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立著的《一心平天下(王阳明上下)》是一部真正走进王阳明内心的传记。解读他为何被后世无数军政领袖人物奉为精神导师的原因。
内容丰富、蕴含丰厚、精彩好读。充分地展开对大明王朝政治生态、文化生态、社会情态细节的充分讲述,并以王阳明一生的修为与功业缔造为材料,对王阳明进行别具一格的精彩评述。
附赠王阳明“一心平天下”手书及印章精美书签,具有典藏价值。
| 书名 | 一心平天下(王阳明上下)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作者 | 唐文立 |
| 出版社 | 现代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唐文立著的《一心平天下(王阳明上下)》是一部真正走进王阳明内心的传记。解读他为何被后世无数军政领袖人物奉为精神导师的原因。 内容丰富、蕴含丰厚、精彩好读。充分地展开对大明王朝政治生态、文化生态、社会情态细节的充分讲述,并以王阳明一生的修为与功业缔造为材料,对王阳明进行别具一格的精彩评述。 附赠王阳明“一心平天下”手书及印章精美书签,具有典藏价值。 内容推荐 唐文立著的《一心平天下(王阳明上下)》生动而深入地讲述了王阳明57年完整的一生,通俗而精到地阐述了心学的奥义所在。王阳明其实是一个真实、鲜活、有血有肉的“人”,而非一个“神”,只因“龙场悟道”,达到了觉悟和解脱,开始“知行合一”,之后“致良知”,再之后“四句教”,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并被后世无数领袖人物奉为精神导师。 这是一部用丰富的内容作支撑,能够真正走进王阳明内心世界的传记。它充分地展开对大明王朝政治生态、文化生态、社会情态细节的讲述,并以王阳明一生的修为与功业缔造为材料,从普罗大众之“心”出发,将“知行合一”解读得淋漓尽致,极接地气,借鉴性也更强。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完善自我的修行,洞悉人性的弱点,炼就强大的内心。如此,自能临事不乱,心静如水,一切问题的答案从内心源源而来! 目录 《一心平天下(王阳明)》上 第一篇 读心 一、六世之德圣人出 二、青春的伟大 三、读书、科举、理想与政治之关系 四、书生意气 五、文艺青年闯官场 六、圣人的自我修养 七、活着是理想的唯一需求 第二篇 烙心 一、心安之处皆是路 二、从“人心”到“道心” 三、庐陵特区 四、用“心”布道天下 五、攻城从攻心开始 六、人欲就是天理 七、大学问之道 《一心平天下(王阳明)》下 第三篇 诛心 一、天子宁有种耶 二、朱宸濠“革命” 三、心和心的战争 四、正德皇帝的德 五、我是王守仁 六、九华山上见天心 七、良知到底是什么 第四篇 御心 一、选出来的皇帝 二、修行是为了见到自己 三、新君旧臣的江湖 四、乐哉!论道 五、到哪里都是布道 六、俗世是阳明的禅 七、自由即光明 试读章节 一、六世之德圣人出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这个人,是个奇才。尤其在控制思想方面,能笼络孔子后人,能管控孟子,能删节《孟子》,能实行八股考试,还要“存天理,灭人欲”,结果使得文人居然不愿做官,于是朱元璋大举屠刀,不愿做官,砍头!这事儿,的确是奇葩!当然,明朝的奇葩还有很多。后来出了一个王阳明,有人称之为“圣人”,也是奇葩,不知是不是朱元璋行为的一个结果。 和尚皇帝 在中国,几乎每个人都信奉“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一旦做了皇帝,就会把这句话打入十八层地狱,而且还要踩上几脚,再压上一块青石,万世不得翻身。用今天流行的俗话就是“屁股决定脑袋”。 朱元璋,一位很有个性的皇帝,他的个性不是来自于他是平民皇帝,而是他的一些行为。做过和尚,造过反,称过王,后来修成正果,做了皇帝。之后,屁股决定脑袋,就有治国的责任。 朱元璋一再提及孔子、孟子,并不代表他本人一定真的对孔子、孟子很崇拜。所谓的“重民”“仁政”,可能只是朱元璋做一位“贤君”所需要的法器。也就是说,朱元璋并不是以民众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来思考问题的,他对一切问题的思考都只是紧紧围绕着他屁股下面的那把龙椅。 孔子、孟子、读书人……在朱元璋眼里,都是自己的工具。“天地君师亲”,只要搞定孔子,就搞定了天下的读书人,搞定了读书人,就有了人才。洪武元年(1368),刚做皇帝的朱元璋就在二月“丁未,以太牢祀先师孔子于国学”(《明史·高祖本纪二》)。他把孔子抬出来,放在很高很高的位置上,其实就是标明自己的合法性。之后,朱元璋又派人专程到曲阜祭拜孔子,使者临行前,朱元璋谆谆告诫说:“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并。有天下者莫不虔修祀事。朕为天下主,期大明教化,以行先圣之道。今既释奠成均,仍遣尔修祀事于阙里,尔其敬之。”(《明史·礼志四》) 招待好孔子之后,据史料记载,洪武元年(1368)三月,徐达攻克山东济宁后,朱元璋命令徐达护送孔子第五十五代孙孔克坚到南京受封,这个孔克坚曾经在元朝为官,官拜国子监祭酒,作为元朝曾经的官员,按照自己老祖宗的规矩应该杀身成仁,但孔克坚没有。这个时候,朱元璋又来征召,去还是不去,是一个不小的问题。元朝刚刚败退,有朝一日卷土重来未可知,到时候怎么办?但现在身处朱元璋的地盘,不听朱元璋的号令,后果可想而知,于是孔家人来了一个很中庸的办法,称自己身体有病,无法前去,让儿子孔希学做代表去朝见朱元璋。这样,两面讨巧,谁都不得罪。 这等小儿科的伎俩,哪里能糊弄住朱元璋,朱元璋龙颜大怒。 不就袭封衍圣公吗?想脚踏两只船,搞二选一,没门!再就是居然敢小瞧布衣出身的自己,看不起自己出身微贱,朱元璋认为孔克坚羞辱了自己,虽再三忍耐,但还是极为不爽,拟一道圣旨,教训孔克坚:“吾虽起庶民,然古人由民而称帝者,汉之高祖也。尔言有疾,未知实否。若称疾以慢吾,不可也。”朱元璋的意思是,如果你爱刘邦,请你也爱朱元璋,而且是必须的。如果你爱刘邦而不爱朱元璋,后果自己想想! 皇帝很生气,孔克坚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便连天加夜,屁颠屁颠地赶到了南京。一方面,孔克坚的到来,给足了朱元璋面子,圣人家都认可了,自己的皇位就具有合法性了;另一方面,起到了带头作用,衍圣公都从了朱元璋,天下读书人都从了吧。于是,朱元璋不仅得到了面子还得到了里子,遂转怒为喜。洪武元年(1368)四月初八,朱元璋在谨身殿隆重亲切而且温和地接见了孔克坚。四个月后,朱元璋下诏,“衍圣公袭封及授曲阜知县,并如前代制”(《明史·高祖本纪二》)。 这样,朱元璋就轻松搞定了孔子和他的后人以及读书人。 治国要靠“孔孟之道”,搞定孔子之后,朱元璋开始研究《孟子》了。不研究倒还罢了,一研究《孟子》,朱元璋差一点把鼻子气歪了,决定收拾孟子。(P2-4) 序言 活着就为征服人心 人心是宇宙头等大事 王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什么是王阳明心学? 用王阳明的话来说,就是:“心即理也!” 这里的“心”不仅仅是看得到摸得着那团血肉器官,还是能操控视、听、言和动的指挥部,就是那个可以调动眼、耳、鼻、舌、身、意的中枢系统,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计算机、智能手机加上操作系统,这个系统就是天理。 《尚书》中记载:“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是极好的文字,完美贯通了理性和心灵,一头牵着理性,一头拉着心灵,世上还有比这更有正能量的文字吗? 古语云,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 古今中外都对人心充满畏惧同时也充满了好奇。但人心最难掌握,看不清,摸不到,控不住。到现在,人类可以上天,可以登月,可以入海……许多人依然弄不懂人心…… 其实,人心就是理性和心灵的事,理性和心灵合二为一就简单,理性和心灵南辕北辙的话就复杂。如此来说,人心不可捉摸的原因既简单也复杂。 人心是一个人的主宰,只要掌控了人心就掌控了一个人,掌控了所有人的人心,就掌控了天下。孟子说过:“仁,人之心也。”这在一定程度上契合儒家的修身体系,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而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有人说,西方文明研究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印度文明研究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中国的文明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历代先贤注重人和人的关系,其实就是为了政治。我们向来崇尚天人合一,认为研究人就是研究天,把人研究透了就懂了天。在王阳明之前,孔子、孟子、张载和陆九渊都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从人开始,到人心,到天心,到宇宙心。最后,王阳明又回归到人心,这就是王阳明心学。 根据这套理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征服人心,天大的事也大不过“心”,所以陆九渊说:“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什么是王阳明心学? 一般人的理解,王阳明心学是不是就是心理学?是不是读心术?是不是洗脑术?是不是权术?…… 好像都是,实际上都不全面,因为王阳明心学可以简单分成四个部分: 一个字:“心。”两个字:“知”与“行”。三个字:“致良知。”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完整的逻辑是这样表述的: 理一而已:以其理之凝聚而言,则谓之性;以其凝聚之主宰而言,则谓之心;以其主宰之发动而言,则谓之意;以其发动之明觉而言,则谓之知;以其明觉之感应而言,则谓之物。故就物而言谓之格,就知而言谓之致,就意而言谓之诚,就心而言谓之正。 这段文字虽然是文言文,但理解起来也不太难。提炼一下就通俗了,第一部分的关键词是:理、性、心、意、知和物,第二部分的关键词是:格、致、诚、正。我们把第二部分的四个关键字和第一部分最后四个关键字倒着组词就得到: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 “理”凝聚一起形成“性”,主宰“性”的是“心”,发动“心”的是“意”,明觉“意”的是“知”,感应“知”的是“物”。怎么能控制这些呢?就是: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 在《大学》中,儒学的体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显然《大学》体系没有形成闭环,有很明显的漏洞,通俗一点说,就是没有入手处,格物?从哪里格?怎么格? 王阳明的四句教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其用力处就是“为善去恶”,入手处就是“知善知恶”,开始之处就是“意之动”,本源就是“心体”。 这样一来,王阳明的四句教与《大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打通了儒学的“任督二脉”,形成了闭环,有入手处,有用力处,就有了征服人心的力量。 正是因为如此,王阳明实现了自己做圣贤的理想,真正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在儒家观念里,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能达到圣人标准的仅仅有四个人: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到今天,许多人认为中国历史上有资格称为圣人的只有两个人:孔子和王阳明。 为什么写王阳明? 很早以前就有人游说我写王阳明先生,说我比较熟悉王阳明,应该能写出王阳明接地气的一面。说实话,刚开始,我是拒绝的,我很崇拜王阳明,要写一个人,毕竟要写过五关斩六将,也要写败走麦城。在内心塑造一个偶像很难,但分分钟就能让其轰然倒塌,我不忍心亲手推倒这个自己在心中塑起来的偶像,更担心自己不能重塑王阳明先生的伟大形象。 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既然艰难就更要修心炼胆,那就一定要写王阳明,既然担心倒塌,索性就朝着毁掉偶像路子上去写!想到此,我欣喜若狂,有一种悟道的感觉。 今天的人看王阳明,都戴上了有色眼镜,而且仰着脸看,把王阳明神化了,看到的都是高大上的一面,那我就摘下眼镜,注意王阳明俗的一面。 看看作为一个人,王阳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重回到五百年前的大明朝,一起见证王阳明的一生,一个没有任何神通,也食人间烟火,也有七情六欲,也好名利,也喜欢美女,也会享受生活……一个有烦恼,有困苦,有挫折,有无奈,有压力,也曾犹豫,也曾彷徨,甚至也放弃过……一个看起来很俗很普通的人,和我们都一样,那他是怎么成为圣人的呢?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多次犹豫,多次徘徊,甚至想到过放弃,但一想到“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就立马精神百倍,内心充满了能量。一边写作一边探索,直到最后才发现:我们和王阳明差别不大,就在一个圣人理想。 克尔恺郭尔说过:“寻找一个对我而言是真理的真理,寻找一个我愿意为它而活、为它而死的理念。” 王阳明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他找到了对他而言是真理的真理,他找到了为之活为之死的理念,他从十二岁开始决定做圣贤,然后坚持到最后一刻,这种坚持是历经千死百难不忘初心,在黑暗中摸索,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迷茫中前行,在无力时刻集聚为善去恶的力量。他一生为善去恶,时刻保持独立,时刻保持清醒,因而无论何时何事何地,他都准确找到入手处和用力处,然后勇往直前。 这正是王阳明伟大之处! 他一生辽阔高远,他立志做圣贤,他内心光明,他为善去恶,他极具智慧,他最有人格魅力,他最受人尊重,他生前弟子如云,他征服了他所在的时代,五百年来,追随者络绎不绝,曾国藩、梁启超、孙中山、章太炎…… 五百年后,依然有人“一生伏首拜阳明”。 他具有征服人心的力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当我们认识了王阳明,就能时刻理解心学的智慧所在,就能深刻领会知行合一的精髓所在,就拥有了为善去恶的勇气,就会开始重新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 生活中,总有一些和王阳明一样的人,有理想,有情怀,在生活中帮助他人,在人生道路上不忘初心。希望本书能为他们提供一个榜样,给在黑暗中摸索的他们一点光,给绝望中坚持的他们一点希望,给迷茫中前行的他们一个方向,给无助中的他们一些为善去恶的勇气。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