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6月12日星期五
我希望,我能完全信任你,我还从来没有能这样信任过谁。我也希望,你将给我大的支持。
1942年6月14日星期日
星期五早上六点我就醒了。这毫不奇怪,因为我过生日。但是我不能起这么早,只得克制着好奇心,一直到六点三刻。可是后来我就再也忍不住了。我跑到厨房,我的小猫莫希在那里亲热地欢迎我。七点以后我去父母那里,然后和他们一起到卧室,去看我的礼物,并且打开包装。我个看见的是你,我的日记本,这肯定是漂亮的礼物。然后我看到了一束玫瑰、一棵仙人掌、几枝芍药。这是初的鲜花祝福,但是后来还有好多。父母送我很多礼物,我的朋友们也非常宠我。比如我得到了很的书《暗箱》,一套集体游戏玩具,许多糖果,一种培养耐心的拼图游戏,一枚胸针,一本约瑟夫·科恩写的《荷兰的民间传说》,还有一本引人入胜的书《黛西的山中假日》和一些钱。我还用这些钱买了《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与传说》,太棒啦!
后来莉丝来叫我,我们一起去学校。我先把糖果分发给老师和同学,然后开始上课。
就写到这儿吧。我有了你,我的日记本,我真高兴!
1942年6月15日星期一
星期六下午我举行了一个生日聚会。我们放了一部电影《灯塔守卫者》(有狗演员林丁丁),我的朋友们都非常喜欢这部电影,我们非常快活。今天来了许多男孩子、女孩子。母亲总想知道,将来我想和谁结婚。我相信,假如她知道那个人是彼得·魏色尔的话,她一定会大吃一惊,因为平日里,每当她说起这事时,我总是显得无动于衷。我和莉丝及桑妮好多年以来就在一起,直到现在为止,她们是我好的朋友。在这期间我在犹太文科中学认识了约皮·范·德瓦尔。我们很投缘,现在她也成了我好的朋友。莉丝现在也认识了别的姑娘,而桑妮转到另一个学校了,在那里也有了新的女伴。
1942年6月20日(一)星期六
我已经有好几天没写日记了,因为我先要认真地思考记日记的目的和意义。如今我将要记一本日记,这是一种奇特的感觉。不仅仅是因为我还从来没“写”过日记。我估计,以后不管是我还是别的什么人,都不会再对一个十三岁的女学生的内心隐秘有兴趣。但是实际上我写日记的目的也根本与此无关。我喜欢写,我只是想让我的心灵彻底轻松一下。
“纸比人有耐心。”每当我在有些感伤的时候,双手托着头,不知道该干些什么的当儿,经常这样想。一会儿我想留在家里,过一会儿又想出去,大多数时候我待在同一个角落里,坐在那儿胡思乱想。是啊,纸比人更有耐心!我并不打算在什么时候把这个装订好、有着“日记”这个响亮名字的本子给任何人看,至多是给朋友看,其他人可能不感兴趣。我的全部思想都围绕着日记转的原因是:我没有一个知心朋友!
我想详细解释一下,因为谁能理解,一个十三岁的女孩子为什么感觉这么孤单呢。这也是很奇怪的。我有亲爱的双亲,一个十六岁的姐姐和加在一起大约三十个熟人或者可以叫作朋友的人。我有一大群崇拜者,他们一切都看我的眼色行事,甚至几个小时拿着镜子偷看,直到看到我的笑容。我有亲戚,可爱的叔叔、婶婶,一个美满的家,应该说我什么都不缺,除了朋友!我和我的许多熟人干的都是些没意思的事,只是说说笑笑,谈些日常话题。我没有可能把自己坦露出来,我就好像被封闭起来似的。也许问题在于我缺乏足够的自信,但是情形已经这样了,尽管我也十分遗憾,但是我无法改变。
所以,我开始记日记。现在我长期以来想象有一个朋友的念头进一步升华了,我不像其他人那样,在日记里只记一些具体事实,而是把日记本身当成我的朋友,给这个朋友起名叫基蒂!
假如我就此开门见山地说,那就没有人能懂我和基蒂的谈话。因此我想讲讲我的情况,尽管我不愿意说。
我的父母结婚时,父亲三十六岁,母亲二十五岁。我的姐姐玛戈是一九二六年在美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出生的,接着我生于一九二九年六月十二日。作为犹太人,我们于一九三三年流亡荷兰,父亲在那里当了特拉维斯股份公司的经理。这家公司和柯伦公司有业务联系,在同一栋大楼里。
我们的生活充满动荡,因为留在德国的家庭成员也没有躲过法律的迫害。在一九三八年大屠杀之后,我母亲的两个兄弟逃往美国。我的外祖母来到我们这里。当时她已经七十三岁了。一九四〇年后,好时光就更是一去不复返了。先是战争,然后是投降,再后是德国人入侵。如今苦难开始了。一个接一个的法律出台,对犹太人尤为不利。犹太人必须佩戴有一颗星星的标志,必须交出自行车,不许再使用电动交通工具,汽车就更不用说了。犹太人只许在三点到五点之间——而且在犹太商店——买东西。晚上八点后他们不许再在街上行走,在这以后也不许出现在花园里或阳台上。犹太人既不许进戏院也不许进电影院,其他的娱乐场所也不许涉足。他们也不被允许游泳、打网球和曲棍球,一概不许再做体育运动。犹太人不许再进入基督教堂,犹太孩子必须上犹太学校。如今我们就是在这么一大堆的禁令之下生活。约皮总是说:“我干什么都没有信心了,因为我总害怕,那是被禁止的。”
这一年的一月,外祖母去世了。没有人知道,我是多么爱她,她的去世使我多么难过。一九三四年我已经进了蒙台梭利学校的幼儿园,后来也留在这个学校里。后几年校长K女士当了班主任。年底我们告别的时候,两人都动情地流下了热泪。玛戈和我后来——自一九四一年起——进了犹太中学,她上四年级,我上一年级。
到目前为止,我们一家四口过得还好,我也在此一直待到今天这个日子。
1942年6月20日(二)星期六
亲爱的基蒂!
我想马上开始。这儿是这么安静。父亲和母亲外出了,玛戈在一个朋友那里打乒乓球。近我也很喜欢这项运动。因为我们特别喜欢吃冰激凌,夏天打完乒乓球后,我们多半是跑到允许犹太人买东西的糖果糕饼店“海豚”或“绿洲”去。我们不用担心钱包里的钱多还是少。在大多数情况下那里总是人满满的,我们总能从我们的熟人圈里或崇拜者中找到付账的,给我们端上来的冰激凌多得一个星期也吃不完。
我猜想,你很惊讶,尽管我这么年轻,就已经谈论追求者了。可是很遗憾,这种陋习在我们学校不可避免。比如小伙子中的一个问我,他是不是可以和我一块骑自行车回家,我可以肯定,问话的少年一定是喜欢我,爱得昏了头,眼睛使劲盯着我看。过了一段时间这事才平息下去,特别是因为我一般来说不去看那爱慕的目光,高高兴兴地继续往前骑。假如我觉得太过分了,就骑着车摇晃一下,让我的书包掉在地上,年轻人必然毫不迟疑地下车。直到我后来找回我的书包,他才放心。还有一些老实人,但是也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向我飞吻,似乎更迫不及待。但是他们在我这儿是找错了对象。我跳下车,说明我拒绝和他们交往,或者说我觉得受到了如此大的侮辱,干脆把他们赶回家去。
喏,我们的友谊现在已经奠定了基石,基蒂!明天见。
P6-7
在历史上众多在重大痛苦和损失之时为人性尊严发言的人中,没有谁的声音比安妮·弗兰克的更铿锵有力。
一一约翰·肯尼迪
1944年8月4日,绿衣警察进了后屋,逮捕了所有隐藏的人,以及克拉勒和科弗斯,并把他们送进德国和荷兰的集中菅。
“后屋”被盖世太保抢掠一空。米普和艾莉在留下的书籍、杂志和报纸中间发现了安妮的日记。除了对读者没有价值的几处之外,现将原文印刷出来。
“隐匿者”之中,只有父亲得以生还。克拉勒和科弗斯经历了苦难,在荷兰集中营侥幸活了下来,又回到他们的家中。安妮于1945年3月——解放前两个月,在贝尔根一贝尔森集中营去世。
就在把世界拖入苦难的深渊、使人类经历惨绝人寰的杀戮与死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即将来临之际,本书的作者,那个长着一双大大的黑眼睛,活泼、聪明的l5岁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在法西斯集中营悄然死去。一朵含苞欲放的小花凋谢了,一个青春的生命夭折了,然而,她给世界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一一她在与世隔绝的密室中写下的日记。它是纳粹罪行的真实记录,是对人性、和平和安宁的激情呼唤。这本日记在战后得以出版,成为20世纪文学中影响深远、读者数量最多的作品之一。安妮·弗兰克也成了广大青少年及他们的父母十分熟悉的名字。今天我们再次把它介绍给生活在2。世纪的中国的少男少女,相信你们会从中找到一个亲切的朋友和在许多方面可以学习、受到鼓舞的榜样。
安妮·弗兰克1929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奥托·弗兰克是一个商人,家里还有母亲和姐姐玛戈,一家四口过着富裕、安适的幸福生活。1933年希特勒上台,开始疯狂地迫害犹太人,下令取消犹太人的国籍。弗兰克一家移居荷兰,在阿姆斯特丹继续经商。安妮也进了学校,并结识了一些朋友,度过了一段快乐的童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德国法西斯占领了荷兰,在这里避难的犹太人同样遭到残酷迫害。为了逃避纳粹的逮捕、监禁和屠杀,弗兰克一家在朋友的帮助下,躲进父亲的公司大楼里一处隐蔽的地方,即《日记》中称为“后屋”或“密室”的地方。除了他们一家之外,还有范·丹夫妇和他们的儿子彼得,以及杜瑟尔医生。这八个人在狭小的、完全封闭的后屋里,胆战心惊地生活了两年多。每天都得轻手轻脚、小心翼翼,不能弄出一点声音来,生怕被在楼下和库房里工作的人听见。窗户钉上板子,拉上窗帘,遮住一切光线,只在夜里才偶尔能打开窗户,吸一。新鲜空气。安妮躲进后屋时刚满13岁,到1944年8月4日被盖世太保带走时,也不过刚过15岁。本来是一个花季少女,本来正应该尽情享受生活、阳光、友情和欢乐,可是却不得不躲藏在与外界隔绝的小屋里,忍受无聊、恐惧、饥饿、病痛,可以想象,这对于一个快活、开朗,又爱思考、率真的女孩子来说,是多么大的痛苦,多么大的折磨啊!恰好这时她得到了一件生11礼物,一个日记本。从此她就把日记本当成了最知心的女友,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基蒂。她以给基蒂写信的形式,倾诉心中的一切感受,讲述后屋中发生的故事。也就是这本日记帮助安妮度过了最困难的一段时光。
日记从1942年6月12曰开始,一直记到1944年8月l曰,他们即将被发现为止。我们在日记中看到这个激情、敏感的少女在封闭狭小的环境中如何苦闷、无聊,她对在特殊的环境中人际关系的扭曲如何反感、厌恶;看到这个自尊心强、有独立见解的孩子与长辈之间的冲突;看到她用自己早熟的头脑对战争与和平、人性善恶、男女两性社会角色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同时她在日记中也真诚地袒露了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女在青春期性意识的觉醒和对异性的情感的渴望。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她的自我反省精神。她不断剖析自己,用真、善、美的标准检验自己的言行,纠正自己的缺点,锤炼自己的性格。其中的许多思考往往连成年人也未必做得到。从这本日记中,我们看到一个纯洁、率真又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少女形象。她的一颦、一怒、一喜、一悲,无不引起读者共鸣。我们为她孩子气的顽皮、倔强、焦躁、苦恼感到理解和同情;我们更为这样一个年仅十四五岁的孩子对自己严格要求,身处逆境却不屈服、不沮丧,反而勤奋学习、怀抱理想的顽强性格感到钦佩。她在日记中记载的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恐惧、犹太人的悲惨遭遇是法西斯罪行的铁证。特别令我们感动的是,安妮看到理想被粉碎,人性的丑恶暴露无遗,、址界正在变成荒漠的可怕现实,感到无比痛苦的同时,仍然努力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不屈服于失败,反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用汲取知识、精神上的充实,弥补物质的匮乏,追求心灵世界的最大自由。这些文字出自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之手,不是更给人以鼓舞吗?从11记还可以看出,安妮有文学天赋,在上学时就创作过童话故事。她梦想当一名记者或作家。她流畅的文笔,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对后屋的趣事的描写,她真情的内心倾诉,都表明了本书的文学价值。假如不是黑暗势力扼杀了这个弱小生命,今天,世界上可能会多了一位出色的作家。
1944年8月4日,由于有人告密,德国盖世太保和荷兰绿衣警察冲进后屋,逮捕了藏匿的八个人和他们的朋友,把他们关进了集中营。到战争结束,只有父亲奥托一人生还。盖世太保抄家时,安妮的日记散落在旧书报堆里,米普和艾莉把它们收集、保存下来;战后,她们把日记交到奥托手中。父亲将日记整理、誊写,于l947年在荷兰公开出版。日记很快被译成许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发行,全球的发行量达3000#册,成为战后有世界性影响的百部书之一。同时在荷兰成立了安妮·弗兰克基金会,他们躲藏的那个房子成了纪念馆,她就读的学校改名为安妮·弗兰克学校。《日记》后来又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和动画片,其影响可想而知。我国在1959年就曾有《日记》的片段在杂志上发表,80年代中译本问世。1996年又有根据国外的A版和B版选材、内容扩充的新译本出版。现在的译本,因篇幅所限,仍根据当时经过整理、删节、抄录的国外版本翻译。
《安妮日记(全译典藏本)》是作者安妮·弗兰克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记录了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如何面对战争和种族迫害、自我成长与定位、寻求自由等情感和经历,展现了惊人的勇气与毅力。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安妮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同时,对于藏匿且充满恐怖的25个月的密室生活的记录,也使这本《安妮日记》成为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安妮日记》的最后一则所标的日期是1944年8月1日。战争结束后,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决定完成女儿的宿愿,将日记出版问世。
同样的经典,不同的品质;同样的阅读,不同的体验。一流的内容,一流的装帧,一流的典藏本。
一部值得所有人阅读的经典之作,被译成70多种文字,全球销量上亿册,
一段战争时代的心灵独白,
一部励志的传世经典,展现了惊人的勇气与毅力,
一部被肯尼迪高度赞誉的有关人性、战争、爱情的少女沉思录。
《安妮日记(全译典藏本)》由安妮·弗兰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