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戈瑞编著的《国殇(第10部抗战中的血色交通线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是一部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战历史、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读本。本书围绕抗战交通线,讲述中国军民同仇敌忾、浴血抗战的精彩故事。全书共四个部分。四部分主题分别为:第一部分对交通线的争夺;第二部分在战火中修建交通线;第三部分国际视野下的抗战交通线;第四部分抗战交通线对于抗战的贡献。抗战中的交通线,对夺取东方战场乃至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战交通线为战场中的抗战官兵运送了无数急需战略物资,对战争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发挥了积极作用。
抗战期间,日军一方面命令陆军沿华北的几条主要交通线发动疯狂进攻,另一方面派出海军对中国沿海交通线进行封锁,妄图切断中国与外界联系的国际交通线。切断了国际交通线,就等于切断了抗战的生命线!于是,中日两国在陆、海、空多个战场,围绕抗战交通线展开了一场场决定国家命运的生死决斗!
抗战18次重大会战无不围绕对交通线的争夺。为确保滇缅公路和中印公路的畅通,数十万远征军将士血洒异域。
李戈瑞编著的《国殇(第10部抗战中的血色交通线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是中国首部全景展现抗战交通线战场的纪实著作。
李文田连声答应。
张自忠接着问保安总队长宁殿武说:“最近日军频繁调兵来津,但兵力却好似去无踪影。宁队长,你可有这方面的确切消息?”
宁殿武起身说道:“经我方情报人员提供的情报,近日来,大批日军从塘沽登陆后换乘汽车去兵营。实际上,狡猾的日本人是在用疑兵之计。他们每天白天大摇大摆地从塘沽乘汽车沿马路而来,故意让沿途中国人看到,以起到对中国人的威慑作用。到了夜里,这些日军又换便衣携带军装再乘火车回到塘沽。待第二天再次换上军装乘汽车来到海光寺。如此一来,不知虚实的百姓便以为日军在不断增兵,对日军的肆意妄为更是敢怒不敢言。”
张自忠连连感叹:日本人实在太过阴险。看样子,我们还须小心提防,中日之间迟早得有一战1
1937年6月以来,日本侵华的步伐明显加快。
天津海光寺内比以往显得更加繁忙,关东军司令植田谦吉大将频频来到华北驻屯军兵营,与田代皖一郎召开军事会议,意图加紧策划扩大侵华战争。
6月28日,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朝鲜总督府、华北驻屯军司令部、满洲铁路局、海军中央部等军界重要人物,齐聚大连共商与中国开战事宜。
日本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在会上说,从1933年春季以来,我军攻略热河、进击关内,及《塘沽协定》等一系列事件,使中国各地的抗日运动再次兴起和激化。
田代皖一郎说:“在华北,这两年中国军队连续挑起了反满抗日事件,尤其自1935年秋以来,由于华北分治工作的进展,连中方签过字的《中日华北经济提携协定》,其中修津石铁路的项目也遭到中国方面的拖延与反对。现在不仅华北,甚至华中和华南抗日运动也日趋激化,两国邦交呈现紧张局面。”
植田谦吉甚至在会议上赤裸裸地叫嚣说:“如果形势继续恶化,一旦与中国开战,日军在三个月内就可以解决中国。”
日本海军虽然与陆军一直矛盾不断,但在对华开战问题上却不甘其后。海军中央部向下村司令官说: “海军中央部为防华北事态恶化,对各舰队、航空队等正在进行严格训练。目前已把飞机用燃料急速集中到佐世保。且将第13驱逐队分配在大沽和天津,只等华北战事开始。”
日本军界已全面做好与中国开战后增兵的准备。
6月30日,日本贵族院议长、公爵近卫文磨组阁。最初时,日本的文职领导人并不想占领中国,只想从根本上掌控中国。因为他们害怕一旦与中国开战,可能会陷人中国的泥沼中无法脱身。但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却迫不及待地想在中国的大地的肆意驰骋。毕竟,从1895年以来,日本在各个战场上都攻无不克,扩张势头大有不可阻挡的态势。
三天后,东条英机向日本政府建议:从准备对苏作战考虑,必须立即给中国政府以打击。他认为日本进攻中国的时机已经成熟,只需要再找一个合理的借口即可。日本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如同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附近演习,以一个日本兵失踪为由,向宛平城发起进攻,惊天动地的卢沟桥事变爆发了。日军参谋本部凭此确认,全面占领中国的良机已经到来。
随后,日本开始转入举国战时体制,曰军参谋本部分别向关东军和驻朝鲜日军下达命令:向中国华北开进,在两个月内消灭29军,再用三四个月消灭国民政府。同时,日本裕仁天皇钦命香月清司中将接替患病的田代皖一郎,为新的中国驻屯军司令官。7月12日,香月清司抵达天津。他到天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即召开军事会议,决定集中兵力消灭驻守平津的第29军。
日军像一头饥饿的野兽,悄悄地蛰伏在乎津地区伺机待发,而宋哲元所率领的29军却仍在“战”与“和”之间犹豫不决。西北军出身的宋哲元依然幻想着能向往常一样,在日本人和国民党政府之间继续游走,保住冀察平津这块得来不易的地盘。
7月28日,天津的天空一片阴霾,空气沉闷炎热,海河水喧嚣着汩汩涌向渤海,一切都显得那样躁动不安。一清早,第29军独立第26旅旅长李致远便急匆匆冲到第38师副师长李文田的家中。
P4-5
日本和中国都是作为被侵略国开始近代转型的.
不同的是,日本从被入侵的阵痛中感受到了快感,他们立即转身向西方学习,很快融入西方体系当中,并成功成为列强俱乐部中的一员。而中国则一直沉浸在外界对自己旧有体系冲击后的痛苦转型之中,迟迟不能自拔。
于是,自以为强大的日本妄想吞并中国以图称霸世界。
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爆发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日本为了实现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目的,一方面命令侵华日军沿华北的几条主要交通线发动疯狂进攻;一方面派出兵力对中国沿海交通线进行封锁,进攻并占领中国最大的进出口海上通道一一上海,妄图切断中国争取外援的所有通道。对于绝大部分军火及战略物资都要依赖进口的蒋介石政府来说,切断了国际交通线,就等于切断了抗战的生命线。于是,从全面抗战伊始,围绕抗战交通线的争夺,中日两国展开了一场场决定国家命运的决斗。
恩格斯曾说:“没有什么东西比陆军和海军更依赖于经济前提。装备、编成、编制、战术和战略,首先依赖于当时的生产水平和交通状况。”相比于冷兵器时代的战争而言,现代战争对交通线更为依赖。现代交通工具的运用,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向战场集中大量的兵力和作战所需物资,还可以增大战略机动性和战场回旋度。抗日战争中多次大会战都是围绕着对交通线的争夺而进行的。八年抗战中,日军凭借优势的陆地、海上和空中的军事力量,对中国实施一步步的封锁加绞杀的战略,以图彻底摧毁中国的抵抗能力。而中华民族为了打破日军的封锁,则利用了一系列的军事、政治、外交、经济的手段与侵华曰军进行对抗。
有人曾形象地比喻说:70年前,全人类战胜德曰法西斯的历史进程,如果说是由美英加中等盟国联军成功登陆诺曼底,从而吹响了向柏林进攻的号角,打开了一扇胜利之门,那么,中国抗战中的交通线,则是一条“通向东京之路”的战略,以守为攻地打开了东方主战场胜利的另一扇门。
抗战中的交通线对夺取中国抗战乃至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抗战中的许多交通线,都已经成为战争年代的缩影和历史的标识。
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当我们从抗战交通的视角再次解读那场战争时,战争本就狰狞的面孔后,另一种惊心动魄的较量将会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櫻花落尽,铅华尽洗。
七十多年以后,曾经的辉煌与战争中的罪恶,最终都如同江水一般,汇人滚滚的历史洪流中,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无尽谈资。
战争总是在混乱、叫嚣中跚跚着前行发展,不生、不灭;历史也总是在沉默中保持着惊人的相似,有增、有减。
在故纸中待得越久,人也会变得越来越敏感。在研究战争史多年后,我同许多人一样,在关于战争发生的原因问题上,依然是一头雾水。我仍不明白人们为什么会采取暴力和血腥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也不清楚是否会随着人类文明的继续发展,会出现一种更好的方式来解决人们之间的争端。
岁月无痕,流年沧桑。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一直都在努力探寻建立一种世界和平的新秩序,并以此来维护公平和正义的实现。
在岁月的长河里,个人则需要一盏明灯,能够指引自己,不能因为过于执着,而迷失了生命本应归去的方向。
我要感谢我的爱人周晓。她使我明白在家庭里,爱就是和谐、就是秩序。在一个充满浓浓爱意的家庭中生活,所有的公平正义都会不请自来。
我要感谢我的导师肖裕声、耿成宽和许华主任。他们不仅是我的良师益友,也是人生道路上的明灯。我将跟随他们的足迹,保持生命的本真,追寻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