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拉沁夫是草原的歌者,是艺术地绘制草原的高手。他写的散文作品所选择的题材、提炼的主题、塑造的人物形象,都具有浓郁的草原色调、草原气质、草原风采。读玛拉沁夫的散文作品,我们可以体会到艺术的神秘的一面,它能把你轻轻带到蒙古草原上,让你犹如置身于一望无垠的绿草丛中,犹如看到了人欢马叫的场景,听到了一首首悦耳的牧歌。
下面,就让为我们翻开《玛拉沁夫文集(卷6散文)》,领略一下他的散文风采吧!
| 书名 | 玛拉沁夫文集(卷6散文)(精) |
| 分类 | |
| 作者 | 玛拉沁夫 |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玛拉沁夫是草原的歌者,是艺术地绘制草原的高手。他写的散文作品所选择的题材、提炼的主题、塑造的人物形象,都具有浓郁的草原色调、草原气质、草原风采。读玛拉沁夫的散文作品,我们可以体会到艺术的神秘的一面,它能把你轻轻带到蒙古草原上,让你犹如置身于一望无垠的绿草丛中,犹如看到了人欢马叫的场景,听到了一首首悦耳的牧歌。 下面,就让为我们翻开《玛拉沁夫文集(卷6散文)》,领略一下他的散文风采吧! 内容推荐 《玛拉沁夫文集(卷6散文)》是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的散文集。玛拉沁夫的散文,以抒情的笔调描绘祖国大好河山和世界各地风情,记叙了各兄弟民族的美好生活,饱含情思。文中描述了他的创作之路与浪漫情怀,哲思、大气的文字,跳跃于字里行间,把读者带进了玛拉沁夫的散文世界。 目录 第一辑 想念青春 中国作家“梦之队” 那一片娇绿的春草 在那一片沃土上——为《人民文学》创刊三十五周年而作 巨匠与我们——缅怀茅公 “没有春天,咱们会去创造!”——忆老舍 展翅金鹰关不住——忆邓拓 牧民中的诗人,诗人中的牧民——忆纳·赛音朝克图 奔马绝尘——怀念瘦石 第二辑 飞往非洲——非洲之旅之一 缝纫鸟——非洲之旅之二 旅行家树——非洲之旅之三 “你好!”——非洲之旅之四 相思豆——非洲之旅之五 非洲鼓的怀念 骷髅,我的朋友——墨西哥拾趣之一 音乐,喜怒哀乐的载体——墨西哥拾趣之二 雕像,魔幻之作——墨西哥拾趣之三 领略哈瓦那 走近海明威 看谁玩得更聪明——京都赏枫 沙漠,我将不再赞美你 哦,足球 蓝色的莱茵河 阿拉坦布拉格之忆 第三辑 神女峰遐想 峨眉道上 傈僳族少女们的歌 故乡的路,消失在远方 大海的诱惑 滇池·茶花 茶花·春天 花发江边二月红 登龙门 重游黄果树 叮咚,叮咚 天池趣游 海湾的黄昏 雪峰情思 辉煌的寂寞 哲理的探索 重庆,请接受我们更大的期待 新春寄语 爱与眷恋之火——为《鹿鸣》百期而作 我在谦恭地等候 火光与灯火 生命与乐章 铸造精彩 虎坊艺谭 第四辑 旅伴——“鄂伦春人之歌”之一 篝火旁的野餐——“鄂伦春人之歌”之二 捕鹿的故事——“鄂伦春人之歌”之三 在一个飘舞雪花的冬夜——“鄂伦春人之歌”之四 大青山颂歌 日出 白云鄂博,富丽的宝山 向每一天挑战! 体坛往事 冰场边的沉思 一个响亮的名字:童玲 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与玉荣 试读章节 我跟所有搞创作的人一样,一直在寻觅自己的艺术感觉。我来自蒙古草原,作品中描写的也是草原,我的人生旅程与文学生涯都与草原紧密相连,因而,我的艺术感觉和艺术方位自然也离不开草原。我作为一个文学学徒,总想找到在艺术感觉与自己相近的一位先师,学习他、借鉴他,从他的作品中求得描写草原生活的启迪。然而,在中国文学史上,草原还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在伟大、辉煌的中国文学中,还未曾出现描绘草原生活的大手笔。在寻找先师的路上,我游荡了很久,很久…… 在我学习文学创作之初,刘白羽、华山、西虹等在《东北日报》上发表的一整版一整版的战地特写,和周立波、严文井、陆地等描写北方生活的小说,我篇篇都读,爱不释手。这些作品的剪报,至今我已保存了几十年。这些同志都是我的文学启蒙老师。但是,如果我学着他们的文路去写作,我作品中的“草原绿”可能都变成“高梁红”了。在世界上诸多作家中,我特别敬重鲁迅、但丁、雨果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的作品强烈地震撼过我的心灵。当时我太年轻了,理解的层面很浅,对他们那伟大的冷峻与深邃,我感到敬畏与陌生,我与这几位大师的艺术感觉相隔很远,命里注定,我崇拜他们,在艺术上接近不了他们。福楼拜、夏洛蒂、曹禺、曹雪芹的作品,令多少读者着迷。我的导师丁玲曾经给我讲述过她少女时如痴如醉地整夜偷读作为“禁书”的《红楼梦》的趣事。这些大家的作品,我也非常喜爱,但一联系到我自己正在酝酿要描写的那些蒙古大草原上的男男女女时,不论是曹雪芹还是福楼拜就都与我有些疏远了。我开始写作时,解放区文学界都在学习赵树理,“赵树理方向”的口号提得正响亮,有谁不读赵树理的作品呢?但是老赵笔下的那股纯正的山峁情味,跟我笔下的塞外旷野的韵调,很难糅合到一起。初学写作者在文学领域中寻找到一个与他人合适的契合点是很难的,但在自觉不自觉中总是有几位作家使你产生特殊的亲近感,他们的作品对你格外有吸引力,读起来既投入又着迷,这时候请你留意,或许你与他们在文学的某一契合点上相遇。经常有人问我,你最喜爱的作家是哪几位?这是很难回答的问题,首先要弄明白什么叫喜爱?广义而言,所有伟大作家都令人喜爱。但,亲近感就不同了,只有在艺术感觉相近的作家之间才会产生亲近感。最早使我产生亲近感的作家是:惠特曼、杰克·伦敦、屠格涅夫和萧军。 惠特曼,这个连中学都没上过的当过木匠的美国农民的儿子,是世界诗坛上少有的奇才。他的诗不是涓涓细流,是奔腾的大海;不是絮絮私语,是恢弘的乐章。他那激情的汇流,一泻千里,无可阻挡。惠特曼的诗是火山爆发,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的束缚,没有固定的章节,不求整齐的句式,长短句的对比和感情跳跃的反差极大,他那种无拘无束的潇洒,特别令我着迷。郭沫若称赞惠特曼的诗是火山的喷火口,我却认为它是一匹不可驯服的草原野马。惠特曼传授给我的艺术真谛就是:文学不能没有激情;没有激情便没有文学。我是写小说的,所以另外一位伟大的美国人,对我的影响就显得更为直接一些,他就是受过荒原冻土的阿拉斯加洗礼的杰克·伦敦。我没有去过阿拉斯加,但是杰克·伦敦笔下粗犷、凝重、神奇的北方大自然的氛围,以及人与自然、人与野兽同在“活下去”的欲望中进发出来的超凡的意志和力量,跟我所熟悉的草原生活太接近了。与惠特曼狂奔的激情和杰克·伦敦野性的粗犷迥然不同的俄罗斯贵族家庭出身的屠格涅夫的秀笔所展示的悲凉与辉煌,也深深地感染了我。屠氏写过不少长篇巨著,但唯独他的散文体短篇集《猎人笔记》那浓郁的抒情笔调和体察大自然精微变幻的功力,从一个侧面启迪了我的文路。少年时代,我生活在属于东北范围的内蒙古东部地区,由于这番地缘关系,描写东北地区生活的作品,我大多都读过,对我的创作影响最大的是萧军的《八月的乡村》。东北,是我国诸多少数民族的历史摇篮,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都是从这个摇篮中成长起来,一个跟着一个地走向历史大舞台。正因为有这样一个缘分,包括汉族在内的东北各民族人民在心理上、性格上都有互相融通之处,壮阔的大地,质朴的民风,造就出一代代倔强、坦率、在苦难面前无比刚毅的北方儿女,萧军以他天才之笔,在《八月的乡村》中,将这一切表现得淋漓尽致。鲁迅说过,《八月的乡村》的“作者的心血和失去的天空,大地,受难的人民,以致失去的茂草、高梁、蝈蝈、蚊子,搅成一团,鲜红的在读者面前展开,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依我的理解,鲁迅先生首先肯定的是萧军作品的历史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巨大力量。综上所述,惠特曼的狂热与激情,杰克·伦敦的粗犷与野性,屠格涅夫的精微与抒情和萧军对生活原汤原汁地真实描绘,使我对文学加深了理解和认识,在这几位文学大师的作品影响下,我逐渐接近了属于我的一种艺术感觉,虽然还不十分清晰,还需要继续寻索,但是有那么一种感觉确已萌发。就在这时,另一位文学巨人站到了我的面前,他就是苏联作家米哈伊尔·亚历山大诺维奇·肖洛霍夫。他那部世纪性史诗《静静的顿河》超越时间与空间,征服了我们这个星球上的无数文学学子,其中,也有我。 P12-14 序言 玛拉沁夫的文学创作及其历史性影响 玛拉沁夫被誉为中国草原文学的开拓者、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重要推动者。他是中国第一个自觉地以写草原为己任的作家,他的小说把葱郁的草原呈现为生气勃发的生命形式,把自我的艺术个性与民族的艺术传统融合为充满英雄意识与阳刚之气的壮阔境界,浸透着蒙古民族游牧文化的厚重,显示出内在的诗意的张力。他站在历史的高度,用自己的作品呼应现实的变革,对民族的命运做深层的思考和追问,表现出强烈的历史使命和真诚的大爱之心。这使他的小说创作具有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同时,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一直锲而不舍地致力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为培养一批又一批新生代少数民族文学新人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玛拉沁夫是一位创作成就颇丰的杰出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可称史诗性经典巨著的长篇小说《茫茫的草原》(上下部),也有描写重大题材的神采飞扬的中短篇小说和许多韵味悠然、行云流水般隽永清丽的散文及多部电影文学剧本。玛拉沁夫的文学成就早已突破地域界限,蜚声全国,走向世界。他不仅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又具有较深的文化学识和艺术素养;不仅创作方向正确,而且在艺术上也刻意求精。因此,他的作品既豪放清新、英气勃勃,又明丽洒脱、深切感人,具有鲜明的独特风格,在我国百花争妍的文坛上,是一束鲜艳夺目的草原之花。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少数民族文学蓬勃发展,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内蒙古已经形成了一个草原文学流派。一个流派的形成,必定需要有一个相当规模的文学群体,同时必定需要有几位优秀代表人物先行,无疑玛拉沁夫就是那个年代草原文学的重要开拓者和先行者之一。玛拉沁夫早在21岁时,因创作处女作《科尔沁草原的人们》而一举成名,从此,才情毕现的玛拉沁夫的创作就一发而不可收。其后的几年时间里,他先后创作出了《春的喜歌》《在暴风雪中》《路》《迷路》《花的草原》《歌声》《琴声》《诗的波浪》等30多篇小说,特别是用数年时间创作出反映蒙古族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而英勇斗争的史诗性长篇小说《茫茫的草原》,以及电影剧本《草原上的人们》《草原晨曲》《沙漠的春天》《祖国啊,母亲!》和影响了几代人的著名报告文学《草原英雄小姐妹》等,这些作品都强烈地表现了作者一贯坚守的对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大团结的珍爱情怀,并以他已经形成的具有浓郁“草原味”的清灵、秀丽的艺术风格,对草原的变革和新生活、新人物进行全情倾注地描绘,显示出了玛拉沁夫具有丰厚的民族情怀与民族文化的底蕴。文学大师老舍赞誉玛拉沁夫为“文坛千里马”(1963年)。文学巨匠茅盾于1961年发表近一万字的长文专门评点玛拉沁夫的小说创作,他认为玛拉沁夫的作品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10多年来始终一贯。茅盾先生的结语是“玛拉沁夫富有生活的积累,同时他又富于诗人的气质,这就成就了他的作品的风格——自在而清丽”。 进入新时期以后,玛拉沁夫以饱满的时代意识和旺盛的创造力先后发表了《第一道曙光》《踏过深深的积雪》《大地》《荒漠》《草原的浪花》《青青大草滩》,特别是他写的短篇小说《活佛的故事》和中篇小说《爱,在夏夜里燃烧》堪称是中短篇小说难得一见的翘楚之作,充分展现了玛拉沁夫掌握小说创作功底之深、艺术想象力与表现力之强。《活佛的故事》获得了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的创作深深植根于蒙古族人民社会现实的土壤之中,通过更深刻更哲理化地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升华出充满当代精神的主题。他以深厚的民族情感、开阔的民族文化视野,把描绘草原的生活内涵与历史渊源全方位地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玛拉沁夫是草原的歌者,是艺术地绘制草原的高手。他所选择的题材、提炼的主题、塑造的人物形象,都具有浓郁的草原色调、草原气质、草原风采。读他的作品,我们可以体会到艺术的神秘的一面,它能把你轻轻带到蒙古草原上,让你犹如置身于一望无垠的绿草丛中,犹如看到了人欢马叫的场景,听到了一首首悦耳的牧歌。因此,人们称玛拉沁夫是中国草原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是名副其实的。因为,是他率先同几位少数民族杰出作家一道,将整个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带进了一个新的层次,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大家知道,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是没有草原文学这个概念的。虽有一些个体文学写作活动,但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1952年1月,玛拉沁夫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1952年1月18日《人民日报》在“文化生活简评”中称赞这篇小说是“写了新的主题、新的生活,反映了现实生活先进的力量,用新的伦理和新的道德精神教育人民”的优秀作品。也正是在那以后,敖德斯尔、超克图纳仁、云照光、安柯钦夫、扎拉嘎胡、朋斯克、张长弓、杨啸、贺政民、冯国仁等一批内蒙古作家先后推出了一大批草原文学力作,其中有一些是汉族作家,对此玛拉沁夫曾经做过这样的解释,他说:“草原文学这个概念不是民族性的,而是地域性的,是指写草原这一特定地域的文学。内蒙古作家中的汉族同志,有的生在草原,长在草原,写了一辈子草原,甚至去世后把尸骨都埋在了草原,例如著名作家张长弓等,他们的作品当然属于草原文学,他们本人当然是文学流派的重要成员。”玛拉沁夫的这种开放性包容性的见解是公允的,得到了学界的认同。至此,内蒙古作家以一个群体姿态出现在当代文坛上。 大草原是草原文学的母体。玛拉沁夫不是坐而论道者,他遵循毛泽东的教导,一直坚持深入生活。成名后他在北京学习了两年,1954年主动要求返回内蒙古,径赴察哈尔草原在基层挂职生活了三年,1958年到包钢白云鄂博铁矿担任车间党总支书记两年,后受批判,下放农村改造,参加“社教”“四清”长达三年之久(玛拉沁夫却坦然认为对一个作家来说那也算是接触基层体验生活)。总之,不管在顺利时或是逆境中,玛拉沁夫从来未曾消沉过,这一点,我们从他在不同境遇时创作的作品中可以得到印证。因为他对我们的党、我们的共和国、我们这个时代的忠贞信念从未动摇过。玛拉沁夫的创作是蒙古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从文化全球化的高度和视角来审视玛拉沁夫的小说艺术,我们不能不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玛拉沁夫的小说是一种有别于其他类型的草原文化小说,这应该是玛拉沁夫对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一大贡献。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