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噩梦
刘韬驾着一款老式银灰色雷克萨斯,飞快地奔上半掩在旧金山海湾朦胧白雾中的金门大桥。透过车窗外飘动的雾霭,副驾驶位上坐立不安的辛洁影影绰绰看到一个高高瘦瘦的年轻男子,他身穿着浅蓝色卫衣,拖着一只黑色的旅行箱,面向掩藏在薄雾后的大海,倚靠在深红色护栏上。车驶近了些,辛洁看清楚了那萎靡孤立的人影,原本吊起来的心猛然一下缩紧,眼珠几乎要从她的眼眶里蹦出来。“文森,是文森!”她对刘韬大声喊道。
只见文森松开手中的旅行箱,突然面朝大海东边的方向跪下来。
辛洁一把掐住刘韬的手臂,声音颤抖着惊慌地尖叫道:“你快点开,快点开,来不及了,文森马上就要跳海了!”
刘韬用劲踩踏油门,车子猛然一抖,像一匹挣脱缰绳的野马,不顾一切地朝文森站着的地方狂冲过去。
辛洁按下车窗,想要大声叫喊,可声音被堵在干涩的喉头,怎么也突围不出张大的双唇。胸闷气急中,她下意识死命掐着身边的刘韬。刘韬痛得嘴都咧歪了。
车在离文森几米远的地方急刹住。
文森听到刹车声,张着一双无神的眼睛扭过头来。当看见车门被推开,辛洁一步跨出车外,拼命朝自己奔过来,文森猛地站起了身,急忙往后退,朝护栏靠去,似乎想要把身子尽快藏匿进身后那一片灰茫茫的霭幔中。
刘韬赶紧高声制止辛洁:“别过去,不要靠近他!”
此时,一阵剧烈的紧急刹车声响成一片,双向奔驶的车辆接二连三停了下来,大桥上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不安中。人们纷纷走出车厢,在被杂乱的人流和车辆撕碾得支离破碎的阴沉雾絮中往文森这边蜂拥过来。
文森的双手紧抓住身后的护栏,眼睛急速地左右张望。接着,他的双手在空中一阵乱舞,像是在示意:不要过来,你们不要过来,如果你们再朝前走一步,我就马上跳海。
刘韬见状一边拼命朝身后挥动手臂,一边高嘁着,“你们都站住,别过来”以阻止身后的人群继续向前。桥上的人们怔住了,停下了脚步。辛洁还试图朝前走,也被刘韬一把拉住。
辛洁使劲挣脱,却被刘韬拽得更紧。辛洁急疯了,哀恸地哭号起来:“文森,听阿姨的话好吗?干万不要跳海。你好好想想吧,你爸爸妈妈只有你一个儿子,他们把家里存下的钱全都给你来美国留学了,你怎么能以死相报呢?难道你忍心看到家破人亡,最爱你的家人被你弄得痛苦一辈子吗?”
文森一言不发,只是惊恐地继续在护栏边往雾霭的更深处隐藏身躯。
辛洁急得眼泪止不住哗哗往外流。她抓挠着自己憋闷的胸口,拼命地呼喊:“文森,你不能做傻事!你真要跳海的话,阿姨怎么对得住你爸妈呀!”
文森突然伸出一只手,指着辛洁声嘶力竭地叫道:“你不要管我,我爸妈没有我这个不孝之子,我也没脸再见到他们。”文森一说完,转身便要翻过大桥齐胸高、深红得如血般的护栏。
围观的人群骚动了。辛洁锐声惊慌呼喊:“文森,别跳呀,别跳呀!”
辛洁终于挣脱刘韬的手,朝文森猛扑过去。文森已经翻过了护栏,辛洁一把拽到了他的衣服。文森不顾一切纵身朝护栏外白雾遮掩的大海跳去。辛洁没有拽住,反而被他身体的重力狠狠一拉,整个身子被扭曲,脖子一歪,痛苦地尖声惨叫:“哎……哟……”
辛洁从睡梦中猛然惊醒过来。文森真跳海自杀了?她吓出了一身冷汗。
四周一片寂静。
辛洁在黑暗中惶惑地回想刚刚发生过的事,想知道那是在梦中还是真实存在。她看到窗外透进来少许阴冷的光亮在天花板上留下摇曳的影子,意识到自己是做了一场梦。回想起前些日子读过琳达写的电影短片剧本《纽约故事》,知道文森去旧金山险些跳海自杀的真相,辛洁不禁感到后怕,泪水止不住从眼角处滑落下来。
刘韬被辛洁的尖叫声惊醒,见枕头另一侧辛洁僵直着头,手托着脖子在抽泣。
“你又怎么啦?”刘韬伸过手去,轻轻地抚摸着辛洁的脖子关切地询问。(P3-5)
黄宗之、朱雪梅是一对有思想有追求有毅力又有执着精神的夫妻作家。他们信奉“文以载道”,他们的所有作品都充满着正能量,与人为善,诲人不倦。然而又并非干巴空洞的说教,那引人入胜的故事,鲜活生动的人物,叫人读之不忍释手。
——陈公仲 南昌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副会长、中国小说学会名誉副会长
作为一部跨时空跨文化的长篇力作,《腾校逐梦》不仅在故事情节上引人入胜,同时具备了长篇结构上的宽广性。作者以“爬藤”为主干,却将整个树枝脉络伸向了美国生活的各个层面,包括白领的生活状态,海归家庭的挣扎,甚至包括无法回避的贪腐受贿,为读者全面展现了“当东方遇到西方”,其丰富精彩的表现力,成为新世纪以来海外移民小说的新突破!
——陈瑞琳 作家、评论家、海外资深媒体人
这篇小说的情节虽然并不复杂,但是揭示的问题却是今天在每个中国家庭,乃至海外华人家庭中都无法回避的,那就是我们如何做八母,我们要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丰云 文学博士、德州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女儿上大学改专业以及她所讲的故事,促使我们创作了这部长篇小说——《藤校逐梦》。
出国留学越来越热。根据美国留学报告,2015~2016学年全世界赴美留学人数突破百万。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为328547人,比上个学年增加8.1%,占留学总人数的比例31.5%。。国内大量家长把孩子送到美国留学,甚至为了孩子的教育而举家移民。这十几来,眼见中国的学生对美国的教育趋之若鹜,我们也就一直在思考:美国的教育究竟好在哪里?美国学校的教育与国内的有什么不同?美国建国仅有二百多年历史,为什么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一流大学都在美国?
为此,我们把写作方向和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出国留学和子女教育上。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二:一是我们俩出国前后都在大学里工作,对教育这一领域相当熟悉:二是我们自己也非常重视家里两个孩子的教育和成长。
于是,2009年我们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破茧》。该小说讲述两个华人孩子在美国成长接受高中教育的故事。现在,我们又创作了这部与当前汹涌澎湃的出国留学潮关系非常密切的长篇小说《藤校逐梦》。这部小说于2016年年底在《小说月报·原创版》的贺年刊上发表。小说刊出后,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我们广泛听取了读者的意见后,对小说进行了重大修改,调整了结构,丰富了内容。如今,这部小说以全新的面貌由作家出版社呈现给读者们。
写这部小说,起因于我们的大女儿在美国念书,她改换专业时给我们讲的一个故事。
我们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是在五岁时被我们带到美国读书的,小女儿在美国出生。我们刚到美国时,住在一个普通的新移民社区里.除了工作,业余时间几乎都放在女儿的学习上。大女儿在学校里表现出众,被学校选送到学区天才班上课并且跳了一级。为了给两个女儿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以便她们在高中毕业时能进入美国的一流大学,我们在小女儿两岁、大女儿升初中时,卖掉了最初在普通学区买的房子,搬到曾多次被评为美国最适合孩子成长的城市之一——阿凯迪亚市。这个城市的公立学校很好,华人学生很多,占了学生总数的60%~70%。由于该学区居民的家庭经济条件都不错,家长们几乎都在倾尽全力为孩子提供支持,让他们在校内校外参与有利于升学的各种训练。学生们也都非常努力,所以,升学竞争非常激烈。
我们除了在各方面给女儿创造条件外,考虑比较多的还是她将来上大学读什么专业比较合适。我俩都是学医的,在美国一直从事生物医学研究,对这一行非常了解。医生在美国是一个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都非常高的职业,所以,在考虑孩子所学专业时,我们认为她还是读我们相同的领域比较合适。为此,在大女儿读高中的阶段,我们经常带她到自己工作的大学实验室做研究,让她申请大学资助高中生的科学研究项目,整个暑假基本上都在大学里做实验,参加教授指导下的研究课题。我们希望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引导她申请大学时,选择医学预科,本科毕业后读医学院,以便未来拥有一份在美国社会地位高、经济收入很不错的医生职业。
大女儿在高中毕业时,不仅获得了美国高中毕业生的最高荣誉:美国优秀学生奖学金,并以大学升学的SATI和SATII几乎都是满分的成绩被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和洛杉矶分校(UCLA)同时录取,她按照我们的建议选择读UCLA的神经科学专业。
当大女儿在UCLA读了快一年的时候,有一天我们开车去学校接她回家,路上,她给我们讲了一个高她一年级的华人男同学的故事:她的这位华人男同学是被父母亲硬逼着读医学预科的,他的父母想让他以后读医学院,将来当医生。可是在美国想要读医学院,大学阶段必须是最优秀的学生。但这位华人学生没有办法各门功课都拿到很好的成绩,今后很难被医学院录取。他想改专业,父母亲坚决不同意。这位学生变得自暴自弃,酗酒、吸毒,差一点儿走上自杀的道路。女儿讲的故事让我们很震惊。女儿讲完这个故事以后,告诉我们说,她也同样不喜欢读医学专业,老师布置的医学实验方面的项目,她做两小时就会感到厌倦;可做计算机科学的项目,她连续工作二十小时,一点儿也不疲劳。她说本科的成绩不可能成为班上最优秀的,很难进入医学院,所以她想改学计算机科学专业。
……
但我们在这里也要特别提醒一下,你是否会因为想有一份好的收入或者为了找到一个工作位置,或者为了绿卡身份而选择一个自己一点儿也不喜欢的专业呢?
由于学什么专业涉及你的绿卡、你的工作位置、你的工资收入,你愿意为了这些而以一辈子的幸福为代价吗?你愿意为此毁掉自己的整个人生吗?
我们特别希望你慎重考虑什么对你才是重要的。
我们认为,选所学的专业一定要自己喜欢才行。试想一下,一个人在有意识的生命里,每天的时间是24小时,除了睡眠8小时,所剩的时间刚好被分成了两个部分:一半时间是在工作,另一本时间是工作以外的所有部分,包括婚姻、家庭、朋友、孩子,柴米油盐。如果占住了有意识生命里的一半时间的工作是你所不喜欢的,你的人生还谈得上是幸福的吗?何况,在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会带回到家庭,影响你的家庭生活。如果你的工作是不幸福的,你这一辈子是没有幸福可言的。所以,你一定要遵循自己的内心,学一门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找到自己热爱的工作。我们可以相对贫穷,但需要有幸福感。富裕而没有幸福感的生活是不幸的。我们的小说《藤校逐梦》里有正反两个典型的例子,琳达为了自己有一份可以让自己有幸福感的工作,不惜与父母决裂,决意要走自己的路,去学一个可能以后会穷困的专业,但她最终成全了自己,有了成就。而苏珊却屈从强势父母的意志,不得不学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虽然她读完所有名校后,什么都不缺,却干着一份她不喜欢的工作,最后客死他乡,她的一生是很不幸的。
我们的小女儿现在正在申请大学,她学什么专业为好呢?大女儿的经历和她给我们讲的故事,让我们彻底想明白了。我们对小女儿说,想一想你最喜欢的是什么吧,遵从你的内心,未来是你自己的,你自己做决定。
正在求学的学生们,未来是你们自己的,遵从你的内心,为了你自己的未来和这个社会,承担起我们每个人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这就是我们写这部长篇小说《藤校逐梦》想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黄宗之 朱雪梅
2018年1月于美国洛杉矾
学海潮观:追梦与隐痛
江少川
家庭教育、子女升学、海外留学等问题,是当今地球村视域下,牵动东西方千万家长的普遍性热点话题。黄宗之、朱雪梅几年前出版长篇小说《破茧》,将视点聚焦于新移民家庭孩子的成长历程,曾引起广泛关注。此后青少年成长题材一直在他们心中翻腾、孕育,终于催生出这部新作《藤校逐梦》。作家从跨域、跨时空的视野,以贴近现实的小说叙事,触及时代脉搏的律动。小说通过中国与美国三个不同的华人家庭“留学、读名校”的故事,艺术地演绎了两代人悲欢离合的境遇及其人物复杂的心路历程。
家庭教育之重,是小说警世策人的主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藤校逐梦》提出的问题发人深省,进入21世纪,在经济发达、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对待孩子的升学、留学问题?是以进名牌大学、读名校为终身目标,还是帮助他们树立人生的理想?是为子女规定学习的专业,还是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小说中的辛洁与惠萍,是作者倾力塑造的两位母亲形象,她俩是学生时代的闺密,现在虽然分别生活在美国与中国,但在对待孩子们升学的问题上却惊人一致:考名校、不上名校不罢休;还要包办孩子们的学习专业,以便将来找到体面的职业获得高薪。惠萍把儿子文森送到美国留学,就寄居在辛洁家。移居美国多年的辛洁坚持要女儿上名校哥伦比亚大学学经济管理,欠下了十多万美元的债,可是女儿琳达不喜欢,她毕业后想继续读电影学院,辛洁坚决反对,后来虽退让一步又坚持要女儿上名牌电影学院。惠萍一心要儿子文森读完医学预科上医学院,将来毕业当医生,反对他到实验室做助理,以致文森读不下去,差点自杀而死。从这两位女性身上,我们看到许多母亲的影子,她们虽然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现代女性,但在对待教育子女的态度上却固步自封:其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封建意识依然根深蒂固;其二,封建家长专制观念顽固不化,企求包办子女的升学与求职;其三,两位母亲从小就萌生的“名校情结”未能在自己身上实现,于是寄希望于子女,这是一种经过包装的现代利己主义。用“上名校”取代孩子们人生的目标,忽视青少年独立人格的建立,实质上是对孩子们自尊、志向的扼杀。这是当今家庭教育最大的误区与败笔。教育家福禄贝尔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握在母亲的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藤校逐梦》以直面现实的勇气,向辛洁、惠萍这样的母亲们发出了叩问:“我们该给子女提供什么样的养分与成长空间?”即使考上哈佛、耶鲁,北大、清华等名校,那毕业以后呢?人生的目标又在哪里?它如同黄钟大吕的洪亮之声,具有强烈的警世意义。 围绕辛洁一家人,小说展现了一代华人青年求学路上的成长之痛。《藤校逐梦》成功地塑造了三位不同类型的青年人物形象。这几个人物个性鲜明、血肉丰满,深入到心灵深处的精神世界。他们的求学成长之路给人深刻的启迪与沉痛的反思。小说中,既有坚忍顽强的勇敢追梦者在理性之光照耀下给人带来的审美冲击,也有头顶中美名校炫丽光环的典范者梦断异乡的沉重悲剧。
文森曾是中国留学大潮中的少年,送到美国上中学,考大学时进了著名高等学府哥伦比亚大学。他阳光帅气,温厚善良,有爱心,有追求,富于同情心。他做义工,热心公益事业,组织同学为流浪汉捐衣物御寒。父母指令他读医学预科,将来上医学院读医学博士,毕业后当医生。可是他极不情愿,读书几年备受折磨,学业成绩下滑,勉强毕业。在极度烦恼郁闷中他受人欺骗而误食毒品,继而沉溺于吸毒以逃避现实终被学校开除,以至一度消极悲观,一蹶不起,甚至企图自杀。在困难的生死挣扎中,流浪汉约翰千里寻子的精神激发了他重新生活的勇气。他没有气馁,从挫折中惊醒。他的可贵在于栽了跟斗后能爬起来,重新振作精神,终于考上自己非常钟爱的专业,圆梦攻读生物学硕士,重回哥大。琳达从小就做演员梦,中学就参加了话剧团。可是在母亲的强行安排下,她违心地上了哥伦比亚大学学经济管理,而她一点都不喜欢,学习成绩不好,母亲急得要发疯。毕业后,她不愿找工作,坚持报考公立电影戏剧学院,她依据文森的经历创作了电影短剧本《纽约故事》,作为实践成果送交报考学校。母亲无奈而退一步威逼她报考名牌电影学院,琳达断然拒绝。她认为:“年轻人为什么要活得那么现实,为什么不能追求活得理想、活得自我一点,干我自己喜欢的事?”这位从小在美国长大的女孩,天资聪颖,乐观开朗,有志向,有理想,自强自信,乐观务实,浑身洋溢着一种叛逆精神。琳达经过认真修改打磨,并请文森主演的短电影《纽约故事》,最终在全美大学生奥斯卡影视大赛中获得最佳剧本原创奖。她梦圆银屏,进入了自己所喜爱的电影艺术学府。
名校毕业后又怎样?苏珊,这位北大读本科、清华攻硕士,而后又获美国哈佛的博士、斯坦福博士后的女高材生,读的都是中美顶尖的名牌学府,学的是热得烫手的经济管理专业,之后又如愿以偿地进入美国体面的金融界职场工作。她头戴着中美名牌大学的华丽桂冠,一路春风得意。然而她孤傲、矜持、封闭、自私利己、对人冷漠、贪慕虚荣。苏珊的婚姻大事一直得不到解决,直到认识彼特,然而,同样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彼特在谈婚论嫁之时给她沉重一击,她经不起一场风浪的袭击,最终郁郁寡欢自杀,梦断异乡。
文森与苏珊都从中国到美国留学,他们都在追逐各自的藤校梦。他们的求学路发人深省,引发人们严峻的思考。青少年的成长与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关系密切,同时,年轻人的立志、磨砺自我、树立人生目标以及自我发展意识也特别重要。读名校是人生的目标吗?不是的,它只是一个过程,是人生成长的一个阶段。做一个怎样的人,树立远大理想,建构美好、健全的人格才是人生的目标。《藤校逐梦》生动地展现出三个青年人的梦:文森几经波折,最后梦入生物学园地;琳达不懈努力,终于梦圆五彩银幕,而苏珊孤独迷茫,落得梦碎美利坚。
就文学而言,移民生活题材是一座富饶的金矿,移民作家得天独厚的优势就在于开掘这座矿床。黄宗之夫妇移居美国二十余年,一直深掘移民生活题材,执着耕耘这块沃地,从《阳光西海岸》《破茧》《平静生活》到《藤校逐梦》,收获丰硕。这些作品紧扣时代跳动的脉搏,表现出海外华人的生存状态与命运。“诗人比任何人都应该是他自己时代的儿子。”(别林斯基语)如今,这对作家夫妇又以对时代崭新的思考,以自己孩子求学读书的深层体验,及面对来自中国留美学生潮的涌动撞击,敏锐地感受到教育与人生的关系之重,他们创作的《藤校逐梦》另辟新径,饱含忧患意识,思想含量厚重,具有很强的时代感,深触千万家庭的神经,其文学价值与普泛意义值得大力张扬。
黄宗之、朱雪梅《藤校逐梦》围绕辛洁一家人,小说展现了一代华人青年求学路上的成长之痛。本书成功地塑造了三位不同类型的青年人物形象。这几个人物个性鲜明、血肉丰满,深入到心灵深处的精神世界。他们的求学成长之路给人深刻的启迪与沉痛的反思。小说中,既有坚忍顽强的勇敢追梦者在理性之光照耀下给人带来的审美冲击,也有头顶中美名校炫丽光环的典范者梦断异乡的沉重悲剧。
文森与苏珊都从中国到美国留学,他们都在追逐各自的藤校梦。他们的求学路发人深省,引发人们严峻的思考。青少年的成长与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关系密切,同时,年轻人的立志、磨砺自我、树立人生目标以及自我发展意识也特别重要。读名校是人生的目标吗?不是的,它只是一个过程,是人生成长的一个阶段。做一个怎样的人,树立远大理想,建构美好、健全的人格才是人生的目标。黄宗之、朱雪梅《藤校逐梦》生动地展现出三个青年人的梦:文森几经波折,最后梦入生物学园地;琳达不懈努力,终于梦圆五彩银幕,而苏珊孤独迷茫,落得梦碎美利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