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比史蒂夫·乔布斯、埃隆·马斯克更偏执的“科技狂人”,现实版“弗兰肯斯坦”,美国知名生物制药公司联合治疗公司创始人兼CEO——玛蒂娜·罗斯布拉特缔造不死未来的世纪争议之作! 超过人类身体的物理界限,实现人类思维、意识永生不死!玛蒂娜·罗斯布拉特著的《虚拟人(人类新物种)》通过思维文件、思维软件、思维克隆人及思维克隆技术等核心概念,向我们展现了一幅人类未来思维永生的大图景! 驭势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吴甘沙,Ehang亿航创始人兼CEO胡华智,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彭凯平,中国当代知名科幻作家、畅销书《三体》作者刘慈欣,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第十一届文津奖”获奖图书《星际穿越》译者苟利军,奇点大学校长、谷歌工程总监、畅销书《人工智能的未来》作者雷·库兹韦尔,人造生命之父、畅销书《生命的未来》作者克雷格·文特尔,X大奖创始人、畅销书《富足》《创业无畏》作者彼得·戴曼迪斯,哈佛大学教授、畅销书《再生》(Regenesis)作者乔治·切奇等联袂倾情推荐! 内容推荐 《虚拟人(人类新物种)》由玛蒂娜·罗斯布拉特著。人类躯体死亡,思维是否有可能继续存在,从而实现思维不朽?思维克隆人、网络人等虚拟人将如何颠覆人类对“我”的定义? 利用思维克隆技术,我们能否重新构建所爱之人的记忆、行为方式以及人格特征?思维克隆人和其生物学原型有着怎样的区别?未来,我们该如何界定思维克隆人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 毫无疑问,思维克隆人的出现将会对传统人类社会产生深刻的哲学影响、社会影响、法律影响以及伦理影响,人类传统社会将被彻底颠覆。那么,作为人类的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给思维克隆人一个说法”? 目录 推荐序1 让人类的梦想起飞 推荐序2 死亡不是终点 中文版序 告别肉体凡胎 引言 永生,直到时间尽头 01 机器中的幽灵 如果它们能像人类一样思考,那么它们就是人类。 一条一直上钩的鱼 木头鸭子,真鸭子 中文房间 瓶颈,瓶颈,瓶颈 图灵是对的! 还有16年 疯狂虚拟人 昨日生命消逝,明日重回世间/像人一样感知 02 二重身 谁才是你真正的朋友?一个数字化的“我”,还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我”? 另一个我 Dear Diary 不只是人类 还是我吗? 两个我 唯一的“我” “我”中的“我们” 疯狂虚拟人 谁才是你真正的朋友?一个数字化的“我”,还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我”?/终结阿尔茨海默病/有表情的脸/两个玛蒂娜/我的思维克隆人是我,,我是我的思维克隆人/嘿,不要看那部恐怖电影! 03 驯养狗、花椰菜与思维克隆人 那些满怀杀气的思维克隆人,就像现在的人类恐怖分子一样。 诡异的变异 超级物种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 Beme,比基因更疯狂、更强大 “灯亮着,有人在家。” 疯狂虚拟人 杀害家人?/再等那么一点点时间/当暴动发生/给我身份 04 我们不会永远是血肉主义者 在创造活动的早期,你变成了流浪汉,你变成了波西米亚人,你变成了疯子。 邪恶的思维克隆人 怪胎与朋克 一个独立的ID 银行密码会被泄漏吗? 疯狂虚拟人 克隆精神病患者/反社会怪胎/如何自证身份/是宠物,还是独立的人? 05 未来已有端倪 富人是否会是思维克隆技术的唯一受益者?哪里有资源可以支持来自数十亿人的数十亿的思维克隆人? 技术是行动中的民主 虚拟人的生存未来 疯狂虚拟人 不做富人的奴隶/极客终将占领地球/网络空间“无处不在” 06 一些人必须看守,而一些人必须睡觉 拥有名字并不会导致你成为一个“真实的人”;这只是事实的一部分。 特权终结,你别无选择 积极的奇怪现象 如果只能一个活着,谁才该去死? 双重身份 一人一票会止于虚拟人吗? 疯狂虚拟人 当它们不可或缺/思维克隆人想要的是国籍/可能比真人更有用/从获得国籍到获得投票权/生命延续证书 07 不死的爱人,人与虚拟人的生死之恋 爱不仅限于血肉。爱你的思维克隆人,就像你爱自己一样。 一个虚拟人组成的三口之家 全面重塑亲属关系 疯狂虚拟人 虚拟人之家/一场人与思维克隆人的离婚案 08 身边是群狼,就要像狼一样嚎叫 没有人能桎梏他人,除非他在束缚别人的同时,也将自己牢牢地系在另一端。 并非“下等人类” 活下去 人权为什么如此重要 末日生存者的生存法则 发动草根运动,摆脱奴役与歧视 为ID疯狂的世界 梦想成真 像“我”一样分享 疯狂虚拟人 打造虚拟监狱并非天方夜谭/谁一生下来就是次等人类?/取悦人类,以求不死/血肉主义者们将成为新的种族主义者/公司化的虚拟人/我可以骗人、偷东西、撒谎 09 祈祷就像一场梦,魔鬼总藏在细节中 人类和虚拟人将一路并肩前行很长时间。 思维克隆人可能会拥有信仰,但宗教能否接受它们 一切生命的存在都是为了见证 不是低人一等的机器人 万物是万物的一部分 机器中的幽灵 不辨是非,比猛兽更危险 疯狂虚拟人 我的灵魂 结语 永远的未来 注释 致谢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虽然很明显自我认知是一个有意识之人很重要的一面,但它不是唯一的条件。我们当然不会把能端水作为网络意识的一种定义。事实上,程序员可以编写出一个简单的能拥有自我认知的软件——可以检测、报告,甚至能对自己进行修正。举个例子,操作自动驾驶汽车的软件,可以被编程定义为: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包括地形(“使用传感器导航”)、程序员(“执行任何输入命令”)以及汽车自身(“我是一辆机器人汽车,可以对编程指令作出响应,进行导航”)。谷歌汽车正在做这些事情,一些人会定义它的运行代码,又或者,汽车本身是有意识的。 自我认知软件和机器人不会感受到身体或情感的疼痛或快乐——它们没有知觉。大多数人要求精神主观性(mental subjectivity)要涵盖情感(也就是知觉),以便具备意识,因为对“我们如何感受”的认识是人类意识的一部分,也是“作为人的条件”。但是,知觉仍然不能让我们获得想要的意识定义,因为我们所期望的有意识的存在应该同时是独立的思考者和感受者。 因此,“感觉”(feelings)也不是意识的一个独立描述。身体感觉并不需要复杂的认知能力。 当一条已经上钩的鱼在扭动时,我们大多数人会将这种现象解释为鱼在经受疼痛,而也有人认为这是鱼的本能反应——并没有相应的情绪反应。大多数人都认为鱼是没有意识的,因为我们认为鱼的痛觉神经不会思考、探讨,或者向同类抱怨。相反,我们认为,鱼只是单纯地在依赖非认知反射,因为它试图摆脱这一局面。一旦脱钩,回到它正常的环境,鱼会继续游,好像自己从来没有上钩一样——因此它很容易会再次上钩。我认识一位渔夫,在捕鱼季时。他会钓住、放生同一条鱼很多次。这条鱼似乎在上钩时会感受到疼痛,但它从来不会从这一经验中“学到”任何东西,对于未来的水中冒险,它也不会接受任何“教训”,这说明,它缺乏某种关键的自我意识。 当然,人类可能会本能地拒绝被鱼钩钩住,因为我们知道这会让我们感到疼痛,我们会咒骂疼痛,并且思考如何在之后避免这种事情。我们会警告其他人避免鱼钩的陷阱,传递尽可能多的关于鱼钩的信息。与鱼类不同,我们可能不会轻易地被鱼钩再次钩住,因为我们会记住这次疼痛的经历,并试图避免重蹈覆辙。当我们看到鱼钩的时候,会用大脑去识别鱼钩,从而避开它,同样也会预测下一次渔夫可能会移动到湖的哪个位置。因此,清晰的学习、推理和判断(对已知信息的应用)能力同样是意识的一部分,而自主性也参与其中。在鱼和人类之间,“意识”的定义存在如此深奥的差异。 1908年,聋哑、盲人作家海伦-凯勒(Helen Keller)清晰地描述了如何基于交流,建立人类意识: 在遇到我的老师之前,我不知道我是谁。我活在一个不是世界的世界里。我无法描述那种没有意识,但有虚无感的时间……因为我没有思考的能力,我不会将不同心理状态进行比较。 换句话说,虽然“意识”最基本的定义是醒着的、警觉的和有意识的,但思考和感受还有一个更为突出的意义。像人类一样思考,这个人必须也能够根据黄金法则演化而来的各种社会法则,作出道德抉择。在这一点上,哲学家和科学家相仿,从伊曼努尔·康德到卡尔·荣格,都相信这是人类大脑天生具备的能力。如果你去问世界上任何一个正常人,用棒球棍击打孩子的头是不是有悖常理,得到的答案一定是肯定的。 定义“意识”遇到的另一个复杂问题与潜意识有关,专业人士称其为“无意识思维”。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我们并不知道我们思考和感受的大部分东西,有时甚至会在未经思考的情况下行动。就像著名棒球经理尤吉·贝拉(Yogi Berra)总结的一样:“好好想想!你怎么能在同一时间思考和击打?” 弗洛伊德认为,我们无法完全意识到的无意识思维或本我(Id),经常与有意识思维或自我(ego)存在交叉的部分,并在自我中进行自主推理。现代心理学已经与弗洛伊德式的无意识意愿解释渐行渐远,却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在我们生活的每时每刻,无论我们是完全清醒,还是深度睡眠,潜意识都会展现出自己的存在。”在电影院射击某人的头当然是错的,但是,2014年,一个退休的警察在佛罗里达的坦帕(Tampa)就作出了这样的事情,因为他的无意识思维以一种非常糟糕的方式宣告了自己的存在。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演讲中描述了自己成为总统前,白人女性看到他时如何本能地抓紧自己的钱包,并且赶紧从他身边离开。许多这类反应都可能是对他的肤色作出的潜意识反应。 对人类而言,理性、感情或自我认知,并不一定要一直呈现出来,才能证明一个人是有意识的。不过,某种程度的非理性、无情感、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几乎会在每位正在阅读本书的读者意识中一直存在。具有人类意识,就一定意味着同时拥有无意识思维。因为人类思维不可避免地要将某些概念(概括和套路)、动机(作出选择)与决策(避免危险)分流给无意识神经模式,从而腾出更多的大脑能力给有意识神经模式。同样的事情也会发生在网络意识上。我们大多数时候会有意识地走出由无意识控制的背景。 P15-17 序言 让人类的梦想起飞 ——胡华智 Ehang亿航创始人兼CEO 见到马蒂娜本人,并与其联合治疗公司成为商业合作伙伴时,短短的交流就让人感受到她对人类世界各种奥秘的探知热情。可以肯定的是,马蒂娜如同外界描述的一样疯狂,用我自己的话来说是“敢想敢做,极致专注”。她的履历极其丰富,每一项都非常成功。也许很多人认为她是天才,其聪明才智固然不可否认,但背后一定有着99%的汗水付出。我和马蒂娜有不少相似的地方,但和马蒂娜相比,她无疑是当之无愧的“学霸”。 我们两人的结缘是“亿航184”。亿航184是世界上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无人驾驶载人飞行器。亿航184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我自己,因为我希望它可以承载人类的飞行梦想,让人类像鸟儿一样自由飞翔。与马蒂娜的联合治疗公司合作后,亿航184将成为人造器官运输直升机,用于运输人造心脏、肝、肺等器官,以很快的速度完成运输使命。 马蒂娜的著作《虚拟人》一书所提倡的理念是人工智能的大大升级。你或许听说过基因克隆技术,但你一定对“思维克隆技术”这个新概念十分陌生。思维克隆人根植于机器人却更胜于机器人,而思维克隆技术的优越性表现在,与传统克隆技术相比,大大避免了伦理道德所带来的困扰。试想,未来软件技术将升级至可以捕捉意识,人类将实现思维“重生”。这确实又是一个疯狂的想法,但当有人不相信她可以成功经营天狼星卫星广播公司时,她做到了;当没有人相信她可以做成医药公司时,她也做到了。 人类不也未曾想到,如今的我们可以自由地在天空翱翔、在深海探索吗?让我们坚信创造的力量! 后记 毋庸置疑,《虚拟人》是一本货真价实的“烧脑”著作。书中充满了诸如“思维克隆人”“思维文件”“思维软件”“数字不朽”等概念,即便“望文生义”,也容易让人“傻傻分不清楚”。刚刚拿到这本书的英文原著时,我着实费了一番周章来理解消化书中的内容。好在读完全书,虚拟人的世界逐渐明朗起来。 完成全书译稿后,回顾整个翻译过程,我认为主要难点在于,理解书中出现的众多原创概念以及一众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借助平实易懂的语言,向读者呈现作者玛蒂娜·罗斯布拉特描绘的未来世界:有血有肉的人类与数字形式的“人类”(思维克隆人与网络人)彼此依存、和谐共处的新天地。 玛蒂娜的经历相当丰富——律师、医学伦理学家、技术专家、企业家,在每一个领域她都取得了令人艳羡的成就,她身上的多重标签令人心生敬仰。这些经历在《虚拟人》一书中得到了间接体现,作者对虚拟人的到来将会引发的社会、伦理、法律等各方面问题,进行了详实、严谨的分析与论证。仔细研读本书,玛蒂娜脑海中那个“iust around the comer”的虚拟人世界将徐徐亮出自己的精妙之处。 玛蒂娜预测,未来几十年内,人类或许将通过思维克隆人获得“不朽”的生命——我们的数字备份将作为我们的“分身”生活在网络世界中,甚至能够争取到与人类平起平坐的地位。看似不可思议,但正如20世纪80年代互联网诞生前的黎明时期一样,那时的人们,谁又能想象到今天这个网络不可或缺、计算设备无处不在的世界呢? 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思维克隆人究竟离我们有多远?说它近,是因为我们生活中的数字备份无处不在、无所不包——从微博、微信的发文、分享、聊天记录,到淘宝、支付宝帮我们记录的消费、金融行为,我们的生活正越来越多地走向网络化、数字化;说它远,是因为本书中提到的实现思维克隆人所必须的思维软件和配套硬件,目前仍然难觅踪影。专家们预测,在未来几十年内的某个节点,技术会突然出现极大的飞跃,也就是所谓的“奇点”,如他们所言,思维克隆人所需的软件和硬件恐怕要等到这个“奇点”以后才有望实现。“奇点”出现,离不开摩尔定律及其背后成千上万名推动软硬件产业发展的工程师们的聪明才智。那么,问题又来了,“奇点”离我们又有多远呢?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了解人工智能专家是如何为某一少数派群体(比如思维克隆人)争取人类权利(包括选举权、婚姻权、自由权等)的。读者也将了解开发这些“科幻小说式”的软件存在,将会遭遇哪些技术和非技术挑战,以及可能的应对方案。 实事求是地讲,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我投入了相当的时间与精力,但即便如此,对文中涉及的法律、哲学、伦理、宗教等方面的专业语句的翻译,仍有可能存在不甚精准的地方。如果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相关问题,请不吝批评指正。《虚拟人》一书译稿的成文,离不开胡凤英、郭建伟、俞瑾、武上晖、赵鹏飞的支持与帮助,感谢他们在翻译过程中提出的中肯建议。 书评(媒体评论) 我面对屏幕,审视在真实硬件上运行的一个程序,我输入一个快捷键,一个断点截获了程序的执行,接着“她”穿越到一个模拟器,在这个虚拟硬件里的“她”将以一种受控的方式继续生命。对这一场景,程序员并不陌生,然而把上面的程序替换成人,人会不会也将有一个虚拟的版本——思维克隆人?如果“她”是(似)我又非我,比我进化得更快,可能有大bug,需要身份、爱、投票权,甚至生存权(当只有一个我能存在时)呢?玛蒂娜的这本书离经叛道,可读来又(近乎)逻辑自洽。雷·库兹韦尔的永生或许太过虚无,而“虚拟人”一下子把现实拉近很多。中年更换性别的玛蒂娜身体力行了“virtually woman”,现在这条“virtually human”的道路值得我们致以十二分的敬意。 ——吴甘沙 驭势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 玛蒂娜如同外界描述的一样疯狂,用我自己的话来说是“敢想敢做,极为专注”。她的履历极其丰富,每一项都非常成功。也许很多人认为她是天才,其聪明才智固然不可否认,但背后一定有着99%的汗水付出。 ——胡华智 Ehang亿航创始人兼CEO 过去的图灵测试,仅仅让我们人不能够判断出一个机器是人还是机器,还远远不能反映人工智能的zui高境界和人的智能的zui高境界。真正的图灵测试是要假定,一个机器如果能够说服我们,那它就真正成了人。《虚拟人》一书提出,通过思维克隆的方式创建人类的 “思维双胞胎”,而且有一天思维克隆人还能说服我们赋予它们人权,给予它们社会认可,这无疑会拉开人类新时代的序幕。 ——彭凯平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的奇点似乎快要临近,我们似乎已经能够展望到人的意识被机器所复制,“虚拟人”即将诞生。作者玛蒂娜·罗斯布拉特通过《虚拟人》一书对这种新的虚拟人类所带来的种种社会影响做了深入的思考和解释,非常值得一读。 ——苟利军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第十一届文津奖”获奖图书《星际穿越》译者 《虚拟人》一书是近年来很少见到的、想法大胆、与众不同的前沿科技好书。通过思维克隆技术的方式创建一个虚拟人出来,并且虚拟人能获得公民身份,能结婚、离婚,还能生孩子……看来,这位现实版的“弗兰肯斯坦”——玛蒂娜·罗斯布拉特是真的要彻底颠覆人类社会的运行方式,将前所未有的风险带到人类社会。而想要赢得这场战役的你我,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刘慈欣 中国当代知名科幻作家,畅销书《三体》作者 一本让艾伦·图灵在21世纪重生的、令人着迷的著作。 ——克雷格·文特尔 人造生命之父,畅销书《生命的未来》作者 玛蒂娜掌握了将我们的意识以及我们感到舒适的领域拓展出惯常边界的诀窍,无论性别或基质如何。 ——雷·库兹韦尔 奇点大学校长,畅销书《人工智能的未来》作者 以指数级速度发展的科学技术驱动着人类进化的新维度。在《虚拟人》这本引人入胜的书中,玛蒂娜勾勒出了人造意识将如何到来,并探索了科学与道德分支。科幻小说正快速成为现实,其影响令人叹为观止。《虚拟人》对任何计划在未来几十年内有所作为的人而言,都是一本中肯的必读之作。 ——彼得·戴曼迪斯 X大奖创始人,奇点大学执行主席,畅销书《富足》《创业无畏》作者 我们处在一场生物大脑和电子大脑争夺人类支配权的战争之中。生物大脑目前来看处于领先地位,因为它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更高效的资源利用能力以及更快速的自省能力。道德是否会不平衡地限制人类发展?又或者,未来它会平等地对待虚拟人?玛蒂娜对这些问题以及许多其他话题的观点,是及时的、受欢迎的。 ——乔治·切奇 哈佛大学教授,畅销书《再生》(Regenesis)作者 这是对人类社会未来将会出现的虚拟人进行的一次独创性的、深思熟虑的哲学解释。 ——《柯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