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随笔全集(精)》是一本散文随笔集,由英国著名作家培根所著。书本有短小精美的短文组成,每篇文章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以深刻老练、沉稳有力的文字,警示世人。几乎篇篇都是警句格言层见叠出。该书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至今畅销不衰。1985年被美国《生活》杂志评选为“人类有史以来的20种最佳书”之一;同年入选美国《优良读物指南》的推荐书目。
| 书名 | 培根随笔全集(精)/经典译林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英国)培根 |
|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培根随笔全集(精)》是一本散文随笔集,由英国著名作家培根所著。书本有短小精美的短文组成,每篇文章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以深刻老练、沉稳有力的文字,警示世人。几乎篇篇都是警句格言层见叠出。该书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至今畅销不衰。1985年被美国《生活》杂志评选为“人类有史以来的20种最佳书”之一;同年入选美国《优良读物指南》的推荐书目。 内容推荐 培根著的《培根随笔全集(精)》以其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的说理、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培根的随笔论述的题目有的跟蒙田相近,但写法迥然不同。他的随笔短小精悍,力求以最短的篇幅摆足事实,讲清道理,注重文字的深刻老练、沉重有力,警句格言层见迭出。此外,他的随笔没有西方很多散文随笔作家的那种散漫和随意,而具有诗的凝练圆满和小说的谨严布局,58篇随笔篇篇结构严密、行文紧凑。作为一名学识渊博且通晓人情世故的哲学家和文学家,培根对他谈及的问题均有发人深省的独到之见,“读之犹如聆听高人赐教,受益匪浅”。 目录 一 谈真理 二 谈死亡 三 谈宗教统一 四 谈报复 五 谈厄运 六 谈作假与掩饰 七 谈父母与子女 八 谈结婚与独身 九 谈嫉妒 十 谈爱情 十一 谈高位 十二 谈胆大 十三 谈善与性善 十四 谈贵族 十五 谈叛乱与骚动 十六 谈无神论 十七 谈迷信 十八 谈旅游 十九 谈君权 二十 谈诤谏 二十一 谈拖延 二十二 谈狡猾 二十三 谈利己之道 二十四 谈革新 二十五 谈快捷 二十六 谈假聪明 二十七 谈友谊 二十八 谈花销 二十九 谈国家的真正强大 三十 谈养生之道 三十一 谈猜疑 三十二 谈话语 三十三 谈殖民地 三十四 谈财富 三十五 谈预言 三十六 谈野心 三十七 谈假面剧与演武会 三十八 谈人的天性 三十九 谈习惯与教育 四十 谈幸运 四十一 谈放债 四十二 谈青年与老年 四十三 谈美 四十四 谈残疾 四十五 谈建房 四十六 谈园林 四十七 谈协商 四十八 谈随从与朋友 四十九 谈求情办事者 五十 谈学养 五十一 谈党派 五十二 谈礼貌 五十三 谈赞扬 五十四 谈虚荣 五十五 谈荣誉和名声 五十六 谈司法 五十七 谈愤怒 五十八 谈事变 译后记 试读章节 九 谈嫉妒 (1625年作) 除了爱与妒,还没有看到有什么感情能使人着迷人魔的。这两种感情都自强烈的欲望;都容易制造出种种想像和联想;都容易进入眼睛,尤其在目击那些本身就具导致入魔的特点的对象的时候,假如有入魔那种东西的话。《圣经》中把嫉妒叫“毒眼”,占星家把不祥的星力叫“凶视”,所以好像总有人承认:嫉妒行为中有一种眼光的闪射。更有甚者,有些人喜欢探赜索隐,竟然注意到嫉妒的眼睛伤人最凶之际正是遭嫉妒的人荣耀风光之时,因为这种风光无异于给嫉妒火上浇油。况且在那种时候,遭嫉妒的人精神外露,最容易遭受打击。 不过我们先撇开这些隐微之处不谈(尽管在适当的场合不是不值得探讨的),只说说什么人容易嫉妒人,什么人容易遭嫉妒,公妒与私妒有何区别。 一无所长的人总要嫉妒别人的长处,因为人的心灵不是靠自身的善滋养,就是以别人的恶为食。一个人缺此,必然要吞彼;一个人无望取得他人的长处,必然要压制别人的幸运来打个平手。 无事忙和包打听往往嫉妒心重。因为了解别人的事情绝不是因为这些麻烦与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他肯定在窥探别人的祸福中得到了一种看戏的乐趣。一个只顾自己事务的人是找不到多少嫉妒的理由的;因为嫉妒是一种好动的情绪,喜欢逛大街,不肯在家呆:“好事之徒没有不心怀叵测的。” 人们注意到出身高贵的人对崛起的新人心存嫉妒,因为双方的距离有了变化。这就像视觉上的错觉一样,别人前进时,他们总以为自己在后退。 残疾人与阉人,老头子和私生子都嫉妒心重,因为自身的缺陷无法补救,就只有竭尽全力损害他人的长处,除非这些缺陷落在英雄豪杰身上,因为这种人要把自己的先天不足打造成一份荣誉,为了让人说,“那样子的宦官,那样子的瘸子,克然树立了这等丰功伟业”,俨然是一种奇迹般的荣耀。宦官纳尔塞斯和瘸子阿格西劳斯、帖木儿就是这样。 大灾大难后东山再起的人情况也是这样,因为他们跟愤世嫉俗的人一样,把别人受的损害看做自己苦难的抵偿。 由于见异思迁,爱慕虚荣而想事事出人头地的人总是嫉妒心强,因为他们不可能没有事干,而在许多事情上,总有一件有很多人可能胜过他们。这正是哈德良皇帝的特点,他对诗人、画家、能工巧匠嫉妒得要命,因为在这些领域里,他也有争长取胜的天资。 最后,近亲、同事、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看到与自己不相上下的人高升时更容易嫉妒。因为侪辈的高升等于指着他们的鼻子责备他们自己时运不佳,而且这种情况他们难免要屡屡想起,同样更容易引起旁人的注意,而言谈与名声总是进一步增强了嫉妒。该隐对他兄弟亚伯的嫉妒更为卑鄙,更为恶毒,因为亚伯的贡物被看中时,并没有人旁观。关于容易嫉妒的人就谈到这里。 以下谈一谈或多或少遭人嫉妒的人。首先是优点突出的人,他们地位越高,遭到的嫉妒就越少,因为他们的好运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人嫉妒债务的支付,却有人嫉妒奖赏和慷慨的馈赠。何况,嫉妒总是离不开人的相百攀比;没有攀比就没有嫉妒;因此嫉妒国王的只有国王。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无名鼠辈初次露脸的时候最招人嫉妒,尔后境遇逐渐有所改善。相反,功名显赫的人福运长盛不衰,最受嫉妒,因为时间一长,虽然他们的德行依旧,但光彩已不那么耀眼,因为新人辈出已使它黯然失色。 王公贵族在高升时少有人嫉妒,因为按照他们的出身,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况且他们的幸运似乎已经无以复加了。嫉妒如同阳光,照在堤岸,或拔地而起的陡壁上比照在平地上热,同样的道理,循序渐进之辈比平步青云之徒少遭人嫉妒。 P31-33 序言 培根在《谈诤谏》一文中写道:“多读书是有好处的,尤其是读那些在公众舞台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人写的书。”您现在拿在手里的恰好就是这么一本书。我们就在这里先谈谈培根在人生舞台上扮演过哪些重要角色,然后再说说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弗朗西斯·培根1561年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父亲尼古拉·培根是伊丽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母亲是文艺复兴时代一位博学多才的贵族妇女,她的妹夫就是伊丽莎白的重臣伯利勋爵(曾任财政大臣)。有这种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再加上才华出众,培根自然就有了出入宫廷的机会。早在孩提时代,培根就被伊丽莎白称为“朕的小掌玺大臣”。雄心勃勃的培根自然期望走上一条谋取功名利禄的捷径。他十二岁时就上了剑桥大学,但小小年纪,对大学的教育体制和当时主宰学术研究的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十令反感。两年以后,他跟随英国驻法大使到巴黎去学习统计学和外交。又过了两年,父亲突然病故,培根只好回到伦敦。因为不是长子,没有继承到多少遗产,便只好投靠权势很大的姨父,可是伯利勋爵却妒忌培根的才华,根本不想帮忙。培根只好自谋出路,学习起法律。1582年起他开业当律师。他才气过人,著书立说,名声很大,二十三岁时就当上了议员,还极力想博得女王的青睐,但成效却不显著。培根后来又与女王的年轻宠臣埃塞克斯伯爵交上了朋友。埃塞克斯伯爵曾几度向女王推荐培根担任要职,但均未成功。伯爵觉得过意不去,便将自己在特威克纳姆的价值两千英镑的田产赠予培根。后来埃塞克斯兵败爱尔兰,而且不顾女王的指令,擅自返回伦敦,被女王下令拘留。埃塞克斯获释后,培根并没有与他断绝交往。不久之后,埃塞克斯策划推翻女王,事情泄露后又被捕。这时候,培根作为女王的高级法律顾问,经过调查,起草了一份报告,认定埃塞克斯犯了叛国罪。最后埃塞克斯被处死。培根作为埃塞克斯的朋友,看起来完全与他划清了界线,可算是一名“识时务”的“俊杰”。培根的这种做法颇遭人们的非议,后来他还振振有词地替自己辩解了一番。在这一案件中培根没有受到株连,但也没有获得奖赏,得到女王的提拔。 伊丽莎白于1603年驾崩,由苏格兰王詹姆斯继位。这对于培根可以说是时来运转了。1613年他被任命为首席检察官;1617年当了掌玺大臣;1618年又成为大法官。1603年受封为爵士,1618年受封为维鲁兰男爵,1620一1621年受封为圣阿尔班子爵。培根正当春风得意、青云直上之时,却在1621年因卷入一起受贿案遭到了议会的弹劾。培根无法否认自己的罪状。随后他受到如下判决:交纳四万英镑罚金,监禁在伦敦塔以候王命,罢去一切官职,等等。但最后还是被从宽发落,仅仅监禁了四天,罚金也基本上免除,罢官为民了事。 仕途无望以后,他只好回家继续他的学术研究。1626年初,他想实验一下冷冻防腐的可能性,便杀了一只鸡,把雪填进鸡肚子,结果自己受了风寒,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培根尽管热衷于做官,但志向远远不只在这一个方面。他想给不幸的爱尔兰带来和平安定;他想简化英国法律;他想改革教会;他想研究自然;他要建立一种新的哲学。为达到目的,除了利用做官的地位和权势,他一直在著书立说,推出他的各种主张。由于经历了宦海浮沉,他阅历丰富,眼界开阔,思想敏锐,因而写出的东西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 培根于1597年出版了他的《随笔》,其中只有十篇短文,但影响很大,于是他反复修改增订,于1612年和1625年先后出了两个增订本。最后一个版本收入随笔五十八篇。 随笔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由法国散文家蒙田首创的。他于1580年出版了一本题名为Essais的集子,文笔轻松自然,亲切随意。培根则是第一位英语随笔作家。培根的随笔论述的题目有的跟蒙田相近,但写法迥然不同。在随后的数百年里,按蒙田的路子写随笔的大有人在,但很少有人能用培根的笔法去写。那么,培根的随笔到底有些什么特点呢? 翻开培根的《随笔》,给你的第一个印象就是文章短小。五十八篇随笔中,很多都不超过千字,少量长文最多的也只有五千多字。和培根同时代的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一剧中借波洛涅斯之口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乏味的枝叶、肤浅的花饰。”培根自己也在《谈快捷》一文中说:“冗长而玄妙的讲话不利于快捷,就像长袍拖裙不利于赛跑一样。”所以培根力求以最短的篇幅摆明事实,讲清道理,摈弃那种空洞、肤浅、絮聒的毛病,注重文字的深刻老练、沉稳有力,几乎篇篇都是警句格言层见叠出。下面是一些信手拈来的例子: 德行犹如宝石,镶嵌在素净处最佳。(《谈美》) 成人惧怕死亡恰如儿童怕进黑暗。(《谈死亡》) 初生的幼崽总是其貌不扬,革新也莫不如此,因为它们都是时间的幼儿。(《谈革新》) 美德如同名贵的香料,焚烧碾碎时最显芬芳;因为幸运最能揭露恶行,而厄运则最能发现美德。(《谈厄运》) 夫妻之爱创造了人类,朋友之爱完善了人类,而淫乱之爱败坏、作践了人类。(《谈爱情》) 妻子是青年时的情人,中年时的伴侣,老年时的保姆。(《谈结婚与独身》) ……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这是一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千古名言。公元前五世纪的中国哲人的话完全适用于公元十六七世纪的英国哲学家。培根可以说是有言无德的人。他在文章中宣扬节俭,但他的生活却极为阔绰。他当大法官时,光伦敦私宅里的仆人就数以百计,而且个个自以为是,连培根的母亲也口出怨言。他主张廉洁,但结果受贿丢官,弄得身败名裂。他的治国处世的观点,大有中国法家的气息,注重“法”、“术”、“势”,提倡利己主义。这也许是文艺复兴时期很多人的共同思想观点吧。 培根的《随笔》副标题为《道德与国事谏议》,它们都是一些我们中国人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教。国事变化日新月异,不仅对于我们,就是对于现在的英国人,培根四百年前针对当时宗教信仰、国计民生的献策已失去了时效。我们不妨把它们看做大英帝国开始崛起时的思想背景的一部分,从中汲取合理的成分。相比之下,道德却稳定得多。古今中外,不管什么宗教,何种信仰,对杀人放火、贪赃枉法甚至铺张奢靡从来没有正面宣扬,尽管任何社会这些现象或多或少都存在。虽然有人戏言“诚实是愚蠢的代名词”,但从来没有什么党纪国法号召人们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同志,对亲友阳奉阴违。所以培根关于修身齐家的议论更具有现实意义。培根身为贵族重臣,他似乎心目中没有平民百姓。因此,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培根规划的那种楼堂园林无疑于空中楼阁,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谈学养》,好像也是在向他那种阶层的人说话,如:“有些书可以请人代读,再看看人家做的摘要。”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看这里的哪些文章该“浅尝辄止”,那些该“囫囵吞下”,哪些该“咀嚼消化”。“请人代读”不是普通读者办得到的。好在这些文章都不长,思想敏锐、见解独到的青年读者无疑该知道如何对待,才能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此外,培根的有些观念不尽正确,甚至是错误的,如《谈无神论》中的一些观点。还有一些说法,因为在当时缺乏社会科学等方面的正确认识,也存在谬误。尚望读者去认真辨别。 蒲隆 2007年3月于兰州 后记 本书译稿完成于1998年,是应南方一家出版社约译的。说实话,对那次约稿我的反应并不十分积极,其一,培根的生平、文章离我的生活太遥远;其二,培根的论说文早有水天同的名译。要不是我的一位好心的同事主动把他从剑桥购得的由Herny Lewis注释的Bacon's Essays借我使用,并鼓励我权当一次学习的机会,我是不会惹这个麻烦的。有了Lewis的注释的帮助,又有水公的译本做参考,译文如期交稿了。谁知后来该社一位编辑嫌我的译文“不古雅”(建议我仿照一个古雅的文言文译本样板),又嫌有些语句跟别人译的“不一样”,便责成我修改。我无意照办,稿子一搁就是八年。2005年宋兆霖先生主编《世界文学名著经典文库》,有意采用拙译,为此我参考1997年我翻译时尚未见到的曹明伦先生的译本,将译稿做了一些修订。最近译林出版社要出一个供青年学生阅读的译本,为此我又做了一次校订。也许我的不古雅的译文反而会让他们读起来轻松些,容易理解些。至于“不一样”的地方,都是以Lewis的注释为依据,我是不敢想当然的。这里还要说明的是,译文的绝大部分注解以及分段,拉丁文释义,每篇题目下标的写作、修订年代,后面的解析,都是Lewis的工作,译者只是把它们原原本本翻译了出来,以期对青年读者更有帮助。 蒲隆 2007年3月于兰州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