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听南怀瑾大师讲幸福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牧之编著的《听南怀瑾大师讲幸福》介绍了,南怀瑾大师是一位“行路者”和“践行者”,丰厚的阅历和生活的历练让他在饱经沧桑、历经世事的过程中也累积了禅门菁华,听大师讲禅学智慧和处世心语,让丝丝春雨滋润你的干涸心田。读禅,开阔心胸、调和精神、磨炼心志、丰盈智慧,使你在富时平和、穷时快乐,便能生无烦恼,死无畏惧,便能够获得幸福、淡定和澄明。看淡一些,看开一些,看透一些,什么都在失去,什么都留不住,唯有当下的快乐与幸福。

内容推荐

牧之编著的《听南怀瑾大师讲幸福》将南怀瑾大师对做人的种种见解,对处事的种种经验,对儒、释、道的独到诠释进行了全方面的汇总,让你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学会做人的道理和处事的技巧。本书分为感悟篇、修炼篇、实践篇三大篇,详细论述了南怀瑾大师对幸福、包容、大爱、苦难、名望、财富、祸福、做人、交友、家庭等问题的见解,精辟独到,让你如饮甘泉般舒畅,给你明心见性的感悟。

目录

上篇 感悟篇:拈花微笑间,心悟人生真谛

第一章 幸福所在:没有绝对幸福的人,只有不肯快乐的心

 活在当下即是幸福

 花花世界,幸福在何处?

 此世既能做人,便是前世修来的福

 事事如意未必是福

 最大的福气是清福

 知道满足了,也就幸福了

第二章 心灵包容: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茶杯只有低于茶壶,才能被注入香茗

 即使不能帮助,也要包容别人

 用爱代替仇恨,仇恨自己消失

 器量决定人生格局

 学问应无门派别

 放人一马,亦是放己一马

第三章 心存大爱:境由心生,万般神佛皆有情

 做人要有菩萨心肠

 人心平则世界平,心不平则世界不平

 心怀善念,方可度己度人

 修改标题:慈悲需要有智慧

 同情弱者是天下最大的学问

 无佛中求佛,无善中行善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第四章 祛除浮躁:无欲则刚,淡泊明志心自远

 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质本洁来还洁去

 剔除生命杂质,让快乐盈心

 繁华本是幻,心斋当为真

 生命不能从谎言中开出美丽的花朵

 内心平静,生命才能开出幸福之花

第五章 淡看生命:弹指一挥间,生死任自然

 生与死皆为天命,谁也不能避免

 死生度外,感悟禅心

 参透生死,一切随遇而安

 参万岁而一成纯

 懂得死的意义,才能参透生的价值

 解脱生死,一切归零

第六章 感悟幸福:眼里有风景,心才能幸福

 心中有佛方能看到高尚

 换个角度,苦乐之异不过一念间

 智者治心不治境,愚者治境不治心

 放慢脚步,每一步都是风景

 “美好”在“欣赏”中开花

 烦恼即菩提

中篇 修炼篇:无欲则刚,淡泊明志心自远

第七章 磨炼成佛:泥泞留痕,磨难是炼狱

 不受磨炼不成佛

 一切不幸都只是一个过程

 要有一颗般若之心

 于坎坷路上行走的人,其心志必定坚定

 能忍辱者,必能成天下大事

第八章 解脱智慧:人生是痛苦的积累,像庄子一样逍遥游

 欲望越多,你的苦果也就越多

 心不正、心不净,易得病

 不被杂念所扰,时刻保持“初心”

 不被杂念所扰,时刻保持“初心”

 忘记目的,回归真我

 人生减省一分,便超脱一分

 大智若愚,难得糊涂

 问心无愧,免受心灵煎熬

第九章 修为境界:放舍尘根,清闲自在如白云

 任劳易,任怨难

 破除对自我的执著

 培养自己的气度

 无道可修,无心可用

 尘埃要惹,心灵须净

 私心少一些,仁爱就会多一些

 欲念为何色,人生便为何相

 去尽诸幻,修得真人

第十章 有舍有得:得失皆随缘,有舍才有得

 你分享的越多,你得到的才会越多

 劳逸结合,方能享受人生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想收获就要付出

 不要太计较眼前的利益得失

 拿得起放不下的人,白痴而已

第十一章 福祸相依:福祸总是相依,切勿妄喜妄悲

 世间之福,都有因果可循

 功名皆为身后事,有无之处化云烟

 世间诸多不如意,比来比去却知福

 看起来能带来幸福的东西,往往会带来不幸

 不思八九,常想一二

 得意时认清自己,失意时拜拜自己

第十二章 顺其自然:恰到好处,松紧有度

 吃饭穿衣是修行,顺从本心是真道

 平凡才是真幸福

 随时,随性,随缘,一切皆随心

 穷亦乐,通亦乐

 松紧有度,身心有节

 急于求成则不成

第十三章 融化忧郁:幸福人生,烦恼无藏身之地

 有缺憾不是一件坏事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宽恕别人,幸福自己

 不抱怨,幸福就有缘

 幸福就是成心灵之美

 天堂地狱一念间

 幸福来自快乐的心而非别人的眼睛

下篇 实践篇:登高一望诸峰小,入世出世皆圆通

第十四章 处世善念:善恶正反,一切只在一念间

 知其不可而为之,乃菩萨大愿

 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以爱对恨,以德报怨

 妇人之仁是真正的慈悲

 德不高则行不远

 害人之心不可有,慈悲之心不可无

第十五章 低调做人:人到无求品自高

 做人是天下一等学问

 做人应修九德

 一切众生皆为佛

 真信仰,无须顶礼膜拜

 君子爱财好色,取之有道

 蜚语莫谈,闲话莫说

第十六章 交友相知:君子之交,淡淡如水

 交友先识人

 交友过于亲密,容易变质

 能救助你的人,往往是你救助过的人

 重视你,往往是为了利用你

 人之相识贵在知心,道不同不为谋

第十七章 家庭温馨:上有老可养,下有小可教

 你的理,不应该在家中来讲

 有缘人共度,共度有缘人

 要把婚姻当事业经营

 父母莫要好心办坏事,儿女莫要不知顺父母

 以“不言之教”和“含蓄教化”教子

 父母就是活观音

第十八章 家庭温馨:有钱当念无钱日,得意休轻失意人

 富贵皆是云中楼,莫以不义来强求

 贫者有志气,富者有礼仪

 入世容易出世难,放下手中小算盘

 金钱乃是食人兽,莫要贪恋误终生

 高低贵贱,与衣无关

 定力须常有,机缘不可失

第十九章 看淡得失:得失荣辱不由人,苦乐皆在自心知

 宠辱不惊,保持平常心

 花花世界撩人眼,功名富贵迷煞人

 虚名让人生沉重

 “名利”过眼,无挂无牵

 看淡得失,跳离幸福羁绊

第二十章 助人为乐:帮助他人,幸福自己

 净布施才是真布施

 我爱人人,人人爱我

 高尚不取决于方法而取决于目的

 给予比接受更快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试读章节

事事如意未必是福

真要为道德的人,真要有这个精神,寂寞、穷苦、疾病所不能移其节操,才能说到出世入世,志在利他之心。没有这个观念,平日吹牛是没有用的。

——南怀瑾大师

南怀瑾大师所提及的“寂寞”“穷苦”“疾病”,在世人眼中,无不是精神或肉体上的苦痛。不过大师认为这些苦痛未必是“真苦痛”,事事如意也未必就是“真幸福”,不为“寂寞”“穷苦”“疾病”而移其节操,改其本心,亦不为事事如意而生妄喜之心,这才是真正出世人世之人的本来面目,这才是真为道德的人。而心中不存此念,以物而喜、以己而悲之人,即便口中常言“顺其自然,安守天道,不因失意而悲戚,不为得意而陶醉”,却也是句句诳语,做不得真。

南怀瑾大师认为“事事如意,并非圣人”,这与《道德经》中的一段话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德经》中写道: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所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这段话的意思就是:东西柔软一些就更容易保全,东西歪斜了就需要扶正,水在低洼的地方才能够被积住,东西破旧了才会想到换新的,感觉到缺乏才会在收获时有喜悦之感,东西太多了反而会感到迷惑。所以,圣人会依着自然之道,作为万事万物的准则。

依自然之道,便不会强求凡事都遂己愿;依自然之道,便不会强求诸人都称己心。同时,南怀瑾大师认为“曲”就是圆的意思,他这样的解释道: “因为我们老祖宗早就晓得这个宇宙都是曲线的,是圆周形的,圆周便非直线所构成。在这物理世界,没有一样事物是直线的,都是圆的,圆即是直的。所谓直,是我们把圆切断拉开,硬叫它直,所以说宇宙万物,都是曲线的。”大师在这里讲的是“变通”二字,宇宙万物既然是曲线的,那么等同无时无刻不在求一个“变”字。这个“变”,我们大可理解为遭遇失意之事,将心中的郁闷之气变为不挠之心。身处泥泞之境,将心中的悲戚之意变为坚韧之心。这样的“变”,才能将人生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境界。

相比“曲则全”,大师认为“枉则直”中所蕴含的道理更不易理解。 “枉则直”是说东西歪斜了就需要扶正,可是开始为什么就不将东西放直,这不是舍近求远吗?大师以《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为例,说他为什么放着薛宝钗不喜欢,偏偏钟情体虚气弱的林黛玉。他解读说,正因为林黛玉的身体不好,贾宝玉才对她心生怜爱,这是贾宝玉的同情心使然。而薛宝钗相比林黛玉则是强者,这就好比林黛玉是歪的,薛宝钗是直的,需要贾宝玉扶的,自然是歪着的一个。当然,南怀瑾大师并不是赞成“病态美”,而是告诉我们,一个人不需要完美,留一些瑕疵让他人纠正,这就是“枉则直”的精髓所在。世人总以为完美无缺是福,但事实并非如此,要不然薛宝钗就该得到幸福了。

“洼则盈”的意思不难理解,正如“月满则亏”,是说一个人要虚心。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想必是许多求学者希望达到的境界,甚至有些人想让自己无所不知。但是世间又怎可能出现无所不知之人,一个人总会有他的认知盲区。所以,莫要恃才而骄,谦虚一点总没错。

南怀瑾大师在解释“敝则新”时,引用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句话。任何事物都会存在从新的变成旧的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应该以变化的心态来看待它们。既然是变化的,那么难免就会出现纰漏,难免会发生不能如你所愿的情况。如果你因此就心有不快,那么岂不是自寻烦恼?

而“少则得,多则惑”,南怀瑾大师认为其讲的主要是人们心态的问题,与客观实际情况中的少或者多,本身是没有关系的。多与少,本来就是相对而言的两个概念,正如我们捐款时挂在嘴边的那句“一块不嫌少,十块不嫌多”,这爱心的热度,难道是用金钱来区分等级的吗?心态摆得正, “一箪食,一瓢饮”也可以拥有快乐;心态摆得不正,即使拥有金山银山,也不可能拥有真正的快乐。 事事顺风、处处得意,这样的人生就真的是最美好的吗?所有的一切来得容易你可能就期盼着另一种生活的方式了。你也许会羡慕那些普普通通的人,会去追寻他们所拥有的一切。所以,何必去追求事事如意呢?只要竭尽所能,无愧于心,就可以给心灵一份安然,一份自在。 所以,对于“幸福”的含义,你应该多角度地去理解。幸福并不是只有“顺心顺意”这一层意思,幸福可以是他人对你的帮助报以感激的一笑,也可以是你因为某件令人感动的事而流下的眼泪。将幸福的颜色看得更丰富多彩一些,而不是单纯的白色或者黑色,你就会忘记那些所谓的不顺心。

南怀瑾大师对能够忍受寂寞、穷苦、疾病的人抱以敬畏之心,是因为这样的人才真正懂得人生,了悟生活。而这样的人,也更比别人懂得什么是幸福。

心有所得

痴迷于“事事如意”,这是起了心魔。而心魔就像是炎热的天气,会让你的快乐之源渐渐地干涸掉。想要寻找到幸福,是需要摆脱心魔的。P10-12

序言

南怀瑾,当代国学大师,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其主要著作有《楞严大义今释》《楞伽大义今释》《禅与道概论》《禅话》《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论语别裁》《习禅录影》《新旧的一代》等。这些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内容上对儒、释、道等思想进行比较,别具一格。

南怀瑾大师自幼个性好动,非常喜欢读武侠小说,12岁时开始习练各种武艺。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么一位“武术大师”却在6-10岁的时期,身体虚弱,整日与药物为伴。关于南怀瑾大师学武还有一段趣闻。当时他担心父母不同意自己习武,于是偷偷照着武侠小说上写的练,结果有一次不慎从房梁上摔了下来。南父听到声响上楼查看,才知道自己的儿子在偷偷习武。不过南父并没有责怪小南怀瑾,之后专门请人来教儿子武艺。

南怀瑾大师的言谈具有生动有趣、博大精深的特点。不仅是学问,大师的德行也是为人们所景仰的,人们尊他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国学大师”,他却是虚怀若谷,每次讲演都说自己“没什么真才实学,徒有虚名罢了”。不仅大师的学识值得我们汲取,大师的德行更值得我们效仿。

晚年的南怀瑾大师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在对下一代的国学教育上,致力于将国学发扬光大,让年轻的一代学到真学问、做真君子,这是大师的宏愿。我们通过下面这些话,就能看出南怀瑾大师在教育方面的主张与观点。

“以我的经验,我今天还能和大家吹牛,人家说我有学问,我就笑,我这还叫有学问啊?实际上一辈子在外面卖弄的,就是13岁以前的东西……我现在发现,几十年教育的演变,不但读的书没有用,还浪费了孩子们的脑筋,把孩子们的身体都搞坏了。因此,我也感觉到有个重点的问题,这样教育下去,很多小孩子会得精神病,我看这很严重。”

这是南怀瑾大师在“吹牛”中流露出的对现行教育中存在的弊端的指责。

“大家都知道,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精神,是在文化。文化包括了很多,政治、经济、社会、教育、军事等,都是文化。但是文化的中心在文学,这一代,文学没有了。”

这是南怀瑾大师对现在的中国文化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呐喊。

南怀瑾大师传统文化的造诣颇深,他于各地方进行的讲演,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为我们指点了人生的迷津。而本书就是将南怀瑾大师对做人的种种见解,对处世的种种经验,对儒、释、道的独到诠释进行了全方位的汇总,让你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学会做人的道理和处世的技巧。

本书分为感悟篇、修炼篇、实践篇三部分,详细论述了南怀瑾大师对幸福、包容、大爱、苦难、名望、财富、祸福、做人、交友、家庭等问题的见解,精辟独到,让你如饮甘泉般舒畅,给你明心见性的感悟。

限于作者水平,本书难免有疏漏之处,欢迎读者指正。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6: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