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船政人物谱(上下)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刘传标
出版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刘传标《船政人物谱(上下)》收录自1866年福建船政诞生至1949年期间,与之相关的各方面人才。本着“以人系事,以事记史”的原则,力求还原清季到民国时期船政人的活动轨迹和历史。

本书使用的主要资料是档案,同时参考国内外已经出版的各种书刊,近代海军人士的回忆录、访谈录,船政人后代撰写的纪念其先人的文章等。人物相片来源于海军后代及历史档案、旧书刊等。

书中清季采用历史朝代纪年,民国时期采用公元纪年。

内容推荐

刘传标《船政人物谱(上下)》收录自福州船政学堂开办以来所培养的460多位各方面人才,广泛参考各种档案记录、书刊、回忆录、访谈等文献资料,力求展示与还原清季到民国近百年的船政人的活动轨迹和历史,折射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立志进取、忠心报国的伟大精神。书中还附有大量的珍贵照片,具有极为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

目录

巴玉藻

贝锦泉

贝珊泉

边宝泉

卞宝第

蔡鸿斡

曹廉箴

常朝斡z

常书诚

常香圻

陈璧

陈伯璋

陈长钧

陈长龄

陈传滂

陈粹昌

陈大咸

陈定九

陈恩焘

陈尔恭

陈国昌

陈国平

陈洪

陈季同

陈家镛

陈嘉震

陈景祺

陈景文

陈克

陈连生

陈琳璋

陈鸣铮

陈模

陈奇谋

陈庆甲

陈庆平

陈日铭

陈荣

陈绍芳

陈寿彭

陈寿庄

陈书麟

陈澍

陈挺刚

陈万邦

陈务笃

陈心铭

陈训泳

陈耀屏

陈翼宸

陈荫耕

陈英

陈应濂

陈在和

陈赞汤

陈藻藩

陈兆翱

陈兆俊

陈兆锵

陈兆艺

陈正焘

陈志翱

陈钟新

陈宗芳

陈宗孟

程璧光

程法侃

程璟

程奎光

程耀垣

池孟彬

池贞铨

崇善

戴勤

戴熙愉

邓骢保

邓世昌

邓士聪

邓先涤

丁平澜

丁日昌

董毓琦

杜功治

方伯谦

方明淦

冯家溱

傅成

傅恭烈

傅宗祺

甘发苗

甘礼经

甘敏

高昌衢

高承锡

高而谦

高举

高鲁

高如峰

高声忠

高腾云

高庄凯

葛敦华

官明

官贤

官箴

郭成森

郭鸿久

郭懋来

郭瑞硅

郭添礼

郭子桢

韩廷枫

韩玉衡

韩兆霖

何澄石

何传永

何进

何康

何品璋

何启人

何如璋

何树铎

何希琨

何心川

何友恪

胡雪岩

黄承贶

黄道鍷

黄海琛

黄汉基

黄季良

黄剑藩

黄建勋

黄聚华

黄璐

黄伦苏

黄履川

黄鸣球

黄裳治

黄廷枢

黄庭

黄维煊

黄琇

黄勋

黄贻庆

黄以燕

黄钟瑛

贾承平

贾凝禧

贾勤

江宝容

江济生

江家驺

汀懋祉

江守贤

江叔安

蒋彬

蒋超英

蒋菁

蒋兆庄

柯鸿年

柯建章

邝咏钟

赖成杰

赖坚

赖汝梅

蓝建枢

郎鉴澄

雷泰元

黎弼良

黎家本

黎晋荦

黎晋贤

黎星桥

黎兆棠

李长霖

李成谋

李大受

李鼎新

李芳荣

李国圻

李国堂

李和

李恒彰

李后贤

李护为

李景澧

李景森

李景曦

李良骥

李世鲁

李寿田

李寿镛

李田

李用彪

李贞可

李志翔

李作健

梁炳年

梁鸣谦

梁序昭

梁训颖

梁祖勋

廖德星

林葆恪

林葆怿

林璧

林秉诚

林秉衡

林赓尧

林国祥

林鸿炳

林惠平

林继柏

林家嬉

林建生

林鉴殷

林镜寰

林夔

林濂藩

林履中

林溥

林庆升

林日章

林森林

林舜藩

林颂庄

林泰曾

林霆亮

林文和

林纚民

林祥光

林巽道

林怡游

林溁

林颖启

林永升

林元铨

林韵珂

林则彬

林蛰生

林振峰

林钟玑

刘步蟾

刘达材

刘栋臣

刘栋业

刘冠南

刘冠雄

刘和谦

刘懋勋

刘荣霖

刘熙德

刘耀璇

刘贻远

刘溢川

刘义宽

刘渊

刘震

柳鹤图

卢守孟

卢学孟

卢振乾

陆麟清

罗鼎祺

罗丰禄

罗锜

罗熙禄

罗臻禄

罗之彦

罗忠敏

罗忠铭

罗忠尧

吕翰

吕叔奋

吕文经

马德建

马世炳

马顺义

倪华銮

倪其祥

倪行祺

区小骥

欧德

欧阳宝

欧阳庚

欧阳晋

欧阳良

欧阳位

裴荫森

彭协中

秦庆华

邱宝仁

邱华谷

邱奇

邱思聪

邱仲明

裘国安

阙辅三

阙晓钟

任照

任兆贵

日意格

容尚谦

萨本忻

萨师洪

萨镇冰

邵仑

邵琦

沈葆桢

沈德镛

沈觐安

沈觐宸

沈克敡

沈希南

沈翊清

宋炯

宋文翱

苏汝灼

苏锐钊

孙筠

谭钟麟

唐德炘

唐擎霄

唐兆淮

陶炳坤

陶锦藩

汪乔年

汪肇元

王大恭

王福昌

王经

王麟

王齐辰

王荣殡

王寿昌

王绶琯

王廷谟

王桐

王先登

王元稚

王肇岐

王拯群

王致光

王助

王助

魏瀚

魏济民

魏暹

魏应麟

魏子浩

魏子京

文干

翁守恭

翁守瑜

吴潋椿

吴德章

吴光宗

吴建安

吴其藻

吴应科

吴赞诚

吴仲翔

夏甸

夏孙鹏

夏献纶

夏新

萧楚乔

邢契莘

徐建寅

徐学海

徐振鹏

徐振骐

许济川

许建藩

许寿山

许孝焜

许赞贤

许赞虞

许赞周

薛有福

严传经

严复

严智

晏海波

杨济成

杨隽声

杨楷

杨廉臣

杨树仁

杨廷传

杨熙龄

杨永年

杨用霖

杨逾

杨元墀l

杨正仪

姚法华

姚家训

姚玛

叶宝琦

叶伯錾

叶昌桐

叶琛

叶殿铄

叶富

叶可钰

叶克昌

叶水源

叶天庚

叶文澜

叶心传

叶心衡

叶宜彬

叶元达

叶祖璧

叶祖硅

易鹗

游福海

游学楷

游学诗

俞人龙

俞信

袁晋

袁铁忱

曾光时

曾国晟

曾锦文

曾兰生

曾瑞祺

曾尚智

曾万里

曾耀华

曾贻经

曾毓隽

曾宗瀛

詹天佑

张斌元

张秉燊

张成

张大澄

张大谋

张鸿模

张家宝

张嘉燧

张金生

张懋绂

张梦元

张佩纶

张朋霄

张奇骏

张启正

张绍熙

张嵩龄

张钰

张增存

张章铨

张振亚

赵梅卿

赵仕桐

赵以辉

郑本基

郑诚

郑海南

郑玑

郑颍孚

郑克谦

郑清濂

郑守三

郑守箴

郑天杰

郑文超

郑文恒

郑翊汉

郑友益

郑震谦

钟子舟

周葆桑

周伯焘

周亨甫

周澜波

周思贤

周献琛

周垣

周应骢

周仲山

朱成祥

朱瑞庆

朱声岗

朱于炳

庄怀远

邹坚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巴玉藻(1892-1929年)

巴玉藻,又名向华,字蕴华,蒙古族。先祖于元世祖忽必烈时受封于克什克腾,以之为氏,后因族中闻人名字中有与百家姓之“巴”相符,故择其为姓。祖籍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六月二十四日生于江苏省镇江县(今镇江市)。

光绪三十一年,巴玉藻毕业于镇江八旗中学,并考入江南水师学堂第五届管轮班,后因成绩优异,由三班越升一班,光绪三十三年提早毕业,充任福建船政后学堂管轮班教习。

宣统元年(1909年)九月初三日,筹办海军大臣载洵、海军提督萨镇冰及长江舰队统领吴应科等赴欧洲考察各国海军,巴玉藻等人随同前往,学习海军及制造船炮技术。

宣统二年,巴玉藻入英国阿姆斯朗工学院学习机械工程和船炮制造,继而进入维喀斯工厂实习。后入寇提斯航空学校学习飞行。

1914年,巴玉藻毕业于英国阿姆斯朗工学院,获机械工程学士学位。

因为欧战爆发,返国不易,海军部电令毕业学生暂缓回国。巴玉藻与王助、王孝丰三人在英国监造中国向英方订购的“应瑞”与“肇和”两艘军舰。

鉴于飞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向披靡”,巴玉藻与同学联名上书海军部部长刘冠雄,提出“飞潜政策,巩固国防”。

1915年,海军部派魏瀚率领魏子浩、韩玉衡、俞俊杰等人赴美国学习飞艇、潜艇各技。在英国留学的巴玉藻、曾贻经、王助、王孝丰也奉海军部之命自欧洲转赴美国学习飞艇、潜艇各技。

巴玉藻、王助、王孝丰、曾贻经四人先入美国的民营飞行学校学习飞行,后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第二期就读,仅用9个月时间就修完全部课程。

1916年6月,巴玉藻、王助、王孝丰、曾贻经等人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

7月,巴玉藻等人入美国寇提斯、通用等飞机工厂实习。

1917年2月,段祺瑞指示在马尾增设福州海军飞潜学校,福州船政局局长陈兆锵兼任飞潜学校校长。

4月,威廉·波音聘请巴玉藻、王助为美国波音公司的第一任总工程师,并参加美国工程师协会。

巴玉藻、王助等设计出一架双浮筒双翼的“B&w-C”型水上飞机,并成功通过了试飞。美国军方在试飞之后马上订购了50架,并利用这型飞机开辟了美国本土第一条试验性质的邮务航线。

巴玉藻在波音飞机公司工作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

11月,巴玉藻、王孝丰、王助、曾贻经等放弃在美国优厚的待遇,辞职回国。巴玉藻充任福州海军飞潜学校教官。

为发展我国的飞机制造工业,巴玉藻与王助等联名向北京政府上书,建议设立飞机制造厂,自制飞机。海军部批准巴玉藻等“关于议设立飞机制造厂”的建议案,并拨五万元为开办费。

因福州马尾造船厂空地充裕,且造船厂内有大量的机器可共用,他们决定在造船厂内建飞机制造工程处(即飞机制造厂)。马尾船政局让出铁肋厂和船厂。铁肋厂改为木作间和机工间;船厂及其左近旷地建成飞机棚、飞机装备厂,临江则架设滑水道。他们先从船政局内挑选技术上等的机械工、钳工、油漆工和木工约50人,分专业进行训练,还招收青年学徒约30人加以培训。另外,为了使工人了解飞机制造的知识,巴玉藻还专门为工人讲解简明飞机原理、发动机原理和机体结构学等,使他们逐步成长为我国第一代制造飞机的专业技工。

1918年1月1日,福州船政局飞机制造工程处正式成立,巴玉藻任主任(处长),王助、曾贻经为副主任。处内设木工、金工、合拢三个车间。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在巴玉藻等努力下在马尾诞生。

1月22日,巴玉藻被授予海军二等造械官。

飞机制造工程处筹办之初,借鉴船政局建厂制造与办校育才同步发展的成功经验,在船政局铜元厂旧址,创办福州海军飞潜学校,福州船政局局长陈兆锵兼任校长,巴玉藻、王助、王孝丰、曾贻经等担任飞机制造专业教官,陈藻藩等担任船体制造专业教官,袁晋、黄承贶等担任轮机制造专业教官。

在巴玉藻的努力下,福州海军飞潜学校培养了陈钟新、沈德雄、杨福鼎等17位工程师及500余位技术工人。他们中许多人参与了上海江南制造局“江”字号水陆交换式飞机与“宁海”号附机的设计。P1-3

序言

福建是海洋大省,海岸线长达3752公里,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大于陆域面积。福建先民是中华民族最早开始航海活动的族群之一,早在公元前6世纪,福建的滨海先民就“以海为田”,借助简单的竹木筏,在海上捕捞与作战,靠海补充食物,创造了灿烂的“耕海牧鱼”海洋文明。

福建在三国时期就是重要的造船基地,轻舟巨舸,通江达海,在以洋流、季风与人力为航海动力的时代,无论在船只建造的规模,还是在航海能力、航海技术的掌握方面,都创造了木质帆船时代的典范,最具代表性的“泉舶”“大福船”更成为我国航海木帆船的基本船型,久为世界各国所称誉。

福建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枢纽。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时期,冶县(今福州)就是国内几大对外贸易口岸之一。东汉时期,东冶(今福州)与交趾(今越南北部)常有商船往来。在五代王审知时期,闽人又开辟了南洋、东洋航线,往北到达日本和朝鲜半岛,往南到达菲律宾北部。

宋元明清诸代,福建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和枢纽,尤其是明代郑和七下西洋以后,随着航海业和海上贸易的不断发展,福建沿海人民与南洋群岛诸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商人、水手、农民、小手工业者到东南亚各地经商和谋生乃至定居日益增多。

悠久的海上交通历史,为福建留下了丰厚的海洋文明文化遗迹。福州的甘棠港、长乐的太平港、泉州的后渚港、漳州的月港等,都曾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欧洲的工业革命为世界航海业增添了蒸汽发动机,航海事业进入了铁甲船时代。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国侵略者凭借其船坚炮利发动了鸦片战争。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闭关自守的大门被打开了,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福建的厦门和福州成为通商口岸。

随着民族灾难的加深,清王朝统治阶级内部的有识之士开始推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自强运动,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近代造船工业,以增强国力,应对铁甲船时代的到来。清政府的洋务派代表人物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船政学堂,引进外来科学技术,一批批船政人立志进取,奋发图强:从木壳木肋船身无装甲(全木质结构),到铁肋木壳、铁肋双重木壳无装甲,再到钢肋钢壳装甲舰;从明轮到暗轮(螺旋桨);从卧式单汽缸蒸汽机到卧式双汽缸蒸汽机;从排水量200吨到万吨;从零部件全部依赖进口,到部分仿制、部分零部件自制,再到全部白行设计建造;造船工艺从铁钉连接捻缝到全电焊工艺……

船政发出了中国引进西方近代技术和文化的先声,船政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外交家、教育家、翻译家、工程技术人才和海军将领等,也造就以严复为代表的近代中国第一批学贯中西的文化名士。

船政的建设和发展体现出很强的开放、思变的意识,船政人开放、自强、创新,深刻地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船政文化,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精神滋养。《船政人物谱》即将出版,写下一点感想,权当序言。

后记

福建船政为中国近代培养了第一批视野开阔、掌握近代科技的新型知识分子,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在抵御外敌入侵过程中,船政培养了著名海军将领刘步蟾、林泰曾、叶祖硅、萨镇冰、黄钟瑛、刘冠雄、程璧光、李鼎新等人,涌现出陈英、邓世昌、林永升、杨用霖、林履中、翁守恭、翁守瑜、郑文超、郑文恒、黄季良、黄建勋、高昌衢、严传经等一大批英雄烈士。他们在近代海防建设、捍卫祖国海疆主权等方面做出不朽的贡献。

在思想文化领域造就了严复、陈季同等一大批启蒙者和中西文化交流的先行者,推动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转型。

在工程技术领域涌现出詹天佑、林则彬等一大批活跃于中华大地的建设者,在造船和机械制造领域涌现出陈兆翱、陈兆锵、池贞铨、魏瀚、黄聚华、刘冠南、陈钟新、陈宗芳、巴玉藻、王助、曾贻经、郑清濂、吴德章、萨本炘、王荣殡等优秀科技工作者,在科学界涌现高鲁等人,成为近代中国科技与工业、矿业等发展的缔造者、奠基者。

船政人物的活动浓缩了鸦片战争后百余年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奋发图强的历史,也演绎许多悲剧。

2006年本人着手编写《船政人物谱》,历时十年,于2016年4月完稿。全书110万字,立足于“直书不评”的编纂原则,展示船政人的历史轨迹,以缅怀船政人经略海洋、捍卫海疆、推动科技救国诸方面的努力。

本书得以出版,感谢福建省海峡文化研究会给予的资助。

近代中国争战不断,尤其是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时,带走大量的档案,海军档案损毁,且由于本人水平局限,书中还有缺漏、错误之处,请读者补充指正。

不少书中人物相片因辗转录用,不能一一标明出处,对此表示歉意;对本书写作过程中给予帮助的船政后裔表示衷心感谢。

刘传标

2016年5月于福州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5:3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