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嘤鸣集
分类
作者 冯妍//蒋诗琦//顾子雯//尤宝珍
出版社 苏州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过客的缘分》、《这一变,不寻常》、《乌镇小记》、《念友》、《不错过东风》、《真正的味道》、《老街》、《柚子花》、《转身》、《花开两则》、《雕刻时光两则》、《陈瞎子》、《在我心中,你最美》、《住在心底的友善》、《无所谓》……《嘤鸣集》是冯妍、蒋诗琦、顾子雯、尤宝珍四位姑娘的个人文集,是一本具有特色的小作者的大作品集。

内容推荐

《嘤鸣集》是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中学部学生冯妍、蒋诗琦、顾子雯、尤宝珍四位姑娘的个人文集,荟萃了四位小作者的读书见识、随笔文论、散文哲思、点滴生活。书稿分为七辑,分别是文章云烟过、青山哲思语、山前灯卷明、细把君诗说、光影醉眠中、清佩约同题、故人旧文香,格调清新隽永,文笔优美流畅,才思敏锐酣畅,意境悠长深蕴,率真可爱的年龄却不乏真知灼见,是一部散文写作、文艺评论的尝试之集,也是一本具有特色的小作者的大作品集。

目录

辑一 文章云烟过

 过客的缘分

 这一变,不寻常

 乌镇小记

 念友

 不错过东风

 真正的味道

 老街

 柚子花

 转身

 花开两则

 雕刻时光两则

 陈瞎子

 在我心中,你最美

 住在心底的友善

 无所谓

 留香

 母亲

 丢

 人海的情味

 鹿回头

 关于信客

 鬼

 归期

 桥

 一则旧日记

 我们家的故事

 安度

 在童谣中长大

 记得

 不错过那些老去的日子

 留在记忆里的老报纸

 温暖从不曾缺席

 只是因为那份香

 再不愿错过那份感动

 一次相逢一份暖

 安徽宁国群山三则

 石桥的记忆

 方桌

 小扇轻执度流年

 那里曾经是我的乐园

 其实,梦中秋千并不遥远

 爷爷的曲儿

 思白发

 儿时的日子

 年少轻狂

 这样也好

辑二 青山哲思语

 自有心命

 对“读书”二字之思考

 迷失自我

 朋友与敌人

 苦趣

 炖

 真正的缘分

 拒绝平庸

 我们为何读书,如何读书

辑三 山前灯卷明

 “道德”的可怕

 戏剧的张力

 忆故人

 克制的美

 汪曾祺文本散记

 彩云易散琉璃脆

 哲学的负重

 荒谬的游记

 浮冉若生

 不在乎,征不服

 死后

 什么是故乡

 无所谓有,无所谓无

 结构带来的美感

 旧物触发的思考

 读莫泊桑三则

 人面兽心

 生于末世运偏消

 春深红豆属花开

 爱如何讲述

 “忍”的悲剧

 何处花繁

 雅致生活

 错位的悲剧

 孤魂如雪

 倘若一默能永久

 无泪

 烟云录

 二十四孝图

 文物

 城南那些事

 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童真、回忆

 忠义

 熠熠星光下的小夜曲

 情在梦深处

 无悔

 荣枯有数,趣愁难量

 深刻的悲哀

 论人的行为变化无常

 一念之间

 文字的抒情性

 红楼一梦

 心中之深凄

 紫藤萝瀑布

 半生缘

 霸王别姬

 红处方

 东风吹尽去年愁

 蜘蛛和梅花

 嗜书如命

 撩人的烟雨

辑四 细把君诗说

 静来之则安之

 只是当时已惘然

 细腻情深之过人

 望尽天涯路

 玉尺不可尽,君才无时休

 虚室生白

 思无邪,爱之切

 虚构的美学

 待问归期还未

 起兴的艺术

 春花秋月之悲

 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骚辞鬼唱见昌谷

 盛唐气象

 有一种柔美

 诗人的贬谪是场旅行

 许你一杯书生酒

 少陵野老

 孤舟蓑笠翁

 痴绝处

 无题晦作相思曲

 空灵的小令

 素花之美

 隐隐于心

 送君千里

 恨之极

 诉衷情

 离别诗别调

 气魄

 浮生独往来

 洒落的襟怀

 和梦也新来不做

 子夜歌如梦

 相见欢

 关雎所求在境界

 只是因为一首诗

 诗词从不曾缺席

 念念不忘

 求之不得的美好

 夕阳西下

 孤枕无眠

 小园香径独徘徊

 无的境界

 空灵沉郁的羁旅

 或莞尔或怅然

 跳荡离合之际

 深情千钧却无奈若风中絮

 未得到和已失去

 问君能有几多愁

 生命维度的选择

 望月怀人

辑五 光影醉眠中

 魔“诫”

 邂逅车站

 复仇之树

 爱宠的等待

 悲悯与嫉妒

 聂隐娘的孤独

 这么一条美人鱼

辑六 清佩约同题

 手艺

 手艺

 手艺

 东风为我来

 东风为我来

 东风为我来

 东风为我来

 磨

 磨

 磨

 磨

 那一种孤独,只有我知道

 那一种孤独,只有我知道

 那一种孤独,只有我知道

 深处

 深处

 深处

 深处

 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

 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

 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

 掐

 掐

 掐

 老房子

 老房子

 老房子

 衔泥带得落花归

 衔泥带得落花归

 衔泥带得落花归

 衔泥带得落花归

 当时只道是寻常

 当时只道是寻常

 当时只道是寻常

 当时只道是寻常

 美,从这里开始

 美,从这里开始

 美,从这里开始

 美,从这里开始

 偶然的发现

 偶然的发现

 偶然的发现

 老物件

 老物件

辑七 故人旧文香

 丢得太多,只剩空白

 寓感性于理性

 宿命

 批注蒋诗琦《孤舟蓑笠翁》

 人间事

 静心

 批注李佳悦《深处》

 守候

 转身与留下

 批注葛蓥《终于明白》

试读章节

过客的缘分

冯 妍

人的一生,最多不过萍水相逢。

上学途中,总会看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裹紧衣服匆匆离开,伴着寒风上下抖动,有的会停留在那里,等你蓦然回头,哦,他们也还在。

小区门口的小贩小摊点,总是清晨第一个热闹起来的地方。路灯无力地吞吐着细丝,在未晓的时分将地面笼上一层淡淡的暖黄,将游人的身影勾勒出金色的轮廓。风是恰到好处地冷,夹杂着白露的清香和那热闹的人味儿。

小贩们大多会推一辆三轮车,狭小的车厢里密密麻麻地摆着各色的调味瓶,有时一晃,相互碰撞,发出极其清脆的叮当声。

我还记得人们称他“刘阿哥”,有时叫快了也成了“刘哥”。他是个卖羊肉汤的糙汉,虎背熊腰的高个子,终日围着他那深青色的橡胶围裙,在烟雾缭绕之中,麻利地忙活。

我极爱吃他家的羊肉汤,也常能听到他与别人谈天,操着一口东北话儿,浑厚的嗓音后仿佛永远有个黄沙漫天的高坡。他谈天时,小而细的眼中总能透出一股坚毅和豪迈。他从不将手放进口袋,将身体尽可能地蜷缩在一块,总是昂首挺胸地站着,双手通红,后背拔立,像那广阔的黄土高坡。

我很少与他说话,一是语言不通,二是实在不知该说什么,只是将钱递给他,然后坐在木椅上,等待,上菜,喝汤,最后离开。

但他的羊肉汤中总有种北方的豪气,总能让人想到黄沙弥漫的战场、挥戈染血的战士。

不知从何时开始,每日往返的小贩中间不见了他的踪影,反复寻找,仍是无果,心中蓦地有股怅然,三分落没、三分无名。

每日往返于补课的路上,常在想,我这一路是否也遇过太多的人,那一个个背影,穿梭于来往的人流中,逐渐隐没,逐渐不见,化为心头的怅然和无名?

不见,往往只是一转身。

万物一转身,世事便皆非。尽是无名,一闪娉婷。

这样也好。

这一变,不寻常

冯 妍

二姑在我心目中是个睚眦必报的人。

无论是逛菜市还是些芝麻粒大的小事,她常会为了几元钱的差价与小贩叉着腰,面红耳赤地争论不休,双目圆瞪,显得双眼血丝更多,却不曾令她瞧悴几分,倒像是气急败坏的模样。她双手指指点点,时不时用食指戳向摊贩,身上的肥肉跟着一颤一颤的,衬得她更为油腻。

我实在不想同她在一起,因为与她同行时身旁不时会围上几位路人,观看眼前稀罕的“泼妇骂街”。每当此时,精瘦的小贩们也不知所措地摆弄蔬果,心中直叹委屈。日子长了,便也不与二姑争辩,按着她的意愿便宜几元,随她去了。

二姑父对于二姑大概也是这样的心理,他每日与茶友喝茶听曲,再在中世纪古典音乐之中翻阅几本好书,活得倒像个沈复,二姑却成不了芸娘。

他俩的婚姻是双方父母定下的,两人还未见面,就被告知要定亲了。两人虽没读过多少书,但在那处处宣扬自由平等的社会风气之中,自然还是抵抗这门亲事的。二姑父每每提及这,便冲我笑笑,脸上细小的皱褶聚在一起,恰似流动无方的涟漪般轻柔。他给茶壶中新添一撮茶叶,绕着腕,将壶慢慢转动几下,微启茶盖,靠近一闻,闭上眼睛享受一番。再用茶斗将茶水过滤,然后倒入杯中,递给我一杯,又给自己留一杯。“姑父,然后呢?”我总是迫不及待地发问,二姑父神秘地笑笑,轻叹:“命呀!”

我从未见过二姑父的脸色那么憔悴,眼皮无力地耷拉着,又红肿地突出一块,酒红色的皮肤中模糊可见青筋暴起。他握着二姑的病单,手不住地颤。

二姑进手术室时,他一直陪着,冲她笑,好似最为清淡的老茶。阳光透过明净的窗户,在光滑的地砖上映射出大小的光斑,似乎在预示着改变和无常的温暖。

手术很成功,二姑醒来时,看到病床边的二姑父,眼泪一下便从那枯涩的眼眶中涌出。出院后,她很少与人争论了,变成一个格外温婉的女子。怕是经历了生死,才会对那所谓的岁月静好有着更深的憧憬罢。

而二姑父那个质朴的故事,仍旧没有填完整。我猜想,是否当初的二姑也像这样地守在二姑父床前,酡红的余晖轻轻打在两人的后背上,留下刺眼的身影轮廓,永远定格在二姑父的岁月中?

如今,二姑父是沈复,二姑也成了芸娘。他们似是敞开了心扉,更能明白两人间的情谊。我又想起二姑父的那句“命呀!”

实然想,这世间之事之变,又何尝寻常呢?P3-6

序言

因为文字。因为遇见

前些天,看《朗读者》节目,为许渊冲老先生所感动。

这位96岁高龄的老人,仍每天工作至凌晨三四点,谈到某一个动情处,读到某一段文字,他会热泪盈眶。如此充沛的情感,应该源于文字对他一生的浸润。他说人生的最大乐趣是发现美、创造美。数十年来,他沉浸在翻译的世界里,享受着文字所带来的乐趣。

文字自有一种召唤、一种魔力。美国诗人弗罗斯特说:“读者在一首好诗撞击他心灵的一瞬间,便可断定他已受到了永恒的创伤——他永远都没法治愈那种创伤。”人与书的遇见,亦是如此。也许那一瞬间你便受到永恒的创伤,但心灵会从此而更加丰富和高贵。人与书的相遇是一件很奇妙的事,如果你在书中受到“创伤”,那么你得庆幸,因为你的生命已然发生变化,正如竹子的节疤那样,成为精神成长中的重要标记。

童年、少年正是涂抹人生底色的阶段,这个阶段有没有与经典好书亲密相处过的美好经历,于一生而言,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我甚至认为,一个少年的心智觉醒,正是从他为一本书废寝忘食开始的。也许你小时候读过的书以后会逐渐忘却,但它们已经潜入你的血液、骨髓,构成生命的一部分,化作你的言谈举止。

以上这些思考,是我在翻阅这部书稿时在脑海中闪过的。

四位少年鲜衣怒马、风雅精致的精神生活,让我欣喜不已。这原本应该成为常态的读写生活,竞在如今这个时代变得稀缺而珍贵。

冯妍、蒋诗琦、顾子雯、尤宝珍,这四位女孩让我眼前一亮!

这本书里的文章以读书随笔为主。单看看她们所读过的书,你就会为初中生的阅读潜力而惊讶。《诗经》《离骚》《红楼梦》《柳如是别传》《浮生六记》《人间词话》《京华烟云》《人间草木》《文化苦旅》《我们仨》《繁花》《悲惨世界》……她们还读莎士比亚、莫泊桑、加缪、劳伦斯、蒙田、肖邦、鲁迅、沈从文、徐志摩、林徽因、野夫……值得一提的是,她们对中国古诗文也别有一番深情,这些古代文人在她们的笔下一一复活:李白、杜甫、李商隐、陆龟蒙、晏殊、苏轼、辛弃疾、白朴、纳兰容若、张岱……

她们还只是初中生!

她们的读书随笔中最让我欣赏的是,有真性情、真见地,跳跃着一个个活泼泼的“我”的身影。比如冯妍在比较加缪和D.H.劳伦斯两人的死亡观后写下的一段文字:  相较而言,我更欣赏加缪的观点,劳伦斯的观点显得有些绝对和偏激,自杀并不仅仅为了解脱。这使我又想起王国维先生,他的自杀,大多数人认为是畏惧尘世而逃避寻求解脱。一生那么理智又聪慧的学者,为何无法剥离出尘世?他的遗书中,“五十之年,只欠一死”,云淡风轻,怎会“畏惧”?我更愿意相信,他是追随心智而抛弃肉体的行为。肉体,于他而言,成了累赘。

没有人云亦云,没有跪拜于书本前,没有匍匐于大师前,而是独立思考,独抒己见,这种理性思索的姿态,甚为可贵。“我更欣赏”“我更愿意相信”,语言的分寸拿捏到位。“肉体,于他而言,成了累赘。”这样的表述,颇像木心老先生的语气——犀利、老到。

当然,因年龄缘故,有些文字难免会有些稚嫩,如一些副标题“评宋江”“评肖邦”等,也许会让人哂笑黄牙孺子的轻薄无知,但是不是也展现出一股“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少年气概?这些文章中不乏真性情的句子,也许有的无法作深度考究,但文字因真而得趣,相信你也会在这些聪敏活泼的文字前驻足、微笑。

读这些文章,我偶尔能瞥见这些爱读书的孩子身后的家长,他们对书也别有一番情意,或为孩子购得好书,或陪孩子一起读书。书香家庭滋味长!

但我从这些文章中读到最多的还是——狒狒。

狒狒喜欢用“动人”一词,于是她们的笔下也常常出现“动人”;狒狒喜欢古典诗词,于是她们也开始了品诗析词;狒狒课上无意间聊起了《繁花》,于是她们课后赶紧找来读……甚至连狒狒说话的腔调,她们也逐渐学会。

狒狒不是别人,正是她们的语文老师——小费。

“狒狒”,是她们初次遇见时给小费老师取的雅号。于是,三年的时光,“狒狒”取代了“费老师”。

真替这帮孩子高兴,在她们成长的关键期遇上了“狒狒”。

我曾好奇地问过小费老师,班上孩子怎样找到这么多好书?你给她们推荐过书单吗?小费坦承从来没有开过书单,因为她担心书单会成为孩子阅读的负担,反而减弱了读书的热情。她班上的学生都是自己找书来读,自由散养的状态。而这种不加限定的散读,反倒保全了孩子阅读的天性。想起杨绛先生的一个比喻,她将读书比作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想来就来,想走即走。这种兴趣式的阅读,虽不比研究性阅读那样系统,但更符合中学生的阅读特点。

三年来,她们的语文作业最多的是读书摘评。语文学习其实没有那么复杂,读写听说而已,读和写又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两种方式。当然,怎么读、怎么写,读和写之间如何关联,却又不那么简单。小费老师只是依据自己的语文学习心得(她是语文学习高手,高考语文一百三十多分),领着这帮孩子一起读书、写作。她其实在无意中找到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正道——读书笔记。

读什么,不限定;怎么评,似乎也没有细致指导。她们只养成了一种习惯,写读书摘评。清人章学诚日:“札记者,读书练识,以自进于道之所有事也。”梁启超先生也说:“读书莫要于笔记……无笔记则不必经心,不经心则虽读犹不读而已。”前人的经验告诉我们,读书笔记是进学之道。

往功利处说,读书笔记也能提高语文成绩。费老师这个班的语文成绩的优异姑且不说,我举两个例子。2013年,白杏钰同学获得福建省高考作文的唯一满分,她高中阶段的读书笔记出版成书——《为生命松绑》,书中所谈到的中外作家就有六十多位。2014年江苏高考理科状元吴呈杰,语文获得141分的高分(满分160),他说主要得益于高中阶段所写下的五十多万字的读书笔记。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

同样是读书,写不写读书笔记,效果截然不同。读为吸收、吸纳,写为表述、倾吐。雨过地皮湿,未经表述的阅读是肤浅的。而通过表述,即便是“以言传言”,以自己的话来转述阅读所得,也会在头脑深处留下坚实的足迹。将书中的观点、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正是语文学习的精髓。

结构主义认为,这个世界不是由物组成,而是由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组成的。人的成长,也一定是由多种因素、多组关系构成的。

读书之外,她们偶尔也会到光影世界里去找乐。“光影醉眠中”一辑收录了她们的影评。《魔戒》《中央车站》《荒野猎人》《爱宠大机密》《灰姑娘》《美人鱼》《刺客聂隐娘》……她们爱看的电影,应该不是大人们推荐的,而是以她们的视角来选择的。

透过这四位女孩的语文学习样本,我还看到这个班级的生态学习环境。这是一个彼此借鉴、共生共长的语文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由深厚情感联结起来的学习部落。最后一辑“故人旧文香”,收录了四位女生读班上同学作品的读后感。原来,她们的目光不仅盯着那些经典好书,她们还欣赏、悦纳着同伴作品。青少年成长中,同伴效应不容小觑。

我在想,如果这四位女生没有彼此遇见,没有遇见狒狒,没有遇见青剑湖学校,她们的生命模样会不会有所不同?这次,青剑湖学校为公开出版学生作品出资出力,意义甚大。若干年后,我们一定还会记得青剑湖的云蒸霞蔚、碧波荡漾。

继续想下去,如果当初谢剑雄校长没有在招聘新教师时遇见小费,如果我和谢校长没有因文字而遇见,那么就是另一番故事了。如此说来,正是这一场场遇见,把我们悄然联系成一体,并塑造成今天的形状。  谢剑雄校长嘱我为此书作序,感谢赐缘,让我遇见这四位爱读书、爱思考的学生。我会在高中等着你们。

是为序。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3:09:57