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是人生的常态
01
前些天参加一场新书分享会。读者提问环节,有位女生站起来问作者——我最近对任何事情都丧失了兴趣,生活的方方面面,感觉都热爱不起来,人生空虚又迷茫,应该怎么办?
作者笑了,扶了扶眼镜,说,你来参加我的新书分享会,不就是一种兴趣吗?不就说明你对生活还保有热爱吗?年轻人总喜欢说迷茫,以为迷茫是人生路上的绊脚石,不铲除就无法往下走,却不知,谁都有迷茫的时候,就像我,四十岁了,依然有许多问题想不开。和孤独一样,迷茫也是人生的常态,不要对抗迷茫,要学会适应迷茫,和迷茫相处。
听完这段话,夹在拥挤人群中的我,突然感到一种无来由的轻松,甚至还有淡淡的愉悦。原来,在这世上,你我都一样,一边迷茫,一边成长。
02
念大学的时候,认识一位副教授。
大四那年,面临考研和找工作的两难选择,如同大多数学生一样,我迷茫、无助,除了浪费余下的光阴,似乎再也找不到别的出路了。一次去食堂的路上,我遇见了微笑走来的他。他和我面对面坐在餐桌旁,话起了当年。
他说,研三那年,面临考博和找工作,自己同样有过一段迷茫的时期。当时,他参加了一家杂志社的招聘考试,笔试、面试都很顺利,但薪水微薄,在上海那样的大城市,养活自己都成问题。在兴趣和生计之间,他不得已选择了生计,考了博。博士毕业,他顺利留在高校任教。通过自己的努力,又从讲师升到了副教授。
他说,那种迷茫的感觉,这些年来,始终未曾消逝。很多次午夜醒来,他都会问自己,如果当初进了杂志社会怎样?生活是不是就会变成另一副样子?无须再写一篇篇令人头疼的论文,无须再绞尽脑汁地备课,只需审阅作者投递的稿件,余下的时间,都可以用来阅读和写作?是不是自己的路一开始就选错了?
问多了,自己渐渐明白,生活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每一种光鲜的生活背后,都有阴霾;每一个世事洞明的人,也会有迷茫相伴。剔除了迷茫的人生,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他一面说着,一面忍不住呵呵笑起来。
多年后,我依然会想起那个夜晚,想起他语声轻柔,想起食堂昏黄的灯光,以及外面沉沉的夜路。每一次想起,都会觉得生活的沉重被稀释了,就连周遭的空气,似乎都轻盈起来。
03
小海是我的一位读者,两个月前,他发来私信说,烦透了目前的工作,日复一日地机械重复,朝九晚五,下了班不是追剧就是玩游戏,这样的日子,似乎一下子就看到了尽头。他说他想辞掉工作,去大理住上一段日子,把从前的自己找回来。
像小海这样的人,大概不算少数。身居都市,长期处于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状态下,极容易产生迷茫的感觉。活着活着就不知道为什么而活,脑海中,下意识地展开一场金钱与自我的博弈,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举步维艰,陷入两难的境地。
这样的迷茫,是生活的常态。其实,每个人都在寻找生活的平衡点,尤其是年轻人。我告诉小海,去大理可以,辞掉工作却大可不必,不如请个年假,出去放松一下。去过了远方,也许才发现最美的就在身旁。
小海采纳了我的建议,独自一人踏上了去往大理的旅程。那段时间,我在私信里经常收到小海发来的照片。古城街头,听流浪歌手的歌声听得入了迷,夕阳下的小海,温柔地眯起了眼睛;蝴蝶泉边,小海头戴美丽的花环,张开双臂,咧开嘴巴,肆无忌惮地笑;洱海岸边,小海静静地望着平静的湖面,身旁一只黄色的猫咪打着瞌睡,那一刻,整个世界似乎都安静了。
假期结束,小海回到了原来的城市,重新投入之前的工作。他平静地告诉我,其实,去了大理,一样会有迷茫,尤其是在万籁俱寂的午夜,一个人身处异乡,会有一种“人生忽如寄”的感觉。清醒有时,迷茫有时,或许这就是人生吧。
04
谁的人生不迷茫?迷茫是人生的常态。
很多时候,你之所以陷入迷茫的情绪里无法自拔,或许是因为,你把迷茫看得太重了,你夸大了迷茫的分量。
在我们长长的一生里,迷茫实在是无足轻重的一部分。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遇到自己的迷茫期,每个人都有找不到路的时候。此时此刻,别怕,停下来,闭眼小憩,然后继续往前走,你的视线或许会更清晰。
请相信,迷茫从来不是人生的底色。它只是你头顶的一片乌云,乌云会聚拢,也会消散,只消走过去,你就能看到晴空万里。
P2-6
润良是一个温暖纯真的人,他笔下的文字亦如是。
——思想聚焦吴雁
在这个“面具”社会,在这个遍布“套中人”的世界里,读如此直率的文字,实乃一种享受。和其他励志书籍不同的是,它并非一味鼓吹努力,在执梦前行的路上,始终不忘传达凡俗生活的意义,这是本书的可贵之处。
——微博读书运营经理赵旭
梦想这种东西,经不住的就是坚持。从来都没有人可以一蹴而就,也没有人伸伸手就能摘到华美的星星。谷润良的这本书,告诉我们,所有的努力,终有一天,会在你的不懈坚持下,开出梦想的花。
——畅销书《生活不会辜负每一份努力》作者何德恺
做你想做的事,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一、
六月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完成了这本书的写作。
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本书。
整整半年,我一个人在北京顺义的出租房里写作,有时是下班后的黄昏,有时是无眠的夜晚,有时是燕雀啁啾的周末清晨,我敲打着键盘,时而灵感泉涌,时而神思困顿,绞尽脑汁也写不出半个字。身边有一群写作的朋友,他们不仅可以保持日更一文的频率,而且丝毫不影响稿件的质量,这让我备感压力。不要和别人比,要和过去的自己比,道理谁都懂,但活在这世上,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别人的影响。
四月是我压力最大的一个月。怎么形容呢?就是突然觉得自己不会写作了,每敲出一行字,都怀疑它存在的意义,每一天似乎都在制造文字垃圾。后来,我干脆不写了,一休息就是半个月。
不记得是哪一天了,鬼使神差地,我重拾对文字的信心,开始按部就班地写起来,直到这一刻。
无数次想过写后记的心情,欢愉的、雀跃的甚至激昂的,真正到了这一刻,我突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就像风吹树梢,花绽枝头,一切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人生中的许多事不都是这样吗?
我自幼喜欢阅读和写作。
有一年春天,去舅舅家做客。和表哥玩耍的间隙,他突然拿出一本故事书来,带着炫耀的神色一字一句读给我听。当时我还没上学,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但立即被书中神奇的世界打动了,心下第一个念头就是要占有它。
于是,趁表哥不备,临走时,我偷偷将那本书藏在了妈妈的手提包里。就这样,我拥有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本书,在尚未识字的年纪,是它开启了我阅读的欲望。毕竟是偷来的,不能轻易示人,我将之藏了又藏,藏到后来连自己也找不到了。
多年后,当我再次向表哥提及此事,请求他的宽谅时,他呵呵一笑说,早就不记得了。我也不记得了,隔着漫长的岁月,书中的人物和情节早就消散殆尽,但美妙的阅读体验依然清晰如昨。
小学三年级时,村子里一起玩耍的伙伴开始分起了帮派,其中有个首领,我向来十分仰慕。自帮派分开后的第一天起我就想加入他的队伍,奈何自己一向人微言轻,做惯了不起眼的小喽哕,对方一直未曾把我放在心上。
……
随后,因缘际会中,我签下了自己的第一份出版合同。
五、
说了那么多,无非是想表达,人生苦短,去做你想做的事,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你知道吗?很多时候你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你不想成功。你成功的欲念不够强烈,所以失败才成了人生常态,平庸才成了人生常态。问问自己,你一天当中最想做什么,哪一个排在最前面,那个最想做的事,才会成就你。
苏童在一次讲座中说过,你想成为作家,就一定能成为作家,就怕你不想,就怕你不够坚持。
我还不是一个作家,但值得欣慰的是,我正走在成为一个作家的路上。
你呢,你想成为什么人?你上路了吗?
这是我的第一本书。
我自知文字尚稚嫩,内容尚浅薄,在许多人眼中或许不值一提,但路还长,热情还在,怕什么呢?
感谢途经我生命的每一个人。
我们也许相爱过,也许伤害过,不管相爱或伤害,那些一起走过的日子,都成了生命中不复再来的唯一,成了岁月深处永远的珍藏。
感谢你,因为遇见过一个个你,所以我才成了今天的我。
2016.6.29凌晨2点20分
《是你自己不努力说什么怀才不遇》是一部人生寻梦之书,生活修炼手册。
全书共计36篇文章,每篇文章都饱含了作者谷润良的切身体验,每篇文章里或许也都有一个你,一个我,一个个我们。
柴米油盐、平淡如水的日子里,如何发现人生的玄妙,做一个懂生活、会生活、爱生活的人,将每一天都过得熠熠生辉?在强大的经济压力下,穿越在钢铁丛林中的你我,如何葆有一颗初心,怀抱纯粹的梦想义无反顾地往下走?打开这本书,相信你就有了答案。
如果你也曾迷茫无助,也曾在某一个瞬间发现自己患上了“爱无能”,也曾“懒癌晚期”四处寻医……那么,它就是你最好的枕边书,可以促膝长谈的灵魂伴侣。
人越成长,越会发现这个社会的残酷性,很多人,因为社会残酷,而活得越来越麻木,在如钢铁丛林一样的城市里,不自觉地就戴上了一副面具,刀枪不入,忘记了微笑的弧度和眼泪的滋味。谷润良著的这本《是你自己不努力说什么怀才不遇》是一部写给成长中的年轻人读的励志书,从职场、情感、生活等几方面入手,力图让年轻人在懂得社会残酷的同时,依然热爱生活,依然活出自己的温度。文字或温暖治愈,或老辣犀利,但都呈现出一个真实的自我,不矫饰,不做作,最容易拉进与读者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