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特点是受力不均而凹凸不平,打击点较浅。
敲击法。是用石头或铁锤打击接触石面的尖状石器或金属器而成图像,石面上的图像由密密麻麻的凿坑组成。此方法与垂直法的区别是,垂直法是凿器直接接触石面打击成图,敲击法是通过打击凿器而在石面成图。
凿磨法。是先用垂直法或敲击法打击成图后,在用石器延图像轮廓线多次推磨,使刻槽线条又宽又深,成“U”形槽。特点是画面通体低于石面,构成减地印刻效果,线条表面平滑,不见凿坑点。在人面像岩画中用此法较多,可能反映了巫术文化的特点。
磨痕法。是用石器在岩面上不断推磨,将石面上自然氧化生成的岩漆、岩垢、石绣铲除而露出石头本色形成的图案。其特点是所刻制的岩画与原石头有明显的“过度色”效果,用手触摸没有刻痕感。
以上四法,除垂直打击法和磨刻法可单独使用外,其余方法都需结合使用,反映了制作者的精神崇拜或后人参与制作的特点。
银川世界岩画馆内的壁柜中央摆放的中间有孔的圆形石器,是2008年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在维修太阳神时,在周围台阶的缝隙中发现的。石器共有5个侧面,其中3个侧面的宽度为1.2厘米、1.5厘米和2厘米,与太阳神岩画的不同部位的宽度是相吻合的,学者推测,它很可能是当年古人制作太阳神岩画所使用的工具。
山下一位80多岁的老人说,他家祖祖辈辈在贺兰山放牧,贺兰山岩画到处都有。破坏最为严重的是农民拉石头垫房基地。虽说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贺兰山岩画进行保护,但人为的破坏仍在继续。20世纪80年代编修县志时,贺兰山洪渠沟沟口还有两幅岩画,到2000年续修县志时,这两幅岩画已不翼而飞。
郦道元在《水经注·河水》中记录了贺兰山岩画,他在记述宁夏境内的黄河时写道:“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意为:大河又东北流经石崖山西面,石崖山离北地郡五百里,山上石头有天然花纹,都像虎、马的形状,非常鲜明,好像画的一样,所以也叫做画石山。郦道元所见的“粲然成著,美似图焉”的画石山,其实就是远古游牧人刻画的岩画。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全国的岩画区,岩画点20多处。唐代韩愈曾对岩画产生过兴趣,宋代李石《续博物志》、明代张穆《异闻录》等书提到了广西左江流域的岩画。远古游牧民族遗留至今的宝贵岩画,连同记述岩画的这些专著,成为研究岩画的珍贵文献。
先人的遗迹早已变成了历史的尘埃,但永远不变的是民族的传承。细观贺兰山东麓村庄里的居民,有的世世代代皮色黝黑,那不是后天晒的,而是先天生的,大人小孩都一样;有的生下来皮肤就是白的,整天在地里劳动也晒不黑。有的从祖辈到孙辈,无论生几个孩子都有一个“糙胡浪”,即鱼鳞皮肤,身上的皮肤呈鱼鳞状,从小到老不脱。有的双目瞳仁是黄色的,有的双目瞳仁是淡蓝色的。有的是天生的黄头发,家族祖传都一样。有的人眼睛是直的,即向左右看眼珠子转动不灵活,非要左右转脑袋。我们不好断定他们祖上是哪一支游牧民族,因为他们现在都是中华民族中的一员,成了这一方的主人。
这里的人不煮鸡蛋,常把鸡蛋用黄泥巴包了放在灶堂的火堆里烤。他们还用泥巴把鸡连毛包了,放在火堆里焖,等焖好后从火堆里扒出来,鸡皮鸡毛自然脱落,露出又白又鲜又嫩香喷喷的鸡肉,他们说这是“祖传烧烤”。他们将黄泥捏成手心大半那么大的圆形,戳几个孔,放在火堆里烧好后,就能吹出谁也听不懂的曲子。他们叫老鹰是“老鹞鹞”,叫葵花是“线黄”,称打人为“打驾”,帮人打驾为“护驾”。“街”读“该”音,说“鞋”是“孩”音,除此而外抢寡妇、哥死弟娶嫂等习俗都能从他们祖上找到依据。
“沙场白骨寒,史笔后人看。”贺兰山下当年的游牧民族已成为遥远的历史,但似又不曾真正地远去,岩画、洞穴、长城、庙宇、寺塔和那些悠久的遗存,仍历历在目,当年和现在一切都仿佛远在千里,近在咫尺。贺兰山是远古时期先民祭祀的“神山”。它的脚下,便是几千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古人称之为“神河”。永宁县,东枕黄河浪,西倚贺兰峰,世世代代都流传着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P10-11)
讲好永宁故事 展示永宁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的时代课题,提出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运用文艺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魅力”是“树立当代中国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任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文艺作品,需要优秀文艺作品提供强大的价值引领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中共永宁县委宣传部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永宁县文艺发展绘制了新的路线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与制度保障。面对当前“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状况,要求全县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精品,将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作为衡量作品的标准,这个标准也是对《永宁县历史文化丛书》的基本要求。
读历史,知兴替。《给百姓讲故事》是《永宁县历史文化丛书》的第一部。全书根据永宁史料和当地民间传说,用讲故事的形式,站在历史的高度,客观冷静地运用社会学、历史学的观点,研究和分析了永宁历史进程中的各种人事和相互关系,特别注重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对发展变革的重要影响,向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诠释了永宁的史前文化、西夏文化、回族文化、边塞文化、军旅文化、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详细解读了诚信文化、中庸文化、民俗文化、地名文化、方言文化在传承中的作用,使读者认识到永宁县从游牧文明发展到农耕文明的历程,从而对历史深刻反思,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达到知史、爱党、敬业、奉献的目的。
探寻人生的至真道理,揭示事物发展演变的事理,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是《给百姓讲故事》的血脉。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了解文学知识,提高文学鉴赏力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史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理论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各级干部切实增强情商、智商,从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指明了方向。
《给百姓讲故事》在编写中力图做到“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以朴素的真理和充沛的感情,描绘鲜活的历史故事和生动的社会场景,向读者呈现出接地气的语言和动人的故事。《给百姓讲故事》是把当地历史编成故事的一次尝试。
《给百姓讲故事》的素材来源于人民群众。很多年以前有不少读者就提出,应当编写一本《给百姓讲故事》,把当地的人文轶事用讲故事的形式,讲给老百姓听。这种方式通俗易懂,老幼皆宜。回忆儿时听到当地流传的故事,往往使人记忆犹新,这些故事能使人记忆终生,无论忙闲,时常从尘封的思绪中猛然跳出,引起诸多联想,启迪思绪闸门,净化人的心灵。
家乡有不少人爱给人讲故事,那时的孩童常问,为啥麦头那么短,要是麦头和麦秆一样长多好;为啥蜀黍秆子上有红色,像是谁的血染上了;为啥芦草叶上有三颗牙印,像是谁咬了。老人便给他们讲“三霄娘娘下凡收粮”的故事。从那时开始,孩子们知道了要爱惜粮食,人要勤奋,懒惰就会挨饿或生病,直到他们后来到外地、外国,发现那里的芦草叶上也有三颗牙印,知道当年的老人没哄他们。人类从产生那天起便有了梦,所谓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穷苦百姓把未知的事物或无能力实现的理想编织成梦幻般的想象,用来慰藉他们心灵中的家园,用来讴歌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尽管这些故事充满怪异或荒诞无稽,像茫茫黑夜中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点飘忽不定的光亮,但就是这点光亮,成为他们世代人生的追求。
自从《物种的起源》《进化论》问世后,人类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不再相信上帝和鬼神,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青少年大都知道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什么是宿命论。那么,新时期的民间故事应当怎样写,还是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才能有明确的答案。
永宁县西部地区,历史上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虽然他们现在都成了汉族,但仍然遗留了很多少数民族的传承。《给百姓讲故事》的构思,是从“唤回童年的记忆”中开始的。儿时常听老人说,当别人遇到困难时要主动帮助,不要“站在高高山上看鞑子”,当地人把看别人的笑话说成“站在高高山上看鞑子”,现在它已成为一句特定的俗语。当我在史志资料中第一次看到“鞑靼”“瓦剌”几个字时,儿时的记忆又跳出来,原来明代把贺兰山作为“华夷”分界线,采取“驱逐胡虏”的政策,从此后,蒙古族到了贺兰山西麓,想要再看到他们,只能站在贺兰山上才能看到。
从家乡俗语中可以知道,这里的先祖对蒙古族是有很深感情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家乡的海子湖每年都要举办庙会,令人费解的是,贺兰山西麓有很多蒙古族人也来参加汉族人的庙会。后来在研究地名时才知道,海子湖是个蒙汉合一的名字,蒙古人称湖泊为海子,汉族人称湖泊为湖,蒙汉合一称为海子湖,“海子湖的盟誓碑”便是佐证。
故乡人称老鹰为老鹞鹞,你会联想到西夏的铁鹞军,他们像大漠鹞鹰,翻山越岭,草上如飞;故乡人称走得飞快的人为“贼跋子”,你会联想到西夏军的“步跋子”;故乡人称葵花为线黄,你会发现西夏有的部落中就有这种叫法;故乡的望娘滩、望父滩、磨石口那里,蕴藏着很多让人辛酸落泪的故事,你可以顺着“长城谣”那苦涩的旋律去追寻;到贺兰山里拉石头的老年人常说,每遇阴天或暴雨,山沟里总能传出奇奇怪怪的喊杀声,你可以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是怎么回事。
只有你研究了“王泰堡的高粱——大头”这句俗语,才能将史料中王太堡的传说写得切合实际,才能将王泰屯筑堡寨说得有声有色。当地老年人中有人说李俊是汉族,有人说是蒙古族,要想找到真相,就要在史料中查找依据,选择最能代表李俊生平事迹的说法。编写新时期的民间故事要以充分的史料为根基,不能让读者认为这是“戏说”。“马奶奶的油香——大份的”这句俗语在民间流传很广。马鸿逵的庶母马书诚每逢节日就给回民送油饼子,回民称为油香,她送的油饼不但个大,还带羊肉,所以被称为“大份的”。这句话不但在回族中广泛流传,也成为汉族的口头禅。为什么马书诚给回民送油香都是“大份”的呢?你可在《马公馆二三事》中解读马书诚其人其事。
《给百姓讲故事》中收入的《抓兵谣》《禁烟歌》及民间艺人夏花花一生演唱的各类“段子”,再现了当时的客观环境。写故事要语言优美,只有人民群众的语言最美丽、最生动、最形象,有温度、有筋骨。编写新故事,不能只停留在专门化、格式化上,复旦大学侯杨方教授著文《回到经典的历史叙事》认为,经典的历史学还是传统的叙事,它的本质是艺术,而非科学,因为科学的最基本标准是能够重复检验,而经典的历史学绝无可能达到这一标准。传统的叙事历史的要求其实更高,一是要有个性化的独到见解,二是要有流畅优美的文笔。学者张林华在媒体上呼吁“回到纯粹的历史叙事”,他认为如果文笔干涩无文采,言而空洞无文,读之味同嚼蜡,自然无法吸引人。《给百姓讲故事》的叙事是一种尝试,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书中使用的一些图片、照片,因时间久远、收集疏忽等原因,无法一一标出作者,请见谅。若广大读者朋友能帮助提供出处,则该书重印时,定当补充完整。
本书的审查单位是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宁夏新闻出版局,有关领导和专家对此书进行了认真的审改,在此书付梓之际,表示由衷感谢。
姜自力
2016年11月1日
弘扬民族正气 挖掘传统文化
中共永宁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任丽琴
东依滔滔黄河,西靠巍巍贺兰,脚下这一片富饶的绿色平原,就是我们美丽的家乡——永宁。
塞上永宁,青山滴翠,沃野溢彩,城乡昌盛,万民安泰,这里是回汉人民生活的蓼园。中华回乡文化园的小桥流水,湖光倒影,可达礼拜殿堂。大型雕塑“民族之花”I竞族之魂,,是回汉人民团结的象征。蓝天白云中的“和谐双塔”,熠熠生辉,高唱着时代的主旋律。鹤泉湖、珍珠湖、银子湖、叶子湖、海子湖,碧波涟漪,尽显“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风韵。俯瞰西部,长城巍峨,三关雄浑,边墙入梦塞盘雕;展望东部。汉渠春水、观桥柳色、仁存古渡,古今胜景万里传。李俊塔的钟声,四棵树的风雨,望洪堡的古槐,奏响了古今文明的乐章。西部水系工程,犹如天上的银河飘落人间,能排能灌,泽被后世。永宁黄河大桥横空出世,被当地人誉为“东方彩虹”。永宁人民公园浓缩了宁夏山川之精华,楼台亭阁,绿水环绕,令人称奇。迎宾大道,花树齐舞,笑迎八方来客。永宁处处生机勃发,全民创业热潮涌动,铺开了一张大气恢宏的画卷。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同城化永宁”是永宁人民祖祖辈辈期盼的梦。
在这片欣欣向荣的大地上,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交会贯通,一座座桥梁飞架延伸。县城“长大”了,城镇增多了,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使大量的乡村农民变成了城镇居民。“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曾是多少人向往的生活,而今的现实,远远超过了昔日的梦想。住楼房、开汽车、玩电脑,在十年前还不敢想,永宁县的社会结构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变革。
然而,永宁人民需要丰衣足食,需要碧水蓝天,需要花好月圆,更需要深厚传统文化的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将历史改编成故事,讲给老百姓听,使他们知史、爱党、敬业。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所以,“血脉”“家园”“乡愁”是永宁人民的亲情,是永宁人民世代不忘的根。
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工作的一系列指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自治区党委提出的“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努力建设文明宁夏”的宏伟目标,中共永宁县委宣传部决定编纂出版永宁县历史文化丛书,《给百姓讲故事》应运而生。
《给百姓讲故事》讲述了永宁县从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的嬗变过程,展示了回族优秀文化、丝绸之路文化、遗址遗存文化、红色经典文化、边塞军旅文化、黄河生态文化、民风民俗文化,体现了“贺兰岿然,长河不息”的银川精神,也体现了永宁人民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
《给百姓讲故事》寻访古战场,回顾历史,凭吊历史人物,追怀革命英烈,采用讲故事、论传说、叙人事的方法,记述了征战、屯垦、创业在永宁留下的鲜明印迹,向读者讲述了可歌可泣、可悲可叹的动人故事和优美传说,为当代人提供了历史借鉴,弘扬了民族正气。全书选用当地史料和口碑传说,考证精良,挖掘深透,倾注了作者的感情,花费了作者的心血。
文化能起到引领时尚、塑造灵魂、净化意识形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势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因此,建设文化强县,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文化事业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为人民提供广阔的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作源泉充分涌流,让文化创作活力持续进发,使公民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增强回汉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列为今后工作的重点。永宁县委倾力打造“实力永宁、同城化永宁、生态文化永宁、智慧永宁、活力永宁、幸福永宁”,开展“五城同创”工作,正是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的具体行动。搞文化宣传工作一定要有实干精神,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而今的永宁,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回汉人民团结一心,全民创业如火如荼,方兴未艾,正以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和急迫感,把“美丽永宁”的蓝图变为现实。
2016年8月20日
姜自力著,任丽琴主编的《给百姓讲故事/永宁县历史文化丛书》以永宁史料为主,讲述永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事系人,以人系事”,从古代到新中国成立,纵向反映永宁的历史变迁、屯垦戌边、民族征战、治沙治水、民情风俗、文物古迹和人物春秋,反映永宁先民艰苦奋斗、前赴后继、可歌可泣的事迹。
姜自力著,任丽琴主编的《给百姓讲故事/永宁县历史文化丛书》讲述了永宁县从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的嬗变过程,展示了回族优秀文化、丝绸之路文化、遗址遗存文化、红色经典文化、边塞军旅文化、黄河生态文化、民风民俗文化,体现了“贺兰岿然,长河不息”的银川精神,也体现了永宁人民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
本书寻访古战场,回顾历史,凭吊历史人物,追怀革命英烈,采用讲故事、论传说、叙人事的方法,记述了征战、屯垦、创业在永宁留下的鲜明印迹,向读者讲述了可歌可泣、可悲可叹的动人故事和优美传说,为当代人提供了历史借鉴,弘扬了民族正气。全书选用当地史料和口碑传说,考证精良,挖掘深透,倾注了作者的感情,花费了作者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