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从逃学大王到文学大师(沈从文)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凯
出版社 远方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第1节 一个人和一座城的爱恋

倘使一个人的思想可以像画家手中的笔一样,把所见所闻都描绘出来,那么一定有这样一幅画的诞生:在长江穿梭而过的湖南西北部,绵延的雪峰山的西边,青山环绕,阮江与澧水汤汤淌过这片土地,这里,被称之为湘西。有一座小城跃然纸上,将湖南、贵州、四川三省交汇在一起。在小城中,最是点睛的一笔莫过于那穿城而过的蜿蜒曲折的沱江,薄薄的雾气从江面上升腾而起,这画中朦胧的一笔给予这座小城最动人的流水声,倒映着整个城市最美的风景和风情。沱江两侧由木桩搭建起的风格独特的吊脚楼上,穿着明艳的女子透过古朴的木窗棂与江河边儿上的浣衣女打着招呼。戏水的孩童结着队在河流之上的石墩来回奔跑,宽阔的河面上,游弋着的独木舟和荡起水波的长蒿为这座城市奠定水墨风的基调。如梦如歌,荡气回肠。

在断壁残垣的历史上,人们把这座“西托云贵,东控辰沅,北制川鄂,南扼桂边”的城市叫做镇筸,又名凤凰。“凤凰”在苗文中的是“寨子”的意思,在民国二年之前,“凤凰”一直都被称为“镇筸”。

在青铜时代之前,这里是“武山苗蛮”之地,一直是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居住繁衍生息的地方,在郡县制时期,曾归属于黔中郡、武陵郡、沅陵郡、卢阳郡等,一直到明代赋予了这块土地军事意义后,才似乎有了更为准确的称呼——镇筸。据道光《凤凰厅志》所述:明嘉靖时期,朝廷以武力镇压了持续十多年的湘黔边区苗民起义后,调整了在湘西的军事部局,先是在麻阳设置了参将一员,后来因为镇筸在地理位置上比麻阳更具军事意义,将参将换防至镇筸,掌管镇溪军民千户所和“筸”子坪长官司的苗民,因而官方就从这二处地名中各取第一个字,给该参将冠名,称“镇筸”参将,于是也就有了“镇筸”这个称呼,民国期间,这座小城还仍旧是湘西军政统治中心。

一座城市的形成,大多是政治、经济、交通发展下的产物,必然是开放的。但镇筸却是一个意欲常态的存在,它以另外一种独立的无所依附的形态而存在,这块神秘的边疆僻地,交通闭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便捷的火车和蜿蜒的公路的进驻,唯一可以与外界有所交流的便是那流经的阮江与澧水两条河系,河系的支流穿过乱石险滩,湍急地延伸到湘西各地,让城市里的人们呼吸到少许的外界的不一样的空气。

这座城市,几乎隔绝了整个世界的纷繁,险要的地势和湍急的河流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只属于湘西人民的淳朴的桃花源。

小城很美。长居中国的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称其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尽管已经历经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摧折,但它依旧奋力地保持了两分它原本的模样。小城四周还能见到从前军事战争时留下的土墙壁垒,随着山岭的脉络蜿蜒到各处的山顶头上密布着的由粗糙的石头砌成圆城,以及那隔着相当的距离的驿路上的民房中夹杂的过往营汛的影子,尽管已经是断墙残痕,却依旧能够嗅到那反抗暴政时染红了官路和碉堡的血气。这里,将那种自然的原始的山水美与被人为地摧毁过后的残颓美糅合在一起,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如同风雨过后的安宁和祥和,这样的一种气质,唯有身处在那片土地上,呼吸着小城上空的空气的时候,方能令人有一丝一厘的朦胧感触。

在这座宁静的小城中,居住着一群倾向于自然的淳朴又神秘的人们。生出如“苗疆蛊毒”般神秘的传说,“兵卒纯善如平民,与人无侮无扰。农民勇敢而安分,莫不敬神守法。商人各复返了花纱同货物,洒脱单独向深山中村庄走去……”这是作家笔下的“乡下人”。水手、土匪、侠客、将军,还是蛊婆、巫婆、落花洞女……这些有着最原始的信奉的人们,在这座小城中,追寻着那属于自己的烂漫和豪气,挥洒着一种纯粹的淋漓的元气,当哭则大哭,要歌则大歌。

凤凰之所以能够成为“湘西明珠”,成为淘尽浪沙的历史长河中遗留下的一抹碧色,成就今日游客络绎的名气,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一位作家,以及作家笔下的文字。

沈从文:

“我自1922年离开湘西,来到都市已64年,始终还是个乡下人。我不习惯都市生活,苦苦怀念我的家乡。怀念我家乡芳香的土地,青翠逼人的山峦和延长千里的沅水。尤其是那些同我生活在一起20年的人们,他们素朴、单纯、和平、正直,我对他们怀着不可言说的温爱。我的感情和他们不可分。我也写城市生活,写城市各阶层人,但我更喜欢的还是那些描写我家乡人事哀乐的故事。”

P3-5

目录

第一章 家世——沈家四郎初成长

 第1节 一个人和一座城的爱恋

 第2节 贩马草兴起的将军世家

 第3节 大自然孕育的纯粹灵魂

 第4节 辛亥革命与绅士的败局

 第5节 仍然放不下的那本大书

 第6节 预备兵开启的军旅生涯

第二章 行伍——每个少年心中都有一个将军梦

 第1节 少年沅陵从军行

 第2节 清乡剿匪中的所见所闻

 第3节 两个最先开启他文识的人

 第4节 女难 一分离奇的命运

 第5节 第二次从军

 第6节 寂寞与转折处

第三章 从文——写在纸上的生命走过的痕迹

 第1节 “乡下人”在北京

 第2节 窘困和落魄下坚守的信念

 第3节 一个傻子的执着和坚持

 第4节 一杯薄酒酬知己

 第5节 南下 作者精神上的悲戚

 第6节 《红黑》与《人间》的诞生

第四章 爱情——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人

 第1节 爱如潮汐般猛烈

 第2节 诗中的那个女子

 第3节 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第4节 湘行书简 我在船上总想到你

第五章 劫难——书生留得一分狂

 第1节 记胡也频 生离与死别

 第2节 丁玲事件 朋友终分道

 第3节 一场“海派”与“京派”的争论

 第4节 战火纷飞下的流亡岁月

第六章 伤逝——我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好说的

 第1节 “清客文丐”和《我的学习》

 第2节 文坛里的销声匿迹

 第3节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第4节 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好说的

序言

一个寂寞的孤独者,一个“纯粹”与“独立”的灵魂

最初知晓沈从文这个名字,是在教育局规定的九年义务教务的全日制语文课本上。一篇名叫《边城》的节选课文下落着三个小小的五号字体——沈从文。于是在这以后,一说起“翠翠”,就说起《边城》,继而说起沈从文,这个一生以“乡下人”自居的文学大师。

确切地对沈从文其人产生一种迫切的“求知”,乃至最后一个不喜欢外出的人竟然破天荒的做下一个人去凤凰的决定,是因为一次意外,意外的需要全面了解这个人。于是在那个时间段里,案头上堆积了大量与沈从文相关的书籍和资料,日夜都只盯着这一个人看。从他的自传到他人作传,从他的文集到他人的探索,从只知道一个名字和简单的生平到终于了解了这个人的思想。沈从文的妻子张兆和也说过,她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时候。我真正懂得沈从文,也是在这个时候。一个作者的笔,永远是接入他灵魂中的一架最便捷的桥梁,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最真实的、最没有距离的靠近。这种靠近,竟然让两个不同时代的人产生一种交流。如张兆和所言,“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

沈从文出生在凤凰,这个如今的古城,在他出生的时候,不过是一个穷乡僻壤,被大山与河流包围,形成一个闭塞的独立的小城,隔绝在世界之外。那里的人,神识中保留着一部分上古部落时代的豪放,又保留着封建时期的愚昧。这种豪放和愚昧加在一起,构成了湘西人民一种特有的纯真和一颗赤子之心。在革命爆发后,中国进入到一个叫做“民国”的新时代中,东西中外文化交汇,碰撞出思想上的奇异火花,一时间,“独自”和“自由”成为这个时代的一种独特魅力,腐蚀着陈腐,让整个人间焕然一新。沈从文就是在那个时候,抛弃了他在凤凰做一个乡绅的前途,去到了北京,加入到时代潮流中。一个小学文凭,到北京去漂流,他的命运可想可知。身无分文,饥寒交迫,靠着朋友的接济和赊账过日,而这样的日子,他一直过了两年。更让人惊讶的是,在这两年中,他竟笔耕不辍。一个连饭都吃不起的人,窝在一间“窄而霉”的小房子里,用一双冻得红肿的手一个字一个字地落在纸上……若非固执地热爱着心中的那份理想,便是铮铮铁骨,在那份境地怕也要软了骨头。沈从文的创作初期,就是这样,在惨淡与苍白中熬过,然后终于熬到了北京《晨报副刊》第一次刊登了他的文章,熬到有书店愿意给他出书,从北京熬到上海,熬到成为大家眼中的天才,文坛里的一颗耀眼的明星。然后,这个时局纷乱了,战火点燃华夏,沈从文几经沉浮,连番遭至左翼文学、十年文革的打压,最后竟然不得不放下他手中的笔,进入到一个新领域中去。而在那个新的历史的领域中,沈从文最终还是以一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重获荣光,在他最后的几年,回归到世人面前,谱写了一段带着传奇色彩的人生。

沈从文的一生都在别人的不理解中度过。最开始是凤凰那边的不理解。一个分明有着安稳前途的人竟然要“开荒”,要去经受一种名叫“思想”的没有实在形体的东西的洗礼,这真是一件可笑的事情;而后,是朋友的不理解。胡也频和丁玲,这两个与他一起在磨难中度过的知己,到最后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他胆小,为什么不选择一个面朝着光明的阵地,用自己手上的笔,去唤醒那些还在沉睡的人民,去与一切黑暗斗争。后来,文坛上的一些大家也不理解,开始与他各种论争,给他打上“清客文丐”的标签;再后来,他的妻子也不能理解他。为什么这个人不积极努力的像新中国靠近,为中国的建设而奋斗……然后到沈从文的晚年,当这个世界归于平静,终于有人理解了他。

原来他一直“冥顽不灵”地去坚持的,不过是一种“独立”。这个原本是那个时代的标签和潮流的最根本的一种精神,却在复杂的社会中被各色各样的形态遮掩,以至于人们竟然忘记了,最开始提倡的就是那一分“独立”。而沈从文一生所守,恰恰是做一名纯粹的作家,一个不参杂任何其他物质的独立的作家。

“文学中的政客,一生从不曾好好在工作上有多少努力,只用一作家名分向上爬。我还是缺少理解,这边爬过了又向另一边爬。我还是缺少理解的。”沈从文不会理解他们,他们也理解不了沈从文。

沈从文是一个寂寞的孤独者,他的这种孤独,曾经有一个人或许理解过——徐志摩,一个同他一般怀着“单纯信仰”的人。只可惜,这个朋友消逝得太早,以至于他的孤寂再也没人能懂,无人可诉。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这个“纯粹”与“独立”的灵魂,也只有读他的作品,详实地了解他一生走过的那无数的桥,看过的无数的云,喝过的无数种类的酒,方能知晓他为人之一二。

2016年3月23日

秦照青

内容推荐

沈从文(1902年—1988年),原名沈岳焕,湘西凤凰县人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甚多的一位。他是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是民国时期具有影响的作家之一。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王凯著的《从逃学大王到文学大师(沈从文)》写了沈从文的一生,从童年到读书、做人的思想精华,展现一代文学大师的清醒与智慧!

编辑推荐

王凯著的《从逃学大王到文学大师(沈从文)》是一部文学大师沈从文的传记。本书再现了沈从文童年时期生活和学习的情境。他生活在湘西凤凰城,儿时的沈从文对家乡那些自然的、社会的、人生的“大书”情有独钟。他在这座古城生活和学习的经历,影响了他一生的文学创作。该书视角独特,叙述过程生动有趣,可读性强。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22: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