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华泥塑绝艺/图说中华传统绝艺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作者 矫友田
出版社 济南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泥塑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国粹艺术,制造过程中用到的技术和工艺十分复仇,各种泥塑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其丰富的题材、可爱的造型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矫友田著的《中华泥塑绝艺/图说中华传统绝艺丛书》囊括古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人的艺术创作风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

内容推荐

矫友田著的《中华泥塑绝艺/图说中华传统绝艺丛书》以生动趣味的文字,与精美的作品图片相结合,讲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起源、历史、传承与流派。使读者在领略到中国民间艺术博大精深的同时,获得一些技术上的指导。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聆听泥土的古老气息

 泥塑的古老传说

 光耀后世的“塑圣”

 “磨喝乐”的沧桑容颜

 泥塑大师的绝唱

 玩赏性泥翅的繁荣

第二章 古老泥塑的吉祥风韵

 庙会上的精神偶像

 鞭春牛,迎吉祥

 祭月祈福的兔儿爷

第三章 捏出一片绚丽的天空

 泥塑工具

 选泥

 捏塑

 晾晒

 彩绘

第四章 名扬天下的天津泥人张

 名镇津门“泥人张”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一个仍在续写的传奇

第五章 精美绝伦的惠山泥塑

 惠山泥塑业的祖师爷

 “大阿福”与“蚕猫”

 要神仙找阿生,要戏文找阿金

 名家纷呈的惠山泥塑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第六章 火爆热烈的凤翔泥塑

 凤翔泥塑中的“虎文化”

 光彩熠熠的“胡氏泥塑”

 “泥塑世家”的美好祈愿

第七章 古老神秘的浚县泥塑

 穿越千古烽烟的“泥咕咕”

 古庙会上的快乐精灵

 “王派泥塑”的传承

 “泥猴张”与“泥玩宋”

第八章 奇异多姿的淮阳泥塑

 “泥泥狗”的动人传说

 远古图腾与崇拜的符号

 那些淳朴的印记

第九章 淳朴娇憨的高密泥塑

 聂家庄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

 声肖毕现的“泥叫虎”

第十章 生动华美的大吴泥塑

 大吴泥塑的火红印记

 “一代妙手”吴潘强

 灵性泥土的娓娓诉说

第十—章 泥塑里面的京剧故事

 霸王别姬

 凤仪亭

 苦肉计

 二进宫

 贵妃醉酒

 醉打山门

 击鼓骂曹

 痴梦

试读章节

泥塑的古老传说

每一门民间艺术的诞生与发展,都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与风尘,离不开民间土壤的孕育和培养。在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门类当中,有一门艺术可说直接凝结了泥土的灵魂与气息,那就是泥塑。图1

泥塑,又称“彩塑”。它是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从泥塑器皿、泥塑佛像,到备受儿童喜欢的泥塑玩具,种类繁多、绵延不绝。泥塑,是古代劳动人民文化智慧的结晶,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泥塑的历史十分悠久,分布非常广泛,遍布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各地的泥塑文化异彩纷呈,具有强烈的地区特色和丰富多彩的艺术体系,在世界泥塑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图2

中国泥塑的先驱之作,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到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山东大汶口遗址、浙江省余姚河姆渡遗址和湖北省京山屈家岭遗址的出土文物中,均发现了不少用泥巴捏成的陶猪、陶鸡、陶鱼、陶羊、陶鸟、陶人面等,高度在10厘米左右。图3

这些古老的泥塑,可以确认是人类早期手工捏制的艺术品。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先民们在一年四季当中,有一大半的时间和泥土为伴。所以,为了给枯燥的冬天农闲增加一些生活的情趣,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泥塑便成为他们抒发感情的最佳选择。图4

关于泥塑的起源,千百年来,在我国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

传说盘古在开天辟地之后,他用身躯造出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那残留在天地间的浊气慢慢地化为鱼虫鸟兽,为这个死寂的世界增添了许多生机。

这时,有一位大神女娲,在这莽莽的原野上行走着。她放眼一望,周围一片繁荣的景象。地上群兽奔驰,空中百鸟飞鸣,水里鱼儿嬉戏,但她的内心却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孤独感。

与山川草木诉说心中的烦恼,山川草木根本听不懂她的话;对鱼虫鸟兽倾吐心事,它们哪能理解她的心情。她惆怅地坐在一个池塘旁边,茫然地凝视着远方。

忽然,她看到了自己倒映在水中的妩媚身影。于是,她就仿照自己的模样,用池塘边的黄泥捏成了许多小泥人。图5

当女娲把泥人放到地上的时候,这些泥人竟然活动起来,变成了有生命的人。他们中有男有女,自由结对,组成夫妻,繁衍后代。

“女娲造人”的传说,包含着先民的生殖崇拜心理,以及对泥塑的喜爱之情。

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秦、汉时期,已经成为当时社会上一个重要的艺术品种。图6  早期的泥塑品种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作为时人生活的日用器皿,以实用为主,做工较为粗糙,但也有部分施加油彩,进行了装饰;还有一类,就是作为陵墓、庙宇的祭祀与礼拜之用。后者代表着当时泥塑艺术的最高水准。

现在被誉为“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的陕西西安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不仅代表着秦代的泥塑艺术成就,也是世界雕塑史上的一个奇迹。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总面积达19000多平方米,足有50多个篮球场那么大,俑坑内有8000多个兵马俑。从而构成了一组规模宏大的军阵体系。右侧为一个巨大的方阵,左前方为一个大型的疏阵,左后方则是指挥部。圈7

那数千名手执兵器的武士、数百匹曳车的战马,一列列、一行行,构成了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阵容。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数千名武士的脸型、发型、体态及神韵均有差异,极富有艺术的魅力。

两汉时期,先民们认为亡灵如人生在世,同样有物质生活的需求。因此在丧葬习俗中,高贵人家往往使用大量的陪葬品。这在客观上对泥塑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推动作用。

现代的考古工作者从两汉贵族的墓葬中发掘出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为数众多的陶俑、陶马车、陶兽、陶船等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图8

P2-6

序言

岁月如驹,转瞬即逝。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沧桑与牵挂。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古老国家,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其悠久的历史上,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维系民族、社会存在的精神命脉,是民族发展的动力。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库,代表着民族普遍的心理认同和基因传承,并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因此,任何一种文明传统的断裂与消失,都可以认为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

然而,在城市化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又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大,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记忆濒临消亡;许多优秀的传统艺术,正面临着传承式微的堪忧境况。

对此,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曾痛心疾首地说过:“每一分钟,我们的田野里、山坳里、深邃的民间里,都有一些民间文化及其遗产死去。它们失却得无声无息,好似烟消云散。”

这绝非危言耸听。

在我们的眼前,不就有许许多多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技艺、习俗、礼仪等文化遗产,因为我们的淡漠,在不断地消失吗?不是有众多口传心授的民间艺术和独门绝技,往往因人而存,人逝艺亡了吗?

虽然近些年,我国对于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在不断地提高重视程度,尤其是对一些即将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为关注。然而,在经济利益驱动和严峻的生计面前,对此感兴趣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人们眼中的“鸡肋”,其传承陷入尴尬也在所难免。

拯救传统民间艺术,已经刻不容缓!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责任,笔者与济南出版社合力推出这套以中华民间手工艺为主题的系列丛书。第一辑,共包括剪纸、年画、泥塑和风筝4门单项绝艺。在该套丛书中,笔者以生动翔实的文字,以及大量鲜活的民间艺术作品图片,将中华民间艺术古老丰富的内涵,诠释与展现出来。从而将读者引入一个绚丽多姿,充满神奇色彩的民间艺术世界,使人们对那些古老的手艺再一次萌发出浓厚的兴趣。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坚持民族文化传承,是凝聚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基础。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真诚地将这套丛书推向社会,最大的心愿是通过再现那些民间老绝艺的辉煌记忆,来唤起社会对那些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的重视。让那些渐渐消失的民间艺术之花,能够再一次焕发生机,并在现代文明的社会里粲然绽放!

因多种原因,本书使用的示意图片有所局限,有些配图与正文所及并不完全对应,仅作参照,特此说明。

作者

2016年3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3:4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