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彦英著的《龙行亚欧》首先展现了中国与欧洲、亚洲其他国家经济文化交往的历史场景,描写了中国古代最为壮丽的三次西行,一是周穆王与西王母,二是张骞与汗血宝马,三是唐玄奘与那烂陀。随后叙述了中国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充满魅力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蓝图的世界背景。在此基础上,作者对重庆、郑州、义乌等地开行的中欧班列分别作了笔记式的真实纪录和分析。以中欧班列(郑州)为案例,描写了艰难的开始和智慧的决策,从每月开行一列至德国汉堡到每周来往各四列的真实过程,从低价销售推广到供不应求的发展状况,展现了中欧班列对郑州乃至中国的深远影响。
郑彦英著的《龙行亚欧》为中国作家协会2017年支持的十大现实题材重点项目。作者为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得主。在经过一年多海内外采访,参考、研究大量文献资料后,将中国最古老的开拓意志和当今最前沿的政治经济理论相结合,绘制了一轴中国人古今西行的壮丽图卷;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穿行在“一带一路”上的中欧班列的缘起、现状和发展情况,对不同的班列状况做了分别描述,真实地再现了各个班列的不同特色;以中欧班列(郑州)为例,详细描绘了从艰难的起步到每周来回各四列满载的瞩目成绩,并对中欧班列的开行意义、发展前景,有理有据地做了分析和展望。可以说,这是中国人梦想的进行式,是中国走向世界、创建新商业文明的真实纪录。作品以散文笔法进行叙述,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增强了作品的阅读愉悦和神游快感。
引子 圃田,一个跨国梦开始的地方
第一章 中国龙的西行足迹
第二章 中国龙腾飞的桎梏
第三章 “一带一路”中国龙行云布雨
第四章 推动中国铁龙西进的强劲东风
第五章 中欧班列的缘起与现状
第六章 中欧班列(郑州)的艰难起步与蓬勃发展
第七章 五根指头握成一个拳头,国家直属部门垂青中欧班列
第八章 中欧班列(郑州),作用于全球的强力酵母
第九章 穿行在“一带一路”上中欧班列的前景
结束语
附录一 中欧班列(郑州)大事记
附录二 中欧班列动态开行情况统计表
附录三 中欧、中亚铁路通道示意图
附录四 央视一套2017年元旦特别节目《闪亮的坐标》中
郑彦英10分钟演讲:“一带一路”上的记录者——郑彦英
跋
“一带一路”中国龙行云布雨
为了对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更加准确的理解,我于去年11月下旬,乘飞机穿越帕米尔高原,进入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家哈萨克斯坦,到达其首都阿斯塔纳。这是一个在世界上相对富裕的国家,所以首都的建设很漂亮,特别是于2010年9月建成开学的纳扎尔巴耶夫大学,草地如茵,树木茂密,花圃里鲜花怒放,让我想起我的母校武汉大学。
大学里一个年轻英俊的男教师热情地接待了我,给我介绍了学校的情况,而且说他夏天和同学们去过中国的西安。我说西安是我的老家陕西省的省会,他马上说,也是你们习近平主席的老家的省会。我笑着说我不敢高攀习主席,但作为习主席的同乡,我很荣幸。丝绸之路经济带演讲会场
说着走着,很快就到了习主席于2013年9月7日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进行有名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演讲的礼堂,礼堂里正在举行一个会议,主席台上摆放了长长的一排条桌,桌子前面放着鲜花。
年轻英俊的男教师小声告诉我,习主席那天上午演讲时,主席台上的桌子是尊贵的紫檀木桌子,桌子后面坐着四个人,中间是习近平主席和纳扎尔巴耶夫总统,习主席演讲时是在主席台左侧的演讲台演讲,台前放着一大丛鲜花。
年轻教师很兴奋地给我描述了习主席演讲时他的感觉。他说,他本以为,这么一个强有力的大国领导人,不说很傲慢,起码会有点架子,没想到习主席特别温和,从进入礼堂到演讲完毕离开,习主席一直微笑着,给人温文尔雅的感觉,让他一下子觉得很亲近。习主席的声音也很温和,语速不紧不慢,如夏天的细雨淋在人身上,舒服极了。每每讲到精彩处,大家情不自禁地鼓掌,从演讲开始到结束,一共有十多次热情的鼓掌。到最后演讲完毕,掌声完全可以说是经久不息。
这时候礼堂里也响起了掌声。
年轻英俊的教师带我离开,说,完全没有那天的掌声热烈。又回头望了一下礼堂,说他根本没想到,习主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蓝图,竟然是从他们这个礼堂开始的,这让他们所有参与听讲的同学都感到荣幸。后来他们到中国参观访问时,他们会经常向中国接待人员自豪地陈述,他们就是听过习主席丝绸之路经济带演讲的人。
我小声问他,记不记得习主席当天讲话的内容,他笑了,说他记不全,但他能记住重要的几点。然后他很慢地说,翻译在一边顺利地翻译。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一种创新合作模式,应从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做起,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想了想,又说,“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包含地理区域和合作组织两方面内容。就地理区域而言,丝绸之路经济带应该是以古丝绸之路覆盖区域为基础而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就合作组织而言,丝绸之路经济带应该是一个有协调运作机制、以经济一体化为目标的政府间合作组织。”说到这里他笑了,说他说的不一定对。我认真地告诉他,他不但说得对,而且很准确,因为我是要写这方面的书,所以对习主席的这番讲话可以背诵。
他一听这,眼睛里露出兴奋的光芒,又对我说:“那我再说一点,你看对不对。”
我点头鼓励,他立即说下去。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目标之一,是最终成为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战略平台。之二,是成为高度开放型经济合作网络。之三,是成为多个组织交织、多种合作形式并举的灵活务实的经济合作安排。之四是成为惠及世界各国的和谐世界建设平台。之五是形成被各国普遍接受的经济高度自由化和便利化的统一制度体系。”
我不禁鼓起掌来,赞扬他说得准确。
他却有些羞涩地摇摇头,说他们的学生里,有许多人会一字不差地背诵,他只是记住了要点。
年轻教师的真诚感动了我,我就真诚地看着他,问:“你打心眼里说,对习主席的讲话感觉如何?”
他想都没想就说:“当然好啦,让全世界各国一起合作办事,商量着办事,友好着办事,不用枪不用炮,更不用核武器,大家制订规则制度,大家一起自由,一起便利,一起赚钱,一起过好日子。哪儿还有比这更好的事?!”
中午我们一起吃午饭,在一个很漂亮的学校食堂,我们趴在一个长条桌子上,吃学生餐。
饭很可口,就是有点腻。吃完时我问他知道不知道中欧班列。他一下子来了兴趣,说这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目前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已经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实惠和方便。说着抬起他的脚:“你看我的鞋,就是中欧班列运来的中国鞋。”随后他说出了鞋的牌子。为了避免有做广告的嫌疑,我就不把牌子写出来了。
离开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时,我对这个年轻英俊的教师说:“我就是要写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中欧班列,下次我如果再来,希望能够再见到你。”
他一听就来了兴趣:“你要带我坐中欧班列!”
我答应了,小伙子笑了,露出了牙,在中午的阳光下,显出很清纯的样子。P52-55
“一带一路”的诗意阐述
在中国乃至全球政治经济界,“一带一路”都是热门话题,自然也是大家所关注的焦点。比如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中国与沙特、埃及、伊朗三国分别签署的关于共建“一带一路”的谅解备忘录;在乌兹别克斯坦,习主席通过视频连线观看“一带一路”标杆工程——“安格连—帕普”铁路隧道通车。还有匈塞铁路、贝尔格莱德跨多瑙河大桥、科斯托拉茨电站、中国—中亚天然气管线工程等。在中国提出的大开放、大合作、大融合的背景下,一根杠杆撬动了全球。
“一带一路”不仅引起了全球政治经济界人士的重视,也引起了相关国家民众的关注。今年一开年,我看到了对“一带一路”的另外一种叙述。元旦上午,央视一套播出的元旦特别节目《闪亮的坐标》,其中出现了一个名叫郑彦英的作家,他用十分钟的时间,阐述了“一带一路”,阐述了中欧班列的缘起、现状及给沿线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福惠,让人们在极短的时间里,清晰地知道了什么是“一带一路”,以及“一带一路”和我们普通群众的密切关系,没有高谈阔论,没有宏大叙事,却如春风细雨,深入人心。
没想到刚刚过完春节,一位朋友拿来了这位作家刚刚完成的长篇纪实文学手稿《龙行亚欧》,嘱我写序。虽然近期政务繁多,但是我接受了约请。
虽然我过去读过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但是这本书的独特叙事还是让我耳目一新。特别是开头,他用一幅非常诗意的田园画描写,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叫作圃田的地方,带到了一个虽然火车冒着浓烟穿行而过,但是鸡不叫,狗不跑,牛在反刍,甚至水坑里的鱼和青蛙都安之若素的新式田园,又以这个田园的改变,把我们带到了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带到了中欧班列(郑州)的出发和回程场站,带到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过的站台和集装箱堆场。
到这里,我已经被吸引住了,便看到:作家以自己长期考证和亲历笔记的形式,写到了上古以来中国西行的重要人物和故事;然后又以自己军人出身的独特研究,为我们画出了一幅中国龙出行桎梏图;让在我们扼腕痛惜的时候,作家笔锋一转,把我们带到了“一带一路”的伟大战略布局中,带到了奔腾在亚欧之间的中欧班列上。作家走访了以不同形式开行中欧班列的三个城市——重庆、郑州和义乌,以采访笔记的形式写了这三个班列的异同,随后又以郑州为案例,从开行班列的缘起、决策、部署到按时开行,从低价揽客到供不应求的过程,进而成为中欧班列中唯一一个能够每周去四回四满载的货运班列。到这里,作家又以层层推进的方式,论证了中欧班列的前景,比如中国西南交大试验成功的500公里高铁速度和300公里铁路货运速度;中国在大秦线试验成功的3万吨货运列车;更有中国在中亚地区合作修建铁路,打造亚欧铁路良好通道的几桩案例;还有不同国家铁路轨距的现状和正在进行的改变。由此推断出,高速货运铁路班列,必然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现实的结论,我作为读者,顿感信心百倍,甚至欢欣鼓舞。
不用说,阅读的整个过程是愉悦的,掩卷深思,觉得这本书用生活化的语言,不惊不艳的文字,渗透或者滋润人心,让人对政治、对生活、对交往、对贸易、对物流、对销售、对合作、对接受,甚至对城市与国家建设格局有了自己清晰的认识,有了对近期和将来的准确而美好的期望。
我推荐大家读读这本书,可以说,这是一本用诗化的语言描绘“一带一路”现状及发展的书,是一本没有晦涩的理论术语的好读的书,是中欧班列的全景画,是中国梦的水墨绘本。
(郑新立: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
是一个暖烘烘的下午,是阳光明丽得让人不得不眯着眼睛看世界的下午,编辑将样书给了我。于是,我看到如人的血管密布在身体各个角落的亚欧铁路运行图上,一列蜿蜒着修长身躯的中欧班列徐徐驶向我,一如看到新生婴儿蠕动着嫩红的小嘴往我怀里拱,玫瑰色的小手悠悠地伸向我的胸脯。
我流泪了,被泪水充盈的我的眼睛里,有蒙咙的、流淌着春天气息的窗口,更有飘然而至的悠悠扬扬的鸽哨声。
我想起了中国作家协会派我完成这次任务的几个朋友,他们没有清奇的面孔和伟岸的身躯,他们是走在大街上会轻易地被人海淹没的那种形象,但是他们满怀信心地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我。我接到任务时心情非常激动,但到了晚上,当冬天的、带着雪粒子的风扫到我的脸上,我陡然意识到这个任务的艰难。
因为我们目前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里,人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随着时代的节奏高速运转,当大家把喘息的时间都调整到秒的时候,谁会把一个作家的采访当回事呢?
让我感动不已的是河南省委宣传部的领导和朋友,在接到中国作家协会的信函后,从部长到文艺处的处长、干事,无不为这个项目操心支持、联络协调。于是,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国际陆港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中国铁路总公司集装箱公司、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领导和朋友都向我伸出热乎乎的手;于是,我不但将运行在亚欧大陆上的中欧班列的故事了然于心,更清晰地掌握了这条中国龙充满爆发力的心跳。
也许正是因为我在为这条龙立传,自然而然得到了四面阳光、八方雨露。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作家协会和河南的媒体都以无比的热情关注、报道我这次采写,让我这个吃一碗面条就喜气洋洋的西北汉子生起一波又一波的感动。
2017年的春节注定了被一个一个激动连接。节前我刚从国外采访回来,欧陆的雪花和中亚的暖风正左拉右扯地弄得我为着衣而茫然的时候,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大卫约我大年初二晚上吃包子。张大卫是我的老朋友,他在央视一套元旦特别节目中看到了我的演讲,便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表扬我,这些传到我耳朵的表扬热了我的心,我自然对这餐包子充满期待。
包子一盘,小菜四个。虽然屋外北风呼啸,屋里却暖得让人脱了外套,是暖气的温、是包子的暖,还是人心的热呢?我来不及分辨,因为我急不可耐地向朋友汇报我的采写情况。朋友听得很认真,然后给了我许多权威性的建议,并以参与者的身份,丰富了我心中中欧班列和“一带一路”的形象。所以,当我完成初稿后,把书稿第一个发过去让他把关。当我正在忐忑不安地等待时,他打电话来,对我的初稿进行了充分肯定,然后又请中国十大经济学家郑新立先生为作品写了序。郑新立先生曾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长期从事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研究,是计划和投资体制改革、宏观经济调控、中长期发展政策等领域的权威人士,他能向全国读者推荐我的书,我心里的感动是可想而知的。
本书写作时定名为《丝路东风》,从未谋面的《中国作家杂志》张冰女士看到相关报道后,主动与我联系在《中国作家杂志》全文刊载事宜,我与河南人民出版社领导商量后,欣然同意了。于是,《中国作家杂志》撤掉了九月号原来的稿子,将《丝路东风》全文刊出,本书就在十九大前及时与读者见面了。《中国作家杂志》领导和编辑的这种眼力和力度,自然使我无限钦佩。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是我的老上级,当我请他为本书题写书名时,他写了三幅,笔力苍劲,力透纸背。付梓前,书名确定为《龙行亚欧》后,我不好意思再打扰张海先生,就请目前活跃在书坛的书法家吴行题写,吴先生不但写了繁体,而且写了适宜出版的简体,一笔一画,墨重情深。
还有于德水先生,为了把我最新的形象准确呈现给读者,用两个半天的时间,在两个不同的地方给我拍摄。
河南哲思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王春地总裁和朋友们始终是这本书的坚强后盾,我的助理王涛为我整理了大量资料,司机余士龙用车轮丈量了我所有的跋涉。
更有河南出版集团和河南人民出版社的朋友,他们为这本书的费心操劳,甚至超过了我。
“感谢”两个字当然太浅,鞠躬的动作显然轻飘,所以我把一颗颗美好得让我陶醉的心描写于上,只可惜作为跋,难以素描,只可速写,虽然笔画简约,却勾勒出如花开满天的春天的迷人灵魂。
郑彦英
2017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