选
第1章 阿拉贡的费代里戈大人访问罗马
第2章 教皇访问罗马的教堂
第3章 土耳其大使的来访与卢克雷齐娅的第一次婚姻
第4章 阿方索二世的加冕
第5章 乔弗雷博尔贾大人的婚礼
第6章 查理八世和法军在罗马
第7章 教皇特使会见神圣罗马皇帝马克西米利安
第8章 博尔贾家族反对奥尔西尼家族的第一次军事行动
第9章 罗马的复括节 庆典
第10章 甘迪亚公爵遇害
第11章 宠臣科森扎大主教巴尔托洛梅奥弗洛雷斯的落马
第12章 萨沃纳罗拉权力的终结
第13章 卢克雷齐娅的第二次婚姻和切萨雷的权力之战
第14章 罗马的大赦年公告
第15章 切萨雷在弗利的胜利以及谋杀比谢列公爵
第16章 与法国和西班牙结盟反对那不勒斯和科隆纳
第17章 卢克雷齐娅与阿方索德埃斯特的婚礼以及圣诞庆典
第18章 教皇出访皮翁比诺
第19章 枢机主教摩德纳的费拉里之死及其葬礼
第20章 博尔贾家族的胜利
第21章 亚历山大六世的染病与去世
第22章 尾声
附录1 记述瓦伦蒂诺公爵残杀其敌人的方式
附录2 博尔贾家族及其新近的史学家
文献来源
拓展阅读书目
人物索引
【7】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以其臭名昭著、特立独行而在教皇史中为人所熟知。“博尔贾”也成为了十五世纪教会腐败与罪恶的代名词。据说,博尔贾家族给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多样而辉煌的文化和政治追求中增添了十分令人不齿的特质。他们为了建立一个新王朝不择手段。谋杀、背叛、罪恶充斥着梵蒂冈的教廷内外。尽管亚历山大一直被视作博尔贾家族的绝对头目,但他并非一位独行者。他的两个孩子——切萨雷与卢克雷齐娅的故事同样令人毛骨悚然。对博尔贾家族做这样宽泛的评价和描述是很容易的,特别是当概括化结论取代了更为具体的解释时。但是,如果想使这种结论或评价无可非议,我们必须要有当时的官方或私人记述加以证实,同时也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即使亚历山大的统治不断遭到各种谴责,但我们也只有在尊重同时代原始文献的基础上,以及在文艺复兴意大利和基督教世界的宏观视角下理解其成败时,才能公正地看待这位教皇的统治。
关于十五世纪末的亚历山大教皇和教廷当局,有很多富有价值且多样化的史料。除了官方档案(如秘书厅颁布的法令、诏书和其他一些文件)外,还有许多关于当时罗马的非官方文献。官方档案不能提供关于当时时事的个人或私下评论,但使节的报告、编年史、私人书信和日记等则可以直接反映个人对时事的看法。【8】此时的意大利人已经敏锐地意识到记录过去和当下所发生之事的意义,其他国家的人也很热衷于报道和分析各种时事。因而教廷和教皇之事引起了各类人的关注,观察视角也各不相同。亚历山大六世的所作所为引发了时人丰富而充满想象的记述。罗马政府的一位文职人员斯特凡诺·因费苏拉编纂了一部罗马城的历史,他把主要目光放在了亚历山大六世统治晚期。另一位历史学家保罗·焦维奥生活在博尔贾时代,但他的记述更多涉及的是博尔贾之后的历史。马里诺·萨努托并非罗马人,不过他从亚历山大上台之初就开始以日记形式记载发生在罗马和意大利的事情。驻罗马的诸国使节,比如威尼斯使节安东尼奥·朱斯蒂尼亚和服务于费拉拉(公爵)的使节科斯塔比利,在向本国政府的报告中均包含了各种发生在罗马的事实与流言。1527年罗马之劫时在教皇国担任重要职务的圭恰尔迪尼虽不是亚历山大六世统治的亲历者,但其作品依然对之给予了很大关注并很有影响力。最后是约翰·布尔夏德。他一直担任亚历山大六世的礼仪官(Master of Ceremonies),并以私人日记形式为研究博尔贾时代提供了最丰富的资料来源。
如此多的历史叙述者必然为我们展现出不同的关于亚历山大教廷的图景。但当我们去思考各种私人记述的准确和真实性时,这种多样化的记述就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这尤其体现在对博尔贾家族负面评价的描述上。几乎所有作者都用很多详尽的细节对博尔贾家族的负面秘闻大加刻画,但布尔夏德作为一位内部人员,常常忽略了这些坊间谣言。考虑到布尔夏德目睹了很多实际发生之事,他的记载在真实性上比那些大使的报告和编年史家的记述更胜一筹。毕竟使节和编年史家的消息源最多是那些有利益关系的枢机主教们和其他教职人员,且更多是通过官方文件了解到教皇的表面行为。【9】因此,最骇人听闻的故事在因费苏拉、萨努托和其他人的作品中反复出现,但布尔夏德的《日记》则鲜有提及。所以,确定布尔夏德《日记》在多大程度上是完整和客观地反映了亚历山大六世统治下的罗马政治和生活显得非常重要。由于布尔夏德作为一个人,也有自己的偏见和喜好,因此我们有必要更加细致地了解下其人和其作品的特色。
约翰·布尔夏德生于十五世纪中叶的哈斯拉赫(Haslach,邻近斯特拉斯堡)。毫无疑问,他是一位德意志人,并且有明显的亲德倾向。他进入教会,成为神职人员,并于1481年来到罗马(当时还是个年轻的小伙子)。两年后他成为了教皇的礼仪官。他担任这个与宫廷礼仪和秩序密不可分的职务直至去世。1503年,他还被任命为奥托主教。1506年5月去世前,布尔夏德曾尝试谋求枢机主教之位,但未如愿。在这二十多年里,除了一次短暂的斯特拉斯堡夏季之旅(他在斯特拉斯堡保有一些圣职)和几次陪同教皇特使出访(如前往那不勒斯为阿方索二世加冕)外,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罗马度过的。
……
【26】【27】卢克雷齐娅同样不应如此受人谴责。她不是一个放荡和充满罪恶的吸血鬼,她不过是她父兄政治野心的不幸牺牲品而已,甚至很长时间内让人误以为她是罗马教皇宫廷中的首席贵妇。布尔夏德对她的描述很少但并无贬斥之意。其他同时代作者的记述也不像后世故事编写得那样不堪。卢克雷齐娅稍有姿色。作为一个女孩.她醉心于博尔贾家族在罗马的奢华生活和仪式中,但除此以外,她只是一个用于家族联姻的棋子。她对第二任丈夫比谢列公爵的喜爱并未挽救他最后惨死于切萨雷部下的刀下。这出悲剧过后,卢克雷齐娅与阿方索·德·埃斯特的第三段婚姻终于给了她安全而稳定的生活。她后来在费拉拉的成年生活可以成为我们了解其性格和能力的关键。只有仅用“奢靡”等词来形容她在罗马宫廷的早期生活时,她的性格和能力才是无法被理解的。
切萨雷确实以冷酷地追求权力与残忍的手段而著称。他杀人不眨眼,不择手段地追求自己的目的,对待女人也亳不手软。很明显,在亚历山大在位的最后几年中,切萨雷对罗马的影响已经超越了他的父亲。虽然他的权力膨胀得很快.但我们也不能夸大其能力。他的军事与政治谋略把教皇国凝结为一个整体,具有应对危机的能力,同时也拥有博尔贾家族天生的管理才能,把被他征服的城镇治理得井井有条。【28】马基雅维利作为佛罗伦萨的使节见证了这一切,并深切感受到了切萨雷的人格魅力,但他在《君主论》中把这位公爵的人格描绘得过于伟大和理想化了。实际上,切萨雷在洞察力和外交手腕上比他父亲要欠些火候,这成了他的致命弱点。在亚历山大六世去世时,有许多因素导致了切萨雷的失势,但可能最需要注意的是他盛名难副。由于缺乏像他父亲一样的组织能力和倾听意见的意愿,他更像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性格在很多方面仍然是个不解之谜,但他在教皇国所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他父亲的权势。后来的尤利乌斯二世正是在切萨雷的成就上继续巩固教皇的势力的。而切萨雷的失败也标志着博尔贾家族希望在教廷内维持其财富和世袭权力企图的失败。
以政治和王朝目标的成败来作为评价亚历山大六世的主要标准,这本身就表明了亚历山大六世,或者说文艺复兴时期教皇最根本的失败所在。是否应该持这一标准来看待教皇的争论并不是15世纪晚期才首次出现。数十年前就有很多批评家对教皇的各种诉求和政策提出了批评。但必须承认的是,亚历山大使得这一批评受到广泛关注。大赦年,前来罗马的二十万朝圣者感受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教会的物质主义和腐败堕落。虽然博尔贾家族的罗马与文艺复兴其他时段的罗马并无太大差异,亚历山大六世与其他文艺复兴教皇也并无很多不同,但对于亚历山大六世的所有敌人——家族的私敌、教会腐败的批评者以及文艺复兴教皇制度的攻击者而言,亚历山大代表了一切道德上的罪恶和无耻。【29】然而,与这一时期的许多其他论断一样,我们多少可以从布尔夏德的记述中看出,这样的论断需要在多大程度上进行限定。尽管不无瑕疵,布尔夏德的《目记》仍然是那个时代有力的见证者。作者笔下那些摄人心魄的故事和思想,引人遐想的社会生活图景,以及丰富多彩的人物角色(其中最耀眼的当属罗德里戈·博尔贾,教皇亚历山大六世),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那个时代。
本书文本全部来自塞拉尼(E.Celani)编辑的两卷本《从1483至1506年的约翰·布尔夏德日记》(Johanni Burckardi Liber Notarum ab anno 1483 usque adannum 1506,citta di Castello,1906),这也是布尔夏德《日记》的权威版本。由于布尔夏德对亚历山大六世统治时期的记述篇幅过大,有接近二十五万字,占据了整本《日记》的一半以上,因此我们在节选时进行了删减,保留了六万字。尽管大部分原文都被舍弃,但它们都是些重复而烦琐的仪式细节以及在梵蒂冈效力的人员名单和头衔清单而已。此外在原始的《日记》里,还保留了不少有价值和意思的插话,它们散布于那些仅对布尔夏德这个礼仪官有用的日常官方的记述中。
杰弗里·帕克编的《博尔贾宫廷--布尔夏德日记选(插图本)(精)》文本全部来自塞拉尼编辑的两卷本《从1483至1506年的约翰·布尔夏德日记》,这也是布尔夏德《日记》的权威版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以其臭名昭著、特立独行而在教皇史中为人所熟知。“博尔贾”也成为了十五世纪教会腐败与罪恶的代名词。据说,博尔贾家族给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多样而辉煌的文化和政治追求中增添了十分令人不齿的特质。他们为了建立一个新王朝不择手段。谋杀、背叛、罪恶充斥着梵蒂冈的教廷内外。在这一权威版本中,日记以其鲜明的特点成为研究博尔贾时代的重要史料。
热播美剧《波尔吉亚家族》的历史真相,西方宫斗题材的经典力作!
杰弗里·帕克编的《博尔贾宫廷--布尔夏德日记选(插图本)(精)》精选了近百幅精美插图,文图意美,真实揭秘了意大利最具权势家族,完美再现了博尔贾家族的盛世兴衰,是西方宫廷政治与宫廷文化最经典的代表作,同时也是研究博尔贾家族最权威的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