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著的《盛衰成败中国史》涉及年号和国号、历史地名的源流变迁,君臣权力之争的此消彼长,书籍的传承及印装形式的变迁,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文人士大夫在时代洪流中出处进退的选择等等,以专题的形式,串起一段段历史的遗珠,同时插入近70幅历史人物、历史场景的图录及古籍书影、版画,娓娓道来,饶有趣味,引人深思。
| 书名 | 盛衰成败中国史(精)/国学微读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刘鹏 |
| 出版社 | 凤凰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刘鹏著的《盛衰成败中国史》涉及年号和国号、历史地名的源流变迁,君臣权力之争的此消彼长,书籍的传承及印装形式的变迁,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文人士大夫在时代洪流中出处进退的选择等等,以专题的形式,串起一段段历史的遗珠,同时插入近70幅历史人物、历史场景的图录及古籍书影、版画,娓娓道来,饶有趣味,引人深思。 内容推荐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中有糟粕,也有精华,刘鹏著的《盛衰成败中国史》即是对中国数千年历史反思基础上撰就。内容涉及年号、国号、政变、地名、人物等等,作者写来饶有趣味,引人深思。 目录 肯定与否定——中国历史随想 一 评价的两极 二 歪曲的历史“正剧” 三 传统的危机 第一章 打扮与评说——中国历史书写 一 打扮的传统 二 直笔与曲笔 三 正史与野史 四 历史难以改变 第二章 一样故事两样结局 — 相同情境下的不同历史 一 历史的重复性 二 犬吠非其主 三 德绍之死 四 刘邦与袁绍 第三章 “天时”“地利”“人和”——统一与分裂的思索 一 根深蒂固的统一观念 二 “北方统一南方”的传统? 三 天时·地利·人和 四 不尽的思索 第四章 或因所生之土,或即封国之名——国号琐谈 一 没有脚的“隋” 二 或因所生之土,或以封国之名 三 克隆国号 第五章 “自古帝王,未有年号”——年号的源流 一 铜镜风波 二 武帝改元 三 祥瑞与灾异 四 年号余话 第六章 “钟南山”与“宗南山”——地名趣话 一 胡改名 二 “泰山”的尴尬 三 五彩地名 四 神秘的“地名学” 五 姓名与地名 六 地名与对联 第七章 绝险者不慢其御——车夫政治家 一 倒霉的主帅 二 车夫问政 三 御者闻政 四 御者参政 五 显达的御者 第八章 杯酒释兵枳——“君弱臣强”的一个侧面 一 杯酒释兵权 二 晚唐五代乱象 三 “释兵权”的隐衷 四 影响深远的举措 第九章 铁面御史——吏治“清道夫” 一 人情社会的另类 二 纠察百官 三 卑秩·权重·厚赏 四 御史难得 五 御史的困境 第十章 宁鸣而死——逆龙鳞的“谏官” 一 逆鳞不可婴 二 何故“避逆鳞” 三 谏有五 四 谏官之选 五 谏官的困境 第十一章 封还圣旨——“正辞夺理”的封驳 一 开国之君的隐忧 二 “封驳”之法的提出 三 “封驳”“涂归”,代有其人 四 脆弱的“封驳” 第十二章 册、典、卷子、龙鳞、旋风——古籍变形记(一) 一 有册有典 二 帛书与卷子 三 经折与龙鳞 第十三章 雕版、蝴蝶、包背、线装——古籍变形记(二) 一 雕版出世 二 宋刻流芳 三 蝴蝶飞舞 四 包背与线装 第十四章 未有聚而不散者——书籍之厄 一 丽宋楼散书 二 书籍之厄 三 兵、火、禁、水、霉 四 让书厄成为历史 第十五章 度尽劫波今仍在——赵城金藏的故事 一 童女断臂 二 重见天日 三 颠沛流离 四 终成善果 第十六章 寸铁难防与无坚不摧——中国古代的射远兵器 一 弓与箭 二 古代的狙击步枪——弩箭 三 砲与炮 第十七章 可怜之人有可戒——李贺之死 一 文章憎命达 二 李贺之死 三 被冤枉的元稹 四 性格与命运 第十八章 男尊女阜的反拨——惧内 一 你姐姐来了 二 惧内传统,源远流长 三 上行下效,民间风气 四 武惧列传 五 惧内有理 第十九章 植树与砍树——无关乎环保 一 关乎仁义 二 关乎智慧 三 关乎诚信 四 关乎勇气 五 关乎生死 第二十章 走逾奔马——历史上的神行太保们 一 神行太保 二 道法“如神” 三 走及奔马,代有其人 四 麦铁杖 五 期待当代“铁杖” 第二十一章 终南捷径与梅妻鹤子——真假隐士 一 圣代无隐者 二 终南捷径 三 神清骨冷无尘俗 四 山园小梅 人能守一,一亦守人(代后记) 试读章节 事实上,从唐末开始,直到元代统一南北的这段时间里,中国的疆域,一直可以划分为三大区域:南方的十国、南宋;北方的五代、北宋;以及更北方的辽、金、蒙古,三方犬牙交错、相互挤压,既宛若仇雠,又“亲密无间”。不过,我们惊奇的发现,这块大三明治中施力和受力的方向,并不天然居中,而呈现一边倒的趋势:南方的区域,总是被北方的政权击败,而北方的国家,往往会被更北的敌人所征服。 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依次削平了南方的荆湘、后蜀、南汉、吴越、南唐等大小割据势力,统一了南方,但到了北伐北汉、辽国时,却总是先胜后败,名将杨业(评书、小说《杨家将》中老令公杨继业的原型),便因伐辽兵败,不降而死。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一战,宋太宗作为统帅中箭负伤,乘驴车只身逃脱,宋军大败。宋真宗时,辽宋始签订“澶渊之盟”,约为兄弟之国,北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才保证了双方百余年的和平。而北宋收复北方燕云十六州失地的设想,则永成南柯一梦。 到了十二世纪初,女真族的金国崛起,兵锋南指,北宋灭亡。此后百余年间,南宋收复失地的北伐行动一直没有间断,但无论是立志“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岳武穆,“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辛稼轩,还是在使金途中替北方父老写下“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的范成大,“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卅I同”的陆放翁,都无法将数代人的梦想与呼喊,变成长驱河洛,收复中原的现实。公元1279年,南宋、包括北方的金和西夏,终于还是被从更北面蒙古草原呼啸而下的铁骑,践踏得山河破碎、金瓯无存。“北方统一南方”的说法,在这里得到了历史的垂青。 有人甚至总结了形成这条“规律”的若干原因:北方人强壮,南方人矮小,自古精兵锐卒,多出西、北的人种原因;北方的中原地区地势平坦,是用武之地,适合大兵团作战,而南方丘陵、河流纵横,不适合用兵的地理原因;北方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策源地,是观念上的中央和核心,是正统所在,而南方,则长期被视作荒蛮之地。因此由北方来实现统一,是理所当然的,这是观念上的原因。 这些关于“规律”的解释,虽有牵强之处,倒也自有它们的道理。问题是,这条“北方统一南方”的“规律”本身,真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某种历史定律吗? 历史并不甘于平淡和简单的重复——事实上,例外的情况,还是发生过几次。秦朝末年,从陈胜、吴广的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县东南)起义,直至同为南方人的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项羽和沛县(江苏西北部)刘邦,由南到北、由东向西消灭秦军主力,入关推翻暴政,南方人主宰了历史的走向。 又比如元末的农民起义,“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爆发于安徽、河南一带,但最终将元朝赶出长城以外草原地带的朱元璋军队,却是先兼并了同为起义军的南方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割据势力,才挥师北伐,建立了统一的大明王朝。 1926—1928年进行的国民革命军北伐,从广东、广西发起,陆续击败吴佩孚、孙传芳、张宗昌等派系军阀,并迫使张作霖退出北京,最终以张学良在东北宣布服从中央政府、改易旗帜为标志,结束了北洋军阀的长期割据,完成了中国形式上的统一。 以上“南方统一北方”的反例(以及下文多处提到的“北方统一南方受挫”的例子),足以让我们警惕那种对历史仅作简单机械分析的方式:所谓“北方统一南方”,只是一种历史的表象,而远不是内在的规律,上文关于这一现象的所有解释,终究也只是点出了局部的、片面的因素。无论是由北向南统一全国,还是由南向北结束分裂,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历史现象背后,有着共同的决定因素。 那么,影响、推动统一的看不见的手,究竟是什么呢? P32-34 序言 自上世纪末以来,“微”字一步步走入我们的生活。先是微机、微生物、微量元素,然后是微博、微信、微视、微观察、微语言、微电影、微讲堂,最后是微店、微商、微客、微营销、微服务、微伙伴、微幸福……今天,我们的日常生活已是一个由“微”构成的世界。而在消费领域,更仿佛所有的需求和供给都趋于微化,连阅读也开始进入微读的时代。这一微化的趋势及意义,尚难一言以蔽之,但我想它首先意味着更多元、更个性化、更有针对性的社会需求以及相应而生的各种供给。 持续增长的中国经济所带来的不只是满足物质欲望的需求,同时也酝酿着社会对精神文化的渴求。经济腾飞、国力增强的成功,多少找回点国人对民族文化的信心,教育水平的提高更为传统文化的普及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国学热”顺理成章地在世纪之交成为文化市场的时尚。从大学讲堂到民间书院,从经院学术到大众传媒,国学忽然成了全社会关注的对象。大学纷纷成立国学院,出版社推出各种高头讲章,电视台也开办各类国学知识讲坛,一时间国学不可谓不热!但遗憾的是,这热潮并未能让国学得到很好的普及和承传,甚至国学作为知识的基本属性在社会上下也不曾达成一致的认识。一个有象征意味同时也颇具反讽效果的事实是,国学将作为一级学科设立,而且被归入历史类。让我迷惑的是,它下设的国史(中国史)、国文(中国语言文学)原本就是一级学科,不知将如何自处;更不知道将来顶着国学博士头衔求职的人,将如何回答考官“你学的是什么专业”的问询?当他们说明自己的专业范围时,考官定会惊讶:你说你获得的是“文科博士”或“人文学博士”吗?世界上没有这样的学位。曾有日本书法家在欧洲开展览,当被问及书写字体何以像汉字时,此君回答那是亚洲字。识者哂道,从来没有以洲际命名的文字。同理,也从来没有以跨知识领域命名的学位。 将国学设为一级学科并归入历史类,显示出学界对国学概念理解的模糊不清。与近代许多学术概念一样,“国学”也源自目语名词,本指相对于洋学的日本传统学问,近代中国借指相对于西学的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和价值核心的中国文化与学术,西人称之为sinology,也译作“汉学”或“中国学”。它以先秦儒家经典为根基,吸收诸子学说和佛教等外来文化,历经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等学术思潮及文学、艺术史的充实和发展,以诗赋、史传、注疏、翻译、骈散文、词曲、传奇、小说等丰富多彩的文本形式构筑起庞大的知识体系,是记录和传承华夏民族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古典知识的总和。国学的基本属性,或用一句话来给国学下定义的话,那就是本国传统学问。它对应的知识范围是传统图书分类学意义上的经史子集四部文献,是反映古代中国的知识积累和学科区分意识的知识系统。其中既有与现代学科分类对接的知识门类,如史学;也有与现代学科分类不相容的知识门类,如经学、诸子学。将这古典知识系统纳入现代科学体系,必然会出现方枘圆凿的结果。 自近代以来,学人间常有一种偏见,以为学科划分源自西学的影响。历史学家顾颉刚年轻时也曾说过,“中国的学问是向来只有一尊观念而没有分科观念的”,“旧时士大夫之学,动称经史词章,此其所谓统系乃经籍之统系,非科学之统系也”(《古史辨》自序)。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印便是经史词章,古代也自有分科。南朝梁元帝萧绎《金楼子·立言》云:“古人之学者有二,今人之学者有四。夫子门徒,转相师受,通圣人之经者,谓之儒。屈原、宋玉、枚乘、长卿之徒,止于辞赋,则谓之文。今之儒,博穷子史,但能识其事,不能通其理者,谓之学。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这是唐以前的学问分科。鲁曾煜《穆堂别稿序》举程子之说曰:“古之学者出于一,今之学者出于三,曰道学也,经学也,词学也。”这是宋代理学家的学问分科。宋濂《傅幼学字说》论后世之学,说:“士有以理财为学者矣,有以听讼为学者矣,有以治兵为学者矣,有以文章为学者矣,有以训诂为学者矣。”这是明人的学问分科。王棻《论学》则说:“尝观古今天下之学术,大概有三,而其别有四,举业不与焉。曰性理之学,经济之学,训诂之学,词章之学。”曾国藩也有义理之学、词章之学、经济之学、考据之学四科的划分(《求阚斋日记》),分别对应于孔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这又是清代在正统观念主导下的学科分类。如果切合社会实际而进行学科划分,那么包括的知识面还要广得多。应撝谦《万子充宗仪礼解序》云:“今之世有经济之学,有禅玄之学,有诗赋之学,有四六之学,有刑名之学,有举业之学,而性命之学则未之见也。”对应当今的学科分类,包含政治、经济、宗教、文学(文秘)、法学、逻辑、哲学、伦理八科。方以智之父孔炤又说:“言义理,言经济,言文章,言律历,言性命,言物理,各各专科,然物理在一切中,而《易》以象数端几格通之,即性命、生死、鬼神,只一大物理也。”(《物理小识》引)这又相当于今天的哲学、政治、经济、文学、天文、数学、哲学、心理学、自然科学九科,这大体就是中国古代传统学问的学科分类。 中国古代没有自然科学的概念,现代学科分类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等都以“物理”之名概之;与近代学科分类相比较,传统学问又没有工、商、医、农诸分科。大体说来,传统观念中的学问体系,以性理之学、经史之学、辞章之学为正统学问,词曲之学、书画之学、物理之学、天文历算之学、地理水道之学、医药之学、兵法律令之学为杂学,奇门遁甲、星象堪舆、卜筮相占、释道修炼之学为旁门左道。说它不同于近代学科体系,甚至说是前现代的知识体系都可以,但要说没有分科观念,显然是不合适的。所谓国学,就是这些知识门类的综合体,是一个由古典的学科分类支撑的知识体系,将它纳入当今的现代学科分类中,结果只会带来学科体系的混乱。这就是我赞同设立国学院,甚至建议用传统知识体系乃至教育理念来教学,却坚决反对设立国学一级学科的道理。 由于学界在“国学”概念认知上的迷惑,近年的国学热在导向上存在很大的偏差,重思想史、学术史而轻艺术史和生活史,传统国学教育中的“四科”、“六艺”几乎被淡忘。虽然市面上涌现出一大批国学类出版物,但多数为学术著作和较专门的读物,适合普通读者阅读的普及读物,尤其是涵盖传统目学丰富内容的读物还较少。为此我们共同编纂了这套意在普及传统文化知识的“国学微读”丛书,希望以独特的形式、适当的内容和扎实的知识,引领青少年和对国学感兴趣的读者畅游国学天地。由个性化的写作,个性化的阅读,获得见微知著的效果。 这套丛书的宗旨主要是为读者提供丰富有趣的传统文化知识,其中包括华夏民族文化的基础知识、传统观念和道德习俗,还有日常生活、游戏等内容。选题和总体设计都经过反复斟酌,以适应普通读者的阅读需求。除了讲究知识的完整、系统、准确之外,还注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读性强。为此,各位作者在构思、视角和叙述文字上都很下了一番功夫,相信读者们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勤奋和努力。必须说明的是,普及读物不同于学术著作,学术著作只有一种写法,或者说只有一种较好的写法,而普及读物却有无数种写法。就国学这么大的题目而言,不同的作者会写出各种不同面目的书来。我们的设计和写作未必就是最理想的,因此很希望听到读者的意见。各位读者若能将读后感反馈给我们,那我们就有了改进的动力和方向。 国学,不仅沉睡在浩瀚的古籍里,也生活在你我的交流中。无数微读的星光,会汇成银河,将国学的夜空照亮。其中有你,也有我。 蒋寅 2016年9月1日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后记 人能守一,一亦守人(代后记) 长安城南门外五里有后生,大号未详,人皆以“愣娃”呼之,以其诚朴憨厚、不善言辞故也。 愣娃幼而失怙,与慈母相依为命,年十二,以贩蔬为业。日行于市井之间,常为泼皮无赖、刁妇恶狗欺侮,訾骂当其面,拳脚中其身,无日无之。愣娃惟以蜷首缩颈、默然无言以应,还家相视,非青即紫。久之,其母忧甚,常啼语人日:“俗语云:‘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吾儿之苦楚,何日是尽头也?”邻人闻之,亦无语,惟摇头叹息而已。 一日,红日西坠,暮色甫临,市中行人已稀,愣娃亦拾掇蔬担,欲还家侍亲。忽有老者飘然而至,其人白发如银,长须胜雪,骨瘦皮缩,然二目炯然如电,令人气慑。老者高视不顾,言于愣娃云:“随某来!”即飘然而去,愣娃神为之夺,竟弃担不顾,随之不舍。南行二里,止一林中,老者驻足转身,喝道:“子日:‘父母唯其疾之忧。’愣娃,尔年岁痴长,不能自立门户,常为人欺辱,贻慈母忧,尔知愧乎?”愣娃闻言,不禁泣下,曰:“弟子虽愚,亦知此理,然弟子天性憨懦,奈何?”那老者双目圆睁,森然道:“武者,能使顽者正,懦者立。尔愿学否?”愣娃虽愚,此刻福至心灵,竟纳头便拜,口称弟子不止。老者乃温颜勉慰,告以每日酉时会面于此,并诫以无使人知,三年内勿与人动手云云。 自此寒来暑往,忽忽一年,愣娃所习者,惟二式,两手握拳,下劈上撩,左右轮替。愣娃秉性愚直,亦不多问。每日如此,以百千计,不以为苦。翌年,复授以左右前蹬腿,如此三式,亦日习数百千下。二年期满,复令择一巨树,裹以狗皮,劈、撩、蹬者,风雨不辍。 三年如一日,愣娃终觉枯燥,忽言于师日:“弟子入门三载,仅得三式,武艺何日可成?吾观市中武者演练,套路繁复,颇娱耳目,恐吾此生难及也。”老者捻须不语,久之,乃云:“拳谚云:‘人能守一,一亦守人。’武者胜人以功力、机变,非徒赖招式也。”愣娃似懂非懂间,老者忽黯然道:“初学三年不离师,今三年期满,吾恰有要事,将长离此地,师徒之缘将尽。尔虽愚顽,不能传吾之衣钵,然心志亦坚逾众人,吾授汝之三式,习之勿辍,健体防身,此生足矣。”言罢倏忽而去。愣娃若有所悟,亦不禁泣下。然自此虽无恩师督导,习武亦无一日中辍。 忽一日,愣娃鬻菜市中,又有二泼皮至,强索鲜蔬而欲去。愣娃自忖习武三年,不知其效若何,遂打定主意,以此二君试手。乃伸手相拦,二鼠讶之,泼皮甲劈面就是一拳,愣娃习三式已久,电光石火间未暇思索,一记上撩拳,正中其臂,未及换式,泼皮甲已仰面飞跌而出。泼皮乙见势不妙,拔足欲逃,愣娃早已赶上,一记下劈拳中其背,乙立仆。 未几二泼皮猫腰咧嘴,引市中武者至,冀复其仇。武者自负其技,于二泼皮之言不之信,睥睨久之,立等愣娃进手。愣娃尝于市中观此君习武,常自艳羡,此番强敌临头,自以毫无胜算,乃抱定决心,管你几路来,我只三式去。几番哀告,脱身不得,遂咬牙请众相亲做一见证。左手握拳,上步便劈。武者右手横弸,甫觉吃力,这边右手撩拳,拳风已到面前,武者不禁后退。哪知愣娃左足上步,右足便起,耳闻“喀喇”一声,武者左腿已折。 一番激斗,愣娃虽包赔了药费,却自此再无人相欺,遵纪守法,奉养老母。然习武之暇,每思恩师再造之恩,遂倩人敬书恩师教诲“人能守一,一亦守人”于堂,旦夕诵之云。 噫!“人能守一,一亦守人”,源出《抱朴子·内篇》:“人能守一,一亦守人。所以白刃无所措其锐,百害无所容其凶,居败能成,在危独安也。”其道家采炼之术,亦似融汇习武、治学、为人之道,亦异矣!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