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倾听花开的声音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肖江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倾听花开的声音》这部文化随笔,是经济学者肖江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的文化积累。从瓦尔登湖,到卡拉法特小镇;从索尔仁尼琴的遗产,到鲁迅的背影,一路走来留下一路思索。这近百篇的文化随笔,记录了一位游走在世界各个角落的行者对时代、人生、文学及回忆的思考。既有广阔的视角,又有切入文学范畴的巧妙角度。

内容推荐

肖江编著的《倾听花开的声音》是一部文化随笔集,由一百多篇短文组成。作者肖江,是一位行业内颇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这位经济学家用反思的眼光、感性的笔调,把自己多年来对社会和人生的深沉思考,通过“文化”这条纤细而坚韧的神经,串连成几十年的社会记忆和人生自省。在他游走世界各个角落的文化追思中,包含了对历史的重新思忖,对记忆的挖掘与觉醒,对社会的反思,对人生的反省。理性的思考,感性的语言,使清新流畅的文字之河中时时翻腾起冷峻的水花,颇耐人寻味。部分篇章曾被央视用作解说词。

目录

让我们安静地倾听(代前言)

行走者的歌吟(序)

在那遥远的地方

在瓦尔登湖的目光里

云台山深处的“竹林七贤”

在江南,在同里,在退思园

西花厅盛开的海棠花

避暑山庄的秋天

被冷落的名山

巴黎的文化坐标:左岸和右岸

又见英伦

行走在“大河之舞”的故乡

里约,里约

在巴拉那河与伊瓜苏河的交汇处

萨尔塔印象

卡拉法特小镇

又见布宜诺斯

草原深处的乌拉盖

走过香格里拉之梦

从香格里拉赴稻城

亚丁,亚丁

和牡丹江一起走过夏天

茅台镇的秋天

洛杉矶的雨季

不断远行是一种态度

在鲁迅的背影里读鲁迅

想念巴金

寂寞而永远的“新青年”

索尔仁尼琴的遗产

萧红的呼兰河与她的“黄金时代”

史铁生,清平湾,地坛,我

渐行渐远的“燃灯者”

东临碣石诵遗篇

我的读书生活

龙年的春天

春雪的世界

立春的日子

春,即将穿越城市

春雷

春天的期待

春夜喜雨

春的记忆,春的思索

春天的告别

夏之精灵

秋夜的漫想

秋,正在穿过城市

在这个秋天

秋日随笔

秋意是一种飘散的情绪

无雪的北京冬季

冬天的随想

我爱这冬雪

致世界末日

豆腐池胡同

邻居

“净心莲”

从“干草部落”到“幸福树沙龙”

倾听花开的声音

在小镇张店的日子

在名叫湖东的村庄

“学习班”的往事

并非我的“文革”记忆

属于我的“文革”记忆-

搬家

皮影戏

露天电影

说书艺人

行佑

我的小学老师

从上海来的下乡知青

我眼中的“批林批孑L”运动

在“忆苦思甜”中“吃忆苦饭”

“右派”老葛

剃头师傅老王

杀猪匠周大福

“土匪”胡振江

中学校长李桂英

儿时的玩伴

校工老阎

“狗腿子”张新恒

“打办室”主任

农信社“行长”

乡村货郎

听戏-

江湖游医

苗先生

乡愁是一首长歌

在“剧荟”中感受美丽的绽放

吹不响的号角

甲子园的秋天

“小时代”里也有春天

在唯美的旋律中感受纯爱

在喜悦的目光里

水光月影里的人神之爱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盛开

一曲小资产阶级的挽歌

重温《于无声处》的年代

新《画皮》之下

没有食客的盛宴

不悔的青春记忆

在和平的幌子下

在云水间聆听爱的歌谣

北京遇不见西雅图

暴力美学与商业文化堆砌的“赤壁”

让真实的历史告诉现在和未来

缅怀至纯至美年代的爱情

赣之远,乡之土

坑灰已冷话“伏生”

别了,彭定康先生

人间正道是沧桑

后记

试读章节

云台山深处的“竹林七贤”

云台山是我慕名已久的地方,之所以如此,缘于一千七百年前三国魏晋时代的“竹林七贤”。

少年时代,我从父母的书架上知晓了“建安七子”,后来,又对“竹林七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年以后,更对“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和阮籍情有独钟,而对贤士们隐居的“竹林”也心向往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曾有一次游览的机会,可惜由于当时交通条件所限,而我的时间又不允许耽搁太久,只好忍痛放弃。

在以后的岁月中,“竹林七贤”的影子常常伴随着我。他们旷达的性格、脱俗的气质以及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不时冲撞着我紧张的工作和生活,更增添了我探访的冲动。二○○七年八月,我借在郑州举办第四届华中科大“博士论坛”之机,在一个晴朗的早晨,乘车前往云台山,了却我多年的夙愿。

云台山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境内,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是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自然遗产。它还是国家5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其总面积大约一百九十平方公里。

从郑州出发两三个小时后,我们的汽车终于到达云台山下。和中国许多名胜古迹一样,又恰逢旅游旺季,到云台山游览的人特别多,以至于在进入核心景区的山路上形成了一条密密的人链。天气十分炎热,在“挪”完栈道之后,我终于没有了前往其他景区的兴致,便半途离开游览人群,在一块不太醒目的木牌指引下,向“竹林七贤”隐居的竹林走去。

在“竹林七贤”中,我尤其推崇嵇康,对阮籍和刘伶也很欣赏。嵇康为人耿直,幼年丧父,励志勤学。司马昭政权曾多次邀其出仕,但都被其拒绝,因此为自己种下祸端。他提出的“非汤武而薄周礼,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生主张,也被当时的统治者视为眼中钉。

嵇康淡泊名利,但他却有一个嗜好——打铁,喜爱打铁,却不为谋生。一次,贵公子钟会仰嵇康之名前往拜会,随行有大批官员,嵇康见此场面甚为反感,没有理会,依旧打铁。钟会待了很久,怏怏欲离开,这时嵇康问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说完拂袖而去。从此,钟会深恨嵇康的傲慢,终于借机进谗言将嵇康杀害。

嵇康善鼓琴,相传其从杜夔的儿子杜猛那里学得《广陵散》,非常喜爱,经常弹奏,以至招引许多人前来求教,但嵇康概不传授。当时与他齐名的有长他十三岁的阮籍,音乐史上有“嵇琴阮啸”之说。但是,在思想和人格上,嵇康却比阮籍更有深度和风骨。

在我的印象中,无论是在政治理想还是处世态度方面,“竹林七贤”显然不同于“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把他们的抱负和理想与当时的政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刘伶则完全对当时的政治集团持不合作的态度。而“竹林七贤”中的山涛和王戎最终忍受不住外部世界的诱惑先后投靠司马氏集团,成为高官。

在文学造诣上,则以阮籍、嵇康为代表。阮籍的诗多以寄托、比兴、象征的手法,揭露统治者的罪恶,讽刺时政,表达诗人郁闷的情怀。在“七贤”的作品中,我特别欣赏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在“绝交书”中,一个桀骜不驯、清风高节的嵇康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也因此成为千古文人的精神榜样。今日再读此文,依然可以体会到当时的场景:“竹林七贤”尽管有着诸多相同的志趣,但是竹林外的诱惑依然强烈。终于,山涛离开竹林出仕为官。嵇康为了表达自己的崇高志趣以及与司马氏集团不合作的坚定态度,对山涛将去官,举以自代为由,遂作书与山涛绝交。嵇康因与钟会有隙,被谗言于大将军司马昭,因此入狱。虽有三千太学生求情,因不肯屈服,最终以四十岁的年龄惨遭杀害。临刑之时,嵇康弹琴奏《广陵散》后,引颈就戮,《广陵散》从此成为绝响。

而作为诗人的阮籍的表现也和嵇康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对统治者持不合作态度甚至到了十分滑稽的地步。据史料记载,魏文帝司马昭久慕阮籍的名士之风,欲为其子求婚于阮籍之女。阮籍为了推掉这门婚事,竟然借酒醉且一醉就是六十天,使司马昭没有机会开口,遂作罢。

“竹林七贤”中的刘伶则因为饮酒而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不仅擅长饮酒,还擅长品酒。他淡泊功名,远离政治,以醉酒的态度向世人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以自己的放荡不羁表达对名教礼法的蔑视和否定。他著有《酒德颂》,被历代的酒者称颂。

“竹林七贤”中的阮咸是阮籍的侄子,与阮籍并称为“大小阮”。其人和其叔叔一样,为人旷放,不拘礼法。阮咸善弹琵琶,也精于作曲。据传,唐代流行的琴曲《三峡流泉》是他所作。

“竹林七贤”中的王戎则是个毁誉参半的人物。王戎才气逼人,却庸俗贪吝,因此常为后人讥讽。

也许,正是因为“竹林七贤”不同的性格特征以及政治和生活态度,才使得后来的人们对“竹林七贤”的热情不减,他们的故事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P14-16

序言

行走者的歌吟(序)

世上的事有许多巧合,肖江的这本散文随笔集《倾听花开的声音》由一位朋友转交到我手中,并充满期待地希望我写一小序。一看书名我就乐了,因为三年前的六一儿童节,我为一位北京的中学生诗集题诗,诗集叫《花开的声音》,我的题诗如下:

倾听花开的声音

需要安静同时

光用耳朵还不行

还要一颗单纯的心

单纯到水晶般透明

于是花开的声音

将陪伴你的一生

《花开的声音》作者叫卢梓仪,诗集不光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出版,后来还专门举行了一次研讨会,可见“花开的声音”具有广泛性。

能倾听无声的花开之音,的确需要特殊的灵敏的听觉,更需要一颗诚挚朴实的心灵去感应,同时我认为大诗人艾青先生的一段话事实上是对这种倾听的高度概括,他在《诗论》中这样写道:

给思想以翅膀,

给情感以衣裳,

给声音以彩色,给颜色以声音;

使流逝幻变者凝影,

顽木者有梦,

屈服者反抗,

咽泣者含笑,

绝望的重新有了理想……

艾青先生讲的是诗人,肖江恰巧也是一位诗人,于是,一位诗人写的散文本身所具有的诗意,便不露声色地隐含在文字与意境之中。

所以,肖江的这本散文随笔集,让我读出了他的胸襟怀抱,感受到他的喜怒哀乐,包括沉重的童年记忆,对故乡人物莫名的怀念与惆怅,可谓阳光下有阴影,欣喜中有慨叹,行旅中有感情。甚至一本小书,一场电影,一幕话剧,都引发出诗人肖江的沧桑浩叹。他朴素真诚地讲述着这一切,用精简的文字勾勒着沿途的风景,或许还有心中的积郁和块垒。远逝的童年如此鲜明地左右着诗人肖江的心态,让他摆脱不了沉重的梦魇般的记忆,譬如《搬家》,又譬如《中学校长李桂英》。小镇张店在肖江笔下成为一方特殊的土地,当他写下童年人物时,白描般的简笔素写,让我看到了诗人营造意象的才具,还有回望童年与故乡的苍凉而又温暖的目光。

当然,童年记忆是每一个作家的财富,谁也掠夺不走。或者说记忆本身就是写作的前提或前奏,记忆越鲜明、准确,写作成功的概率越大。肖江这本书里不仅仅有回忆,更多的是游记。肖江是一个喜欢行走的诗人,《在瓦尔登湖的目光里》以介人者的姿态写出与瓦尔登湖的邂逅,但梭罗“黎明公鸡”的啼呜,与作者之间引发极大的共鸣,所以瓦尔登湖被诗人形容成晴朗天空下清澈的目光,迷人又发人深思,尘世的纷扰与浮躁,在这种目光的洗濯下变得透明而轻松。从这个意义上说,肖江朝谒梭罗的瓦尔登湖,事实上是完成了一次精神的朝圣之旅。

肖江走过许多名胜古迹,在《不断远行是一种态度》一文中,他极简约地阐释了自己旅行的终极目的:“我的一次又一次远行也许就是我人生的一个又一个赛程吧!在每一个赛程中,我并不追求名列前茅,也不追求鲜花和掌声。只要心是愉悦和平静的,只要我曾经努力,就不后悔,也不言输。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每一次远行给予我的就是人生的履历和生命的意义。”

说得真好!肖江让我想起当年冯牧先生为我第一本散文集《波斯猫》写的序中的一段话:“抒情,真诚而自然的抒情,是决定散文创作优劣得失的一个带有决定性的因素。”冯牧先生又补充一句:“他的大部分散文作品,都蕴蓄着对于生活的十分真挚而朴素的感情。中国古人在谈论文学境界时曾经有过这样的追求:‘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篇》)。我也希望高洪波在今后的散文创作中,能够把达到这样的境界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冯牧先生是一位散文大家,尤其在游记散文的写作方面,堪称一绝,有“冯霞客”之誉。二十年前他离我们而去,但他留下的文学叮嘱我时时铭记在心,借为诗友肖江作序之际,再共同回味一下冯牧先生的教诲,我相信对每一个热爱中国文字的人,都不无裨益。是为序。

二○一五年十月十六日

后记

在我为编入此书的最后一篇文字画上句号的时候,二○一六年的钟声已经敲响了。

为了这本书的出版,我付出了时间,也付出了精力。出于对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极大尊敬,对于即将出版的这本新作,我在将书稿送给出版社之后又至少修改了六遍,还陆续撤换了其中二十多篇文章。正是因为这些原因,致使该书出版面世的时间一再推迟。在这段时间里,我也像是一个在产房外面焦急等待的父亲一样,期待着“孩子”的早日问世。

在我积极准备出版该书的今年八月,我的儿子远渡重洋赴美国读大学。在他积极准备TOFEL和SAT课程考试的过程中,我看着辛苦的孩子,常常用这样的话鼓励他,也鼓励我:我和你一样,一直在努力。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给自己的中学生活画上了一个句号,我也以这本散文随笔集为我的努力画上一个句号。对于我和孩子来说,这个句号实际上都仅仅只是一次结束,同时也是一次新的开始。我对长大和远行的孩子说:让我们一起再努力。

在此书编辑出版的过程中,我得到许多领导、朋友和同事的支持和鼓励。正是这些支持和鼓励让我不断努力而不言放弃。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高洪波先生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为我这部作品写了诚恳且热情洋溢的序,让我十分感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处的荣杰女士也为此付出了辛苦,在此深深地致谢;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周绚隆博士给了我热情的鼓励和帮助;责任编辑于敏女士在成书的过程中付出了许多的辛苦,也给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摄影家邵华先生在百忙之中为我拍摄了许多照片,还精心为我挑选并洗印成册,让我非常感动;年届七十的野石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画家,也有很高的诗书造诣,在听闻我的新书即将出版的消息后,执意要以我书中的部分文章为题创作几幅画作,让我感动不已。此外,首都企业家俱乐部常务副主任孙桂华女士也关心着该书的出版,在此一并致谢。

二○一五年已经过去了,我们迎来了崭新的一年。站在新的一年的门槛,我禁不住又一次回首,再一次轻抚刚刚逝去的岁月的容颜。

世界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发展和变化的时代,我们应该以怎样一种健康的心态与世界和时代同行呢?我们能够在丰富物质世界的同时让心灵和精神世界也充实和丰富起来吗?

也许,我们应该在某一刻放缓自己的脚步,松弛一下紧张的灵魂,让自己的内心安静、再安静,放松、再放松,去呼吸自由的空气,去感受自然的变化,去倾听花开的美妙声音。

我相信,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比拥有一颗丰富的心灵更富有的人。因为,只有拥有一颗丰富的美好心灵的人才能最终拥有美好,拥有健康,拥有明天,拥有幸福,拥有整个世界。

肖江  二○一六年一月一日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肖江的这本散文随笔集,让我读出了他的胸襟怀抱,感受到他的喜怒哀乐,包括沉重的童年记忆,对故乡人物莫名的怀念与惆怅,可谓阳光下有阴影,欣喜中有慨叹,行旅中有感情。甚至一本小说、一场电影、一幕话剧,都引发出诗人肖江的沧桑浩叹。他朴素真诚地讲述着这一切,用精简的文字勾勒着沿途的风景,或许还有心中的积郁和块垒。

肖江是一位诗人,于是,一位诗人写的散文本身所具有的诗意,便不露声色地隐含在文字与意境之中了。——高洪波,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0: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