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褚时健说(生活总会给我们留下希望)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身为知名企业家,时代纪录编著的这本《褚时健说(生活总会给我们留下希望)》的很大篇幅留给了家庭。褚老是一个家庭观念很重的人,他说,工作讲的是责任,但只有回到家,人才会真正放松。正是他母亲的言传身教,让他从小养成了凡事想着别人、宁愿自己吃亏的习惯;也多亏遇到开朗外向的马大姐,与他同甘共苦,几十年来总有话讲,伴他度过人生中最黯淡的岁月;女儿是他心里永远的痛,不过现在看到孙辈开始独立生活,他又进入了人生最愉快的时期。褚老这一生,成败在于事业,悲喜系于家庭,无情未必真豪杰。

内容推荐

云雾缭绕的哀牢山上,白发苍苍的老人穿行在万亩橙林间,昔日的“亚洲烟王”已俨然成为一位平凡老农——他就是褚时健。在时代纪录的镜头下,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耄耋老者,褪去所有光环,静静地讲述自己的一生。

历经坎坷,他是否参透生活的真谛?几番沉浮,企业对他意味着什么?褪尽繁华,他对身后的家庭怀着怎样的感念?由时代纪录编著的《褚时健说(生活总会给我们留下希望)》根据对褚时健的贴身采访与记录,用前所未有的真实笔触、弥足珍贵的独家摄影资料,完整还原了有血有肉、性情坦荡的褚时健,使读者得以体会他的真切和宽容、坚韧和认真,感受他对家庭、企业和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目录

第一章 生活教我学会宽容

 记忆中那不安分的童年

 母亲是一生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人

 那些学生时代留下的回忆

 在战场上从来没有感到害怕

第二章 迈过人生的最低谷

 我与农民感情相通

 无论在怎样的时代,做人总要诚实

 差点进了鬼门关

 想不通冤屈,也要想办法先活下去

 认真的背后其实是责任心

 把工作做好,才是真的对国家好

第三章 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家庭好

 检查工作遇上“坏姑娘”

 争吵一辈子,但我们离不开对方

 夫妻俩最大的愿望是有一所房子

 女儿体贴,儿子顽皮

 让孙辈们自己成长

第四章 山高人为峰

 走进1979年的玉溪卷烟厂

 1982年是我的元年

 遭纪委调查,只为给职工增加福利

 历经沉淀,厚积薄发

 凡事要亲临一线

 外行不能领导内行

 打造花园式厂区

 朋友间的倾心相交

 心里永远的痛

第五章 果园:宿命中的“第二个高峰”

 74岁重回哀牢山

 企业家首先是精算师

 不让问题循环

 搞农业要按规律办事

 每天都有一个新希望

 做什么事都要做好

 精细化管理

 “认真”二字最重要

 正确处理老板与员工的关系

 最反感拿我的名头来推销

 引导消费者打假

 一个褚橙的旅行

 一切为了未来

第六章 我所理解的企业社会责任

 贡献越大,我越高兴

 害怕不能坚持到把该做的事情做完

 男人最重要的品质

 我已经甘心了

 我的理论体系

 发牢骚是自找麻烦

第七章 在我眼中,投资是件怎样的事

 盲目的投资会造成资金困难

 我在投资上做对的几件事

 先把品牌做起来

 产品品质是管理的基础

试读章节

先把品牌做起来

我的体会是,要先把品牌做起来。我们的同行通常看到谁赚钱赚得多就跟风。他们先做规模,后做品牌。结果先把规模做大了,产品却遇上销售困难,赚不赚钱?不太赚钱。

我是根据实际情况来控制投资风险,控制风险的同时也要和国家政策结合起来,所以我们损失比较少。

做农业先要把基础做好了,这包括水和土壤的问题,还有肥料结构和很多栽培过程的技术问题。果树有一种病菌很厉害,按传统方法连美国人都没有办法解决,果树一旦感染这个病菌后就很严重。我们在十年前也碰到了这个问题,当时是周边的果园影响了我们,我们有一块地方每年的发病率都在百分之七八左右,连累得我们整个果园都不行了。

但我们把这个问题解决掉了,到现在我们果园的发病率不到千分之一,低于千分之一就威胁不了我们的果树。

很多地方的果园感染了这种病菌后都要把树砍掉重新种,因为如果发病率超过5%,一年的果实就毁了。其他果园砍完以后说,怎么你们的树十多年来还好好地长在这里?我说这是因为我们先把这个病菌解决了。

这种病菌叫黄龙病,是一种最可怕的病菌。得黄龙病的树,会通过一种小虫子将病菌传播给其他的树。不过,得病的树如果不接触这个虫子就不会感染其他的树,所以我们就要先把这种小虫子杀掉。

一年到头,我们都有病菌侦查员随时检查这种小虫子,一旦看到就经常派三五个人去灭杀这些虫子。现在他们都说再也看不到这种虫子了,我说决不能看到,等你们看到的时候就晚了。

现在我们种了12年橙子了,如果病虫害导制要重新种植,机会就会少很多。虽然只是减产几万吨,但是这几万吨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因为现在我们的发展需要钱,靠的就是每年赚的那八九千万。虽然数量不大,但是慢慢地那1万亩果园起来了,就把我们的品牌保住了。

这样一直发展到商品过剩了,销售有问题了,别人都熬不住的时候,我们还熬得住,别人不赚钱,我还可以赚少量的钱,我们已经把基础做到这种程度了。

所以投资的时候首先要慎重,想好以后还要做很多调查研究。我们刚开始走了很多弯路,但我们把这些困难都解决掉了,到今天别人面临这些大问题的时候,它们对我们来说都已经不是问题了。

当年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中国市场缺乏烟料,因为烟料产量低,质量太差,所以市场上外国的烟比较多。我们还记得烟草开放以后,广东人只买美国烟、英国烟。我们查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多人都不懂得提高烟料的品质,不懂按传统经验来精选烟料。所以我们去学习掌握新技术,搞懂了再教给农民。

就这样,中国的烟草很快就赶上外国人了,没过几年,很多人包里都装一包红塔山,人们认为装红塔山的人就是老板当得好,钱赚得多,所以很多人都抽红塔山。

全国一百多家烟厂,别人销售困难,一千克烟叶为国家创造利税40元,而我们是一千克利税220元,但我们钱还是赚得很多,税后利润也有60多亿元。

当时很多烟厂都想做技术改造,都来找我们帮忙,我们也帮助了不少烟厂。我们的职工都说不要帮他们,帮他们是在给自己培养竞争对手。而我说这个事就看你自己怎么看了,我们要站得比他们高,技术比他们好,烟叶的消耗比他少,烟的品质比他们高。他们提高一点,我们就要提高两点、三点,而且我们也更了解我们的竞争对手。

在烟草发展起来以前,云南省财政收入每年在全国的排名是倒数第三、第四,等烟草发展起来以后,云南省的财政收入增速是全国的前三、前四。

P184-186

序言

推荐序 王石

关于褚老,媒体已经有了很多报道,市面上也出版了几种传记。这时我们再读他的口述历史,欣赏的并非记者、作家的文采与井然有序的记录,而是他近90年人生中无数细节透露的真性情。

记得20世纪90年代,他管理的玉溪卷烟厂利税超过100亿元的时候,万科的销售额还不到10个亿。褚老是全国闻名的企业家,除了企业的规模大,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管理工厂的质量理念。

他管烟厂,没有把目光局限于厂子本身,而是把烟田看做第一生产车间,理顺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从烟农引进种子、耕种、收获,到烤烟叶、分级、使用进口设备、产品质量控制、销售等,都亲自一一过问,做到心中有数,并据此提高产品质量,做出科学决策。这使我印象非常深刻。

这种质量理念与细节关注一直延伸到“褚橙”,让它不仅仅成为励志精神的象征,也成为浮躁时代工匠精神的代表。问题是,褚老身上的这种精神是如何形成的?

我们可以在这本自述中找到线索:褚老小时候喜欢自己动手做菜,并自制秘制佐料;他参军后钻研射击,在战友里打得最准;在酒厂,不照搬师傅的酿酒秘诀,而是做实验,比师傅做得更好;在糖厂,降低燃料消耗比,当年就扭亏为盈,把一个亏损30万元的小厂变成赢利30万元……这些积累为他日后的大事业做足了铺垫,褚老把工匠精神解读为“夯劲”“一种认真精神、一种细致精神、一种中国传统的东西”,他的经历让我们相信,工匠不只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日积月累的习惯。

在中国传统的工匠精神之外,褚老还有一套实战型管理哲学,在本书中则以生动通俗的口语呈现出来:人要有所作为,还要对社会有所贡献:外行不能领导内行;老板跟员工的关系,就像发动机和车轮——老板是发动机,发动机不响,轮子再好也跑不了,发动机再响,轮子掉了也跑不了:所谓利益的均衡分配,其实就是有钱要和大家一起赚……

这些并不高深的话语,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传统精神的延续,也暗合了西方现代企业甚至前沿行业的组织实践。褚老则凭借着自己的商业天才悟到了,这也使得他在两次重大政治挫折之后,朋友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宽广了。许多人在他陷入困境时都会伸出援手,是因为当年他曾全力帮过朋友们。褚老坦陈自己喜欢搞经济,不喜欢搞政治,他是一个天生闲不住的人,这是企业家精神的必备元素,也是褚老不可复制的原因。身陷囹国而斗志不衰,在别人含饴弄孙的年纪毅然创业,试问几人能做到?

身为知名企业家,褚老这本自述的很大篇幅留给了家庭。褚老是一个家庭观念很重的人,他说,工作讲的是责任,但只有回到家,人才会真正放松。正是他母亲的言传身教,让他从小养成了凡事想着别人、宁愿自己吃亏的习惯;也多亏遇到开朗外向的马大姐,与他同甘共苦,几十年来总有话讲,伴他度过人生中最黯淡的岁月;女儿是他心里永远的痛,不过现在看到孙辈开始独立生活,他又进入了人生最愉快的时期。褚老这一生,成败在于事业,悲喜系于家庭,无情未必真豪杰。

褚老在解释自己晚年为何选择农业时,说种果树有一个好处——春天开花,夏秋结果,冬天收获。每次来果园看都有变化,希望就在这里。哀牢山十余年默默耕耘,虽然并非每个人都吃过褚橙,但每个人都知道他的故事——拼命把自己人生的宽度做得更宽,在社会上播种工匠精神的种子,影响力远超橙子本身。我们衷心祝福他健康长寿,亲眼见证他坚守一生的理念在这个国家遍地开花、结果。

书评(媒体评论)

关于褚老,媒体已经有了很多报道,市面上也出版了几种传记。这时我们再读他的口述历史,欣赏的并非记者、作家的文采与井然有序的记录,而是他近90年人生中无数细节透露的真性情。

——王石

在过去的十多年早,这位八旬老人开拓荒山,创建“褚橙”,并用互联网的方式逆袭,上演了一出令人惊艳的品牌大戏,“褚橙”的成功带有极大的戏剧性和互联网时代特征,可谓励志而酷炫。

——吴晓波

褚老的人生曾一度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就在人们快要淡忘这位昔日的烟草大王时,刚刚出狱的他,在74岁的高龄又开始了种橙之旅。不少“80后”“90后”可能并不清楚“红塔山”的故事,但是却往往听过“褚橙”的名头。王石先生面对媒体时,常常喜欢引用巴顿先生的那句话来评价褚老的这段经历:“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不是看这个人站在顶峰的时候,而是看这个人从顶峰上跌落低谷之后的反弹力。”

——洪海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5:3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